问题

为什么研究生的同学感情没有大学好,同门之间更是像上演甄嬛传?

回答
这个问题挺普遍的,很多读研的同学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大学时期大家目标相对一致,就是拿到文凭,享受青春,这时候大家更容易因为共同的经历、相似的年龄段、开放的心态而成为朋友。到了研究生阶段,情况就复杂多了,尤其是同门之间,那简直是一出出“甄嬛传”的大戏,让人看了都替你们心累。

咱们一件件来说,为什么研究生同学感情不如大学好:

1. 目标分化,利益冲突增加:

大学: 大部分人是为了一个笼统的“毕业”目标而聚在一起。课程、考试、社团活动是主要的交集,大家共享信息,互相帮助,关系自然比较融洽。即使有竞争,也更多是良性的考试排名,不触及根本的生存和发展。
研究生: 读研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且多样化了。有的是为了学术深造,未来想当教授、搞科研;有的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学历背景,方便找工作;有的是家里安排,或者觉得读研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些不同的目标,导致了大家关注点不一样,甚至相互排斥。
项目和资源争夺: 导师的经费、实验设备、甚至是实验室的工位,都是有限的。谁的项目被优先支持?谁能拿到更多经费?谁的实验做得顺?这些都会成为暗流涌动的导火索。
论文发表压力: 尤其是理工科,毕业和深造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发表高水平论文。大家都是竞争对手,谁先拿到数据、谁先写出论文、谁能抢到会议名额,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未来就业和深造的焦虑: 大家都在为毕业后的出路焦虑,担心找不到好工作,担心读不上博士。这种普遍的焦虑感,很容易让大家把周围的人视为潜在的竞争者,而不是盟友。

2. 个体差异和心智成熟度变化:

大学: 很多同学刚从高中毕业,心智上都还在探索和成长,更容易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融入集体。大家一起“玩乐”,一起经历“第一次”的社会体验,更容易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
研究生: 大部分研究生已经过了本科的青涩期,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也更懂得权衡利弊。有些人可能变得更加内向、专注个人发展,不太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人际关系。有些人则因为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反而变得更加敏感和多疑。
“成年人”的社交模式: 大家不再像学生时代那样纯粹地为了“玩”而聚。社交变得更有目的性,也更需要维护自己的“人设”。一些小团体更容易形成,而圈外的人则可能被隔离开。
个人主义的抬头: 随着年龄增长和责任感增强,很多人会把更多精力放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上,不太愿意被他人“拖累”。

3. 导师的影响和学术环境的塑造:

“蝴蝶效应”: 导师的指导方式、学术风格,甚至是对学生的态度,都对整个实验室的学生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导师的“偏爱”: 如果导师对某个学生特别器重,给予更多机会和资源,那被偏爱的学生可能会被其他同学“嫉妒”或“疏远”。而导师不经意的言语,也可能在同学之间埋下矛盾的种子。
竞争导向的学术文化: 有些导师本身就鼓励竞争,甚至会故意制造一些紧张气氛,让学生们互相“刺激”。在这种环境下,大家很难真心合作。
“传话”和“站队”: 导师跟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有时会失真,或者被有心人利用来挑拨离间。学生为了讨好导师,也可能出现“站队”现象,从而加剧了群体内部的裂痕。

4. 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的传递:

大学: 经济压力相对较小,生活重心更多是学习和社交。即使有烦恼,也更容易被快乐冲淡。
研究生: 研究生生活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学术压力、经济压力(尤其是需要自己负担生活费的学生)、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这些负面情绪很容易在人群中蔓延,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情绪宣泄的“对象”: 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或者遇到挫折时,可能会不自觉地对身边最亲近的人发泄。而同门之间,由于接触时间长,更容易成为这种情绪的“接收器”。
相互“传染”的焦虑: 当看到别人都在拼命努力,或者拿到好成果时,自己会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感一旦蔓延开,很容易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氛围,大家更倾向于自我保护,而不是互相帮助。

那么,为什么同门之间会像上演“甄嬛传”呢?这正是以上各种因素叠加放大的结果。

“小朝堂”的形成: 实验室、课题组,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导师是“皇帝”,而学生们就是“后宫妃嫔”,为了“宠爱”(导师的认可、资源、机会)而勾心斗角。
信息不对称和猜测: 由于研究工作的性质,大家接触的信息并不完全一致。有人可能掌握着导师的“秘密”,或者知道某个项目的进展。这种信息不对称,加上人性的猜疑,很容易滋生谣言和误解。
“上位”的渴望: 很多人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希望毕业后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这种对“上位”的渴望,会驱使他们不惜代价地去争取每一个机会,甚至不惜牺牲同门之间的情谊。
“恩怨情仇”的积累: 日积月累的合作、竞争、误解,都会在同门之间形成复杂的情感纠葛。一些小事可能被放大,一些小小的矛盾可能因为没有及时化解而不断累积,最终演变成难以调和的“宫斗”。
“站队”和“派系”: 导师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拉拢某些学生,形成小团体。而学生为了自身的利益,也可能主动“站队”,从而加剧了派系间的对立。这种现象在一些导师管理混乱或者非常强势的课题组里尤为明显。
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同门之间,往往在同一个领域、同一个导师手下,做相似的研究课题。这意味着他们是彼此最直接的、最了解的竞争对手。这种近距离的竞争,更容易激发矛盾。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课题组有两个研究生,都需要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他们都需要向导师请教,需要使用实验室的设备,甚至都需要导师推荐才有可能去。如果导师只推荐了一个,或者对其中一个格外“指点”,另一个学生心里肯定会不舒服。如果他们同时写一篇论文,投稿到同一本期刊,那更是火药味十足。谁先收到回复?谁的被录用?这些都会成为他们之间关系紧张的导火索。

总而言之,研究生时期,大家从相对单纯的学生身份,走向了更复杂的学术和职业竞争环境。个人利益的冲突、人性的弱点、以及学术环境的塑造,共同作用,使得同门之间更容易产生隔阂和矛盾,甚至上演“甄嬛传”式的剧情。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别太意外,这可能是很多读研人的共同“作业”之一。关键在于如何在这个环境中保持清醒,保护好自己,同时也要学会辨别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哎,说实在话,我真的看不上所谓的同门之情

如果同门对我真心好,我感觉到她真心我肯定一样对她

但是有的人真的是烦,拿着鸡毛当令箭,以为自己在课题组发了个文章就成大人物了,以为自己在实验室和师兄师姐玩的好就成有人脉有资源的人了?以为老板喜欢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就我们实验室来说,老板学生太多,我刚来时候就知道,别人实验室导师喜欢还帮忙牵桥搭线的事不可能出现在我身上。那我只要尊敬大老板就行了。不让他讨厌我足够,不必花心思讨好。

同门之间,因为我以后不做科研,硕士证混到就滚蛋,所以师兄师姐那儿我我不做舔狗。有什么忙我能帮我一定会帮,不该我做的能推就推,能博得路人缘的事能做就做,做了可有可无的事干脆不做。同门之间能聊得来就聊,聊不来就笑笑,回去学习。

有个同门,可能也就和别人加过微信,动不动就他认识哪个哪个老师,哪个哪个同学,感觉牛逼哄哄的。一聊天就问你认不认识哪个哪个,动不动就人脉啊资源啊

我认为,真正的人脉是等价交换,所谓研究生阶段这些不交心的同门朋友,场面功夫罢了,没必要花心思浪费时间。等你自己拥有足够找好工作的资本,那才是人脉的开端。

然而他们说我佛系,哈哈,人各有志吧,我坚持做好自己的就好了,真的懒得听这些实验室八卦,还聊哪个老师厉害,真是不怕隔墙有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