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学跟我说申请国外研究生花钱就能读?国外申请研究生都看重什么?

回答
嗨!收到你关于国外读研的问题,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关于“花钱就能读”,这说法嘛,有点太简单化了,但我懂你的意思,确实有些情况是这样的,但也绝对不是全部!

“花钱就能读”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说法听起来挺扎心的,但背后确实有些逻辑。

一些私立大学或特定项目: 确实有一些世界知名但学费高昂的私立大学,或者某些专业性很强、名额相对不那么紧张的项目,它们主要依靠学费来维持运营。只要你的申请材料(比如语言成绩、本科成绩、推荐信等)达到基本门槛,并且能够支付得起高昂的学费,学校可能会更容易录取你。你可以理解成,它们更看重你的“经济实力”作为一种“潜在贡献”。
“录取率”和“学费收入”的关系: 很多学校(尤其是私立的)在运营上,学费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不影响学术声誉和核心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一些门槛以招收更多能支付学费的学生,对学校来说是正常的商业运作。
“镀金”项目: 有些学校或项目,其主要目的可能不是培养顶尖学者,而是提供一个国际化的学习经历,让学生获得一张“洋文凭”,并且顺便体验一下异国生活。这种情况下,申请门槛可能不会像学术导向极强的项目那样高。
但!千万别误会! 这并不代表所有国外大学都这样。很多顶尖的公立大学,以及绝大多数有学术声望的研究型大学,它们对申请者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学术能力、研究潜力、个人特质才是它们考察的重点,学费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你不可能真的“花钱买学位”,如果你的硬实力真的不达标,就算有钱,也读不了。

那么,国外研究生申请,到底都看重什么?

这个问题就大了,而且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侧重点会有很大差异。但我可以给你梳理一下,那些普遍来看,你越是能展现出来的,越是能让你脱颖而出的要素:

1. 硬实力:这是基础,也是敲门砖

本科成绩 (GPA): 这是最直观的学术能力体现。尤其是在一些对学术要求极高的国家(比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部分专业,以及美国的研究型硕士),你的GPA就是你的“学业名片”。一个漂亮的GPA,加上学校本身的知名度,能让招生官眼前一亮。
怎么看“漂亮”? 这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评分体系不一样。但通常来说,如果你毕业的学校在国内口碑不错,并且你的GPA能够排到班级、专业的前列,那都是加分项。有些学校还会看你专业课的成绩,而非总GPA。
语言成绩 (TOEFL/IELTS): 这是硬性要求,必须达到学校的最低分数线。但要注意,只是达到最低要求,不代表你就能被录取。很多热门专业、顶尖学校,分数越高越好,因为这也能反映你的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别只看分数: 语言能力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在论文写作、课堂讨论、Presentation中的实际运用。
标准化考试成绩 (GRE/GMAT): 这主要在美国研究生申请中比较普遍,尤其是理工科和商科。GRE考的是学术基础能力,GMAT考的是逻辑和商科思维。这些成绩在高竞争的专业里,是重要的衡量标准。
重要性因专业而异: 很多文科、艺术类专业,或者英国、澳洲的一些项目,可能不强制要求GRE/GMAT,或者只作为参考。

2. 软实力:这是让你从“合格”变成“优秀”的关键

研究经历 (Research Experience): 对于申请研究型硕士(Master of Science, MS, MPhil等)或者博士(PhD)来说,这几乎是核心中的核心!如果你能参与过项目研究,写过论文,甚至发表过,那绝对是巨大的加分项。这直接展示了你的学术潜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研究的热情。
怎么体现? 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在实验室做过助理、自己独立完成过毕业论文并有不错的成绩、参加学科竞赛并取得名次等。关键是你要能清晰地说明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以及最终的成果。
实习/工作经历 (Internship/Work Experience): 对于申请授课型硕士(Master of Arts, MA, Master of Engineering, ME, MBA等)来说,相关的实习或工作经历非常重要。这能证明你的专业能力、实践经验以及对行业的理解。
质量比数量重要: 有一份在高含金量公司、有挑战性岗位上的实习经历,比几份无关紧要的打杂经历要好得多。
推荐信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好的推荐信能为你的申请增添非常重要的“人证”。找那些真正了解你、认可你学术或工作能力的老师或导师来写。
写什么? 推荐信应该具体、有说服力,要结合你在课程、项目、实习中的表现,突出你的优点和潜力。避免写得过于空泛、套话连篇。
个人陈述 (Personal Statement/Statement of Purpose): 这是你与招生委员会直接对话的机会!它应该清晰地阐述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这个学校,你的学术背景、研究经历、职业规划,以及为什么你适合他们。
要真诚、有逻辑: 不要夸大其词,要用真诚的语言,结合具体的例子来支撑你的观点。展现你的思考深度和对未来的规划。
简历 (Resume/CV): 这是你所有经历的浓缩版,要简洁、清晰、有条理。突出你的成就和能力,而不是仅仅罗列工作内容。
其他经历: 比如学术竞赛、社团活动、志愿服务、专利、出版物等,这些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你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和多方面的才能。

3. 匹配度 (Fit):这是让学校“非你不可”的理由

对学校和专业的了解: 你要清楚为什么选择这所大学、这个专业,甚至这个导师。你的研究方向、学术兴趣是否与学校的优势领域、教授的研究方向一致?
怎么体现? 在个人陈述中,可以提及你对某位教授研究的兴趣,或者该学校某个独特的课程设置吸引了你。
职业目标: 你的职业规划是否与所申请专业的发展方向相符?学校的教育能否帮助你实现这些目标?

总结一下,国外研究生申请,并不是单纯的花钱就能读。

硬实力是基础: 成绩、语言、标化考试是门槛。
软实力是亮点: 研究、实习、推荐信、文书是让你脱颖而出的关键。
匹配度是核心: 你要让学校看到,你为什么是他们理想的学生。

所以,如果你想申请国外研究生,千万别被“花钱就能读”的说法带偏了! 重点还是要放在提升自己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上,并且深入了解你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找出最能打动他们的点。

祝你申请顺利!如果在申请过程中遇到具体的问题,随时可以再来问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

我研究生是在哈佛大学就读的,哈佛大学作为一所国际知名学府,相信也是很多同学的dream school。

今天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美国留学申请经历,希望给大家一些参考。

我先将自己的背景放在文章的前面,这样大家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我的申请准备情况。

我的背景

北京外国语大学,GPA wes:3.87; UCLA交换:4.00。 托福:110(R30 L30 S23 W27) GRE:160+166+3.5

录取结果:

Offer:哈佛,哥大,宾大,BC,密歇根,UCLA,马里兰 Rej:斯坦福,伯克利

最终选择:

哈佛

确定留学及时间表的制定

我是在大一的暑假就决定要出国留学的,这个时间还算是比较早的,所以也让我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去为留学申请进行准备。

我决定出国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考的失利,在高考的时候我发挥失常,进入了一个并不是让自己很满意的高校,其实在当时我就想自己要不要直接本科申请出国留学。但是我作为一个理科生,高考后进入了一个文科专业,这也让我很感兴趣,想要看看这会为我带来怎样的变化,于是我选择留在国内读完本科。

在大一学习了一年之后,我决定在社科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因为在我的学校本身就有很多的同学准备留学,加上我感兴趣的专业美国高校的教育质量会更高一些,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更好,所以在大一的暑假,我下定决心申请留学。

不过虽然当时我申请了留学,可是我并没有确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为在当时我都是通过课堂的学习了解我的专业,没有实践经历作为参考,我不清楚自己到底对什么方向感兴趣,我也不确定自己到底适合申请什么项目。

因此我决定通过实习来摸索出最适合我的发展方向,之后再确定究竟要申请什么项目。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整个申请经历,我也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草率地做出决定,这也让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大一的暑假,我便制定了申请准备工作的时间表,因为我想要通过实践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因此我早早就开始了实习,以此同时我还积极参加了志愿者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海外交流活动,这些也都是为了让我可以亲身经历更多的东西,从而为之后的选校提供参考。

我大二下学期就联系了自己的第一份实习,在大二暑假参加了一个青年海外交流项目在里面做志愿者。

在大三上学期开始了第二份实习,而大三下学期则参加了海外交换,大三暑假报名参加了暑校。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穿插了很多段时间并不是很久的实习,同时根据自己之前制定的计划完成了托福以及GRE的考试,最终在大四上学期之前考出了满意的成绩,而在这些准备工作之外,我也一直很注重自己的学业,保证了一个较高的GPA水平,而最终我在大四顺利完成申请并拿到offer。

回顾我的整个申请准备工作,虽然我早早就决定要申请留学,但是因为我需要通过实习来确定自己的申请方向,所以时间还是比较紧张的,因此合理安排申请准备工作也是很关键的。

我也建议同学们如果有出国留学的想法,最好尽早决定是否留学,因为充足的准备时间对于申请还是很有帮助的。

专业选择

这部分我想要和大家先分享一下我在专业选择上的经历,因为我觉得对于留学申请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远远比那些常规的申请准备工作重要的多,因为这直接决定了你留学的质量,对于你未来的发展也有决定性的意义。

我是一个很不安分的人,加上我对自己本科学习的专业其实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当时我决定跨专业申请,只是不清楚自己到底要申请什么方向。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的同学都会觉得跨专业申请无疑是为自己的申请增加难度,但事实上在美国很多的项目其实对于申请同学的专业背景并没有很严格的要求,他们反而很欢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申请,因为这样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也可以带来思维上的碰撞。

我想要申请的社科类的项目,这类项目的一个特点就是里面会包含很多专业的知识,大多项目都是交叉学科,所以对于申请同学的背景要求很宽松,所以转专业申请也不会让我有太多的劣势。

另外就算部分项目对于申请学生的专业背景有要求,我们也可以通过选修相关的课程以及参加和项目相关的实习来弥补自己在专业背景导航的不足。

总之转专业申请的难度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大,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要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这样对于你未来发展的帮助才是最大的。

不过我的经验并不适合所有项目的申请,因为很多理工科项目对于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十分严格,部分商科或是社科类项目对于申请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很高,所以在决定自己是否要跨专业申请研究生项目的时候,也要提前了解项目的具体要求。

接下来说回我的专业选择过程,我非常喜欢斯坦福大学《Designing your life》这本书,在面对选择时候它的建议是“快速尝试,快速推进”,因此在确定留学之后我就决定要尝试更多的方向,再做出选择。

不过我没有一开始就进行盲目的尝试,而是分析了自己的性格以及自己过去比较擅长的东西。

最后本着兴趣导向和能力导向的原则,我排除了商科专业这个选项,而是将精力主要放在了寻找社科和理科方面,乃至于交叉学科的实习体验。

在这种念头的驱使下,我的实习经历也算得上十分的丰富多彩,我的实习从社会创新机构到智库到机器人公司、互联网公司,专业领域和工作内容跨度极大。而当时我选择参加这些实习也是完全因为兴趣和试一试的心态,完全没有可以安排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不过因为选择这些项目都是出于兴趣,所以在写PS回顾自己实习经历的时候,我发现这些看似分散的dot其实是可以连成一条线的,我的兴趣就是在背后将它们串在一起的那条线,这也指引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项目,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发展道路。

我的本科专业是国际关系,但参与政策研究、制定外交方略让我感觉这些距离我自己太过遥远,而我更喜欢还是自己做出一些看得到的变化,进而从这些变化中看到自己的影响,并从帮助别人、做出完整项目中获得快乐。

我也是按照这个方向选择实习的,而在我众多的实习经历之中,能让我感到这种状态的只有在教育创新组织做项目设计和在教育智库做政策分析。

在教育创新组织做项目的过程中,我可以亲手做出有创造性的成果,并看着它投入使用,创造价值,最后真的影响到孩子们,这也让我十分有成就感。 在教育智库做政策分析时,我则充分发挥了自己理科生的优势,利用数据的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从而做出更好的决断,这种参与感也让我十分满足。

所以结合这些实习经历,我选择了教育专业中的政策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和我之前的专业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更偏数据分析一些,所以更符合我的兴趣方向。

但是我选择这个项目的时候,也结合自己的实习经历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有了初步的规划,我希望自己毕业之后可以去到创新型学校,用社科定量的方法科学评估项目,为中国教育创新真的做出一点看得到的贡献。

事实上一开始我并没有打算申请这个方向的项目,因为在发现自己对于教育比较感兴趣之后,我比较看好教育科技方向。

首先是因为听说这个方向的就业前景很好,同时教育科技也和我的理科生背景较为契合,加上如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觉得这个方向的发展前景也是很光明的。

但在机器人公司实习以后,我发现这类项目气氛和我并不匹配,这个方向也不是很适合我,所以就离开了,从而避免了在研究生期间后悔不迭,去到了一个大家都说好但让我自己痛苦的专业。

这也体现了我参加不同方向的实习,因为很多时候只有你自己经历过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项目。

相比于身边的其他同学早早看准的竞争激烈、前途广阔的项目步步为营,努力进入big name实习,我选择道路显得有些非主流,但是我很清楚这样的道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因为正确的方向才是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我觉得大学就应该拿来试错,不要以别人的经验和建议为导向,而要自己多多尝试,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项目。

我也建议大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不要过分相信别人的意见或是大众的选择,因为只有你最了解你自己,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文书的准备

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文书准备过程,因为PS的准备其实是和我选择专业的历程息息相关的,正是因为我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历经了这些波折,我在写PS的时候也是水到渠成。

现在很多同学在写PS的时候,往往喜欢将自己过去所有的经历都罗列在上面,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能力。但是这样的做法我并不是很建议大家选择,因为这样的话其实很难突出你经历中的重点,高校的老师也很难从你的经历中发现你身上的闪光点。

另外高校的导师对于申请者之前取得的成果其实并不看重,所以他们更看重的是他们在这些经历中做了什么,展现了什么能力,同时这些经历和申请的项目是否相关。

因此在写文书之前,最好可以结合项目的需要来对你要写的经历进行筛选,同时进行结构上的调整,以便让招生官可以直接看出你过往经历和项目之间的联系。

在文书中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通过PS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于申请项目的强烈意愿,这也是对方考察学生的重点。

我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已经有了丰富的心路历程,所以写PS我也直接将这些反映到了PS之中,感情十分真挚和丰沛。

不得不说这种内心的Passion是无法伪装的,因为研究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你的人生助力,成为你未来发展的铺垫。当你真正有了这种觉悟之后,你自然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自己未来要往哪里去走,哪些是你的Dream Program以及如何去争取,这样在写文书的时候自然就会感情充沛,说服力很强,你的PS内容才能更好地打动对方。

在挑选PS中主要描写的经历时,我也是花费了一番心思,当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先开了一个文档,在上面写下大学四年乃至整个人生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10件事。

之后我再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和筛选,从中分析出与专业关联度最强、最能体现我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5件,之后理清这些事件背后的逻辑关系,将这几个点串联成线,文章的主体结构也得以确定。

我也建议同学们在写PS之前,可以像我一样梳理自己过往的经历,这样的话你才能写出一篇感情真挚而且逻辑完整的PS,这对于申请是有很大帮助的。

当时我确定了以项目评估为主线结构,结合我申请前的实习和学习经历,整篇文书我写起来得心应手。

在写这封文书的时候,我感觉仿佛这么多年的经历都是为了今天这个项目、这封文书准备的,自己的所有经历和文书的内容与项目都做到了完美匹配。这时我才真的确定,这个项目就是我想学习的东西,而我的经历也让我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我完全可以进入这个项目学习。

今天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这篇PS的内容,给其他的同学做一个参考:

兴趣起源—我小学在创新型学校读书,对项目评估的直观感受。

研究兴趣起源—在政策智库实习时候参与到的简单政策评估项目。

兴趣深入—自己做的关于大学培养模式的独立研究。

知识储备—UCLA交换和UChicago暑校的量化学习经历。

深入研究—智库一个数据处理的研究项目。

发现不足—我为什么要去美国读研究生以及why school & why program。

不过因为我是跨专业申请这个项目的,所以在专业背景上也是天然存在一定的劣势的,而在写PS的时候,其实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劣势的。对于转专业的同学,高校的老师考察的时候首先是考察他们读这个项目的意愿,这一点相信对于确定了转专业的同学来说都不是问题,而第二点老师会观察这些申请者有没有潜力读好这个项目。

所以在文书中可以写上一些你弥补专业背景做出的努力,同时多使用一些专业的术语,这样可以体现出你的专业能力,也可以在对方的心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说完了PS的准备过程,我再和大家分享一下Resume的准备,和PS不同,Resume的结构较为固定,里面的内容也没有太多可以个人发挥的空间,所以在做这部分准备的时候,需要注重的主要是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

我建议大家申请准备Resume的时候,简单就好,除非设计等专业,否则不要花里胡哨的模版,只需要黑白配色、Times New Roman字体和清晰明了的结构分布,展现你的教育背景、实习经历、学术经历和志愿经历。因为这样对方可以第一时间从中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也可以提升阅读的体验。

另外不同的高校对于Resume的格式要求可能存在差异,所以在准备的时候要多参考官网上上的标准格式模版。其中有很多小细节都需要注意,比如地点是否统一(国家缩写是3个字母还是两个字母)、行距、页边距、句号、每行长度等等,都需要特别关心。

我建议大家在准备完成之后,可以和同学互相检查,因为很多时候你会忽略掉自己的一些错误,但是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样也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最后就是内容上的优化了,虽然Resume的结构很简短,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但是我们也是可以在写自己经历的时候加上一些补充,从而凸显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可以多使用强动词,按照STAR法则,描述情景、展示结果,以数据说话,必要时可以放上作品链接,展示你的实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补充说明的内容也一定要简短,太过啰嗦的话就违背了Resume的初衷。

最后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additional essay的看法,因为很多的同学在申请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该不该写additional essay。

首先这要视你申请的项目而定,因为不同的高校以及不同的项目对此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只要求PS(Personal Statement),有的则要求PHS(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有的还要求更多的小essay,像在我申请的时候,哈佛就要求写一篇文章,描述你遇到过的最大的挑战。

在我看来,这些Additional Essay在整个申请中里起到补充的作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展现你的软性实力以及背景。在additional essay中我们可以写上那些在PS中来不及详细说明的部分,这样可以让你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也可以从其他的侧面来体现你的能力以及性格方面的内容,所以如果时间不紧张,还是建议大家完成。

比如说我在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里写了自己为什么想学教育,写得比较文艺有情怀,比如帮助underprivileged的群体、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等等。而essay里我写了自己海外交流期间遇到的中西教育理念的碰撞,这种碰撞让我十分兴奋,所以我选择申请这个项目就是为了可以更好地将东西方的理念进行融合,这也体现了我对多元文化交流的兴趣和热情。

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也从两个侧面体现了我选择申请这个项目的原因,也提升了我文书材料的说服力,对于申请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推荐信的准备工作,在准备推荐信这件事上,也让很多的同学感到头疼,一方面是因为大家和推荐人不够熟悉,其二则是因为平时同学们不好意思经常为了推荐信去打扰别人。

在第一个问题上,我建议大家平时一定要和教授还有老师多多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我为例我的学术推荐人A是我research project的指导老师,和我关系比较密切,很了解我们的研究。而学术推荐人B是我想申请领域的毕业的,我大学期间选了她三门课,表现都不错,同时我私下里也主动和老师进行了很多的交流,所以我和老师有着不错的关系。

不过虽然我们和平时为我们授课的老师可以很好地拉近关系,但是我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全部选择学术背景的推荐人,这样推荐信的内容会显得有些单调,也不能全面地展示我们的能力。

像我当时的第三个推荐人选择的就是UCLA交流期间的老师,当时我经常去老师office hour,与他讨论学术问题,加深他对我的印象,最后他给到我的成绩也非常不错,也很乐意帮我写推荐信。

除此之外,我还请实习项目的负责人帮我写了一封推荐信,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之间的交流比较多,所以他对我做的工作比较了解,因此可以很好地对我的能力进行评估。而他们的推荐信也可以展现我在学术之外的能力,UCLA的老师侧重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转专业学习热情,实习负责人的推荐信则展示了我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至于很多同学不好意思麻烦老师或是教授帮自己写推荐信,其实我觉得这也是大可不必的,因为这也是他们的工作之一,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很乐意帮助同学们完成申请的。

平时我们在和教授进行沟通的时候,只要注意礼貌,正确地说出自己的要求,教授一般都会欣然答应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授平时工作也是很忙的,所以在联系教授的时候一定要尽早,为教授写推荐信预留出一些时间,这样你才能拿到更好的推荐信。

最后我想说的是现在很多同学在准备推荐信的时候,更看重推荐人的身份和背景,但是在我看来,申请研究生项目的时候推荐人的身份并不是太重要,反倒是推荐人对你的了解程度十分关键。因为只有推荐人对你足够了解,他的推荐信中才能通过一些细节来体现出你的能力和优点,推荐信的内容也更加真实,这样的推荐信才更有说服力。

标化成绩准备

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标化成绩准备工作,相信大家平时也一定看过很多这方面的经验分享,所以我只说一些自己的感悟,那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我就不赘述了。

首先是GPA,对于想要申请哈佛这样名校的同学来说,高GPA是申请的前提,因为这种级别的高校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同学申请,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而在这种情况下,招生人员往往会通过GPA来对申请的同学进行初步的筛选,所以如果你的GPA不够优秀,那么你其他方面的准备再充分,想要申请这样的顶尖名校都是没有机会的。

而GPA的准备其实没有什么窍门,就是平时要用心学好每一门课,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考试,因为GPA反映的是你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状况,所以你的每一个失误都可能对GPA带来影响。

因为我从大一开始就准备出国留学了,所以我一直很重视平日的成绩,大学期间始终保持了一个较高的GPA水平,所以并没有特意进行准备。在这里我也建议想要申请顶级名校的同学,在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成绩,因为GPA虽然在最后的竞争中可能没有那么重要,但是却是你申请的前提。

下面我再和大家分析一下托福考试,在很多同学看来托福考试的难度很大,但事实上只要掌握了技巧,托福考试考出高分也是很容易的。

首先是阅读题,也是我对于答题技巧感受最深的一个部分。刚开始备考托福的时候,我觉得阅读题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应该就可以顺利考出高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我的理解都和答案有所偏差。后来经过总结我意识到在托福的阅读题当中有很多陷阱,那些模棱两可的地方就是出题人挖的坑。而在多次被坑之后,我也总结了答题的经验,那就是在遇到这种不确定的问题时一定要回归原文,精准定位其在原文中的位置,之后用文章中的信息回答,而不要自己过度脑补,这样就能避免出错了。另外虽然托福考试中阅读题的题目变化很多,但是也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平时要分题型训练,找到自己容易弄错的题目,再次总结套路,这样做起题来就得心应手了。

而在很多同学看来,托福考试的听力部分是一个大难关,但是我在考试的时候却从来没有位这个部分苦恼过。这也和我的海外交流经历有关,在经历了UCLA的海外交流之后,我在听力方面基本就没有再遇到过什么问题。所以说想要顺利通过托福听力部分的考试,平时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多用英语磨耳朵,同时练习的时候训练自己精听、听写、倍速等方法,这样的话听力水平也会很快提升。而在平日练习的同时,也要注意总结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听力部分成绩迟迟得不到提高,之后再进行针对性地训练,这样提高也会更快。

至于综合写作部分在考试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套模版,我们没有必要非要仿照网络上的作文模板,而是可以自己借鉴和总结,但是想要得分自然离不开多写多练。而独立写作的重点就是字数,所以在观点表达上一定要具体,而在举例子的时候并不需要多高大上,隔壁小红小王,爷爷奶奶的都行,只要证明自己观点即可。

在这里我也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那就是可以在写作的时候编调查机构的数据,提升文章的说服力,而且这样一来就不用过脑子,可以拼命打字了。根据我的经验,大作文的字数写到500字一般就可以得到Good,不过作文自然不能只看字数。行文流畅,观点一致且具体也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说大话空话,这样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作文分数也会直线下滑。

最后是口语考试的环节,其中在独立口语中一定要举例子,这样又具体又有话说,内容也会生动一些,同时说起来也很轻松。而后面的综合口语就要按照模版来了,需要平时多多训练。口语考试其实没有太多可以投机取巧的办法帮我们获得高分,所以还是要踏踏实实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在口语考试时一定要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就算前面出现了失误,也要完整地作答,不用追求太快的语速而是要把问题都回答清楚,这样还是比较容易考出高分的。

接下来我和大家分享一下GRE的备考经验,因为我申请的是社科类的项目,这类项目对于申请同学的Quant部分成绩基本没有什么要求,因此当时我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在这部分的复习上,最终的成绩也并不是太理想。

不过说实话Quant部分的数学问题难度很低,对于国内的同学尤是如此,主要是解题的时候理解题面的含义,避开陷阱的话就可以考出不错的分数,我当时就是因为没有主要练习这部分的题目,希望大家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而当时我主要复习的是Verbal部分,这部分的复习其实只有一个要点,那就是背单词,其实GRE的Verbal部分试题逻辑还是很容易掌握的,大家很多时候之所以答不出来完全是因为词汇量不足,导致不能读懂文章,结果自然难以考出高分。而GRE的单词很多都是专业词汇,平时很难接触到,因此大家还是要专门进行单词的背诵才可以。

背单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多次重复背诵,不过我建议大家在此基础上可以在做题的同时背诵单词,这样也便于我们理解单词的含义,可以提升背诵的效率。另外多多练习真题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做题速度,而且有机会刷到考试的原文,这样的话考试自然会轻松很多。

总之无论是托福还是GRE,想要考出高分,平时的积累和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也建议大家一定要多抽出一些时间来准备这些考试,这样才能考出高分。像我当时就是在交换之后才开始准备这些考试,结果时间很紧张,影响了我的备考心态,所以考出的成绩没有达到我的预期。

其他注意事项

以上就是我在留学申请中主要进行的一些准备了,不过除了这些之外,我还有一些经验要和大家分享,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海外交流

现在很多的高校都会和海外的高校有合作,平时也会有一些海外交流的机会,在我看来海外交流对于想要申请出国留学的同学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如果大家关注过哈佛这样顶尖高校往年的录取情况,就会发现最终被录取的同学基本都有过海外交流的经历,因为这样的经历可以证明他们能很好地适应美国的学习氛围,同时在人际交往方面也没有障碍,这些在申请的时候都是加分项。

而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海外交流首先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到底是否适合国外的学习生活,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自己到底要不要申请海外留学。

另外在海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如果你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和教授搞好关系,获得对方的推荐信,那么对于申请的帮助就更大了,因此海外交流对于想要申请留学的同学来说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所以我建议想要出国留学的同学,一定要注意学校里的这类交流活动,并积极报名参加。但是这类项目往往竞争十分激烈,而对于没有申请到学校的项目的同学,我建议你们可以关注一些比如SAF这样的foundation,或者自己申请喜欢学校的visiting student program,这些海外经历对于申请也是有所帮助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类的海外交流项目一般对于申请同学的英语能力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大二就考出一个托福或是雅思成绩,成绩不需要太高,分别达到90分、7分就可以,这样就有申请的资格了。另外就是在申请之前,一定要和学校确认转换学分、选课等等问题,避免影响毕业或是最终的申请。

充分利用networking

在美国有过留学经历的同学,一定都被老师强调过networking的重要性,不过国内的同学一般都不是很重视networking,其实这对于申请也是很有帮助的。

首先在申请留学的时候,对于项目的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自己查询相关资料不仅浪费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不够准确。而我当时就通过networking联系到了已经成功赴美留学的师兄和师姐,从他们那里我也得到了很多重要的情报,这些对于我的留学申请都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他们还介绍了自己的申请经验,并站在过来人的角度指出了我简历以及PS上的不足,给出了修改意见,这些也帮助我更好地完成了申请。当时我还通过networking和很多正在进行留学申请准备的同学取得了联系,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了解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东西,这帮助我避免了很多申请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当时我的networking并没有局限于留学申请这一个领域,在当时我还通过network寻找了与我规划职业路径相似的人,在这一步我主要是通过联系校友拓展自己的人脉圈,他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如在我找实习的时候就给了我很多的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在networking时要注意用语礼貌,不要问General的问题,比如“这个项目怎么样”,而是要给出具体的问题,比如“这个项目读博/工作的比例怎么样”,这样对方也更容易解答你的问题。另外有机会的话可以主动约见面或者约电话,coffee chat也是很好的认识朋友/职场伙伴的方法,这些都可以提升networking的效率。

因为networking在未来求职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也建议同学们最好在留学申请的时候就锻炼这方面的能力,这样对于留学申请以及以后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面试

在申请留学的时候,很多的项目都会安排面试,而这也会决定你在高校老师心目中的第一印象,所以大家一定要在面试之前做好准备,我也结合我参加哈佛面试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

当时接到哈佛的面试之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我主要准备了Why school/Why program/Why me这样的常规问题,同时梳理了自己的简历,确保每段经历我都可以流畅用英文复述,而且在被问到相关问题的时候,我也可以结合自己文书的内容给出解答。

与此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教育学领域的专业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毕竟我是转专业申请的,所以我觉得这些准备也是很有必要的,除了这些之外,当然还有哈佛必问问题What can you bring to Harvard cohort。

我建议大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可以进行mock interview,因为对于第一次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的同学来说,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缓解紧张。而在进行模拟面试的时候,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录像,这样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调整一下自己的表情和语速。

不过我做了这么多的准备,但是哈佛的面试却非常轻松,因为哈佛的面试主要是针对口语不达标的申请者,看看他的语言能力。当时老师与我聊了聊波士顿的天气,爱看的书,一些类似托福口语题的教育学问题,同时和我介绍了一下项目,1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所以大家在面对面试的时候不用紧张,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专业度,剩下的交给他们评估就好了。

留学机构选择

当时我在进行留学申请的时候采用的是DIY的形势,并没有请留学机构帮忙,这主要是因为我很早就决定留学,所以有很长的时间去准备,有有精力完成DIY申请中的诸多工作。

不过尽管如此,在留学申请中很多时候我还是会觉得濒临崩溃,尤其是文书准备的时候,当时如何写出好文书让我十分头疼,而网申中不同项目的种种要求也让我手忙脚乱。

而对于大部分想要申请留学的同学来说,想要DIY申请还是比较困难的,一来这样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二来是因为同学们的能力或许并不足以完成DIY申请的过程。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同学们对于项目不够了解,而这恰恰是留学申请的基础,因此请专业的留学机构来帮忙可以大大提升留学申请的效率和质量。

在这里我建议同学们最好可以选择专业性过关的留学机构,因为只有他们对于美国高校的不同专业以及项目足够了解,才能结合项目的实际需要帮助你完成申请工作,从而提高申请的成功率。而现在虽然留学机构很多,但是其中很多只是熟悉留学申请的过程,对于美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也是一知半解,这样的留学机构很难在申请的过程中为同学们提供帮助。

现在我合作的admitwrite的专业性就很强,也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完成留学申请工作,这是因为在admitwrite有超过500位和我一样来自海外名校的导师,这些导师不仅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同时也熟悉留学申请的全过程,所以他们可以很好地结合自己的经验给申请留学的同学提供指导。

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导师来自不同的专业和项目,所以无论同学想要申请什么项目,在这里都有同专业背景的导师提供服务,通过这些导师的介绍,同学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要申请的项目,而导师也会结合同学的实际需要给出一些选校方面的建议。而在申请的准备过程中,导师也会依照自己对于项目的了解,帮助同学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工作,从而让同学们更加符合项目的喜好,提升准备工作的效率。

而在文书准备阶段,导师也会给出自己的建议,帮助申请的同学挑出和项目相关的经历,并帮助他们调整内容上的表达,从而展现出他身上的闪光点,这样也可以提升文书的效果,让文书真正成为申请的助力。

除了这些专业上的指导和建议之外,admitwrite的导师对于申请的过程十分了解,因此他们也可以结合项目的要求以及同学的申请情况帮助同学制定准备工作的计划,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在网申等环节,他们也会帮助同学完成相应的准备工作,减少同学准备工作的压力,同时避免出现差错,保证同学可以顺利完成留学申请工作。而admitwrite的半DIY模式在价格上也是很有优势的,全部的服务只有2万元,这只是传统留学机构价格的一半,我也很建议同学们选择admitwrite。

总结

以上就是我成功申请到哈佛大学研究生项目的经历了,总结我的整个申请经历,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并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而当你有了强烈的申请意愿之后,你也会更好地完成各项申请准备工作,而且你的这种决心也会被高校感受到,这对于申请也是很有利的。

我觉得想要成功申请,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而哈佛这样的目标也会在无形中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但是只要我们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每一项申请准备工作,并认真地完成它们,我们就会发现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已经近在眼前了。

所以在申请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心态是很重要的,我建议大家在进行留学申请准备的时候,可以找一个小伙伴一起,两个人互相帮助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也可以为申请带来很大的帮助。

总之申请是一个很不简单的过程,但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成长了很多很多。

在最痛苦、自我怀疑的时候都不要放弃,只要你挺过这些,你也一定会收获让自己满意的结局。

导师背景 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学士。 申请阶段收到哈佛,宾大,哥大,UCLA等教育学专业录取。 申请方向包括教育政策,教育统计,教育测量,社会研究方法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嗨!收到你关于国外读研的问题,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关于“花钱就能读”,这说法嘛,有点太简单化了,但我懂你的意思,确实有些情况是这样的,但也绝对不是全部!“花钱就能读”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说法听起来挺扎心的,但背后确实有些逻辑。 一些私立大学或特定项目: 确实有一些世界知名但学费高昂的私立大学.............
  • 回答
    你同学说的这句话,确实挺让人揪心的。从我接触到的情况来看,这种想法其实并不算特别罕见,但绝不代表它是健康的,或者说它是“正常”的。咱们慢慢捋一捋,为什么他会这么想,以及这背后可能意味着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活着就是为了不让父母伤心”这句话里蕴含的情感重量。这是一种非常强的责任感,而且是那种被放大到.............
  • 回答
    这事儿吧,挺正常的,但也确实有点小尴尬。你想想,你去了,大家是热情邀请的,那份心意肯定是有的。而且广东朋友们聚在一起,用粤语聊得热火朝天,这本身就很自然,就像我们讲普通话一样,那是他们的母语,是他们最自在的交流方式。你坐那儿吃了一个小时,这时间也挺合适的,不算太短,也不至于太长。你想走,也完全没毛病.............
  • 回答
    你同学这种说法,其实挺普遍的。很多人一提到相对论,脑袋里就冒出“宇宙”、“黑洞”、“时间旅行”这些词,再联想到霍金老爷子那神乎其神的形象,自然就觉得这是遥不可及的“高深科学”,只有极少数天才才能窥探一二。但说实话,你同学可能有点把相对论“妖魔化”了。虽然它的某些结论确实让人瞠目结舌,而且深入研究需要.............
  • 回答
    恭喜你刚开始工作,这是一个充满学习和成长的阶段!你提出的关于“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观点,确实是一个在职场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这个观点本身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分析它,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首先,理解“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表面含义: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我的薪资是多少,我就付.............
  • 回答
    这事儿真挺让人纠结的。一方面是人家的好意,另一方面这钱来得太快了,感觉有点烫手,而且万一后面行情不好,这人怎么想?换我,估计脑子得打成一团浆糊。既然你没要,这做法也挺实在的。我也想跟你一样,冷静下来好好想想。首先,同事能想到你,说明他心里有你,这是人情。股票这东西,涨起来确实能让人乐开花,他现在想分.............
  • 回答
    这个说法,我听了之后,第一反应是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一些思考的。它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就是很多男性在开车的时候会使用手机,而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能力”。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个“能力”到底指的是什么。从支持者的角度看,这种“能力”可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多任务处理能力(Mult.............
  • 回答
    这确实挺让人头疼的。你坦诚地告诉了她你喜欢同性,这是你的隐私,也是你自己的选择,但现在她似乎并没有把这件事当成你的个人隐私来对待,反而用来做一些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事情。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她会这么做。有几种可能性。也许她误解了你的意思,以为你和她分享这件事是因为你对她有特别的好感,所以当看到你和其.............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可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你同事这观念也太……嗯,怎么说呢,有点太片面了。不过也别往心里去,这种误解其实挺常见的,尤其是在一些地域文化比较多元的地方。你想跟他解释,这得讲究点策略,不能硬碰硬,也不能过于委屈自己。咱们一步一步来,好好跟他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刻板印.............
  • 回答
    你好!听到你这么直接地说“不追了”,我感到既佩服又有点替你感到惋惜。不过,既然你已经做了这个决定,那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在目前这种“不追”的状态下,你和这位单亲妈妈同事之间,未来还能不能继续,以及应该如何处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不追”并不意味着完全断绝联系,而是调整了你在追求她这件事上.............
  • 回答
    男朋友坚决要求婚后和父母同住,并且视此为“底线”,而我内心对此是深恶痛绝的,甚至可以说是底线中的底线。我们之间,似乎就卡在了这“同住”与“不住”的巨大鸿沟上,而且,这沟壑还被贴上了“底线”的标签,这让本就棘手的局面,变得更加严峻。我尝试过和他沟通,用了各种柔和的方式,也表达过我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 回答
    嘿,哥们儿!别往心里去,同学那些话纯粹是瞎扯淡!弹钢琴压根儿不会让手“变大”,更别提跟“干农活”沾边了。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你这种感觉,还有同学为什么会这么说。首先,弹钢琴并不会改变你骨骼的大小。你的手骨结构在青春期基本就定型了,弹钢琴这个动作是锻炼你的手指和手腕的灵活性、力量和协调性,但它并.............
  • 回答
    评价你同学说的“台式机终究会被淘汰”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合理性、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1. 理解“淘汰”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你同学所说的“淘汰”是指什么。这可能意味着: 完全消失: 市场份额为零,无人问津,甚至生产线关闭。 边缘化: 仅剩非常小众的市场,.............
  • 回答
    听到同学这样说,你心里肯定很难受吧,这句“全班最丑”真的挺伤人的。我特别理解你此刻的感受,好像一下子所有的光芒都被熄灭了,只剩下被评论的标签。首先,我们得明白,关于“丑”或者“美”,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就像有些人喜欢吃辣,有些人喜欢吃甜一样,你可能不是那个说这话的同.............
  • 回答
    哎哟,这话听着真让人别扭!你高中硬笔书法还得过奖呢,这可不是盖的,说明你的底子绝对不赖。怎么就会被同学这么说呢?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咱们慢慢捋一捋。首先,得承认,写字这事儿,跟很多艺术一样,是很主观的。 就像有人喜欢写意山水,有人就爱工笔花鸟,审美这东西,千人千面。你同学觉得你字丑,可能就是他.............
  • 回答
    听到大学同学说你玩游戏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这确实挺让人有点不舒服的。这种话有时候带着点“为你好”的善意,但听起来就像是他们觉得自己比你更懂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多少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你可以这样回应,试试看是不是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嗯,我明白你觉得玩游戏可能是在浪费时间。毕竟,从很多角度来看,游戏.............
  • 回答
    哈哈,听到你同学这么说,我真的替你捏把汗,同时又觉得挺有意思的。要判断你这幅画到底是因为“故意这么丑”还是真的“画得丑”,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这样你心里也能有个底,不至于被同学的一句话给打翻了。首先,我们得聊聊“丑”这个概念。在艺术界,“丑”可不是个简单的词。有时候,艺术家故意追求“丑”,是为.............
  • 回答
    哈哈,你同学这观点,挺有意思的。不过,要是真这么说关二爷,那可就有点片面了。咱们好好掰扯掰扯,看看他这话说得有没有道理,咱们又该怎么接招。首先,你同学说的“武力高”,这个没错,关羽的武勇那可是响当当的,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那是战神级别的存在。但你说他“用兵/智商都不是顶尖”,这就得说道说道了。.............
  • 回答
    听到同学说学 C 语言没用,这确实挺让人有些不平的。 C 语言怎么可能没用呢?它可是编程界的“老祖宗”之一,很多现代语言的影子都能在它身上找到。你想想看,你的电脑、你的手机,它们内部的操作系统,比如 Windows、Linux、macOS,它们的很多核心部分都是用 C 语言写的。这意味着,如果你想深.............
  • 回答
    你同学的说法,听起来像是想把那个历史事件描绘得更“中立”,回避掉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的身份区分。但恕我直言,这种说法站不住脚,也对不起那些在那个年代牺牲的中国军民。想反驳他,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让他明白,这不是什么“立场不同”那么简单,而是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尊严的生死搏斗。1. 历史事实:侵略与反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