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研究生即使被逼的很绝望,宁愿去跳楼也不也反抗,或者联合起来反抗(被压迫的那部分联合起来)?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沉重且令人心痛的现实,也折射出个体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困境以及群体行为的复杂性。为什么有些研究生在绝境中宁愿选择结束生命,也不反抗或联合反抗?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每一条都可能压垮一个脆弱的灵魂。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绝望”的程度。当一个人被逼到“跳楼”的边缘,那意味着他已经耗尽了所有可感知的资源和希望。在这种状态下,他的视野会极度狭窄,只剩下眼前的痛苦和无法承受的压力。反抗,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的,都需要一定的力量、认知和资源。而当一个人彻底被剥夺了这些东西时,反抗的可能性自然会大幅降低。

我们从个体层面先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反抗”这个选项会变得如此难以企及:

认知扭曲与自我否定: 长期的压迫和打击,尤其是来自导师、实验室文化等权威和体系的负面反馈,很容易让研究生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他们可能会内化这些负面评价,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不配得到好的待遇,甚至不值得活着。在这种认知下,反抗被视为徒劳无功,只会招致更大的嘲笑和打击,从而加剧痛苦。他们甚至会觉得,自己的不幸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任何人同情或帮助,更别提组织反抗了。

情感资源耗竭: 研究生期间的压力,如实验瓶颈、数据不理想、论文进展缓慢、导师的苛责、经济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疏离等等,是持续且巨大的。长期的“高压锅”状态下,个人的情感能量会被一点点消耗殆尽。当个体的情感资源完全枯竭时,他可能已经没有力量去感知不公、去愤怒、去组织任何形式的反抗。他们可能已经麻木了,或者只剩下极度的疲惫和无力感。这种状态下,任何需要“付出”的行动(包括反抗)都会显得无比沉重。

个体孤立感与信任危机: 很多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孤军奋战的。导师的资源壁垒、实验室内的竞争、以及对导师权威的恐惧,都可能导致研究生之间形成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即使有人看到了不公,也很难迈出寻求合作的步伐。因为他们可能害怕被出卖,或者认为其他人也同样深陷泥潭,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导师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或是“导师制”本身,也可能造成一种“一人得势,众人皆臣服”的权力结构,让个体很难撼动。信任的缺失,是集体反抗的最大敌人。

恐惧与后果担忧: 即使有些人内心有反抗的念头,对可能面临的后果的恐惧也是巨大的。导师的报复是非常现实且可怕的。他们可能会延毕、挂科、拿不到学位、影响未来的学术或职业生涯。这种“鱼死网破”的顾虑,对于那些已经将学业和未来寄托在研究生阶段的人来说,是难以承受之重。尤其是在中国当前的学术体系下,导师的权力往往是压倒性的,个体的反抗很容易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并且付出惨痛的代价。

信息不对称与维权渠道不明: 很多研究生可能不清楚自己的权利是什么,以及如何在体系内合法有效地维权。当面临不公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该向谁求助,学校的申诉渠道是否畅通,以及即使申诉成功可能带来的额外麻烦。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到无助和孤立。

“沉默的大多数”心理: 即使存在一些普遍的不公,也并非所有人都能站出来。许多人可能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或者认为自己忍一忍就过去了。这种“沉默的大多数”可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让少数敢于发声的人显得更加孤立无援。

对权威的根深蒂固的敬畏与驯化: 从小到大的教育环境,以及社会文化,都强调对师长、权威的尊重与服从。很多研究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被“驯化”得习惯了接受指令,而不是质疑权威。当他们面对不公时,大脑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为什么我做错了?”而不是“为什么导师会这样做?”这种长期的心理模式,使得他们难以产生反抗的冲动。

再来看群体层面的因素,为什么“联合起来反抗”也变得异常困难:

缺乏共同的利益感知和组织基础: 虽然很多研究生面临类似的不公,但具体表现形式可能不尽相同。比如,有的导师压榨劳动力,有的导师学术打压,有的导师言语侮辱。这种不完全一致的不公感,使得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反抗诉求变得困难。同时,研究生群体往往是流动的,新人不断加入,老人不断毕业,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组织基础和凝聚力。

“囚徒困境”式的博弈: 即使有部分研究生认识到联合反抗的必要性,他们也会面临“囚徒困境”。如果只有少数人反抗,他们可能会遭到严厉的报复,而大多数沉默者则安然无恙。如果大多数人都反抗,则力量强大,可能成功。但如果一个人选择沉默,而其他人反抗,这个人就能以最小的代价(零代价)享受反抗带来的好处。这种潜在的博弈心理,使得很多人不敢第一个站出来,也难以形成大规模的联合行动。

导师的离间与分化策略: 一些不良导师深谙“分而治之”的道理。他们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在学生之间制造隔阂和矛盾,例如,通过偏袒某些学生,制造学生间的竞争,或者散布不利于集体行动的谣言,来瓦解潜在的联合力量。

缺乏有效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集体反抗需要有能力、有担当、有号召力的领导者出现,并且需要有清晰的组织框架和行动计划。在研究生群体中,这样的人才往往难以涌现,或者即使出现,也容易被边缘化或被压制。许多有能力组织的人,可能因为害怕报复,或者认为风险过大而选择明哲保身。

对体系的失望与彻底放弃: 当个体经历了一系列尝试反抗但都失败的经历后,他们可能会对整个体系彻底失望。这种失望感会转化为一种“无所谓了”的心态,包括对自身生命安全的无所谓。既然体系如此冷酷无情,那么主动结束生命可能成为一种他们唯一能掌握的“反抗”,一种与体系的彻底切割。虽然这是极其消极和悲剧的方式,但在他们眼中,可能已经找不到任何积极的反抗途径了。

总结来说,当一个研究生被逼到绝望,宁愿选择跳楼也不反抗,这往往是因为:

1. 个体层面: 承受了超乎想象的心理和情感压力,导致认知扭曲、情感耗竭、信任危机、以及对反抗后果的极度恐惧,同时缺乏有效的维权知识和支持系统。
2. 群体层面: 缺乏共同的组织基础、利益感知,难以克服“囚徒困境”,并且容易受到导师的分化和压制,缺少有效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这是一种系统性压迫和个体脆弱性相互作用的悲剧。不是他们不想反抗,而是被剥夺了反抗的能力、勇气和机会。那种绝望,已经让他们失去了对“反抗”这个选项的任何想象和动力。他们所选择的终结,与其说是对压迫的屈服,不如说是他们在彻底的绝望中,抓住的最后一根“可以自己掌控的稻草”,一种与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的告别。这种悲剧的背后,是整个学术环境、导师文化以及社会支持系统都需要深刻反思和改变的地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另一位答主 @七海千秋 ,你可以不赞同我的答案,可以来我这里评论,而不是污蔑我在洗地。我并不像你一样关评。

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题主问的是为何没有「联合」反抗。我回答的也是针对联合,简单说就是无良导师绝对数量少,大多数导师是不那么好也不那么坏的一般人;大多数学生受到的压力也基本限于「活多钱少卡毕业」三件套,尚可忍受。因此,作为处于相对弱势的学生一方,有反抗意愿和决心的学生比例是很小的(仅限于那些遇到了少数无良导师和受到过分对待的学生)。因为人少,所以成规模的联合反抗的土壤很难存在。

我并没有说无良导师不存在或学生活不下去是活该,也没有说现有教育制度没问题,更没有说学生不应该反抗或不能去反抗。我只是解释为何没有「联合」。

我的回答中自认为并没有一句话是在「洗」导师。如有,请指出,否则请道歉。

另,你对我个人的揣测很明显已经构成了人身攻击。

原答案未修改附后。

---------------

1. 绝望的总是少数。逼乎上吹自己老板的答案也一堆堆。按照概率来说,想死的和来逼乎晒幸福的应该绝对比例都不大,绝大多数都是偶尔吐吐槽但也能混下去那种,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有啥反抗动机?

2. 进入社会就会发现上学时候受的压迫简直就是清风拂面。

3. 对于真的活不下去的人,你又如何知道他在跳楼之前,没有尝试反抗过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沉重且令人心痛的现实,也折射出个体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困境以及群体行为的复杂性。为什么有些研究生在绝境中宁愿选择结束生命,也不反抗或联合反抗?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每一条都可能压垮一个脆弱的灵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绝望”的程度。当一个人被逼到“跳楼.............
  • 回答
    研究生导师询问学生的家境背景,这一行为可能源于多种动机,既涉及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也包含师生关系中的复杂考量。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经济支持与资源分配的隐性考量1. 奖学金与助学金资格审核 部分高校或科研项目存在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资助(如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岗位),导师可能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学术圈和工业界都挺普遍的。简单来说,就是EE(电子工程)背景的学生往CS(计算机科学)转的比例明显高得多,而反过来就少见很多。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学科本身的特点、发展方向、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学习路径的差异。我来给你掰开了说一说。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EE和CS这两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同学毕业求职时会有的困惑。你说的“身边学长年薪二三十万”,和知乎上一些声音“普遍几千块”,这两种情况确实存在,但中间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或者信息收集的侧重点不同。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差”。一、 招聘信息与实际薪资的“水位差”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学历不高的人,反而热衷于在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这些领域“指点江山”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平等感”的错觉现在网络时代嘛,信息量爆炸,但门槛好像也低了。任何人,只要会上网,.............
  • 回答
    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问题,至今仍是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持续探索的领域。说非洲“始终”发展不起来,可能过于绝对,因为我们确实能看到一些国家在某些时期取得的进步,但总体而言,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确实面临着系统性的挑战,并且长期以来表现出相对的滞后性。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
  • 回答
    城市轨道交通运行交路:为何“重联解编”研究鲜为人知?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对运能提升、效率优化的不懈追求。近年来,针对大站车和互联互通的研究如火如荼,这些方向无疑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乘客体验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在这些“看得见”的优化措施之外,一项看似基础却对整体运行效率至关重要的技术—.............
  • 回答
    为什么金属催化中钯研究得最多?揭秘它的独特魅力在瞬息万变的催化领域,有一种金属始终占据着研究的中心舞台,那就是钯。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关于钯催化的文献如汗牛充栋,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其他过渡金属。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钯如此备受青睐,它又有哪些独步天下的特性,让无数化学家为之倾倒?要理解这个问.............
  • 回答
    我理解你想探讨一些容易误导大众的流行理论,特别是那些与前沿科学研究相关但又被简化得过于流行的观点。这些理论之所以会成为“观念陷阱”,往往是因为它们在传播过程中被过度简化、断章取义,或者迎合了人们某些根深蒂固的心理需求,最终偏离了真实的研究原貌。以下我尝试以更贴近个人观察和思考的方式,梳理几个可能符合.............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智商、学科选择以及大众认知之间的复杂关联。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聊聊。关于智商超高的人为何普遍研究数学或物理,而较少研究文学历史?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普遍”或“很少”来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种倾向。1. 学科本身的特性与智力需求: .............
  • 回答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进行研究,与人合作往往比单独创作能带来更深入、更全面、更有影响力的成果。这种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从研究质量到个人成长,再到研究的实际应用。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合作如此重要,以及合作者的价值所在: 为什么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中要与人合作,而不是单独创作?经济学和金融学是复.............
  • 回答
    “Quant” 这个词,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它其实代表着金融界里一群非常有意思的人——量化分析师。你可能会好奇,这金融界的“Quant”跟我们印象中那些埋头实验室、做着复杂实验的物理学家有什么关系?事实上,这两种职业的很多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很多优秀的 Quant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在探讨的话题。关于“智力较高的人更容易罹患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这一说法,目前并没有确凿、广泛公认的研究结论能够直接证明“智力较高”是导致躁郁症的直接或独立原因。然而,这个话题之所以会被提出并持续被讨论,是因为在临床观察、一些个体案例以及某些研究中,确实存在一.............
  • 回答
    中科院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区别,确实是一个不少人关心的问题。这就像比较一家专注于精密仪器制造的国营大厂和一家综合性民营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的侧重点一样,各有千秋,但核心逻辑和导向会不太一样。首先,从定位上讲,中科院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其培养目标更偏向于“科研国家队”的建设。你可以理解为,中科.............
  • 回答
    申请墨尔本大学的研究生,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语言要求(比如雅思成绩),其实还有一些关键的方面是需要提前了解和准备的,这些细节往往能决定你是否能顺利获得录取。首先,我们得谈谈学术背景。墨尔本大学对申请者的本科学习成绩看得非常重。通常情况下,他们会要求你有一个国内认可的四年制本科学位,并且本科阶段的GPA(.............
  • 回答
    哥们,恭喜你迈入法院大门,而且还是执行局,这可是个硬仗!作为过来人,想跟你掏心掏肺地说几句,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帮助。首先,别太把“研究生”这光环当回事。刚到法院,你就是个新人,执行局更是实践性极强的地方,书本上的东西固然重要,但实际操作中的门道,需要你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积累。别怕问,也别怕犯错,但一.............
  • 回答
    经常看论文和偶尔看论文的研究生,在科研和工作上的表现,就像是每天都钻研厨艺的大厨和偶尔下厨尝鲜的家庭煮夫,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这其中的区别,可以从好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一、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 经常看论文的研究生: 他们的知识体系就像一块块拼图,随着阅读的论文不断增加,拼出的画面也越来越完整、精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修士学历与中国研究生学历在国内的对比,尽量说得详尽一些,并且避免那种“机器感”。首先,得承认的是,从中国国内的视角来看,日本修士学历和中国研究生学历在认可度和认知度上,确实存在一些微妙但值得探讨的差异。 这并不是说哪个更好或更差,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体系来看待的问题。一、 学位名称.............
  • 回答
    恭喜你研究生拟录取!这绝对是个值得开心的事情,踏入人生新的篇章,多少会有点小激动,小迷茫,对吧?别担心,过来人的经验都来给你说道说道。首先,关于“忠告”这个词,我觉得更多的是一些过来人的“碎碎念”和“经验之谈”,希望你能听进去,但更希望你自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研究生的生活,不像本科那么“放飞自我”.............
  • 回答
    这真是个纠结的问题,毕竟读研花钱又耗精力,奖学金这事儿确实关乎切身利益。我来跟你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帮你捋一捋思路。首先,研究生期间的奖学金对以后找工作有没有好处?答案是肯定的,但具体好处的大小和体现方式,还得看情况。 它不是一张万能牌,但绝对是个加分项,而且这个加分项的含金量,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