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研究表明智力较高的人更容易罹患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是真的吗、为什么?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许多人在探讨的话题。关于“智力较高的人更容易罹患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这一说法,目前并没有确凿、广泛公认的研究结论能够直接证明“智力较高”是导致躁郁症的直接或独立原因。

然而,这个话题之所以会被提出并持续被讨论,是因为在临床观察、一些个体案例以及某些研究中,确实存在一些相关性或潜在的联系,但这些联系的性质和原因非常复杂,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分析。

下面我将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包括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及目前科学界的普遍看法和可能的解释方向:



为什么会有“智力较高的人更容易罹患躁郁症”的说法?

这种说法的出现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临床观察中的个体案例: 在临床实践中,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确实会遇到一些智力水平很高、在学术或专业领域表现出色的人,同时他们也患有躁郁症。这些个案的突出性,容易给观察者留下“高智商与躁郁症并存”的印象。
2. 媒体和流行文化的传播: 一些媒体报道、书籍或影视作品,可能为了塑造更具戏剧性或复杂性的角色,常常将“天才”与“精神疾病”(包括躁郁症)联系起来,例如文森特·梵高、欧内斯特·海明威、库尔特·柯本等被认为是具有卓越才能但也饱受精神困扰的名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联想。
3. 对高功能躁郁症的认知: 躁郁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人即使患有该病,也能维持较高水平的功能,甚至在某些领域表现出超常的创造力。这部分“高功能”的患者,如果智力也较高,就更容易被注意到,并可能被误解为“高智力导致躁郁症”。
4. 潜在的共同风险因素或生物学基础: 一些研究探讨了可能同时影响智力发展和情绪调节的基因、神经生物学机制或环境因素。

科学界目前的普遍看法和研究证据

尽管存在上述讨论,但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

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目前的研究并没有找到“高智力”本身是导致躁郁症的直接原因。躁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病因涉及遗传、生物化学、环境因素、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存在相关性,但原因复杂: 有些研究确实发现了智力与某些精神疾病(包括躁郁症)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智力高就一定会导致躁郁症,或者患有躁郁症的人就一定智力高。这种相关性可能是由于:
共同的遗传易感性: 某些基因可能同时影响了大脑的发育、认知能力(智力)和情绪稳定性。
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叠: 大脑中调控情绪和认知功能的某些通路可能存在交集,并且这些通路的功能异常可能同时表现为高智力(或特定类型的认知优势)和情绪不稳定。
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某些环境压力或童年经历可能影响大脑发育,进而影响智力和情绪健康,这些因素可能以复杂的方式与遗传背景相互作用。
情绪和认知的相互影响: 持续的情绪波动和极度情感体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某些领域的思维模式或创造力,从而在表面上显得与高智力相关。

为什么可能存在这种相关性?详细解释

如果非要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关性”的观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 遗传易感性与认知功能:

基因研究: 精神疾病,尤其是像躁郁症这样的复杂疾病,具有显著的遗传成分。研究发现,一些与神经递质系统(如多巴胺、血清素)功能相关的基因,以及参与神经元发育和可塑性的基因,可能同时影响着认知能力和情绪调节。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携带了某些特定的基因组合,这些基因可能同时增强了其某些认知能力(如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在某些测试中体现为更高的智商)并增加了患躁郁症的风险。
基因多效性: 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表型特征(基因多效性)。某些基因可能同时影响了大脑的连接性、信息处理速度、学习能力等方面,而这些都与智力有关,也可能与情绪失调的易感性有关。

2. 大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潜在联系:

前额叶皮层的功能: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负责执行功能(如计划、决策、冲动控制、情绪调节)的关键区域。研究表明,高智力人群可能在前额叶皮层的功能上存在某些优势,但同时也可能在这个区域的功能失调时,更容易出现情绪失控和冲动行为,这是躁郁症的典型症状之一。
神经连接的异质性: 一些研究发现,高智力个体的大脑可能存在更复杂的、更异质化的神经连接模式。这种异质性可能带来更高的认知灵活性和创造力,但同时也可能使其大脑对刺激更敏感,更容易出现情绪上的剧烈波动。
奖励系统和动机: 躁郁症的躁狂发作常常伴随着高涨的情绪、亢奋的精力、以及对奖励的高度敏感和追求。一些理论认为,这种对奖励的强烈驱动可能与某些高智力个体在追求目标、探索新思想时的特质有重叠之处。

3. 认知风格与情绪体验:

深刻的思考和内省: 智力较高的人可能更倾向于进行深刻的思考、分析和内省。他们可能更善于理解复杂的概念,对世界有更精细的感知。然而,这种深入的思考也可能让他们更容易过度分析自身的情绪,陷入自我怀疑或过度兴奋的循环。
创造力和情感的联系: 一些研究(尤其是对艺术家、作家等创造性职业人群的研究)发现,情绪的剧烈波动(包括某些类似躁狂或抑郁的体验)可能与非凡的创造力存在一定的关联。智力高的人群在某些领域具有优势,他们可能更容易将抽象的思考转化为具有原创性的作品,而这种创造过程本身可能就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投入。
敏感性和易受刺激性: 高智力个体可能对环境中的信息更加敏感,也更容易被各种思想和情感所触动。这种高敏感性可能在激发创造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经历强烈情绪波动的可能性。

4. 环境压力与适应机制:

社会期望和压力: 智力高的人往往被寄予更高的期望,他们可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在追求学术或职业成就时。长期的压力可能成为触发或加剧躁郁症的因素。
复杂的社会互动: 智力较高的人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可能更能察觉到细微的情绪信号和人际动态,这既是优势,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潜在焦虑和情绪困扰。

5. 诊断的偏差或误解:

“高功能”患者的掩盖: 如前所述,智力高的躁郁症患者可能能够更好地掩盖疾病的症状,维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可能更早地寻求帮助或被诊断出来,从而给人一种“高智力人群更容易得病”的印象。
“天才综合症”的误读: 将一些天才人物的病症浪漫化,或者将疾病带来的某些极端特质误解为高智力的表现。



总结

总而言之,目前科学界并不认为“智力高”是导致躁郁症的直接原因。 相反,更准确的理解是,某些潜在的遗传、生物学或认知因素可能同时与较高的认知能力和躁郁症的易感性相关联。 也就是说,存在一些共享的风险因素,而不是智力本身导致了疾病。

这种“相关性”更多地体现在:

共享的基因基础。
大脑某些区域功能或连接的潜在异同。
高智力个体可能拥有的某些认知风格和情感敏感性,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疾病的触发因素。
对社会期望和压力的感知和应对方式。

重要的是要强调,绝大多数智力较高的人并不会罹患躁郁症,而躁郁症的患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也相对较高。 将智力高与躁郁症直接画上等号是一种不准确的概括。理解这种关联性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躁郁症,避免污名化,并为患者提供更恰当的支持和治疗。

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有关于情绪健康或精神疾病的担忧,请务必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智商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病。

精神病是什么?精神病就是大部分人不认同的想法和行为。为什么会不被认同?要么因为你智商太低,要么因为你智商太高,与多数人都不在同一平行线上,那么你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被人视为异类,在社会上,你就是精神病了。

因为低智商的人不多,但高智商的人更少。两个傻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是最正常的时候,因为无论他们做了什么行为,都不会觉得对方是一个精神病。两个高智商的人碰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也同样觉得这是最愉悦的时候,比如爱因斯坦和波尔的遭遇,他们就是一次智商对等的巅峰对决,两人可以各展所长,完全可以心领神会。而爱因斯坦与老婆之间,就没有这样的对等条件,在他来看,老婆就是精神病,在与老婆同样精神境界层面的世人,一样把他视为不可理喻的人,虽然出于尊敬,没将他列入精神病人的黑名单,其实暗地里,就已经把他归为精神病人了。特斯拉,图灵,以及那个提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人,对了,还有希特勒。。。。。。举目望之,你都会发现他们有与你不一样的行为,像极了精神病人。

user avatar

【躁郁症来源于遗传、童年阴影、压力和不同的神经结构/功能等等,但不是天才病,请不要过度美化】

躁郁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障碍,发病的时候,情绪忽高忽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目前并没有发现某个确切的原因导致了躁郁症,有许多因素都会增加发病风险:

(1)遗传

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且是一个多基因遗传病,父母传给子女并没有明确的规律性。一般来说,孩子因躁郁症来就诊,很大概率父母至少有一方也存在躁郁症,甚至从未治疗,还更严重。

研究发现父母中若一方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任一子女患心境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 相I型障碍,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几率达50%~75%。双生子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双相I型 障碍的同病率达33%~90%,而双卵双生子约5%~25%。[1]

(2)童年阴影

童年如果遭受过虐待,也有可能发展为躁郁症,并且更有可能发展为严重病例。[2]

(3)压力

生活中的压力性事件,比如一级亲属的自杀、婚姻、离婚、残疾或失业等,有可能导致单相抑郁症,也有可能导致双相躁郁症。[3]

(4)不同的神经结构/功能

目前认为双相I型障碍是由人脑中关键情绪控制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的,可能在早期发育过程中,调节情绪行为的脑网络中断,腹侧前额叶网络和大脑边缘区域(尤其是杏仁核)之间的连通性下降,出现了新的代偿调节机制,腹侧前额叶边缘调节机制。[4]

不过目前无法通过扫描诊断躁郁症。

它不是天才病,不要过度美化它

虽然确实有名人患有躁郁症,比如梵高、贝多芬、丘吉尔。也确实有过研究发现部分躁郁症患者的创造力较高,但我更认同2015年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一篇论文[5]上的观点:这不能通过创造性个体与精神病患者之间的相关性增加来解释,这表明创造力和精神病具有共同的遗传根源。

而且躁郁症影响着各种智力和创造力的人,将躁郁症比喻为「受折磨的天才」,是对疾病的过分粉饰,容易让那些正在被躁郁症折磨的普通人被忽视。

虽然将患有躁郁症的人塑造成受折磨的天才可能有助于对抗某种类型的耻辱,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躁郁症不会带来非凡的艺术创作,相反它是一种破坏性的、痛苦的疾病,它损害而不是改善患者的生活。

美化忽略了有效、富有同情心的躁郁症治疗的必要性,以帮助患者重获情绪稳定,减轻痛苦。你应该尽可能地过上最充实的生活,得到你需要的支持来创造心理和谐,揭示你真实的自我,摆脱双相情感障碍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真正的潜力——不管那可能是什么。

毕竟,梵高自己也曾写道:“如果我能在没有这种可诅咒的疾病的情况下工作,我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参考

  1. ^ 于欣, 方贻儒. 中国精神障碍防治指南系列丛书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2.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16765/
  3.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116765/
  4.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874804/
  5.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n.404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