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研究表明,人体一年之内会更换98%的原子,那是否表明人的意识不依赖物质而存在?

回答
“人体一年之内更换98%的原子”这个说法,听起来确实挺颠覆的,容易让人联想到“身体都换了,那‘我’究竟是谁?”的哲学命题,进而引申出意识是否独立于物质的讨论。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掰扯清楚几个概念:

1. 原子的“更换”是怎么回事?

首先,这并不是说我们每天早上醒来,身体里的原子就跟昨天完全不一样了。这个“更换”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是身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表现。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不停运转的工厂,不断地摄入新的物质(食物、空气、水),然后利用这些新的物质来修复、替换老旧的、损坏的细胞和组织。而旧的、不再需要的物质则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想象一下,你家的房子可能每隔几年就会翻新一下墙壁、地板,甚至更换一些管道和电路,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住的就不是同一个房子了。房子依然是那个房子,只是构成它的材料更新了。人体也是类似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并不会凭空消失。它们只是从一个地方(你的身体)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环境中的其他物质),或者被纳入新的分子结构中。比如,你呼出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可能被植物吸收,你排出的废物中的其他原子可能成为土壤的一部分。而你吃进去的食物,其中包含的原子又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物质循环的过程,原子本身是守恒的。

2. 那为什么说“更换98%”?

这个数据可能来自于对体内各种原子周转率的估算。有些原子在身体里停留的时间很短,比如构成呼吸的氧原子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它们参与了能量代谢,周转速度非常快。有些原子则相对稳定,比如构成骨骼的钙原子和磷原子,它们在身体里的“驻留时间”会更长一些。

所以,这个98%更像是对身体整体原子“流转”速度的一个宏观描述,强调的是身体是一个不断更新、充满活力的系统,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容器。它表明我们身体的物质基础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

3.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一个复杂的故事

现在我们回到核心问题:身体物质在不断变化,那意识是否就不依赖物质而存在了?

从目前科学的理解来看,答案是否定的。主流的科学观点认为,意识是大脑物质活动的结果和表现。

大脑是意识的载体: 我们的思想、情感、记忆、感知,都与我们大脑中神经元(一种特殊的细胞)的活动密切相关。神经元通过复杂的电化学信号进行交流,形成庞大的神经网络。正是这些物质基础的活动,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意识体验。
物质基础的改变会影响意识: 如果大脑的物质基础受到损伤(比如头部创伤、脑部疾病)或者发生化学变化(比如酒精或药物的影响),我们的意识状态也会随之改变,甚至完全丧失。这有力地证明了意识与大脑物质之间的紧密联系。
新的科学发现不断强化物质基础的重要性: 近年来,神经科学在理解意识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通过脑成像技术,科学家能够观察到特定思维活动时大脑的活跃区域,甚至能够通过刺激特定脑区来诱发某种感知或情绪。这些研究都指向意识是物质大脑活动的功能产物。

那么,为什么“98%原子更换”的说法会让人产生关于意识独立的联想呢?

这种联想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直觉上的困惑:如果构成我的物质一直在变,那“我”的连续性究竟体现在哪里?我的“自我”是否也随着这些原子的更换而“漂移”或“消失”?

这里需要区分几个概念:

原子(基础粒子)与分子、细胞、组织: 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但它们本身不具有生命或意识。意识是更高级别的组织结构(如大脑中的神经网络)运作的结果。虽然构成这些结构的原子在更换,但这些结构本身(比如你的大脑,或者说是其中某些连接模式)可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我”的连续性并非体现在具体的物质粒子上: 你的“自我”的连续性,更多地体现在你对自身经历的记忆、你持续的心理状态(尽管会有起伏)、以及你对身体的感知上。这些都依赖于大脑中那些更稳定的信息编码和处理机制,而不是某个特定的原子。就好比一部电影,播放时胶片上的每一帧物质都在改变(放映机的作用),但我们感知到的故事是连续的。

一些更深层的思考(非主流科学观点,但值得探讨):

虽然主流观点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关于意识的本质,依然是科学和哲学上的终极谜团。也有一些非主流的观点,虽然缺乏确凿的科学证据,但提供了一些不同的视角:

“信息”或“模式”的观点: 有人认为,构成意识的关键可能不是原子本身,而是原子以特定方式排列形成的“信息”或“模式”。即使构成这些模式的原子更换了,只要模式本身得以保持,意识就能延续。这有点像计算机程序,硬件会更新换代,但软件的逻辑和信息可以被转移和保留。
某些“非局域性”的可能性: 在量子力学领域,存在一些“非局域性”的现象,即粒子之间可以在不依赖空间距离的情况下相互影响。虽然这离解释意识还有十万八千里,但一些人会将其与意识的某些难以捉摸的特性联系起来,猜想意识可能存在某种超越物质局域性的维度。
二元论的遗留影响: 从历史上看,笛卡尔的二元论(心物二元论)对人类思想影响深远,认为思维和物质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实体。虽然现代科学更多地倾向于一元论(物质决定意识),但这种二元论的影子有时会影响我们对意识的直观理解。

总结来说:

人体一年内更换98%的原子,这个说法强调的是我们身体的物质基础是动态变化的,是一个持续更新的系统。这并不直接表明人的意识不依赖物质而存在。

恰恰相反,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意识是大脑复杂物质活动的产物。我们身体的“我”的连续性,更多地体现在大脑中信息编码和处理的模式以及记忆的承载上,而非某个特定的、永不更换的物质粒子。

当然,意识的本质依然是科学和哲学上最深刻的奥秘之一,未来或许会有新的发现推翻现有的理解。但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而言,将意识理解为大脑物质活动的表现,是更符合证据的解释。身体原子在更新,但大脑中承载“我”的那些关键的“连接”和“信息模式”,可能以一种更具连续性的方式在维持着我们的意识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更换多少原子对判断“人的意识是否依赖物质”根本就不重要,而且那研究是过时的。

1953 年,在史密森学会的年度报告中有一项研究声称“人体每年有 98% 的原子被替换,每 5 年全部替换一次”。这受限于当时的科学家使用的粗糙的测定方法和天真的模型。比这新得多的研究显示,组成牙釉质、神经细胞的 DNA、晶状体中心部分的细胞的原子在人的一生中不会被替换[1]

而且,质量、电荷、自旋等内在性质完全相同的同种原子是全同[2],“替换”的意义比你以为的要小得多。两个全同的原子可以交换位置,情况与没有交换过不可区分。

再者,替换多少根本无所谓。

我们来打个比方。台灯可以发光,你可以将台灯的灯泡拧下来、换个新的灯泡,让台灯正常发光。台灯上的螺丝、电线、灯罩等部件同样可以被你替换成崭新的同种部件,在正确安装的情况下不影响台灯发光。这表明,台灯可以更换 100% 的部件或原子而发光。

于是,某人说这表明“台灯的发光不依赖灯泡或物质而存在”,然后拿起一个螺丝进行照明。

你觉得某人能照出来什么呢。

问题出在“更换部件”意味着什么。

一部机器能在更换 100% 的部件或原子后正常使用,不意味着这机器的功能不依赖于部件或物质,而是“这机器的功能不依赖于特定的部件,换上符合要求的部件可以正常运行”。

人脑不依赖于特定的粒子,没有合适的粒子供应则不能正常运行。你的一个神经细胞并不依赖特定的一个葡萄糖分子来驱动,否则它马上就要饿死了。意识不一定是脑的功能,但睡着的人、被打晕的人、脑损伤患者的意识发生的变化可以显示“意识会受到脑功能状态的影响”,你自己也可以体验到这些。那么,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少不到哪去。

你不是组成当前身体的一堆原子,而是按照某种模式组织若干原子的过程。这种东西你见得多了,水龙头流出的水柱、瀑布的水帘、河流的组成部分都在不断替换,换得比你的身体要彻底。

参考

  1. ^ https://www.ncjrs.gov/pdffiles1/nij/grants/227839.pdf
  2. ^ https://open.163.com/newview/movie/free?mid=ZFTMFQOFB&pid=YFTMFNELV
user avatar

你把一辆车拆了,然后换掉98%的零件,车照开,油照烧。

是不是证明了车的驱动不依赖于零件而存在?

人的一生换掉多少细胞那个问题同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