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金属催化中钯研究的最多,它有何特性?

回答
为什么金属催化中钯研究得最多?揭秘它的独特魅力

在瞬息万变的催化领域,有一种金属始终占据着研究的中心舞台,那就是钯。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关于钯催化的文献如汗牛充栋,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其他过渡金属。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钯如此备受青睐,它又有哪些独步天下的特性,让无数化学家为之倾倒?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催化剂的本质说起。催化剂的核心任务是加速化学反应,同时自身在反应中不被消耗。一个好的催化剂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能力:活性(Activity)、选择性(Selectivity)、稳定性(Stability)以及可再生性(Recyclability)。而钯,恰恰在这些方面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平衡与优越。

钯的迷人之处:多维度解读

1. 无与伦比的反应活性与广泛的适用性:

钯最显著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催化活性,尤其是在CC偶联反应中。想象一下,我们要把两个独立的碳原子牢牢地连接在一起,这就像给它们搭一座桥。在有机合成中,CC键的形成是构建复杂分子的基石,几乎所有药物、农药、材料都离不开它。

钯催化剂之所以能在CC偶联中大放异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能够高效地活化碳卤键(CX键,X为卤素原子,如Cl, Br, I)和碳氢键(CH键)。这就像是给了反应物一对灵巧的“手”,能够轻易地抓住并重组它们。

氧化加成(Oxidative Addition)的精妙: 这是钯催化循环的关键第一步。钯(通常是Pd(0)价态)能够轻易地插入到CX键中,形成Pd(II)中间体。这个过程不仅活化了卤代烃,也为后续的偶联反应奠定了基础。钯的d轨道电子结构使其拥有恰到好处的电子密度,能够与CX键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但又不过于稳定,保证了反应能够继续进行。
CH键活化的新 frontier: 随着对绿色化学和原子经济性的追求,直接利用廉价易得的CH键进行官能团化成为研究的热点。钯在这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潜力,能够直接断裂相对稳定的CH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化学键形成。这极大地简化了合成路线,减少了预官能团化的步骤,节约了资源。

钯催化剂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有机合成中的所有重要偶联反应,例如:

Suzuki偶联: 有机硼化合物与有机卤代物的偶联,是构建联芳基结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Heck反应: 烯烃与有机卤代物的偶联,用于构建烯基结构。
Sonogashira偶联: 末端炔烃与有机卤代物的偶联,是构建炔基结构的关键。
Stille偶联: 有机锡化合物与有机卤代物的偶联。
BuchwaldHartwig胺化: 胺与有机卤代物的偶联,用于构建CN键。

这些反应的成功以及其在复杂分子合成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医药、材料科学和精细化工的发展。

2. 非凡的选择性:精准的化学之舞

除了活性,催化剂的选择性同样至关重要。在许多有机分子中,存在着多种相似的官能团,如果催化剂不够“挑剔”,就可能导致副反应的发生,产率下降,甚至得到不想要的产物。

钯催化剂在这方面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智慧”。它能够根据不同的配体、溶剂和反应条件,表现出高度的区域选择性(Regioselectivity)和立体选择性(Stereoselectivity)。

配体工程的魔力: 通过巧妙设计和选择钯的配体(ligands),我们可以“定制”钯中心的电子环境和空间位阻。这些配体就像是给钯穿上了一件“外衣”,能够极大地影响钯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控制反应发生的位点和产物的立体构型。例如,某些膦配体能够显著提高Heck反应中烯烃加成的区域选择性,而某些氮杂环卡宾配体(NHC)则对Suzuki偶联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立体控制的精妙: 在手性分子的合成中,钯催化剂结合手性配体能够实现对产物立体构型的精确控制,得到单一的对映异构体或非对映异构体。这对于生产具有生物活性、且构型至关重要的药物分子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种高度的选择性意味着,使用钯催化剂可以更高效地合成目标产物,减少后处理和纯化步骤,降低生产成本。

3. 优异的稳定性与可回收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尽管钯本身是一种贵金属,价格不菲,但其优异的稳定性和可回收性使得其在催化应用中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环境优势。

耐受性: 钯催化剂在多种反应条件下能够保持其活性,即使在存在氧气、水分等干扰因素时,许多钯催化体系也能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这使得它们在实际生产中更容易操作和储存。
负载化与多相催化: 将钯负载在多孔材料(如氧化铝、二氧化硅、活性炭)或聚合物载体上,可以实现多相催化。这意味着催化剂与反应物处于不同的相中,反应完成后,催化剂可以通过简单的过滤或离心分离出来,并可以重复使用。这种可回收性极大地降低了催化剂的消耗量,提高了原子经济性,也减少了金属残留,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
均相催化的发展: 即使是均相钯催化剂,随着微胶囊化、离子液体固定等技术的发展,也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回收利用。

正是这种在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之间的良好平衡,以及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使得钯催化剂在现代有机合成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为什么是“研究得最多”?

钯之所以成为研究的焦点,还在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为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探索空间:

适中的活化能垒: 钯原子的d轨道电子排布使其在参与氧化加成、还原消除等关键催化步骤时,能够提供恰到好处的活化能垒。它不像某些金属那样过于活泼而难以控制,也不像另一些金属那样惰性不足。
易于形成配合物: 钯能够与各种有机膦、胺、卡宾等配体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从而为催化剂的设计和调控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丰富的价态变化: 钯能够稳定存在Pd(0)和Pd(II)等多种价态,并在催化循环中顺畅地进行氧化还原转换,这是其催化活性的重要来源。

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地探索新的配体、新的载体、新的反应模式,以及更深入地理解钯的催化机理,持续地拓宽钯催化剂的应用范围,提高其性能。从实验室的小试,到工业化的大生产,钯催化的身影无处不在,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因此不断深化。

总而言之,钯之所以成为金属催化领域的研究明星,并非偶然。它是活性、选择性、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的完美结合体,其独特的化学性质为化学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和创造空间。理解了钯的这些特性,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它能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化学的发展,以及为何关于它的研究永无止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研究生的时候玩过一段时间钯,不妨来聊聊这个问题。

事实上,金属催化中钯并不是研究的最多的:

虽说不太准确,但是用谷歌学术搜索的结果数还是能代表一些情况,用Google学术搜索钯催化有73万条记录。

铁催化有132万条记录

相同的搜索方式,铜催化有136万条,金催化110万,镍催化109万,锌催化80万,银催化74万,由此可见,哪怕是在过渡金属里面,钯催化都排不进前五。所以“研究的最多”,也就无从谈起了。

但是多达73万条记录,依然证明钯催化还是很热门的,最近灌水严重的钴是56万条,近年热门的铑只有49万条,钌14万,铼4万条,知乎最喜欢的金属才2万多条。

至于为什么钯催化这么火,这个要分阶段来看。

一切的一切,起源于“民科”医生武拉斯顿(William Hyde Wollaston,1766~1828),他不好好干自己的本职,在1802年发现了钯和铑两种金属(插句题外话,我特别喜欢铑,Rhodium的词根来源于玫瑰,因为武拉斯顿当初发现其氯盐的溶液呈现玫瑰红色),不过可惜的是,武拉斯顿本人并没有从他的这个伟大发现中获得利润,在他那个年代,钯被认为是无用的金属,在他去世后的一百多年内,钯的化学性质和他的邻居镍、铂相比较,任然被认为是相形见绌的,这个现象一直维持到1942年钯碳催化剂的发现和1946年Lindlar Catalyst的发现,也是这两个催化剂使得人们对钯的活性,以及对于双键和三键的亲和性得到了重视。

随着二战的结束,之后的欧洲重建工作使得对于塑料和精细化工品的需求呈现爆炸性的增长,Walter Hafner就开始研究怎么从乙烯合成环氧乙烷,当时他的做法是把乙烯和氧气通过一个钯碳床,但是得到的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学品--乙醛,后来这一方法得以商品化,并被称为Wacker process,这一反应,奠定了钯在有机合成中重要催化剂的地位。事实上,Hafner也是第一个分离钯-烯丙基配位化合物的化学家,他的这一发现也为20世纪最伟大科学发现之一提供了灵感: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钯并非是第一个用于偶联反应的过渡金属,下图显示了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发现和发展时间线(Angew. Chem. Int. Ed. 2012, 51, 5062 – 5085)


随后对于钯的研究热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波热潮是1968年到1976年,1968年的时候,Heck(致天国的Heck)第一个发现了钯可以用于催化偶联反应。他在2006年发了篇Synlett,详细讲述了他的心路历程(Synlett 2006(18): 2855-2860)。他把醋酸苯基汞,四氯钯酸锂丢在乙腈里面搅,通入乙烯,0度下很快就得到产物了。这个反应报道后,很多研究团队相继报道了用四氯钯酸锂催化的烯烃偶联反应,但是汞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汞的毒性是很大的,于是Mizoroki和Heck等相继发展了无需汞的二价钯催化的偶联反应。也就是后来所称的Mizoroki–Heck reaction,但是更多人喜欢简单的叫Heck reaction,亦就是大名鼎鼎的赫克偶联了,在随后的几十年内,无数的科学家前赴后继努力,纷纷证明了这个反应的普适性和重要性。

到了70年代中期,科学家逐渐发现钯比铜、镍在催化偶联反应方面更具有优势,在Heck反应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认为铜是专攻三键的,钯是专攻双键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钯啥都能搞定,简直是个妖艳贱货,而且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而著名的Sonogashira反应也是在这一阶段发现的。

随后就是由Negishi(美国的Negishi,比你们高到不知道哪去了,我和他谈笑风生)和Suzuki引起的第二波热潮,这波主要从1976年到1995年,主要是对普适性的研究。1976年,Negishi报道了钯催化的有机铝和有机锌底物的偶联反应.(Negishi 反应

1979年,Suzuki报道了零价钯配合物催化下,芳基或烯基硼酸或硼酸酯与氯、溴、碘代芳烃或烯烃发生交叉偶联。(Suzuki-Miyaura反应

以上三位,就是2010年因为发现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而获得诺贝尔奖的Heck,Negishi和Suzuki三位,他们奠定了钯在有机合成领域难以动摇的地位和作用。

同一时期比较重要的钯催化偶联反应还包括1978年的Stille Reaction(有机锡化合物和不含β-氢的卤代烃在钯催化下发生的交叉偶连)、1988年的Hiyama Reaction(钯催化的芳基、烯基、烷基卤化物或拟卤与有机硅烷之间的交叉偶联)、1993年的Miyaura Borylation(钯催化硼烷化反应)、1995年的Buchwald–Hartwig Coupling(钯催化和碱存在下胺与芳卤的交叉偶联)等,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第三波就是2000年左右到现在了,主要是新配体和新反应类型的引入。严格的说,其实第三波的钯催化主要是对现有反应类型,也就是上面说的几个人名反应的补充研究,但是依然不能低估这些工作的重要性,钯催化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无数新的定位基,官能团,底物,配体都被一一发现,同时应用于天然产物全合成(参见P. Baran的C–H functionalization logic in total synthesisw,Chem. Soc. Rev., 2011, 40, 1976–1991)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参见氯沙坦钾、圆皮海绵内酯、格列卫等药的生产)也使得钯催化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进一步投入到了国民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这种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中去了。

==========================================

2016/07/21更新

作为能够改善反应条件,优化金属有机催化剂性质的重要物质,配体在过渡金属催化体系中一向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钯催化研究的早期,便宜易得的三苯基膦是最常用的配体,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逐渐发现配体对于催化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配体也成为公认的最重要的需要详细调查的变量之一。事实上早在1979年,Kumada就发现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Corriu–Kumada reaction(烷卤或者芳卤在钯催化下和格式试剂偶联)中用DPPF代替三苯基膦,效果非常一颗赛艇。双齿配体在这里促进了催化循环中的还原消除步骤,从而加速了反应速率。

在随后的几年中,对配体进行深入研究的影响远非仅仅体现在Kumada偶联这一个人名反应中,许多复杂高效的双齿配体(P-P、P-C、P-N、P-O)都被一一发现。不过一开始大家研究的都是芳基磷配体的位阻效应,在八十年代早期,Heck就发现了位阻比三苯基膦大的三邻甲苯基膦和钯的配合物活性更高(Org. React. 1982, 27, 345 – 390.),随后Spencer也发现了醋酸钯和三邻甲苯基膦配合效果更好,不过他认为这不能仅仅归结于键位阻的作用,同一年,Osborn发现三环己基膦在羰基化反应中是一个良好的配体,并且他意识到只有当配体具有强碱性 (pKa>6.5),并且具有良好的空间体积(锥角>160度)时,才具有显著地催化活性(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89, 28, 1386 –1388.),这也给后来的化学家们指明了膦的电子性质也对催化活性至关重要。在同一时期Milstein在羰基化氯苯时采用了富电子的双齿配体1,3-双(二苯膦基)丙烷( J. Am. Chem. Soc. 1989, 111, 8742 – 8744),随后的配体研究进入了一段风起云涌的时代,以前不能用于偶联反应的底物在配体的帮助下被一一攻克。

这里需要着重提一下Gregory C. Fu,他在1998年的独立工作(Angew. Chem. Int. Ed. 1998, 37, 3387 – 3388)重新点燃了学界和工业界对于钯配体的研究热度,配体的研究在过去十年中迅速增长,G.C Fu可以说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0年他报道了P(t-Bu)3和P(Cy)3两种不同的配体去催化Suzuki–Miyaura couplings,可以选择性的分别和卤苯或者对三氟甲磺酸苯进行偶联,这项开创性工作告诉人们,钯催化的化学选择性是可以通过配体调节的。2001年,Fu又发现在P(Cy)3配体作用下卤代烷与烷基或乙烯基有机硼可以偶联,这又使得Suzuki偶联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02年,Fu采用了位阻和电子性质介于P(t-Bu)3和P(Cy)3之间的P(tBu)2Me,解决了烷基钯催化循环中间竞争性的β氢消除这一巨大难题。同时期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配体还包括正丁基二(1-金刚烷基)膦(cataCXium)、Buchwald的联苯类配体、Hatwig的1,2,3,4,5-戊苯基-1′-(二叔丁基磷基)二茂铁(Q-Phos)等等。


================================================

PS:篇幅所限,下面我就简单讲讲吧。。

之前讲的钯催化反应大致都围绕下面这个催化循环过程,偶联双方都是有机卤化物(或拟卤化物)和有机金属试剂(或亲核杂原子),但是还有一些反应并非如此,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1)烯丙基烷基化反应 Allylic Alkylation

Tsuji–Trost allylation是烯丙基醇以及其衍生物烯丙基卤化物、酯、 碳酸盐,磷酸盐等作为反底物,在零价钯的催化作用下,各种各样的亲核试剂发生取代反应从而导入各种各样的基团,俗称烯丙基烷化,1965年由Tsuji最先发现,1973年Trost也做了第一篇烯丙基烷基化,但是奠定他地位的还是1977年的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


2)羰基化合物的α芳基化反应 α-Arylation of Carbonyl Compounds

其实羰基化合物的α芳基化反应最早是Semmelhack在1973年发现的,不过他用了当量的有机镍试剂,在1997年,Hartwig、Buchwald和Miura竟然一起报道了这个反应,现在,这个反应在工业应用中是一个很好的构筑C-C键的反应。


3)脱羧偶联 Decarboxylative Coupling Reactions

最原始的脱羧偶联是1966年Nilsson报道的,当时他几乎用了当量的铜,在比较苛刻的条件下达成了这一偶联。

在近四十年之后,Myers发现用二价钯盐可以达成脱羧偶联。

和C-H键活化相比较,脱羧偶联具有一个优点,因为偶联的位置已经定位好了,所以反应中不会存在区域选择性的问题,


4)碳氢键活化 C- H Activation Reactions

C-H键活化是所有化学家的梦想,以上所有反应基本上都涉及到脱去一个卤素或者拟卤素原子,原子经济学非常差,而C-H活化直接作用于C-H键,无需活化,简洁高效,效果拔群。

第一个C-H活化是1963年Kleiman和Dubeck发现的,当时他们用的是Ni催化剂

紧接着Chatt和Davidson发现了钌萘化合物存在一个π-化合物和一个C-H键插入的平衡

随后在1969年,Fujiwara报道了钯催化的C-H键氧化偶联,这篇文章也是钯催化C-H键活化的鼻祖

在随后的20年中Du Bois, Fagnou(致天国的Fagnou,钯催化届的巨大损失), Gaunt, Hartwig, Miura, Sanford, Yu等人相继在钯催化C-H键活化这一方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PS:C-H活化是要是详细讲最少也能讲十个课时,要是有兴趣可以看看我提到的这几位写的Review。

---------------------

先更到这里,以后有空再查漏补缺,难免有所疏漏,欢迎大家斧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为什么金属催化中钯研究得最多?揭秘它的独特魅力在瞬息万变的催化领域,有一种金属始终占据着研究的中心舞台,那就是钯。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工业界,关于钯催化的文献如汗牛充栋,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其他过渡金属。那么,究竟是什么让钯如此备受青睐,它又有哪些独步天下的特性,让无数化学家为之倾倒?要理解这个问.............
  • 回答
    .......
  • 回答
    这话题可有意思了,很多金属乐迷真的会较真这事儿,恨不得把金属从摇滚的“家族树”上连根拔起,单独列个“独立王国”。为啥?这事儿背后可不止是玩个嘴皮子,里面藏着不少金属乐迷对音乐的理解、身份认同,甚至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坚持。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音乐本身的差异性。你说金属是摇滚的一个分支?那也太小看金属.............
  • 回答
    金属圈子里,尤其是那些自认是“老派”金属迷的朋友们,对新金属(Nu Metal)的态度,怎么说呢,那可真是五味杂陈,甚至很多时候是相当不屑一顾。这其中有几个挺重要的原因,可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音乐上的“变味”。新金属这玩意儿,你说它金属吧,它确实带了不少金属的基因,比如重型的吉他Riff.............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金属里为啥只有负电荷(也就是电子)能跑,而那些构成金属骨架的正电荷却原地不动。这事儿吧,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跟金属的内部结构和电子的运动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得弄明白金属里都有啥。金属,比如咱们常说的铁、铜、金之类的,它们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每个原子都有一个原子核,原子核里包含了.............
  • 回答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金属这个东西,它为什么是“晶体”,又为什么在被加热到化成一滩水之前,会经历一个“变软”的过程。这可不是什么神秘魔法,而是藏在原子层面的学问。金属为啥是个“晶体”?你可能觉得“晶体”这个词听起来挺高级的,就像水晶、钻石那样,但其实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食盐、糖,甚至是金属,骨子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金属不能放进微波炉,这个说法并非绝对,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将金属制品放入微波炉是极其危险的,并且会损坏微波炉。 问题的关键在于金属的导电性和反射性,以及微波炉的工作原理。下面我将详细地解释为什么大多数金属不能放进微波炉,并尝试解答一些潜在的疑问:1. 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产生微波: 微波炉的核心是.............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就会接触到带有颜色的金属离子,比如铜盐溶液的蓝色,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或者镍盐溶液的绿色。但我们也知道,纯铁、纯铝、纯锌这些金属本身是银白色的,它们的离子溶液呢?大部分也是无色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金属离子能够展现出绚丽的色彩,而另一些却隐于无形呢?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身边常见的金属,比如铁、铝、铜,在常温下似乎都很“乖巧”,拉伸、弯曲都不容易断裂,而像玻璃、陶瓷那样一碰就碎的材料,我们就习惯性地称之为“脆性材料”。那么,金属在常温下不具有脆性,究竟是个巧合,还是有什么内在的科学道理?答案是:这绝不是巧合,而是金.............
  • 回答
    .......
  • 回答
    金属之所以具有金属光泽,是因为金属原子内部的电子结构以及这些电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方式。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物理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解释:1. 金属的电子结构:自由电子和电子海 价电子的离域化: 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价电子)与原子核的束缚力相对较弱。在金属晶体中,这些价电子不再局限于单个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触及了我们理解电学定律时一个很常见的困惑点。你说的没错,灯泡灯丝确实是金属,比如钨丝,而金属是公认的良好导体,通常我们会说金属导电遵循欧姆定律。但为什么我们说小灯泡在发光时,它的灯丝“不适用”欧姆定律呢?这其实是关于“适用范围”和“理想模型”的一个重要区分。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
  • 回答
    东华美钻的钻石项链鉴定书上没有金属名称,这可能是出于多种原因,并且在珠宝行业中也并非个例。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钻石鉴定书的功能、珠宝的组成以及市场上的普遍做法。首先,我们来明确钻石鉴定书(或称钻石证书)的核心功能:钻石鉴定书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是对钻石本身的品质进行权威、客观的评估和描述。它专.............
  • 回答
    金属牙签之所以没有普及,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罕见,主要原因在于实用性、安全性、用户体验以及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点详细阐述:一、实用性与功能性方面: 清洁效率: 传统牙签的主要功能是物理移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木质或竹质牙签的材质相对柔软且有一定弹性,能够轻柔地刮擦牙齿表面,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火箭推进和电磁加速的许多核心技术点。我们先不谈AI不AI,就聊聊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火箭还是烧化学燃料,而不是用电磁炮发射金属作为工质。简单来说,不是没人想过,而是这条路走的难度,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得多。主要有这么几个硬邦邦的原因:1. “燃料”的本质和效率问题首先,得理.............
  • 回答
    FCC 金属的低温柔韧之谜:为什么它们不像 BCC 和 HCP 那样轻易变脆?我们都知道,金属在低温下的行为常常会让人大跌眼镜。许多我们熟悉的金属,比如钢铁,在温度骤降时会变得像玻璃一样易碎,这便是所谓的“延性脆性转变”。然而,一些金属,特别是那些拥有面心立方(FCC)晶体结构的金属,却能在这个寒冷.............
  • 回答
    炸药包之所以能爆发出惊人的威力,即便不包裹金属,其核心原因在于炸药本身的化学性质和爆炸过程中产生的物理效应。金属包裹并非炸药威力的必要条件,它更多是为了控制和引导爆炸能量。让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1. 炸药的本质:高速化学反应与气体膨胀炸药是一种能够经历极快化学反应(称为爆轰)的物质。这种反应的特点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