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金属离子有颜色,有些则没有?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不经意间就会接触到带有颜色的金属离子,比如铜盐溶液的蓝色,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或者镍盐溶液的绿色。但我们也知道,纯铁、纯铝、纯锌这些金属本身是银白色的,它们的离子溶液呢?大部分也是无色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金属离子能够展现出绚丽的色彩,而另一些却隐于无形呢?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化学原理,主要跟电子的能级和光的吸收有关。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物质是如何呈现颜色的说起。我们看到的颜色,实际上是物体吸收了可见光中的一部分波长,然后将剩余的波长反射或透射出来,进入我们的眼睛,从而在我们大脑中形成颜色感知。比如,一个红色的苹果,是因为它吸收了绿光和蓝光,把红光反射了出来。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吸收可见光中的所有颜色,它就会呈现黑色;如果它不吸收任何可见光,就呈现白色或透明。

金属离子的颜色,本质上也是它们与可见光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这跟离子的电子结构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很容易失去,形成带正电的金属离子。这些离子在溶液中通常是水合离子,也就是金属离子周围围绕着水分子。

这里关键的因素在于,大多数金属离子,尤其是那些我们能看到颜色的,都属于所谓的过渡金属。过渡金属之所以“过渡”,是因为它们在形成离子时,不仅仅是失去最外层的s轨道电子,还会失去d轨道上的电子。而且,这些d轨道电子的能量也不是完全一样的,它们存在不同的能级。

在没有外界影响的情况下,这些d轨道电子处于一个基态,也就是能量最低的状态。当可见光照射到这些水合金属离子上时,如果光的能量恰好能够激发某个d轨道上的电子,从一个较低的能级跃迁到一个较高的能级,那么这束光中的这一部分能量就会被吸收掉。

被吸收了特定波长光子的溶液,反射或透射出来的就是剩余的可见光。例如,如果一个金属离子吸收了红光和黄光(也就是吸收了可见光中的长波部分),那么它就会呈现出与红黄光互补的颜色,比如蓝绿色。如果它吸收了蓝光和紫光(短波部分),就会呈现黄绿色。

那么,为什么有些金属离子有颜色,而有些则没有呢?这跟它们的电子结构是否允许这种“跃迁”有关。

有颜色的金属离子(主要是过渡金属):

未填满的d轨道: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过渡金属形成离子时,其未成对的d电子是参与颜色产生的关键。这些d轨道电子的能级在水合离子中,受到周围配位原子(比如水分子)的电场影响,会发生裂分,形成不同的亚能级。当可见光照射时,这些电子就可以吸收光子的能量,从一个较低的亚能级跃迁到较高的亚能级。
例子:
铜(II)离子 (Cu²⁺): Cu²⁺离子的电子构型是[Ar] 3d⁹。虽然只有一个未成对的电子,但它的d轨道能级裂分足够大,可以吸收绿光,从而呈现出溶液的蓝色。
镍(II)离子 (Ni²⁺): Ni²⁺离子的电子构型是[Ar] 3d⁸。它的d轨道中有多个未成对电子,能够发生多个可能的电子跃迁,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最终呈现绿色。
钴(II)离子 (Co²⁺): Co²⁺离子的电子构型是[Ar] 3d⁷。它能吸收绿光和黄光,呈现粉红色。
锰(II)离子 (Mn²⁺): Mn²⁺离子的电子构型是[Ar] 3d⁵。虽然d轨道是半充满的,但电子跃迁的能量差很小,主要吸收紫外光,可见光吸收很少,所以通常是浅粉色甚至近乎无色。
高锰酸根离子 (MnO₄⁻): 虽然是高价态的锰,但其颜色非常鲜艳的紫色,这是因为发生了所谓的“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跃迁”,氧原子上的电子可以跃迁到锰的d轨道上,吸收可见光。这是一种更复杂的颜色产生机制,但同样是电子能级跃迁的结果。

无色的金属离子(主要是主族金属和一些稀有金属):

全充满或全空的d轨道:
主族金属离子: 比如钠离子 (Na⁺, 电子构型是1s²2s²2p⁶),镁离子 (Mg²⁺, 电子构型是1s²2s²2p⁶),铝离子 (Al³⁺, 电子构型是1s²2s²2p⁶)。这些离子最外层的电子层已经排满了(全充满)或者已经完全被移除了(全空)。它们没有未成对的d电子或者f电子可以发生可见光区域的电子跃迁。它们吸收光的能量主要是在紫外区,远超可见光的范围,所以在可见光下呈现无色。
一些已完成电子填充的稀有金属离子: 比如锌离子 (Zn²⁺, 电子构型是[Ar] 3d¹⁰)。虽然有3d电子,但d轨道是全充满的。在形成离子时,它不会像未填满d轨道的过渡金属那样,在d轨道内产生能级裂分,也就无法吸收可见光发生dd跃迁。所以Zn²⁺溶液是无色的。同样,银离子(Ag⁺, 4d¹⁰)和镉离子(Cd²⁺, 4d¹⁰)也是无色的。

强烈的电荷转移跃迁: 有时候,即使金属离子本身没有未填满的d轨道,但如果它以某种形式存在(例如与具有高电负性的元素形成化合物或配合物),也可能产生颜色。就像高锰酸根的紫色。但对于简单的水合金属离子来说,如果它本身不具备dd跃迁的条件,通常就是无色的。

总结一下:

金属离子是否呈现颜色,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电子结构是否允许在可见光区域发生电子跃迁。

有颜色: 通常是过渡金属离子,因为它们有未填满的d轨道。当形成水合离子时,这些d轨道电子的能级会受到配位环境的影响而分裂,可以吸收可见光中的特定波长光子,发生dd电子跃迁,从而呈现出与吸收光互补的颜色。
无色:
主族金属离子: 通常没有d轨道,或者其价电子层已全充满,电子跃迁的能量在紫外区,无法吸收可见光。
一些过渡金属离子的特殊情况: 例如3d轨道全充满(如Zn²⁺)或全空的d轨道(如Sc³⁺),也无法发生可见光区域的dd跃迁,所以通常是无色的。

所以,下次看到五颜六色的金属盐溶液,就可以猜测一下,很可能里面含有的是“有故事”的过渡金属离子,它们的电子们正在上演着一场与光的精彩互动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水中有颜色的金属离子往往是过渡金属离子。

因为过渡金属有一个未充满的价壳层d轨道,所以过渡金属往往有不止一种氧化态。当过渡金属离子与中性或带负电的配体结合时,它们会形成所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配体通过共价键或配位键与中心离子结合。常见配体包括水、氯离子和氨。

当一个配合物形成时,因为有些电子更靠近配体,过渡金属离子的d轨道形状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会发生d轨道的分裂:有些d轨道进入高能级,而另一些则进入低能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能隙。电子可以吸收光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被吸收的光子的波长取决于能隙的大小。(这就是为什么s和p轨道发生分裂时不会产生有色复合物。因为形成的能隙比较宽,吸收的光子处于紫外区域,肉眼观察不到。)

另外,过渡金属由于具有未充满的价壳层d轨道,所以有人将锌、镉、汞排除在过渡金属之外,因它们有充满的价壳层d轨道。根据化学常识我们知道,Zn2+在水中是无色的,这与其d轨道充满了电子有关。

By 重光 中科院物理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