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不称帝?他不称帝对曹魏政局的后续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回答
曹操为何不称帝?这一选择背后深远的曹魏命运

曹操,这位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础。然而,他终其一生都未曾僭越称帝的宝座,而是以汉相的身份自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其中原因复杂,既有现实的权谋考量,也有历史的顾虑,更有其自身的性格与抱负。而他这一未称帝的决定,更是对曹魏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竟是积极还是消极,值得我们细细剖析。

曹操不称帝的原因:权谋、顾虑与抱负的交织

要理解曹操为何不称帝,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政治权谋:占据道德制高点,孤立反对势力。 曹操深谙“名正言顺”的重要性。当时天下虽然大乱,但汉朝的统治名义上依然存在,汉献帝作为“天下共主”,依然拥有巨大的政治号召力。曹操如果此时贸然称帝,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背负“篡国”的骂名,失去许多人心。他选择继续辅佐汉献帝,一方面能够合法地掌控朝政,另一方面则将反对他的人置于“叛逆”的境地,在道义上占据了主动。他的敌人,如孙权、刘备,虽然对他不满,但也不能轻易以“讨伐汉贼”的名义起兵,否则便是“不忠”。这种策略为他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政治空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对汉室的“情感”与历史包袱的考量。 尽管曹操掌握了实际大权,但他对汉朝的感情是否全然是虚假的,亦或是复杂的,难以一概而论。他曾多次表示“若天命在我,则我为周文王。”这种言语似乎暗示了他对“禅让”的理想模式抱有某种期待,而非直接的暴力夺权。更重要的是,汉朝已延续了四百年,其根基深厚,许多士人仍然怀念汉朝的辉煌。曹操如果强行称帝,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抵抗,尤其是在那些仍然效忠汉室的士族和官员中。他需要时间来慢慢地将权力过渡,改变人们的观念。

个人性格与野心的平衡。 曹操是一个极具才华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野心毋庸置疑,但他同时也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自诩。这种自诩可能暗示了他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他更看重的是平定天下、恢复秩序的实际功绩,而非仅仅是帝王的名号。他可能认为,自己在乱世中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已经超越了普通的臣子,但尚未达到被历史赋予“开创新朝”的绝对天命。与其成为一个争议的“篡位者”,他宁愿做一个“汉相”来完成他心目中的“大业”。

为子孙铺平道路,避免直接的权力交接风险。 曹操很清楚,称帝意味着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而他的继承者,尤其是曹丕,在政治上的成熟度和威望可能不如他本人。如果他称帝,那么曹丕接班时就必须直接面对“禅让”的仪式,以及可能出现的反对声音。而曹操生前不称帝,实际上是将这一层风险和舆论压力承担了下来,为曹丕日后通过“禅让”顺利接班打下了基础,避免了直接的权力真空和可能的动荡。

观察天时地利,静待时机。 曹操并非不想称帝,而是他可能认为时机尚未完全成熟。他需要彻底剪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实现真正的统一,才能在名义上获得更强的“天命所归”的合法性。他可能在等待一个更为有利的政治环境,或者等待反对势力彻底衰败的时机。

不称帝对曹魏政局后续影响:一把双刃剑

曹操不称帝的决定,对曹魏政局后续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复杂的双刃剑,既带来了积极的一面,也潜藏着消极的因素:

积极影响:

为曹丕顺利接班奠定基础,避免了剧烈的政治动荡。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好处。由于曹操生前没有称帝,他以“汉相”的身份留下的政治遗产和权力结构,使得曹丕在继承父位后,能够相对平稳地从“相国”过渡到“魏王”,最终通过“禅让”的仪式接受汉献帝的退位,建立了曹魏王朝。如果曹操称帝,曹丕接班时面对的将是“魏皇帝”的宝座,以及随之而来的合法性危机和反对力量的冲击,这很可能导致一场腥风血雨的权力斗争,甚至让曹魏政权夭折。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曹魏政权的合法性初期形象。 尽管曹魏政权最终独立,但其建立的过程是通过“禅让”完成的。曹操生前的“不称帝”使得这一过程看起来更像是“顺应天意”,而非赤裸裸的暴力篡夺。这为曹魏政权在建立之初争取了一定的民心和政治认同,至少在形式上避免了被扣上“反贼”的帽子。

减少了内部反对的声音和士族的反扑。 如前所述,如果曹操公然称帝,很可能会激起那些仍然忠于汉室的士族和官员的强烈反对,甚至引发部分地区的叛乱。曹操不称帝,将这种潜在的反对力量压制在了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使得曹魏的统治根基能够更稳固地建立起来。

消极影响:

埋下了“君臣名分”的隐患,为后来的权力斗争留下了口实。 曹操虽然生前不称帝,但他所建立的权力结构和“汉丞相”的身份,本身就造成了一种名实不符的局面。这种名义上的臣子,实际上的君主,在某种程度上给后来的政治操作留下了模糊的空间。尽管曹丕完成了禅让,但这种“臣篡君位”的模式,在道义上始终存在争议,也为后来一些试图挑战皇权的人物提供了模糊的参照。

消耗了部分支持汉室的政治资源。 尽管曹操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局面,但那些仍然坚持汉室正统的群体,在曹操生前不可能完全被说服。曹操不称帝,意味着他将这部分力量压制在“汉臣”的框架下,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直接冲突,但同时也意味着他未能将这部分潜在的支持者完全转化为自己政权的拥护者。一旦曹操去世,这些力量就可能重新活跃起来,对曹丕的统治构成挑战。

可能加剧了“挟持天子”的政治模式的固化。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模式,虽然为他赢得了权力,但也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与对汉献帝的控制捆绑在一起。这种模式的成功,可能会让后来的统治者倾向于效仿,而不是寻求更稳固的、独立的权力基础。这种对“天子”的依赖,虽然在曹操时期是策略,但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可能阻碍曹魏真正建立起自身的政治合法性和权威。

可能让曹操的某些政策和政治遗产受到质疑。 由于曹操始终以汉相自居,他所推行的许多政策,无论是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上,都打上了“为汉室效力”的标签。一旦曹魏独立建国,这些政策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可能会受到一部分人的质疑,认为其目的并非真正为了国家,而是为了巩固曹操个人的权力。

总结:

曹操不称帝,是其一生政治智慧的集中体现,是权谋、顾虑与抱负交织下的理性选择。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曹魏政权在他去世后能够平稳过渡,避免了即时的政治动荡和内部的分裂,为曹丕的上位和曹魏王朝的建立扫清了障碍。从这一点来看,他的不称帝对曹魏政局的后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这一选择也留下了一些历史的“尾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模式,虽然在当时有效,但其内在的“名实不符”的逻辑,为后来的政治权力运作埋下了隐患。曹操未能彻底解决“汉臣”与“魏王”之间的身份张力,也可能影响了曹魏政权在更深层次上的合法性构建。

总而言之,曹操的不称帝,是一步高明的政治棋局,其带来的积极影响在短期内远大于消极影响,确保了曹魏政权的初步稳定和传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略带“妥协”的权力过渡方式,也为后来曹魏政权的政治发展留下了一些不易察觉的阴影。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曹操的这一决定,正是这种复杂性的绝佳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曹操从官渡之战前的“衣带诏”事件后,便彻底丢弃了早年匡扶汉室的理想,一直在为曹氏家族取代汉室,立国称帝做精心的准备。他最终在有生之年不能称帝,而对夏侯惇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更多是因为他需要一步步破除政权内部外部的阻力,推进以魏代汉的进程,自己的寿命却有限,已经赶不及了,却绝不代表他不想做皇帝,没有篡夺汉室的野心。

“衣带诏”事件后,曹操就已经和汉献帝刘协彻底破脸了,才会不惜逼死怀有身孕的董妃。有鉴于汉朝那么多权臣家族的覆亡,为自己子孙家族的身家性命计,曹操当然不可能再当什么汉室忠臣,而必须要着手取代汉朝,这条布满荆棘的帝王路再也无法回头。

曹操攻灭袁绍,统一北方,将自己的大本营搬迁到邺城,离开许昌的汉献帝小朝廷,不受任何掣肘地经营自己势力,从司空升为丞相后,也从武平侯一步步变成魏公、魏王。

曹操封魏公、建魏公国,是曹魏代汉事业是关键性的一步。曹操没有封公前,虽然已经是天下最强的诸侯,但是想要称帝进而家天下,大一统,还是十分牵强的。

汉室本身早已虚弱无力了,能够阻止曹操向帝位迈进的,正是和曹操共事的各方士族、世家豪门。理论上他们只是共同效力于汉家天子的同僚,也绝不愿意一个新的强势皇帝凌驾于他们之上。

因此,曹操才要封公建国,名正言顺建立直属于自己的臣属班底,魏国制度更完全比拟汉室,让出身士族世家的重臣们,都和曹操定下明确的君臣名分,身上彻底打上了曹氏的烙印,从名义上的汉臣,变成了魏公国的臣子。

这样以来,如果曹氏家族一旦失去权力,那么这些曹氏魏公国的臣子,也必然是前途堪忧。中原九州绝大部分的资源和人才,从此彻底掌控于曹操之手,并能保证在曹操死后,能顺利传延到曹操的子孙身上。

正因为是否称“魏公”是如此关键性的步骤,决定着曹氏政权能否顺利延续,而不是步之前霍光家族后尘那样一代而终,对曹氏一族可谓是生死存亡、性命攸关之大事;

所以曹操不惜逼死共事多年的谋主荀彧,不惜激起一次次忠汉士人的反叛和政变,也定要将此事办成。

至于曹操在代汉过程中,所谓「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之类言论,都不过是政治家冠冕堂皇的作秀罢了。所以他一边说「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到称魏公后却一口气划出冀州十个郡作为自家封地,其后更加以“九锡”,当然都是为了将自己毕生奋斗打下的基业和权柄,合法地传承给子孙。

到此时,曹操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即使他天不假年,不幸早逝,他的儿子也可以合理合法地继承魏公的封爵和冀州十个郡的封地,背后是君臣之份已定,牢牢打上曹氏烙印的整个魏国政府的班底,继续自己的事业,取虚弱的汉室而代之,也是水到渠成。

如果曹操自己能够长寿,那随着他一步步翦除内外敌人,整合并强化魏国的实力,等时机接近成熟了,取代汉室建立新朝,同样是迟早的事。

曹操最终在有生之年没有称帝,更多是因为他晚年心态保守,顾忌内外之敌,过于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给后世留下了一套封公、封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之类的完整程序,可看看后世的杨坚李渊诸人,完成它们才用了几年?这才真正叫时不我待。

到了陈桥兵变后的赵匡胤,甚至连这套程序都不屑为之了,一个区区禁军统领、外镇节帅(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直接就带着一群大头兵杀进京城,强迫后周太后和幼帝禅让。朝中百官还不是一样束手无策,只能俯首称臣?马上就有无节操者,连夜将禅位诏书拟好。

以赵匡胤如此浅薄根基,万不能和曹操煞费苦心的二十年代汉准备相比,居然一样开创了三百年大宋王朝。

曹操泉下有灵,看到这些后辈肆无忌惮的作为,不知是否会后悔自己的步骤实在太慢。明明是不断僭越天子所有的一切,有生之年一直在向皇位努力,连全套天子仪仗都到手了,却不知不觉寿命也到头了,「天命在吾,则为周文王」,欺人耶?欺天耶?

后辈李世民嘲笑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既是指斥曹操的能力不如自己,不如说也是指曹操没有如自己在玄武门时那般,为争夺皇位,抛开一切顾虑、践踏人世间一切法则、哪怕弑兄逼父、杀弟屠侄,也要决死一搏的果决。

历史已经无情证明,诸如像金祎、耿纪、韦晃、魏讽之流,这些政权内部潜藏不满分子的反叛,难道是曹操尊奉汉献帝这么一个空头天子,就能够阻止的么?如刘备、孙权等战场劲敌,更加不会拿许都朝廷的空头诏令当回事了。

早知到“奉天子”奉到如此焦头烂额,内外受敌,还不如就和李世民平罗艺、赵匡胤灭李筠李重进那样,先拿下至尊大位,再和一切反对派在战场上见输赢呢。

从古到今论史时,并没有多少人认为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李渊、赵匡胤这些人是逆臣,反而各个都是文治武功名至实归开国太祖,对他们的道德批判,更远远小于曹操和司马昭们。哪怕小皇帝禅位后一个个死的不明不白,旧朝宗亲更大都被杀戮殆尽。(ps:赵宋对柴家,算是难得例外)

这就是有生之年就拿到天子名位的好处,天朝君权至上的传统,便导致了以皇帝名义进行的恶行,从来冠冕堂皇不值一提,自有无数皇权拥趸去辩解其如何不得已。

明明真正实施篡位行为的是曹丕,他名声都比如曹操这般被与王莽并列为“操莽”,当做千古奸臣典型,要强多了,说白了,就因为他是正经做了皇帝的“魏文帝”。

明明选错痴呆继承人、间接导致天下大乱的是司马炎,可他虽然也饱受抨击,但名声终究还是比司马懿和司马昭父子好得太多了。说白了,也正是因为司马炎是正经做了皇帝的“晋武帝”,司马懿司马昭生前只是臣子。

这也正是曹操相比他们的最大缺失:
你自己都不敢迈出最后一步,又叫后人怎么好夸呢?

堂堂一个超世之雄,旷代之杰,却终身北向为臣,白费了一番新朝太祖功业,落得个被评书野史、戏曲小说丑化成“白脸奸臣”的代表,唏嘘可叹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为何不称帝?这一选择背后深远的曹魏命运曹操,这位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础。然而,他终其一生都未曾僭越称帝的宝座,而是以汉相的身份自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其中原因复杂,既有现实的权谋考量,也有历史的顾虑,更有其自身的性格与抱负。而他这一未称帝的决定,更.............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曹操为何至死未称帝,这确实是一个历来引人遐思的千古谜题,也正是这个“未称帝”,让他在三国历史中留下了独特的、也颇具争议的色彩。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代。东汉末年,朝廷早已腐朽不堪,宦官外戚专权,民不聊生,各地豪强蜂起,社会秩序荡然无存。曹操,出身于“士族门阀”却又有着“宦官之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历史智慧的问题,一下子就能抓住权力交替的核心。为什么曹操、司马懿这些枭雄人物,在掌握了实权后,却选择“不称帝”?而他们的后代,无论是儿子、侄子,还是弟弟,却能顺理成章地坐上皇位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和时代局势使然。咱们得从几个关键人物和他们所处的时代.............
  • 回答
    说起曹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奸雄”,是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最终登基称帝的人物。这其中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毕竟,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去了,政治、军事、个人野心,还有那时代特有的规矩,一个都不能少。一、 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法宝”与“枷锁”首先,得从曹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说曹操不称帝是为了让儿子“背黑锅”,这个说法有点像阴谋论,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一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背景: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当时的天下格局非常特殊。汉献帝虽然是傀儡,但名义上还是大汉天子,拥有“天命所归”的政治合法.............
  • 回答
    在咱们聊马超称呼曹操为“孟德”这件事之前,得先把历史的背景捋清楚。这可不是随便一个称呼就能概括的,这里面藏着不少门道呢。咱们都知道,马超跟曹操那可是不共戴天的大仇人。当年马超的老爹马腾就是被曹操给坑死的,这血海深仇,哪是轻易能了结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马超对曹操的称呼,很难是那种发自肺腑的“敬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仁德之君,真的在某个关键节点,放下脸面,向曹操称臣,他又能混到个什么地位?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屈居人下”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曹操的性格以及刘备自身的条件来分析。一、 称臣的时机与背景:决定了起点的高低首先,刘.............
  • 回答
    曹操不喜欢祢衡,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里面掺杂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考量。要说起来,简直就是一场“才子配不上老板”的悲剧,而且还是带有浓烈个人恩怨色彩的。首先得从祢衡这人说起。这家伙,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刺头”,一个浑身长满了刺的文化人。他年轻有为,文采斐然,在当时的名士圈里绝对是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说起来,曹操手下谋士如云,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为什么到了于禁和庞德身上,却好像少了个提点之人,让他们在合肥守城时陷入那么被动的局面呢?首先得明白一点,曹操那会儿,他最缺的其实不是谋士,而是那些能独当一面、忠心耿耿的将领。他最看重的就是“能打”和“听.............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桩往事,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公案,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曹操,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失去父亲的剧痛之下,为何非但不直接追究那个据说是“凶手”的张凯,反而将矛头直指陶谦,这其中必然有着比“复仇”二字更为复杂和深沉的考量。要理解曹操的这一选择,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会儿,.............
  • 回答
    说起曹操为何没去当东郡太守这件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毕竟,太守那可是封疆大吏,实打实的官职,按理说曹操当时已经崭露头角,正是该往上爬的时候,为何会放弃这个机会呢?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曹操的个人情况来细品。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东郡太守”这官职是怎么来的。那是在东汉末年,因为.............
  • 回答
    曹操不取西北、西南而直接攻略南方,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曹操自身所处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以及各方势力的实力对比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东汉末年,看看当时天下是个什么格局。首先,我们得认识到,那个时候“天下”的概念,对于曹操来说,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操之所以没直接让刘备和孙权自尽,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心慈手软”就概括了,里面门道儿可深着呢。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白,操当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以令诸侯”是关键。他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奉汉正朔”上的。如果他直接干掉刘备和孙权,那性质就变了。你想啊,刘备虽然势力小,但他是汉室宗亲,名义上.............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曹操杀吕伯奢,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真按《三国志》的史实来看,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咱们今天就聊聊,为啥这事儿,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曹操好像也没怎么受着“制裁”。首先得说,曹操杀吕伯奢,最主要的动机,在官方的说法(也就是《三国志》的记载)是“疑”,是.............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要说荀彧为什么不支持曹操进爵魏公,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简单的“喜欢不喜欢”的问题,里面牵扯到太多当时的政治格局、礼法制度,还有荀彧这位人物本身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方式。首先,咱们得明白曹操当时是个什么地位。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北方势力如日中天,但名义上他还是汉臣。汉朝虽然衰落,但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