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丕容得下曹真,为何诸葛亮容不下刘封?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政治斗争、权力格局以及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曹丕能容下曹真,而诸葛亮却不能容下刘封,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曹丕容下曹真的原因:

1. 血缘与政治资本的结合: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虽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在曹操阵营中地位特殊且稳固。曹操将自己的亲信和家族成员提拔重用,曹真作为其中一员,自然得到了曹操的信任和倚重。
曹丕即位后,曹操的宗室力量是其巩固统治的重要基石。曹真作为曹操时代的旧臣,深得曹操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曹丕可以依赖的政治资本。虽然曹丕与曹真之间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他们都属于曹氏集团的核心层,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和政治认同。

2. 曹真的政治地位与实际能力:
军事实力的保证: 曹真在曹操时期就已经是重要的军事将领,镇守一方,抵御蜀汉的进攻。曹丕即位后,需要一位能够稳定边疆、指挥大军的将领,而曹真的军事才能和经验是毋庸置疑的。他多次在对蜀和对吴的战争中担任主帅,虽然有些战役的结局有争议,但其统帅才能是得到认可的。
忠诚的表征: 作为曹操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曹真对曹魏政权的忠诚度是比较高的。他没有表现出任何谋反的迹象,是曹丕可以相对放心的重要将领。
平衡内部势力: 曹丕在继承权力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来自曹氏宗室和其他势力的挑战。重用曹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和平衡宗室内部的力量,展现出对曹操旧臣的尊重和延续。

3. 曹丕的政治考量与个人风格:
稳定政局的需要: 曹丕刚刚从父亲手中接过权力,首要任务是稳定内部,巩固统治。在这个阶段,他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特别是曹操的老班底。除非曹真有明显的错误或威胁,否则轻易动摇曹真这样的重臣不利于政局稳定。
相对的胸襟与远见: 相比于后来的司马懿,曹丕在权力斗争上显得更加直接和大胆,但也并非毫无胸襟。只要曹真不越界,不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他可以容忍和利用曹真的存在。曹丕更看重的是臣子的实际效忠和能力,而非是否对其构成威胁。

二、 诸葛亮容不下刘封的原因:

1. 政治背景的巨大差异:
刘封是刘备的义子,但他的出身是寒微的,并非皇室成员或世家大族。刘备收养刘封,更多的是出于战略和情感上的考量,希望借助刘封的勇武来加强对荆州的掌控,并为自己寻找继承人。
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对象,是蜀汉政权的实际掌权者,肩负着兴复汉室的重任。他的首要任务是维护蜀汉的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2. 刘封的政治野心与潜在威胁:
封官加爵的背后: 刘封虽然勇猛,但也表现出了对权力和地位的渴望。他曾试图自立门户,掌握军权,这与诸葛亮希望建立的稳固统治秩序是相悖的。
背弃关羽的政治责任: 这是导致刘封最终被杀的直接导火索。在关羽被围攻时,刘封未能及时发兵救援,反而因为担心自身安危而撤退。这一行为不仅背弃了袍泽情谊,更在政治上暴露了他的自私和怯懦。
对诸葛亮威望的挑战: 如果刘封继续存在,并且对关羽的死负有责任却未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这将严重损害诸葛亮作为托孤重臣的威信。其他将领会质疑诸葛亮的决断能力和公平性,不利于军队的士气和军纪。

3. 蜀汉集团内部的权力制衡与诸葛亮的战略布局:
“无子而收养”的天然劣势: 刘封作为养子,其政治地位始终不如刘禅(亲子)。当刘备死后,刘禅成为正统继承人,诸葛亮的首要任务是辅佐刘禅。而刘封的存在,尤其是其潜在的野心,可能会被一些人视为对刘禅地位的挑战,或者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来制造分裂。
需要绝对的忠诚与统一指挥: 诸葛亮深知蜀汉国小兵弱,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他需要的是能够绝对服从命令、忠心耿耿的将领。刘封在关键时刻的犹豫和自保行为,让诸葛亮认为他难以成为蜀汉复兴事业可靠的支柱。
杀鸡儆猴的政治手段: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需要确立自己的权威,整顿军纪。对于刘封在关羽事件中的失职,严惩不贷,既能给关羽的部下一个交代,也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警示其他将领必须绝对服从军令,否则将面临严厉的后果。

4. 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的特殊责任:
维护刘禅的统治: 诸葛亮的首要政治任务是确保刘禅顺利接班并稳固统治。刘封如果继续掌握兵权,或者有任何不轨之心,都可能成为威胁刘禅统治的因素。
军令的绝对权威: 蜀汉集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诸葛亮严明的军纪和绝对的指挥权。刘封对关羽的“不救”行为,在军事上是一种严重的违抗军令,触犯了诸葛亮建立的军事政治底线。
“为国杀忠臣”的无奈与决绝: 尽管处决刘封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诸葛亮认为这是为了蜀汉的长远利益所必需的。他需要一个能够绝对忠诚且服从命令的军事集团,而刘封的个人行为让其失去了这个资格。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是为了维护整个集团的忠诚度和纪律,才不得不“壮士断腕”,牺牲掉刘封。

总结来说:

曹丕容下曹真,更多是出于对现有权力格局的维护、对曹操旧臣的尊重以及曹真稳定的政治地位和军事作用的认可。 曹真在曹丕的权力体系中,更多的是一个有力的臂膀,而非潜在的威胁。
诸葛亮容不下刘封,则是基于蜀汉集团特殊的政治环境、刘封个人的政治表现以及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的责任。 刘封在关键时刻的失职和潜在的政治野心,使其成为了诸葛亮稳定蜀汉统治和推进北伐大业的障碍,甚至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诸葛亮需要的是绝对的忠诚和统一的指挥,而刘封的表现让他无法获得这种信任。

这场政治博弈的核心在于:曹丕希望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曹真提供了帮助;诸葛亮则需要确保刘禅的统治和蜀汉的统一,而刘封的某些行为阻碍了这一进程。 因此,诸葛亮选择牺牲刘封,以达到维护国家稳定和实现政治理想的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备进汉中王的时候刘禅就是王太子,为啥有人硬说刘封的顺位继承权在刘禅之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政治斗争、权力格局以及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曹丕能容下曹真,而诸葛亮却不能容下刘封,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曹丕容下曹真的原因:1. 血缘与政治资本的结合: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虽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在.............
  • 回答
    安陵容和曹琴默,两位《甄嬛传》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都曾被观众认为聪明绝顶,然而她们的结局却同样凄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可以概括。她们的悲剧,是个人性格缺陷、时代局限、以及在那个勾心斗角的后宫中,过于狭隘的生存哲学共同作用的结果。安陵容:畸形的环境催生畸形的心智安.............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 回答
    曹丕的个人魅力,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作为曹操的长子,他继承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遗产,也同样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和政治手腕。他并非那种依靠一身蛮力或纯粹的口才征服人心的类型,他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沉的政治智慧、对权力的掌控能力以及一种复杂的个人情感上。曹丕的个人魅力,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 回答
    关于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在古代,人均寿命普遍不高,尤其是帝王,由于其肩负的重任、巨大的精神压力、复杂的宫廷斗争以及生活方式等原因,常常寿命比普通人更短。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可能原因: 曹丕(魏文帝):英年早逝的君主曹丕(1.............
  • 回答
    曹丕废止唯才是举,改用九品中正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历史背景。要说它是不是魏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恐怕有些以偏概全,但它无疑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间接促成了魏国乃至西晋政治的衰败。唯才是举: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曹操一生以“唯才是举”著称,这在东汉末年那个门阀士族势力强大,但人才凋零的乱世中,无.............
  • 回答
    曹丕这个人啊,要是真想说透了,那可真是有一大堆的事儿能聊。他不像他爹曹操那样,浑身都是传奇色彩,也不是他弟弟曹植那样,文采飞扬到让人只能仰望。曹丕,他更像是一个扎扎实实,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历史洪流中努力站稳脚跟的人。先说说他的出身。你想啊,他爹是曹操,当时那叫一个叱咤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
  • 回答
    要说曹丕为何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而是牵扯到政治权谋、军事实力、舆论导向乃至曹魏自身稳定的复杂考量。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得明白,当时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已然完成了权力的过渡。汉献帝在他手里,就像是一个曾经的皇帝,但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权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
  • 回答
    曹丕伐吴,朱然守江陵之所以名震敌国,并非是因为他取得了歼灭性的胜利,而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悬殊劣势下,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巧妙的战术,成功地抵挡住了曹魏大军的进攻,保全了江陵城,并给进攻方造成了重大损失。他的表现,在当时极大地提升了吴国的士气,也在曹魏阵营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名震敌国”.............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操比起来,是不是“差的很远”,这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毕竟,一个是开创了一个时代、雄才大略的奠基者,另一个则是承继父业、稳固基业的守成者,再加上时代背景、个人天赋和机遇的不同,简单粗暴地对比,总觉得有些失之偏颇。不过,咱就事论事,从几个关键点上掰扯掰扯,或许能看得更明白。一、 治国.............
  • 回答
    曹丕受禅,建立魏国,这本身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如果此时曹丕脑子一抽,竟然把汉献帝刘协封为丞相,那可就真是上演了一出比宫廷剧还要精彩百倍的活生生的历史大戏了。这件事要是真发生了,那后果绝对不是简单的“加个官职”那么简单,而是会在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民心向背上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估计能把当时的所有.............
  •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曹丕“废掉”汉献帝这事儿,得把它说得透彻明白,跟拉家常一样,让你听着就跟亲眼看见似的,没有一点儿机器的生硬感。话说这汉献帝,名字叫刘协,那是汉朝的末代皇帝。他打娘胎里出来,这汉朝就已经是风雨飘摇,到了他手里,更是像一艘漏勺破船,随时都可能沉到黄河底去。你说他当皇帝,这皇帝俩字儿挂他头上.............
  • 回答
    关于曹丕处死甄氏的具体原因,以及她临死前口含米糠、以发覆面的细节,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测和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甄氏本身的经历以及后世的解读,来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场景。曹丕处死甄氏的可能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政治因素的猜疑与打击.............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叡的子嗣为何普遍子嗣不永,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交织的问题,里面既有当时医疗卫生条件的局限,也有家族遗传、生活方式,乃至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和我们现在完全没法比。那时候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很多现在看来很容易治愈的疾病,在当时都可能是致.............
  • 回答
    要说曹丕篡位和孙权背盟俘杀关羽,哪件事对蜀汉而言罪行更大,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值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这两件事都狠狠地绊了蜀汉一脚,只是性质和影响上有些不同。先说曹丕篡位。这事儿发生在公元220年。当时曹操刚死,曹丕顺理成章地接过了魏王的位子。没多久,他就逼着汉献帝刘协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建.............
  • 回答
    曹操病逝,曹丕登基,这本是三国时期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曹丕没有像其父那样,继续玩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游戏,而是迫不及待地选择了“代汉”自立,建立魏国?这背后,其实牵扯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考量、曹丕个人的政治野心,以及当时天下大势的必然走向。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曹操虽然牢.............
  • 回答
    曹丕对贾诩,那是一种复杂而又带着几分别扭的感情,绝非简单的君臣之礼所能概括。要详细说道,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曹丕对贾诩是敬畏的。这种敬畏源于贾诩那深不可测的智谋和近乎妖异的预见性。曹丕虽是曹操之子,继承了魏王之位,但他内心深处清楚,自己与父亲在政治手腕和军事谋略上仍有差距。而贾诩,.............
  • 回答
    要评价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是否是和士族的一场“错误交易”,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一点也不简单,它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格局、人才选拔,以及士族阶层的崛起和后来魏晋南北朝政治的走向。咱们先来看看这个“九品中正制”是个啥玩意儿。在曹丕老爸曹操的时候,就有点“唯才是举”的意思,想打破出身的限制,提拔.............
  • 回答
    曹丕受禅登基,刘备也自立为帝,这确实是三国时期两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也常常引发“合法性”和“国家分裂”的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时代,看看当时人们的观念和古制是如何看待这些行为的。首先说曹丕受禅登基。这在当时看来,是遵循了“禅让制”的规矩,尽管这个规矩在汉末已经名存实亡,但其理论上的合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