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丕伐吴,朱然守江陵何以名震敌国?

回答
曹丕伐吴,朱然守江陵之所以名震敌国,并非是因为他取得了歼灭性的胜利,而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悬殊劣势下,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巧妙的战术,成功地抵挡住了曹魏大军的进攻,保全了江陵城,并给进攻方造成了重大损失。他的表现,在当时极大地提升了吴国的士气,也在曹魏阵营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名震敌国”。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朱然守江陵何以名震敌国:

一、 曹丕伐吴的背景与曹魏的战略目标:

曹丕的野心与压力: 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霸业,也继承了曹操未能统一中国的遗憾。他急切地想通过一场辉煌的胜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证明自己不输于父亲。因此,他集全国之力,发动了对吴国的全面进攻,试图一举消灭东吴,实现统一。
战略重点:江陵的重要性: 江陵(今湖北荆州)是荆州地区的战略要地,是连接荆州与江东的门户。一旦江陵失守,曹魏大军便可以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直逼东吴腹地,东吴将面临亡国的危险。因此,曹魏将江陵视为此次伐吴的关键目标。
兵力悬殊: 曹魏集结了当时最精锐的部队,由曹丕亲自坐镇,大举进攻。相比之下,东吴在荆州地区的兵力相对薄弱,而且刚刚经历过关羽之败,士气和实力都受到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守军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

二、 朱然的战略部署与军事素养:

临危受命与充分准备: 在曹丕大军压境之际,朱然被任命为镇守江陵的统帅。尽管兵力有限,朱然并没有因此畏惧退缩。他充分利用了江陵的地理优势,加固城防,储备粮草,并对城内的兵力进行合理的部署和训练。
坚守策略与以弱胜强的决心: 面对强大的敌人,朱然深知硬拼不明智。他采取了坚守的策略,将主要兵力集中在城内,依托坚固的城墙和充足的物资,与曹魏大军进行消耗战和阵地战。他清楚自己的任务是“守”,而不是“攻”,核心目标是拖住敌人,消耗其锐气,等待援军。
灵活应对与战术智慧: 曹丕采取了多种进攻方式,包括攻城、围困,甚至动用了水军。朱然在防守过程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素养,他能够根据敌人的不同攻击手段,灵活调整防御策略。例如:
有效利用器械防御: 现代史料对具体的城防细节可能记载不多,但可以推测,朱然会充分利用当时的攻城器械如弓弩、投石机等,对攻城的曹魏士兵进行有效的杀伤。
利用地形优势: 江陵依水而建,有长江的保护,朱然能够利用长江的水势和城市的地形进行防御。
心理战与士气鼓舞: 在士气低落的情况下,朱然作为统帅,更是起到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他可能通过身先士卒、发布激励人心的命令等方式,让守军保持战斗的决心。

三、 朱然的战绩与名震敌国的具体表现:

顽强抵抗,消耗曹军: 朱然率领守军在江陵城内进行了极其顽强的抵抗。尽管曹魏军队数量众多,攻势凶猛,但每次进攻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相反,曹魏军队在攻城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不断增加。
挫败曹丕的速胜企图: 曹丕期望通过一场快速的胜利来震慑东吴,但朱然的坚守彻底粉碎了他的这一计划。江陵成为了曹魏军队的“硬骨头”,使得他们的进攻陷入了僵局,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
迫使曹丕撤军: 经过长时间的围困和反复的攻打,曹魏军队的士气逐渐低落,粮草也开始出现问题。同时,东吴方面集结了援军,对曹魏形成侧翼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曹丕不得不认识到速胜无望,被迫下令撤军。虽然这次撤军并不算彻底的溃败,但标志着曹魏此次伐吴的战略失败。
名震敌国的体现:
在曹魏阵营的声望: 朱然以一己之力,挡住了号称百万(虽然可能夸大)的曹魏大军的进攻,这无疑在曹魏朝野上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被视为一位勇猛善战、能以少胜多的将领,尽管他们是敌人,但对其军事才能也不得不表示敬佩。
在东吴阵营的声望: 对于东吴而言,朱然的坚守是巨大的功绩。他成功地保卫了江陵,避免了东吴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极大地提振了东吴军民的士气。
历史记载的肯定: 《三国志》等史书对朱然此次守城战给予了高度评价。例如,在评价朱然时提到:“然以所部将士,数次拒破魏军”,并强调他在江陵之战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历史记载的肯定,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历史上的声望。

四、 为什么说是“名震敌国”,而非“歼灭敌军”:

需要强调的是,朱然并非在战场上全歼了曹丕的主力部队。他的主要功绩在于:

以少敌多,成功防御: 在绝对劣势下,他守住了关键城池。
消耗敌军,挫败其战略: 他成功地消耗了曹魏的兵力和士气,使得曹丕的伐吴计划未能实现。
为东吴争取了时间与喘息之机: 他的坚守为东吴的援军集结和战术调整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正是这种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展现出的高超防御能力、顽强斗志和战略眼光,让朱然的名字在与他对阵的曹魏阵营中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名震敌国”的声望。他证明了即使是处于弱势,东吴也有能够抵御强大进攻的优秀将领,这对于巩固东吴的统治和抵抗曹魏的侵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朱然守江陵之所以名震敌国,是因为他在一次极其危险和艰难的战役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一段以弱胜强的防御战史诗,让强大的曹魏军队铩羽而归,成功地捍卫了东吴的国土和尊严。他的表现不仅是对军事技能的完美诠释,更是对“忠诚”、“坚韧”和“智慧”的生动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或许是因为宣传需要。

首先,江陵城属于巨防级别,其北为旧城,南为关羽增筑。在关羽未着手前,曹天人就是用城北旧城和美周郎熬到物尽谷殚才徙民还师。它的建设规模和城防布局,远非普通城防可比,

其次,朱然有足够的军队守城,战力减少到五千之数应当是战争中后期的事情。你总不能说在得知曹军来攻后,吴人命令江陵城中得肿病的士兵不可以撤离,要留下消耗粮食,增加守军负担,而且还不给朱然增加守军,去补充疾病造成的人员缺口。“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这句记载突出五千人少,也正说明守军远多于五千之数。

再次,江陵并非孤军作战,它有各路外援,譬如陆逊、诸葛瑾、孙盛、潘璋、杨粲、韩当等等,其中孙盛所部便有万人,诸葛瑾所统更称“大兵”,陆逊所督为夷陵获胜之众。江陵得失固然是这场战役的重点,可本质上这是双方主力在南郡地区的大规模交锋。纵然江陵陷入包围,也不是孤军作战。

不否定朱然的功劳,不看轻朱然的能力,不忽视朱然的作用,咱们实事求是的说,这江陵之守是不是比大多数的守城战在具备优势条件,要富裕得多?

匡琦之战,陈登守弹丸之城,面对十倍之敌,外无援军,先后二战催破吴人,斩获二万之数,他配不配名震敌国?

合肥孤城面对十万之众,坚守百日,乃至城防欲崩,外无援军,别说名震敌国,这位守将连名字都没留下来,这无名氏配不配名震敌国?

关中守军拢共就数百人,外无援军近乎一年,还能出城斩杀敌军主帅,霍峻配不配名震敌国?

朱然名震敌国是可以的,不过太多现实例子的情况比他在江陵的形势更恶劣,更困难,更凶险, 那些人配得上更高的评价,难道不是么?

从吴人的角度出发,这场仗外围不给力,关键就是朱然顶住了,那么认为朱然最醒目,名震敌国能有啥问题呢?这场战役不吹朱然难道吹诸葛瑾,陆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丕伐吴,朱然守江陵之所以名震敌国,并非是因为他取得了歼灭性的胜利,而是他在敌强我弱的悬殊劣势下,凭借出色的指挥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巧妙的战术,成功地抵挡住了曹魏大军的进攻,保全了江陵城,并给进攻方造成了重大损失。他的表现,在当时极大地提升了吴国的士气,也在曹魏阵营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名震敌国”.............
  • 回答
    刘备夷陵之败,一场惨痛的军事失利,其影响之深远,不仅止于蜀汉政权的元气大伤,更在间接上影响了孙权政权的稳固与发展,尤其是在曹丕三次伐吴的危机时刻,刘备留下的“家产”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意想不到的角色。这里的“家产”,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刘备个人拥有的金银财宝,更应该将其理解为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所耗费的庞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如果曹操仍在世,那么刘备发起伐吴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甚至几乎不可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战略态势的根本性改变: 曹操在世,北方的威胁依然巨大: 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刘备最大的战略牵制。只要曹操还在,刘备.............
  • 回答
    刘备伐吴,确实是蜀汉历史上一件充满争议、也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件。即便在当时,从曹魏、孙吴的立场,乃至刘备阵营内部的核心谋士和亲信,都普遍认为刘备不应该,也缺乏成功的把握去伐吴。然而,刘备却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这场战争,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的推波助澜,更有刘备自身性格、战略考量以及情感因素的驱.............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场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壮烈景象,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刘备在夷陵惨败,蜀汉元气大伤,这时候的曹魏皇帝曹丕,手里握着大好局面,理应是北伐曹操之后,最想看到的就是一鼓作气,统一天下。然而,让他放下眼前的仇敌蜀汉,转而攻略东吴,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和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曹魏是个.............
  • 回答
    在探讨曹丕南下时东吴高寿率敢死队袭击的事件是否可信,尤其结合长江结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仔细梳理当时的史料和地理条件。事件背景与史料记载: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所提到的“225年曹丕南下,被东吴高寿率500敢死队袭击”这个事件。在正史中,关于曹丕大规模南下的记载,主要集中在他称帝后(220年)不久的几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读三国历史时会有的疑问。要解释为什么诸葛亮一直在北伐,而我们很少听到曹操南伐,得从几个大方向去掰扯,而且每个方向下面还有不少细节。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北伐”和“南伐”的地理概念和政治格局。 诸葛亮北伐:指的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执政下,多次出兵攻打曹魏政权。蜀汉.............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 回答
    曹丕的个人魅力,要放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理解。作为曹操的长子,他继承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遗产,也同样继承了父亲的野心和政治手腕。他并非那种依靠一身蛮力或纯粹的口才征服人心的类型,他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深沉的政治智慧、对权力的掌控能力以及一种复杂的个人情感上。曹丕的个人魅力,我们可以从几个.............
  • 回答
    要说孙权为何会对曹丕任命贾诩为太尉之事“笑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颇为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对曹魏阵营内部关系的洞察。咱们得一件一件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为什么要任命贾诩为太尉。曹丕继位曹操之后,虽然继承了曹魏政权,但他毕竟年轻,而且在政治经验上,与老谋深算的曹操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他需要树立自己的.............
  • 回答
    关于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需要明确的是,在古代,人均寿命普遍不高,尤其是帝王,由于其肩负的重任、巨大的精神压力、复杂的宫廷斗争以及生活方式等原因,常常寿命比普通人更短。我们来分别详细分析曹丕和曹叡“短命”的可能原因: 曹丕(魏文帝):英年早逝的君主曹丕(1.............
  • 回答
    曹丕废止唯才是举,改用九品中正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历史背景。要说它是不是魏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恐怕有些以偏概全,但它无疑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间接促成了魏国乃至西晋政治的衰败。唯才是举: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曹操一生以“唯才是举”著称,这在东汉末年那个门阀士族势力强大,但人才凋零的乱世中,无.............
  • 回答
    曹丕这个人啊,要是真想说透了,那可真是有一大堆的事儿能聊。他不像他爹曹操那样,浑身都是传奇色彩,也不是他弟弟曹植那样,文采飞扬到让人只能仰望。曹丕,他更像是一个扎扎实实,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历史洪流中努力站稳脚跟的人。先说说他的出身。你想啊,他爹是曹操,当时那叫一个叱咤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
  • 回答
    要说曹丕为何不把汉献帝送去益州“恶心”刘备,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而是牵扯到政治权谋、军事实力、舆论导向乃至曹魏自身稳定的复杂考量。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首先得明白,当时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已然完成了权力的过渡。汉献帝在他手里,就像是一个曾经的皇帝,但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权力,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摆设。.............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操比起来,是不是“差的很远”,这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毕竟,一个是开创了一个时代、雄才大略的奠基者,另一个则是承继父业、稳固基业的守成者,再加上时代背景、个人天赋和机遇的不同,简单粗暴地对比,总觉得有些失之偏颇。不过,咱就事论事,从几个关键点上掰扯掰扯,或许能看得更明白。一、 治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三国时期魏蜀两国政治斗争、权力格局以及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曹丕能容下曹真,而诸葛亮却不能容下刘封,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曹丕容下曹真的原因:1. 血缘与政治资本的结合: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虽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但在.............
  • 回答
    曹丕受禅,建立魏国,这本身就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如果此时曹丕脑子一抽,竟然把汉献帝刘协封为丞相,那可就真是上演了一出比宫廷剧还要精彩百倍的活生生的历史大戏了。这件事要是真发生了,那后果绝对不是简单的“加个官职”那么简单,而是会在政治、军事、文化、乃至民心向背上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估计能把当时的所有.............
  •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曹丕“废掉”汉献帝这事儿,得把它说得透彻明白,跟拉家常一样,让你听着就跟亲眼看见似的,没有一点儿机器的生硬感。话说这汉献帝,名字叫刘协,那是汉朝的末代皇帝。他打娘胎里出来,这汉朝就已经是风雨飘摇,到了他手里,更是像一艘漏勺破船,随时都可能沉到黄河底去。你说他当皇帝,这皇帝俩字儿挂他头上.............
  • 回答
    关于曹丕处死甄氏的具体原因,以及她临死前口含米糠、以发覆面的细节,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猜测和想象的空间。不过,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甄氏本身的经历以及后世的解读,来尝试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场景。曹丕处死甄氏的可能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政治因素的猜疑与打击.............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叡的子嗣为何普遍子嗣不永,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复杂交织的问题,里面既有当时医疗卫生条件的局限,也有家族遗传、生活方式,乃至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叠加影响。首先,咱们得承认,在那个时代,医疗条件和我们现在完全没法比。那时候没有抗生素,没有疫苗,很多现在看来很容易治愈的疾病,在当时都可能是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