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曹操还在世,那么刘备还会发起伐吴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如果曹操仍在世,那么刘备发起伐吴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甚至几乎不可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 战略态势的根本性改变:

曹操在世,北方的威胁依然巨大: 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刘备最大的战略牵制。只要曹操还在,刘备就必须时刻警惕北方的进攻,甚至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来防守。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会贸然将主力部队调往南方,去进攻拥有强大防御力量的东吴。
“隆中对”战略的调整: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隆中对”战略,核心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治军国”,最终目标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将西蜀之众出于秦川,百姓顺之,则霸王兼焉”。这个战略明确提出了“外结孙权”作为重要的一环。在曹操仍然强大的北方威胁下,与孙权结盟是刘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旦刘备主动攻吴,就等于亲手打破了这一战略联盟,将自己置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孙权的战略考量: 孙权与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孙权需要曹操来牵制刘备对荆州的进一步扩张,同时也要防备曹操对江东的进攻。如果曹操仍在世,孙权必然会更加谨慎,不会轻易招惹曹操,也不会主动与曹操为敌。而刘备攻吴,实际上是帮了曹操的大忙,将东吴推向了曹操一方,这与孙权的战略利益是相悖的。

二、 导致刘备伐吴的直接原因分析(如果曹操不存在):

刘备之所以在曹操死后发动伐吴,其根本原因在于:

1. 失去盟友: 曹操病逝,魏国由曹丕继承,虽然北方依然是军事强国,但失去了曹操的个人威慑力。同时,魏国的战略重心可能会有所调整。
2. 东吴背盟: 孙权趁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派吕蒙偷袭荆州,杀害了关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这是对刘备战略利益的沉重打击,也打破了孙刘联盟的基石。
3. 为关羽复仇的决心: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核心将领和结拜兄弟,他的死对刘备造成了巨大的情感和政治冲击。为关羽报仇,也是刘备发动伐吴的重要动因之一。
4. 收复荆州的战略需求: 荆州是诸葛亮“隆中对”中战略出川的东向通道和重要支撑,失去荆州对刘备集团的战略部署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 如果曹操仍在世,这些动因将不复存在或被削弱:

联盟的必要性更加凸显: 如果曹操健在,刘备就更需要孙权这个盟友来共同对抗强大的曹魏。他绝对不会为了攻打东吴而牺牲这个宝贵的联盟。一旦联盟破裂,刘备将面临来自北方曹魏和南方东吴的双重夹击,其生存都将成问题。
东吴背盟的顾虑: 即使孙权有背盟的企图,在曹操的威慑下,他也不太敢明目张胆地进攻刘备的荆州。一旦进攻,等于主动破坏与刘备的联盟,而联盟的破裂将使其独自面对曹操的压力,这是非常不明智的。更何况,即使孙权偷袭了荆州,刘备在有曹操这个更强大的敌人存在的情况下,也需要优先处理北方的威胁,而不是立即对吴开战。
复仇的优先级调整: 虽然为关羽复仇的愿望会一直存在,但在强大的曹操面前,复仇的优先级必然要让位于生存和发展。刘备会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或等待时机来解决与东吴的矛盾,而不是冒险发动一场可能导致自己灭亡的战争。
战略空间的制约: 曹操在世,刘备在军事上就没有了向东扩张的空间。他的一切战略部署都将围绕着如何在北方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在没有能力抗衡曹操的情况下,他更不可能去主动招惹另一个势力。

四、 几种可能的情况(如果曹操仍在世):

持续的孙刘联盟: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孙刘联盟会继续维持,尽管可能存在一些摩擦和小范围的冲突。双方都明白,共同对抗曹操才是他们生存的根本。
刘备专注于北方: 刘备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巩固西蜀、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并随时准备应对曹魏的进攻。他会更加依赖诸葛亮的智慧,来应对北方的军事压力。
孙权的谨慎: 孙权在曹操的巨大阴影下,会更加谨慎行事,不会轻易对刘备采取敌对行动,以避免被曹操利用。
第三方介入的可能性: 如果刘备实力有所增长,而曹操在北方遭遇困境(比如内部动荡或遭遇其他外部势力),那么刘备可能会考虑在合适的时机,利用外部矛盾来获取利益,但这绝不是主动攻打东吴。
诸葛亮的新“隆中对”: 如果刘备执意要攻吴,那说明他已经完全放弃了“隆中对”的核心战略,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已经强大到可以同时对抗曹魏和东吴。但这与历史事实是相悖的。

结论:

如果曹操还在世,刘备几乎不可能主动发起伐吴之战。 曹操的存在是孙刘联盟最坚实的纽带,也是刘备战略行动的根本制约。刘备发动伐吴,是基于曹操去世后,北方威胁相对减小,而东吴背盟并杀死关羽所引发的一系列直接原因。在曹操健在的情况下,刘备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主动打破战略平衡,将自己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他会继续选择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最强大的敌人——曹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刘备来说,伐吴肯定是要伐的。很多人去纠结“刘备伐吴到底是不是为关羽报仇?”其实,这只是一个思考方面,我思考的问题是:先后跟随刘备、诸葛亮入蜀的那些荆州士人、将领,乃至士兵怎么办?——这部分人的还乡意愿是刘备所不能忽视的。

再者,在魏志《刘晔传》里,刘晔也分析过:“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刘备欲示威天下也是其动机之一。

在历史上,刘备伐吴之前,还借给曹操吊丧之名,派使者韩冉前去示好,结果被曹丕拒绝了,断绝使命。假设曹操还在世,刘备同样也可以向曹操献礼示好,以期暂时降低相互敌意。曹操怎么应对,那是曹操的事。

在历史上,刘备被曹丕拒绝之后,照样以一敌二的心态东征,为了防止魏军南下,黄权领军驻扎在江北。

这也就是说,刘备东征伐吴,早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是不会看魏国君主是曹操还是曹丕。

刘备:阿羽已经死了!孙权我吃定了,曹操也留不住他!我说的!!!
诸葛亮小声嘟囔:如果法正在的话……

所以,我认为刘备伐吴的意愿,唯有法正才能影响,既然没假设法正还活着,那刘备肯定得伐吴。

那么问题就会变成,假设曹操还在世,曹操如何利用刘备伐吴的意愿来获取利益。

历史上,曹丕也为此召开会议讨论,是否联吴伐蜀,最后曹丕选择王朗的建议,伺机而动。

我之前也说过,曹丕没有其父亲曹操有对战局判断和把控能力,又一昧偏信于孙权的乞和,夷陵之战没参与,伐吴又坐失良机。如果换做曹操来决断,孙权当然也会继续乞和,归还于禁并不算什么,只要孙权没把儿子交到曹操手里,曹操一样会找准机会揍孙权的。

对于曹操来说,打刘备,还是打孙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操也想要荆州。

即便孙权真的把儿子送给了曹操,曹操也确实会去打刘备,但同样的,曹操仍然会趁机夺取荆州的地盘,当年刘备跟周瑜打曹仁时,不也是这么做的。

user avatar

刘备东征是必然之势,它决于外部环境,也由内部因素决定。

  • 收复失地
  • 关羽之仇

荆州算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入益州后荆楚人贵,这些“贵人”的家乡故居亲族都落入吴人手中,主战声音与意愿无疑最具力量。关羽和刘备有手足之情,父子之恩,更是刘备集团的头号武人,个人情感上讲为关羽复仇也是责无旁贷之事。

所以《辩亡论》有言:

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

陆逊是当时的统帅,又俘虏不少蜀军将领,有充分的条件在事后了解刘备的真实意图,其后人著述已非推测,而是叙述事实。

刘备和荆楚人的情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刘备集团兴复汉室的大业遭到了重创。荆州毁败前,刘备集团在做啥?

建安二十四年依次是:

  1. 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
  2. 刘封、孟达、李严等攻下东三郡。
  3. 关羽围困襄樊。

一旦襄阳、樊城入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有荆、益阶段之版图部分才全部达成。从汉中出发,才能出于秦川;从襄阳北伐,才能以向宛、洛。

刘备集团对北方连战连捷,势头正猛时遭到盟友背盟,兴汉大业不仅是进度条停滞,而且倒退一半,可以说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不仅如此,孙权帅兵西过,还有趁势吞并巴蜀,消灭刘备之意。因曹操去世,孙权擅取襄阳,与曹丕翻脸之故,这件事没有下文但世人皆知,所以后来刘晔说:

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

刘晔认为,刘备走的是武力征服使自身强大的路线,必然兴军东征以示自己军力有余。这种观点实际上符合刘备的人生轨迹和性格,刘备每每遭遇挫败,长期处于更弱小时期,且还能屡战强敌,又怎会沉默了事。

何况彼时的刘备集团与北方曹氏为宿敌,东方孙权有新仇,可谓举世皆敌,孤立无援之势。若真如魏群臣所料在荆州毁败后便国内忧惧,一颓不振,无东征之力,还谈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呢。

一言蔽之,刘备东征是自己及荆楚人士的强烈意愿和情感认知,也是基于蜀汉立足于天下的实际情况下做出的必然选择。

但如果曹操在世,这件事的变数就很难预料。当初曹操与孙权的谈判,襄阳大概率是事后割给孙权作为其反水的奖赏,而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孙权讨羽自效时,曹操在第一时间就把孙权卖给了关羽。那么谁会觉得,曹操还在世的话,襄阳就会落入孙权手中呢?

就算是曹丕,也是放弃襄阳后,孙权才敢去擅取的。正是因为他擅取襄阳,才导致与北方的关系破裂,没了继续西征与刘备交战的最大依仗——北方在东线除合肥之守,又在荆州放弃襄阳,这一阶段孙权集团是压力全无。

若曹操在世,不会割地给孙权,也没可能放弃襄阳,对于出卖起来毫无压力的孙权必然还是推波助澜,胡萝卜吊驴的套路,促使其与刘备继续火拼。

到时候就不是刘备是否东征的问题,而是刘备必然要对攻到益州家门口的孙权军还以颜色的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如果曹操仍在世,那么刘备发起伐吴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甚至几乎不可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一、 战略态势的根本性改变: 曹操在世,北方的威胁依然巨大: 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刘备最大的战略牵制。只要曹操还在,刘备.............
  • 回答
    当阳长坂坡,那一声声凄厉的呐喊,一个个血染的战袍,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命运的齿轮稍有偏差,如果那一刻的刘备集团不是侥幸逃脱,而是遭受了灭顶之灾,那么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将走向截然不同的终局。刘备:王佐之才,亦难逃囚徒之命作为整个集团的核心,刘备的命运将最为关键。他若被俘,曹操.............
  • 回答
    关于曹金在微视中使用“曹云金”这个名字,并且自称“老师”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现象,也触及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曹云金”这个名字的由来和意义。毫无疑问,“曹云金”是他最广为人知的名字,也是他作为相声演员成名时所使用的名字。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听到“曹云金.............
  • 回答
    曹操在被吕布趁虚而入偷袭下邳,导致其根据地遭受重创,并且在此情况下,还要面对吕布叛变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若是他能扭转乾坤,不仅收复失地,更彻底击溃吕布,那么从战绩上看,他绝对有资格问鼎武庙。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时曹操所处的绝境。在偷袭下邳之前,曹操正踌躇满志地征讨徐州,这是他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步。吕布.............
  • 回答
    赤壁之战的结局,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一个难以估量的“如果”。如果曹操在那场关键性的战役中获胜,一举消灭了孙刘联军,那么他统一中国的进程将大大加速,中国历史的轨迹可能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关于他是否会建立“幕府”制度,以及汉天子是否能继续保有“中华传统的万世一系”的地位,这背后牵扯着中国.............
  • 回答
    白门楼,风萧萧,吕布,这位万人敌,最终还是跪在了曹操的脚下。但那天,在献帝的注视下,在众将的围观中,曹操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奉先,你我皆是天子之臣,何苦相残?孤今日许你一个机会,与孤一同辅佐天子,共建大汉。”曹操的话语如同惊雷,震慑了在场所有人。吕布先是错愕,继而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
  • 回答
    公元200年,许昌。那是个有些阴沉的日子,东风起时,带来了初春的微凉。刘备,这位被曹操视作心腹大患的“汉室宗亲”,此刻正端坐在曹操下首,桌案上摆着几个小菜,几杯酒。殿外,守卫森严,但殿内,却是一番君臣相得的景象。曹操端起酒杯,眼中带着几分戏谑,也有几分真心实意的欣赏,缓缓说道:“玄德啊,今日与你对饮.............
  • 回答
    如果赵云当年不是投奔刘备,而是落入了曹操的阵营,那他的命运轨迹,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截然不同的英雄悲歌。首先,要明确一点,赵云的忠诚度是他人格魅力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梗,虽然是在演义中,但却高度契合了赵云那种坚定的节操和对仁义的追求。如果他一开始就出现在曹.............
  • 回答
    刘备若在曹操南下时听从诸葛亮建议,先取襄阳,这无疑将是三国历史中一个极具想象力的假设。我们不妨抛开已知的历史走向,来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如果”可能带来的涟漪效应。一、 时机与战略意图:诸葛亮之所以提出此策,其核心在于抓住曹操北征乌桓,主力尚在北方的空档期,同时利用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重,其继承人刘.............
  • 回答
    这真是惊魂未定,我,袁绍,怎么就成了自己?而且,这日子过得也太惊险了吧!曹操那厮,竟然敢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简直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想当年,我袁本初何等意气风发,四世三公,天下英雄谁不敬我三分?如今,却要面对这等篡位之徒,真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过,抱怨无济于事,当务之急是认清形势,绝不能被曹操牵着鼻子.............
  • 回答
    唉,说来真是让人心寒。想想当年,我曾是何等意气风发,承载着大汉四百年的荣光,本应是天下的共主,万民的依靠。可如今,我却如同那困在樊笼中的金丝雀,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这滋味,比饮鸩止渴还要苦涩万分。你问我若是落到这般境地,会是怎样的感受? 哼,何止是感受,这分明就是我此刻的写照,我就是那汉献帝.............
  • 回答
    关于王朗和华歆为何未能在东吴任职,以及假若他们未被曹操招揽,在东吴建立后可能获得的地位,咱们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王朗和华歆这两人,在三国这个大舞台上,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曹操的势力是深度绑定的。他们都是扬州人,早年都在各自的家乡或郡县任职,但随着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们的命运之轮便开始向曹操那里倾斜.............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刘备,这位汉室宗亲、仁德之君,真的在某个关键节点,放下脸面,向曹操称臣,他又能混到个什么地位?这可不是简单一句“屈居人下”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曹操的性格以及刘备自身的条件来分析。一、 称臣的时机与背景:决定了起点的高低首先,刘.............
  • 回答
    白门楼下,风如刀割,卷起残败的旌旗猎猎作响。吕布,这个曾横行无忌的天下第一战神,此刻却如同一只受伤的困兽,被五花大绑,跪倒在曹操的脚下。然而,今日的场景,注定要以一种颠覆所有人想象的方式发展。当曹操走近,准备说出那个足以让历史翻篇的“杀”字时,异变陡生。吕布身上原本紧绷的衣袍,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撑.............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刘备如果选择不染指荆州,安心在益州猥琐发育,这步棋走得好不好,得从多个层面来细掰扯。咱们先抛开历史书上那些定论,纯粹站在一个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出“三国演义”会不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不占荆州,意味着什么?1. 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缓冲带: 荆州,尤.............
  • 回答
    孙权若在逍遥津被活捉,这绝对是东吴历史上最灾难性的时刻。孙权其人,虽然勇猛果断,但绝非那种会因为个人安危就抛弃国家利益的昏君。他深知江东的力量来源,也明白自己作为“孙吴”象征的意义。因此,在威胁下要求江东投降曹操的可能性,我认为非常低。首先,我们得分析孙权的性格和政治考量。孙权年轻时就接管了孙策的基.............
  • 回答
    当阳桥头,那一嗓子,本该是三国格局转动的关键。张飞的虎吼,穿透了战场上的滚滚烟尘,震慑了曹操麾下的百万雄兵。这一声,不止是对曹操个人,更是对整个曹营士气的一记重击。可这一次,历史的车轮似乎被拨动得有些偏差。那一声的威势,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竟直接震断了那匹日行千里的战马的心脏。血淋淋的事实是,那匹宝.............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后偷袭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蜀吴能否联手“平分中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条件以及孙权和刘备各自的战略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