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曹操还在世,那么刘备还会发起伐吴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如果曹操仍在世,那么刘备发起伐吴的可能性会大幅降低,甚至几乎不可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 战略态势的根本性改变:

曹操在世,北方的威胁依然巨大: 曹操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军事和政治人物,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刘备最大的战略牵制。只要曹操还在,刘备就必须时刻警惕北方的进攻,甚至需要投入相当大的精力来防守。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不会贸然将主力部队调往南方,去进攻拥有强大防御力量的东吴。
“隆中对”战略的调整: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隆中对”战略,核心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治军国”,最终目标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将西蜀之众出于秦川,百姓顺之,则霸王兼焉”。这个战略明确提出了“外结孙权”作为重要的一环。在曹操仍然强大的北方威胁下,与孙权结盟是刘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旦刘备主动攻吴,就等于亲手打破了这一战略联盟,将自己置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孙权的战略考量: 孙权与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孙权需要曹操来牵制刘备对荆州的进一步扩张,同时也要防备曹操对江东的进攻。如果曹操仍在世,孙权必然会更加谨慎,不会轻易招惹曹操,也不会主动与曹操为敌。而刘备攻吴,实际上是帮了曹操的大忙,将东吴推向了曹操一方,这与孙权的战略利益是相悖的。

二、 导致刘备伐吴的直接原因分析(如果曹操不存在):

刘备之所以在曹操死后发动伐吴,其根本原因在于:

1. 失去盟友: 曹操病逝,魏国由曹丕继承,虽然北方依然是军事强国,但失去了曹操的个人威慑力。同时,魏国的战略重心可能会有所调整。
2. 东吴背盟: 孙权趁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派吕蒙偷袭荆州,杀害了关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这是对刘备战略利益的沉重打击,也打破了孙刘联盟的基石。
3. 为关羽复仇的决心: 关羽是刘备集团的核心将领和结拜兄弟,他的死对刘备造成了巨大的情感和政治冲击。为关羽报仇,也是刘备发动伐吴的重要动因之一。
4. 收复荆州的战略需求: 荆州是诸葛亮“隆中对”中战略出川的东向通道和重要支撑,失去荆州对刘备集团的战略部署造成了严重破坏。

三、 如果曹操仍在世,这些动因将不复存在或被削弱:

联盟的必要性更加凸显: 如果曹操健在,刘备就更需要孙权这个盟友来共同对抗强大的曹魏。他绝对不会为了攻打东吴而牺牲这个宝贵的联盟。一旦联盟破裂,刘备将面临来自北方曹魏和南方东吴的双重夹击,其生存都将成问题。
东吴背盟的顾虑: 即使孙权有背盟的企图,在曹操的威慑下,他也不太敢明目张胆地进攻刘备的荆州。一旦进攻,等于主动破坏与刘备的联盟,而联盟的破裂将使其独自面对曹操的压力,这是非常不明智的。更何况,即使孙权偷袭了荆州,刘备在有曹操这个更强大的敌人存在的情况下,也需要优先处理北方的威胁,而不是立即对吴开战。
复仇的优先级调整: 虽然为关羽复仇的愿望会一直存在,但在强大的曹操面前,复仇的优先级必然要让位于生存和发展。刘备会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或等待时机来解决与东吴的矛盾,而不是冒险发动一场可能导致自己灭亡的战争。
战略空间的制约: 曹操在世,刘备在军事上就没有了向东扩张的空间。他的一切战略部署都将围绕着如何在北方夹缝中生存和发展。在没有能力抗衡曹操的情况下,他更不可能去主动招惹另一个势力。

四、 几种可能的情况(如果曹操仍在世):

持续的孙刘联盟: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孙刘联盟会继续维持,尽管可能存在一些摩擦和小范围的冲突。双方都明白,共同对抗曹操才是他们生存的根本。
刘备专注于北方: 刘备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巩固西蜀、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并随时准备应对曹魏的进攻。他会更加依赖诸葛亮的智慧,来应对北方的军事压力。
孙权的谨慎: 孙权在曹操的巨大阴影下,会更加谨慎行事,不会轻易对刘备采取敌对行动,以避免被曹操利用。
第三方介入的可能性: 如果刘备实力有所增长,而曹操在北方遭遇困境(比如内部动荡或遭遇其他外部势力),那么刘备可能会考虑在合适的时机,利用外部矛盾来获取利益,但这绝不是主动攻打东吴。
诸葛亮的新“隆中对”: 如果刘备执意要攻吴,那说明他已经完全放弃了“隆中对”的核心战略,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已经强大到可以同时对抗曹魏和东吴。但这与历史事实是相悖的。

结论:

如果曹操还在世,刘备几乎不可能主动发起伐吴之战。 曹操的存在是孙刘联盟最坚实的纽带,也是刘备战略行动的根本制约。刘备发动伐吴,是基于曹操去世后,北方威胁相对减小,而东吴背盟并杀死关羽所引发的一系列直接原因。在曹操健在的情况下,刘备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和发展,而不是主动打破战略平衡,将自己置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他会继续选择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抗最强大的敌人——曹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刘备来说,伐吴肯定是要伐的。很多人去纠结“刘备伐吴到底是不是为关羽报仇?”其实,这只是一个思考方面,我思考的问题是:先后跟随刘备、诸葛亮入蜀的那些荆州士人、将领,乃至士兵怎么办?——这部分人的还乡意愿是刘备所不能忽视的。

再者,在魏志《刘晔传》里,刘晔也分析过:“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刘备欲示威天下也是其动机之一。

在历史上,刘备伐吴之前,还借给曹操吊丧之名,派使者韩冉前去示好,结果被曹丕拒绝了,断绝使命。假设曹操还在世,刘备同样也可以向曹操献礼示好,以期暂时降低相互敌意。曹操怎么应对,那是曹操的事。

在历史上,刘备被曹丕拒绝之后,照样以一敌二的心态东征,为了防止魏军南下,黄权领军驻扎在江北。

这也就是说,刘备东征伐吴,早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是不会看魏国君主是曹操还是曹丕。

刘备:阿羽已经死了!孙权我吃定了,曹操也留不住他!我说的!!!
诸葛亮小声嘟囔:如果法正在的话……

所以,我认为刘备伐吴的意愿,唯有法正才能影响,既然没假设法正还活着,那刘备肯定得伐吴。

那么问题就会变成,假设曹操还在世,曹操如何利用刘备伐吴的意愿来获取利益。

历史上,曹丕也为此召开会议讨论,是否联吴伐蜀,最后曹丕选择王朗的建议,伺机而动。

我之前也说过,曹丕没有其父亲曹操有对战局判断和把控能力,又一昧偏信于孙权的乞和,夷陵之战没参与,伐吴又坐失良机。如果换做曹操来决断,孙权当然也会继续乞和,归还于禁并不算什么,只要孙权没把儿子交到曹操手里,曹操一样会找准机会揍孙权的。

对于曹操来说,打刘备,还是打孙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曹操也想要荆州。

即便孙权真的把儿子送给了曹操,曹操也确实会去打刘备,但同样的,曹操仍然会趁机夺取荆州的地盘,当年刘备跟周瑜打曹仁时,不也是这么做的。

user avatar

刘备东征是必然之势,它决于外部环境,也由内部因素决定。

  • 收复失地
  • 关羽之仇

荆州算是刘备的“龙兴”之地,入益州后荆楚人贵,这些“贵人”的家乡故居亲族都落入吴人手中,主战声音与意愿无疑最具力量。关羽和刘备有手足之情,父子之恩,更是刘备集团的头号武人,个人情感上讲为关羽复仇也是责无旁贷之事。

所以《辩亡论》有言:

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

陆逊是当时的统帅,又俘虏不少蜀军将领,有充分的条件在事后了解刘备的真实意图,其后人著述已非推测,而是叙述事实。

刘备和荆楚人的情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刘备集团兴复汉室的大业遭到了重创。荆州毁败前,刘备集团在做啥?

建安二十四年依次是:

  1. 刘备在汉中击败曹操。
  2. 刘封、孟达、李严等攻下东三郡。
  3. 关羽围困襄樊。

一旦襄阳、樊城入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有荆、益阶段之版图部分才全部达成。从汉中出发,才能出于秦川;从襄阳北伐,才能以向宛、洛。

刘备集团对北方连战连捷,势头正猛时遭到盟友背盟,兴汉大业不仅是进度条停滞,而且倒退一半,可以说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不仅如此,孙权帅兵西过,还有趁势吞并巴蜀,消灭刘备之意。因曹操去世,孙权擅取襄阳,与曹丕翻脸之故,这件事没有下文但世人皆知,所以后来刘晔说:

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

刘晔认为,刘备走的是武力征服使自身强大的路线,必然兴军东征以示自己军力有余。这种观点实际上符合刘备的人生轨迹和性格,刘备每每遭遇挫败,长期处于更弱小时期,且还能屡战强敌,又怎会沉默了事。

何况彼时的刘备集团与北方曹氏为宿敌,东方孙权有新仇,可谓举世皆敌,孤立无援之势。若真如魏群臣所料在荆州毁败后便国内忧惧,一颓不振,无东征之力,还谈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呢。

一言蔽之,刘备东征是自己及荆楚人士的强烈意愿和情感认知,也是基于蜀汉立足于天下的实际情况下做出的必然选择。

但如果曹操在世,这件事的变数就很难预料。当初曹操与孙权的谈判,襄阳大概率是事后割给孙权作为其反水的奖赏,而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孙权讨羽自效时,曹操在第一时间就把孙权卖给了关羽。那么谁会觉得,曹操还在世的话,襄阳就会落入孙权手中呢?

就算是曹丕,也是放弃襄阳后,孙权才敢去擅取的。正是因为他擅取襄阳,才导致与北方的关系破裂,没了继续西征与刘备交战的最大依仗——北方在东线除合肥之守,又在荆州放弃襄阳,这一阶段孙权集团是压力全无。

若曹操在世,不会割地给孙权,也没可能放弃襄阳,对于出卖起来毫无压力的孙权必然还是推波助澜,胡萝卜吊驴的套路,促使其与刘备继续火拼。

到时候就不是刘备是否东征的问题,而是刘备必然要对攻到益州家门口的孙权军还以颜色的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