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夷陵之战后曹丕选择攻吴而不是攻蜀?

回答
夷陵之战,那场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壮烈景象,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刘备在夷陵惨败,蜀汉元气大伤,这时候的曹魏皇帝曹丕,手里握着大好局面,理应是北伐曹操之后,最想看到的就是一鼓作气,统一天下。然而,让他放下眼前的仇敌蜀汉,转而攻略东吴,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和值得玩味的原因。

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曹魏是个什么情况。曹操刚死,曹丕登基,虽然他承继了父亲的基业,并且废汉自立,威风八面,但这个新政权毕竟还需要时间来巩固。曹丕虽然能力不俗,但他的统治根基,尤其是世家大族的支持,还需要进一步的争取和稳固。内部的权力平衡,官僚体系的磨合,都需要他投入精力。直接发动大规模的统一战争,风险是很大的。

其次,夷陵之战虽然是刘备惨败,但蜀汉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刘备逃回白帝城,虽然主力损失惨重,但诸葛亮镇守后方,关羽的几个儿子以及一些旧部都还在。更重要的是,蜀汉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曹丕深知这一点,当年曹操北征乌桓,远征塞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勉强获胜。攻打蜀汉,等于要攀越那些如同天险一般的蜀道,一旦战事胶着,后勤补给的压力会是压倒一切的难题。即便打赢了,也可能损兵折将,得不偿失。

再来看看东吴孙权。夷陵之战对东吴来说,虽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最终是他们赢得了胜利。陆逊一把火烧掉了刘备的大部分军队,虽然东吴自己也损失不小,但战略上来说,是东吴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并且极大地削弱了蜀汉的实力。此时的东吴,虽然刚刚经历了孙权的兄弟之争(比如孙权的嫡子孙登和孙权叔父孙匡之间的矛盾,虽然不直接是战场因素,但显示了东吴内部也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当然这方面不如前面说的那么重要),但总的来说,孙权是一位善于用人的君主,陆逊这样的名将,在江东还是很有威望的,东吴整体的士气和凝聚力,相对来说比刚经历了惨败的蜀汉要好一些。

所以,曹丕选择攻吴,其实是经过一番权衡的“最优化”选择,也可以说是“最容易达成目标”的选择。

“柿子要挑软的捏”,这句俗话在这里非常适用。 曹丕认为,相比于攻打那些险峻难行的蜀道,攻略东吴更容易取得一些实际的战果。东吴虽然有长江天险,但毕竟是一片相对开阔的地理区域,尤其是江淮一带,曹魏经营多年,与东吴的军事对抗也相当频繁。曹丕继承的是曹操的战略遗产,而曹操多年来一直在和东吴争夺淮河以南的地区。相比于蜀汉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东吴的防线虽然也坚固,但更具备可以攻破的缝隙。

政治上的考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曹丕刚刚称帝,需要向天下证明自己的能力,也需要收拢人心。攻打东吴,更容易在北方获得支持,因为江东一直是北方汉族政权潜在的敌人,而蜀汉虽然和曹魏是宿敌,但其地理位置的隔绝感,使得对蜀汉的进攻,在北方士族和百姓心中的紧迫感和认同感,可能不如对东吴来得那么直接。再者,攻打东吴,可以展示曹魏强大的水陆军事实力,尤其是在水战方面,这是曹魏一直想要突破的短板,也是对曹操一贯战略思想的延续。

从军事战略的时机来看,夷陵之战后,蜀汉虽然伤筋动骨,但曹丕很清楚,诸葛亮是个极具韧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蜀汉一旦缓过劲来,凭借其地利优势,仍然是难以啃动的骨头。而东吴这边,虽然陆逊赢了夷陵之战,但孙刘联盟的破裂,对东吴来说也是一次潜在的内部动荡的信号,虽然当时东吴内部相对稳定,但曹丕也可能看到了其中可以利用的机会。

具体来说,曹丕在夷陵之战后,确实也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 例如,在222年(魏文帝黄初三年),曹仁、满宠等人就曾进攻濡须。虽然在濡须之战中,曹军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甚至有些地方还吃了亏,但这次进攻的性质,就说明了曹丕的战略意图。他并没有完全放弃攻吴的计划。不过,这次进攻的规模和决心,与他可能发动的大规模统一战争相比,还是有所区别的。

更重要的是,曹丕在225年发动的几次大规模攻吴战役,尤其是他亲征的几次,都以失败告终。 这也说明了攻打东吴本身也并非易事,江东的士族阶层依然非常稳固,陆逊这样的名将,仍然是曹魏难以逾越的障碍。曹丕的几次进攻,虽然声势浩大,但由于各种原因,比如水土不服、疾病、指挥失误以及东吴的顽强抵抗,都未能取得预期的战略成果。

所以,综上所述,曹丕在夷陵之战后选择攻吴,并不是说他完全放弃了对蜀汉的念想,而是基于对当时三国整体实力对比、地理条件、政治稳定以及军事时机的综合判断。他认为,相较于攻打蜀汉,攻打东吴是一个更现实、更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些战果的选择。这是一种“集中优势兵力,打击相对较弱的敌人”的战略思路,尽管东吴也并非弱者,但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的蜀汉相比,曹丕认为从江淮方向进攻东吴,能够更快地打开局面,从而为最终统一天下打下基础。可惜的是,事与愿违,攻吴的道路也异常艰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曹丕是个不甘寂寞的人,总有一颗想搞事情的心,对于这一点,他曾问过老谋深算的贾诩,贾诩给的建议是吴、蜀依险拒守、阻带山河,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意为蜀汉此时凝聚力很强,难以从外部强行突破),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孙权鬼精鬼精的,陆逊也是不可多得的帅才),而当今魏国朝廷内还没有谁是这俩组合的对手,因此建议曹丕按捺住那颗骚动的心,埋头发展国力,拉大与吴、蜀的差距之后再找准机会以泰山压顶之势灭之。可以说贾诩之计十分稳妥,与当初劝曹操“缓图吴”的建议有着如出一辙的妙算。只可惜曹丕在这方面酷肖其父,并未听从。


如果说贾诩所言是基于国家高深战略层面的最优解的话,曹丕不愿意选择这个上上策,也不代表他的“积极进取”就全无好的战略配合,换句话说,贾诩劝他不要搞事情,是站在一个极高格局上的建议,虽然曹丕不取,也未必搞事情就完全不可取,按照可行的方法论行事,也可以有一番成果,那么刘晔就教过曹丕搞事情,可惜曹丕在这一码上又不听正确意见。和他老子在汉中不听刘晔“急攻蜀”的建议一样,但是曹操后来好歹知以往之不谏表示过后悔,曹丕的气量则比之差的太远了,【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此话一出,可谓是真的寒了刘晔的心。


贾诩属于那种沉稳持重的人才,刘晔则属于那种诡诈精明的参谋,曹丕一个都驾驭不来,最终结果自然会失败。


而为什么夷陵之战后曹丕要出手攻吴而不是取蜀,根据 @颇牧卫霍 这篇回答的观点,


zhihu.com/question/4204


他分析出了曹魏彼时主要军事力量的分布情况,像曹休、张辽、臧霸、曹仁等名将皆在青、徐、扬州蓄势待发,夏侯尚、徐晃、曹真、张郃等都被调遣或是派驻在荆州一带,整体布局的目标指向很明显,就是奔着攻吴去的,分析其中原因,可能在于攻蜀在地形上难度巨大,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退出汉中后,汉中一带大片无人区无法提供补给,又秦岭地势险要,不利于大军团展开和突破,因此伐蜀预期可以想象出是结果不利,收益颇微的,而经由荆州和淮扬一线的平原地势展开全线进攻,依靠魏、吴的国力差距是有希望取得较大成果的,而且彼时的气候也有利于魏军开展擅长的陆地作战,夷陵之战结束于八月,十月魏军就三路俱攻,冬季长江处于枯水期,吴军的水军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魏军而言则是宝贵的进取时机,因而,【蜀远吴近】曹丕选择伐吴在这些客观地理条件上有所考量也是情理之中的。


再据《王朗传》,曹丕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否】,王朗建议曹丕隔岸观火,相时而后动,又以当时曹丕可以亲见的雨水方盛的事实劝曹丕暂缓出兵,曹丕则纳王朗之策,在吴、蜀对决结果出来之后出手打压吴国。


而从曹丕主观意识上看,他本人也是更倾向于伐吴的,一来孙权时常有耍弄政治手段摆弄曹丕的事实,这一点令曹丕十分光火,感觉他这个一国之君受到了奇耻大辱;二来无论是出于政治试探还是政治规则,曹丕要求孙权质子于朝,而孙权则不愿接受这个超出底线的要求,一来二往之后,曹丕也明白了孙权毫无诚意可言,于是也萌发了以武力惩戒东吴,挽回颜面的决定。


这一点也可以从赵咨、沈珩出使魏国的记录中管窥一二。


赵咨使魏之时,曹丕以一种颇具试探和威胁意味的【吴王何等主也】要求赵咨以臣非君,而赵咨则见招拆招,直言【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维护孙权的颜面。然后又当着赵咨的面大开嘲讽【吴王颇知学否】,企图打压吴国来使的自尊,这也被赵咨借力打力以孙权知学正面回应,以示不屈。然后曹丕则漏出了真正的獠牙,嘴上没讨到便宜的曹丕最后直接发问【吴可征否】【吴难魏否】,直接暴露了曹丕对东吴十分不满、始终抱有戒心的心态,以至于赵咨回去向孙权复命时直言【观北方终不能守盟】,提醒孙权与北魏断绝关系,做好应对措施。


在赵咨之后,曹丕要求孙权派孙登入质的时候,孙权派遣沈珩入魏回复,曹丕的第一句话也是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吴嫌魏东向乎】,可知曹丕逐渐意识到自己被孙权欺骗之后,于东吴使臣面前大摆威风,最后还以改封曹彪为吴王的行为宣布取缔孙权大魏吴王的名号,这一切的政治动向都能表明东吴此刻已然是曹丕要针对的目标。


所以,综上来看,曹丕伐吴的原因无非就是:

客观地形上伐吴较为便利,伐吴也符合彼时曹魏的军力部署、人事调动、作战时机和孙权被选择成为战略目标等的实际情况

主观上曹丕因为个人情绪想要一意孤行的对东吴展开军事报复挽回颜面,并多次在公开场合表露出这种想法,在当时君主意志很大程度上代表国家意志的背景下,在伐吴这个问题上,相对而言这种主观上的因素可能要更为关键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场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壮烈景象,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刘备在夷陵惨败,蜀汉元气大伤,这时候的曹魏皇帝曹丕,手里握着大好局面,理应是北伐曹操之后,最想看到的就是一鼓作气,统一天下。然而,让他放下眼前的仇敌蜀汉,转而攻略东吴,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和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曹魏是个.............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极其关键的战役,孙权在夷陵击败刘备的蜀汉军队,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然而,在这个蜀汉实力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曹魏的皇帝曹丕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没有趁机大举进攻吴国或蜀国,这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深远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曹丕当时的战略目标、国内情况、军事.............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场烧毁了蜀汉数万精兵、耗尽了诸葛亮精心布局的噩梦,对蜀汉的打击不可谓不重。然而,如果仅仅把蜀汉战后的“大力防吴”归咎于夷陵之战的惨败,那就太片面了。事实上,这场战役只是一个放大镜,将蜀汉与东吴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现实的战略考量,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蜀汉在夷陵之后对东吴的警.............
  • 回答
    夷陵之战,蜀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主帅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身亡于白帝城。这场战役对蜀汉国力造成了极大的削弱,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就在刘备去世仅仅三年之后,蜀汉竟然能够集结起号称五十万的大军,深入南中,平定了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动乱。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夷陵之战的重创之下,蜀汉究竟是如何.............
  • 回答
    东汉末年,刘备集团的力量远不如曹魏和孙吴,为了对抗强大的曹操,孙刘联盟应运而生。这个联盟的基石,在于共同的敌人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孙刘联盟并非牢不可破,其内在的张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借荆州”这一事件上。从战略思想的角度来看,孙刘联盟最初的目标是一致的:先联合抗曹,然后再图谋天下。孙权和刘备都明白.............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足以改写三国格局的巅峰对决,最终以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大败而告终。然而,这场战役留给后人的疑问,远不止于刘备为何亲率大军深入敌境,还有一个同样令人扼腕的谜团:身在江北的黄权所统帅的数万大军,为何未能及时撤回,最终落得被吴军围歼的结局?要理解黄权部为何无法撤回,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前线的战火硝.............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夷陵之战之所以常常被笼统地冠以“报仇”二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深刻影响。在小说中,刘备兵败夷陵,被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吴国背信弃义所致。因此,夷陵之战在许多读者心中,就成了刘备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壮举,一个充满个人恩怨和情感驱动的事件。这种叙事视角固然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三国演义》在处理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的一些关键改编思路。朱然、潘璋这些东吴的骁勇之士,在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夷陵之战(演义里称为“夷陵之战”但大家也习惯叫“猇亭之战”)这样一场决定东吴命运的关键战役中,他们的表现理应是浓墨重彩的。但罗贯中却似乎“不买账”,让他们沦.............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 回答
    夷陵之战后,刘备给陆逊写信时自称“吾”而不是“朕”,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称谓习惯差异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刘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陆逊这个人以及双方关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朕”这个称谓的特殊性。“朕”在古代并非皇帝专属的自称,最早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惨败,确实让他损失惨重,兵败如山倒,连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按常理来说,如此重大的决策失误,导致国家实力遭受毁灭性打击,似乎应该会被打上“昏君”的烙。然而,纵观史书和后世评价,刘备并未被冠以“昏君”之名。究其原因,并非他在这场战役中完全没有过错,而是有多重因素在综合作用下,使得他的形象.............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