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夷陵之战后蜀汉要大力防吴?

回答
夷陵之战,那场烧毁了蜀汉数万精兵、耗尽了诸葛亮精心布局的噩梦,对蜀汉的打击不可谓不重。然而,如果仅仅把蜀汉战后的“大力防吴”归咎于夷陵之战的惨败,那就太片面了。事实上,这场战役只是一个放大镜,将蜀汉与东吴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现实的战略考量,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蜀汉在夷陵之后对东吴的警惕和防范,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对失去战略主动权的担忧,也有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清醒认知。

首先,夷陵之战的惨败,直接导致蜀汉失去了进攻东吴的战略主动权,甚至战略平衡被打破。 在夷陵之战前,蜀汉虽然实力不如曹魏,但通过联吴抗曹,勉强维持着一种战略均势。诸葛亮一直以北伐为国策,而东吴作为可靠的盟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然而,陆逊的火攻一把火烧掉了刘备的大部分精锐,这不仅仅是战败,更是蜀汉战略的重大挫折。刘备本想借此机会削弱东吴,为北伐扫清侧翼,结果却把自己搞得元气大伤,反而让东吴在战略上占据了优势。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的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损失了无数经验丰富的老兵和将领时,你还能有多少力量去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更何况,这次战败还发生在与盟友的战场上,这本身就充满了讽刺意味。蜀汉从一个进攻方(尽管是联合进攻)瞬间沦为了防守方,而且是那种被动挨打的防守方。这种态势的转变,自然让诸葛亮和蜀汉朝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其次,东吴的战略意图和潜在威胁,从未因为这场联姻式的联盟而消失。 孙权虽然屡次与蜀汉联合,但他的野心从来不是“天下三分,共图霸业”,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更大野心。在夷陵之战前,孙权对蜀汉的扩张就有所忌惮。一旦蜀汉北伐成功,对曹魏造成重大打击,那么强大的蜀汉很可能会反过来威胁东吴的生存空间。东吴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但人口和兵力始终是其短板,一旦被蜀汉或曹魏夹击,后果不堪设想。

夷陵之战后,虽然蜀汉自身难保,但东吴的潜在威胁并没有减弱。反而,因为蜀汉的虚弱,东吴更容易在未来寻找机会侵蚀蜀汉的利益。比如,南边的武陵蛮族,东吴就一直试图拉拢和控制,以削弱蜀汉的南疆。如果蜀汉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震慑东吴,这些地域的稳定将受到极大威胁。

再者,夷陵之战暴露了蜀汉在地理和兵力上的根本性劣势,这种劣势在失去盟友支援后更加明显。 蜀汉之所以能够与曹魏抗衡,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东吴的侧翼牵制。一旦东吴也成为潜在敌人,那么蜀汉将面临的是曹魏和东吴的两面夹击。曹魏兵强马壮,关中地区富庶;东吴则占据长江天险,兵源也比蜀汉更充足。蜀汉地处偏远,人口和资源都相对匮乏,一旦失去东吴这个缓冲地带,其战略态势将变得异常艰难。

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之所以在刘备死后,仍然选择修好东吴,并对东吴的挑衅行为保持克制,一方面是顾全大局,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实力的清楚认识。他需要时间来恢复蜀汉的元气,并且寄希望于继续与东吴合作来对抗曹魏。然而,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一旦利益冲突加剧,曾经的盟友也可能变成最危险的敌人。因此,即使在修好之后,蜀汉也必须时刻警惕东吴的动向,加强边境的防御,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变。

最后,诸葛亮对东吴的了解和判断,也是导致蜀汉防吴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并非等闲之辈,他清楚孙吴政权的“得过且过”和“见利忘义”的本性。在刘备集团刚刚南征北战建立蜀汉政权时,孙吴就已经在荆州问题上与刘备有过多次摩擦。即使在夷陵之战后,孙权也曾尝试通过拉拢马谡、试图干预蜀汉内政等方式来测试蜀汉的底线。诸葛亮明白,东吴的友谊是建立在实力和利益的平衡之上的,一旦蜀汉示弱,东吴的獠牙就会显露。因此,即使在对外政策上采取温和的姿态,在军事防御上,也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总而言之,夷陵之战后的蜀汉之所以要大力防吴,并非仅仅是“输了就害怕”。这是因为夷陵之战的惨败,直接打破了蜀汉的战略平衡,使其丧失了进攻主动权,暴露了自身在三国鼎立中的脆弱性。同时,东吴潜在的野心以及蜀汉自身地理和兵力上的劣势,也使得它必须时刻提防这个曾经的盟友。诸葛亮作为蜀汉的首席战略家,对这些潜在的危机有着清晰的认识,因此,即使在外交上采取修好策略,在军事防御上,他也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时刻警惕。这是一种基于现实政治和战略考量的必然选择,是为了维护蜀汉政权最后的生存空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先主是在河北老家起家的,但是后来却在益州做了皇帝,原因就是一路坎坷,在逃命中度过半生。

这,就让刘先主这边的人的心理上多少有点那啥,现在时髦的话叫“被迫害妄想症”。

举几个简单例子。

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云别传》

这是刘备取益州过程中。

当舅舅的接大外甥去住两天怎么了?要被防贼一样防着。


你再看零陵郡,大后方啊,离着曹老板八百里远。可是他的太守郝普还养兵,养了多少兵呢?东吴都督吕子明一时半会儿竟然都打不下来。

是时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土,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蒙移书二郡,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

对不对,你这就不真诚了,大后方养兵防谁啊?对同志不信任,破坏同盟这一条你是跑不了了。

人家孙权就是测试一下同盟忠诚度,最后也没有要你的零陵对不对。这是建安二十年。


建安二十四年。

人家孙权又做了一次测试,看看刘皇叔病情好点没。

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舟冓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

寻阳,孙刘两家的地盘,曹老板染指不到。可是关羽干了啥?

置屯侯。咋?你啥意思呢?盟友两家的夹墙上面你装电网?不信任盟友,破坏同盟罪+1。

事实证明,病情并没有好转。

吕蒙同志作为盟友去江陵城做个客,对百姓军属秋毫无犯。关羽就觉得人家是要抢他地盘。放着汉贼曹操不打,放着眼看到手的襄阳不要,扭头就要和做客的盟友干架。

非但没有好转,更严重了好吗?


手下如此,刘备更是犹有过之。

拜泰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

这难道不是二舅子看你在北面防守曹公比较吃力,想派自己的得力干将帮忙吗?穷乡僻壤的,怕周泰不愿意去,还得封侯拜将,下的本钱可不小。

可大妹夫刘备却觉得是人家孙权图谋他的益州。

非要和二舅子干一架,二舅子也没怎么着他,还派部队护送妹夫回益州。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仁至义尽有没有?

可刘备不这么想,他留了大部队在白帝城防备自己的二舅子。

临死了托孤,还专门留李严镇守永安。

这个神经质一样的方针政策一直坚持到蜀汉灭国。

罗宪还抱着刘备那老一套,觉得盟友吴国要谋夺自己的地盘,死命抵抗。最后不还是便宜了曹魏?


主次都分不清楚。被害妄想症属实病得不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场烧毁了蜀汉数万精兵、耗尽了诸葛亮精心布局的噩梦,对蜀汉的打击不可谓不重。然而,如果仅仅把蜀汉战后的“大力防吴”归咎于夷陵之战的惨败,那就太片面了。事实上,这场战役只是一个放大镜,将蜀汉与东吴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现实的战略考量,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蜀汉在夷陵之后对东吴的警.............
  • 回答
    夷陵之战,蜀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主帅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身亡于白帝城。这场战役对蜀汉国力造成了极大的削弱,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就在刘备去世仅仅三年之后,蜀汉竟然能够集结起号称五十万的大军,深入南中,平定了这场持续了近十年的动乱。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在夷陵之战的重创之下,蜀汉究竟是如何.............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场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壮烈景象,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刘备在夷陵惨败,蜀汉元气大伤,这时候的曹魏皇帝曹丕,手里握着大好局面,理应是北伐曹操之后,最想看到的就是一鼓作气,统一天下。然而,让他放下眼前的仇敌蜀汉,转而攻略东吴,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和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曹魏是个.............
  • 回答
    东汉末年,刘备集团的力量远不如曹魏和孙吴,为了对抗强大的曹操,孙刘联盟应运而生。这个联盟的基石,在于共同的敌人和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孙刘联盟并非牢不可破,其内在的张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借荆州”这一事件上。从战略思想的角度来看,孙刘联盟最初的目标是一致的:先联合抗曹,然后再图谋天下。孙权和刘备都明白.............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极其关键的战役,孙权在夷陵击败刘备的蜀汉军队,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然而,在这个蜀汉实力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曹魏的皇帝曹丕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没有趁机大举进攻吴国或蜀国,这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深远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曹丕当时的战略目标、国内情况、军事.............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它不仅深刻影响了蜀汉和东吴的国力,也为曹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蜀吴两败俱伤的对峙中,当时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的父亲,但曹丕在夷陵之战时是皇帝)却显得异常沉寂,未曾抓住机会对蜀汉或东吴施加压力。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足以改写三国格局的巅峰对决,最终以陆逊火烧连营、蜀汉大败而告终。然而,这场战役留给后人的疑问,远不止于刘备为何亲率大军深入敌境,还有一个同样令人扼腕的谜团:身在江北的黄权所统帅的数万大军,为何未能及时撤回,最终落得被吴军围歼的结局?要理解黄权部为何无法撤回,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前线的战火硝.............
  • 回答
    夷陵之战之所以常常被笼统地冠以“报仇”二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深刻影响。在小说中,刘备兵败夷陵,被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吴国背信弃义所致。因此,夷陵之战在许多读者心中,就成了刘备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壮举,一个充满个人恩怨和情感驱动的事件。这种叙事视角固然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到了《三国演义》在处理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的一些关键改编思路。朱然、潘璋这些东吴的骁勇之士,在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夷陵之战(演义里称为“夷陵之战”但大家也习惯叫“猇亭之战”)这样一场决定东吴命运的关键战役中,他们的表现理应是浓墨重彩的。但罗贯中却似乎“不买账”,让他们沦.............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 回答
    夷陵之战后,刘备给陆逊写信时自称“吾”而不是“朕”,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称谓习惯差异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刘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陆逊这个人以及双方关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朕”这个称谓的特殊性。“朕”在古代并非皇帝专属的自称,最早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惨败,确实让他损失惨重,兵败如山倒,连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按常理来说,如此重大的决策失误,导致国家实力遭受毁灭性打击,似乎应该会被打上“昏君”的烙。然而,纵观史书和后世评价,刘备并未被冠以“昏君”之名。究其原因,并非他在这场战役中完全没有过错,而是有多重因素在综合作用下,使得他的形象.............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