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夷陵之战时曹丕为什么不趁机进攻吴国或者蜀国?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极其关键的战役,孙权在夷陵击败刘备的蜀汉军队,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然而,在这个蜀汉实力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曹魏的皇帝曹丕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没有趁机大举进攻吴国或蜀国,这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深远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曹丕当时的战略目标、国内情况、军事实力、以及对局势的判断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曹丕当时的战略目标:稳固北方,伺机而动

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后,首要的任务是巩固来之不易的统治,稳定北方地区,并整合资源。他在公元220年取代汉献帝建立曹魏,但此时曹操的基业虽然雄厚,但内部的权力结构尚未完全稳定,地方豪强和旧臣的势力依然存在。曹丕需要时间来:

1. 消化和整合曹操留下的政治遗产: 曹操虽然奠定了曹魏的基础,但许多政策和制度尚未完全成熟,曹丕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
2. 处理北方边患: 北方边境仍然面临来自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威胁,以及来自北方残余割据势力(如公孙度之子公孙渊在辽东的割据)的潜在挑战。
3. 发展经济和恢复生产: 连年的战乱导致北方民生凋敝,曹丕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恢复生产,为长期的国力竞争打下基础。

因此,曹丕的首要战略目标并非急于扩张和统一全国,而是巩固北方统治,发展国力,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他更倾向于采取“守成”和“蓄势”的策略,等待最佳的时机。

二、 曹丕对三国局势的判断:并非绝对有利,存在风险

尽管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但曹丕并没有认为这是一个进攻的最佳时机,这背后有他对自己整体战略形势的冷静判断:

1. 对蜀汉的评估: 曹丕清楚蜀汉虽败于夷陵,但其蜀道险阻,易守难攻,刘备虽然战败,但其精锐部队损失はある程度,但蜀汉的整体实力并未被完全摧毁。更重要的是,刘备在夷陵战败后不久就病逝,蜀汉政权出现了一个权力真空和不确定时期。曹丕可能认为,此时进攻蜀汉,虽然可能取得一些进展,但战线过长,补给困难,并且未能彻底消灭蜀汉的抵抗力量,反而可能陷入持久的消耗战。而且,蜀汉内部的权力交接不稳定,贸然进攻可能会促使蜀汉内部更加团结对外。
2. 对东吴的评估: 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大胜,士气高昂,且地理位置优越,江东地区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曹丕深知攻打东吴的难度。曹操生前多次攻打东吴,均以失败告终,特别是赤壁之战的惨败,给曹魏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曹丕本人也曾在曹操时期参与过攻打东吴的战役,对东吴的实力和长江天险有切身体会。他深知,要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进攻东吴,风险极高,很可能重蹈曹操覆辙。
3. “两线作战”的风险: 如果曹丕同时进攻蜀汉和东吴,他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巨大压力。曹魏的兵力虽然强大,但同时在两个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会极大地分散兵力,增加补给压力,并可能在任何一个方向遭遇失利时,让另一个方向的战局也随之恶化。

三、 曹魏的军事实力与后勤保障

虽然曹魏在北方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在发动跨越长江的进攻时,其军事实力和后勤保障面临严峻挑战:

1. 水军的劣势: 曹魏的主要军事优势集中在陆军。虽然曹操曾经拥有强大的水军,并在赤壁之战初期占据优势,但由于战略失误和疾病,最终战败。曹丕上台后,虽然继续发展水军,但与东吴相比,其水军力量仍然处于劣势。东吴依长江而立国,世代经营水军,拥有丰富的江河作战经验和强大的水军舰队,这使得曹魏渡江进攻东吴成为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2. 后勤补给的难题: 要在长江沿线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需要极其庞大的后勤保障系统。北方腹地与长江沿线距离遥远,道路崎岖,且沿途可能遭遇东吴的阻击和破坏。建立和维持一条畅通的后勤补给线,对于当时的曹魏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前线军队的崩溃。
3. 兵力的部署: 曹魏当时兵力主要集中在北方,用于防御和威慑北方残余势力及少数民族。如果抽调大量兵力南下进攻东吴或蜀汉,北方边境的防御力量就会削弱,可能招致其他势力的趁虚而入。

四、 曹丕对外交和策略的运用:利用蜀吴矛盾

曹丕并非完全忽视三国之间的动态,他更倾向于采取一种更具策略性的做法:利用蜀汉和东吴之间的矛盾,坐观其变,伺机而动。

1. “分化瓦解”的策略: 夷陵之战后,蜀汉和东吴的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之前的矛盾并未完全消除。曹丕可以利用这种微妙的关系,通过外交手段,试图进一步分化这两个潜在的敌人,避免它们联合起来对抗曹魏。
2. “以逸待劳”的等待: 曹丕可能认为,让蜀汉和东吴互相消耗是更符合曹魏利益的做法。无论哪一方获胜,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曹魏则可以积蓄力量,等待鹬蚌相争之后,再出击收割渔翁之利。
3. 战略威慑: 曹丕也并非完全没有军事动作。在夷陵之战前后,曹丕多次对蜀汉和东吴发动过一些局部的、试探性的进攻或战略调动,以显示曹魏的军事实力和存在感,并对两国形成战略威慑,让他们不敢轻易与曹魏为敌。例如,在蜀汉白帝城托孤后,曹丕就曾派遣大将如曹休等数路大军进攻东吴,但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也说明了当时的局势并非单方面有利。

五、 曹丕的个人性格和决策风格

曹丕作为一位新晋的皇帝,他的决策风格也可能受到其个人性格和经验的影响。他相对于其父曹操而言,更为稳重和谨慎,更注重长远的规划和策略的实施,而不是一时冲动或冒险的军事行动。他可能认为,稳固自身统治,发展国力,才是实现统一天下的基石,过早的扩张反而可能导致政权的动摇。

总结:

综上所述,夷陵之战时曹丕选择不趁机进攻吴国或蜀国,是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

首要战略目标是巩固北方统治和发展国力。
对当时三国局势的冷静评估,认为进攻风险大于收益。
曹魏在水军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劣势,难以支持大规模跨江作战。
利用蜀吴矛盾,采取“以逸待劳”和“分化瓦解”的策略更为有利。
避免“两线作战”的巨大风险。
曹丕稳重谨慎的决策风格。

曹丕的这一战略选择,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统治者的长远眼光和对国家实力的清晰认知,虽然在一些人看来是错失良机,但在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这无疑是一种更为现实和稳妥的策略,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很少被史料原文逗笑,曹丕这段算一个:

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兵有十馀万,旌旗弥数百里,有渡江之志。权严设固守。时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见波涛汹涌, 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 孙韶又遣将高寿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於径路夜要之, 帝大惊,寿等获副车羽盖以还。

大魏文帝气势汹汹南下广陵,身后十余万精锐,旌旗蔽日,绵延百里,好不威风。孙权这边只有一句淡淡的『严设固守』。

寒冬凛冽,寒冰数尺。魏文帝的艨艟大船下不去。魏文帝又大眼从冰封的江面上看出来个『波涛汹涌』(感谢评论补充,结冰的是入江支流,具体原理请参见评论区,此处只是调侃)。继而一声长叹,刚才大段铺陈的渡江之志看一眼长江就灰飞烟灭。更惨淡的是,江对面孙韶派高寿带五百兵,就让曹丕十余万礼仪兵『大惊』,大惊之后呢?高寿一行人截获副车羽盖之前,恐怕还省略了某些不怎么体面的过程。

(做一个补充,关于这段记载,我之前就因为其中隐隐的嘲讽意味感到可能是有意为之,但惭愧当时未去深究,也没有详写。刚才 @浔阳咸鱼 咸鱼叔给我讲了很多。这段文字出自《吴录》,所以其中大段铺陈曹丕的来势,包括他所说的话,都有夸张抹黑的倾向和可能,因此还是要谨慎甄别,作为调侃可以,但引用需谨慎些。)

曹丕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刘晔的话即使不是什么必胜至理,也是非常有远见的军事谋划。当时未听,如今后悔了。不来,心里多少放不下的;来了,却又打不下。如今船儿下不去,面子下不来,此时只能按照国际惯例把一切的一切甩给『天命』。

按照我们建安文学院的惯例,此处还是要欣赏一下院长的诗作:

《魏志》:黄初六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戍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因于马上作诗。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
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
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

《自问自答》

魏文帝问:“谁云江水广?”

曹丕对曰:“固天所以隔南北也。”

真是 一 苇 可 以 航 啊。这种宁打脸也要用典的文人风骨,可与《蒿里行》并云双绝。

当然,作为建安文学院的一员,我是曹院长忠实的粉丝。此番嘲讽是因为真的太好笑了。

昨天看了咸鱼叔 @浔阳咸鱼 在另一个相关问题下的回答,很受启发。只是鱼叔提到了曹丕是九月才【忽然醒悟】,而王朗的建议是【违背兵贵神速的军事理念】这两点,我觉得还可以商榷一下。曹丕选择在九月分兵三路伐吴,并非会是到了这当口才发现孙权是个骗子。这样薄脆如纸的政治盟好,估计从来没有谁完全信任过谁,再至信至牢的铁盟也只能说明当下利益暂时一致。吴蜀之谊从来没稳过,更不必说孙权在这关头对曹魏的示好真不真,无论魏吴,盟好可能也仅限于公文了,大家心里都明镜一般。这话不都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了么?

魏帝问曰:"吴王何等主也?"咨对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 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给陛下示好,纯粹是因为我主能屈能伸,你只不过是个工具人。

而曹丕之所以当时并未出兵伐吴,一方面是当时局势还不明朗,无法衡量『试险』和『求稳』两种决策的得失轻重。不开上帝视角,战前筹谋长途发兵,着实要好好掂量掂量天时地利。王朗的建议,单放在战前看,还是非常谨慎周全的:

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 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 ,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余事。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

总结一下王朗的建议,他认为吴蜀开战,实力均等,『旷日』加之『不速决』,不会很快分出胜负来,这是对交战时间节点的分析。所以王朗此语并不是违背【兵贵神速】的军事理念,只能说是对时间判断有误。接下来,王朗说吴蜀之争,还指不定谁占了上风,哪有人家主场还没动,我们援军先到了的道理?不确定因素如此多,万一我们军队还没到,人家先谈好条件握手言和了,岂不是非常尴尬?倒不如让他们先打起来,只等一方稍露败象,我们再气定神闲地补上一刀,岂有不胜之理?

从这段话【蜀贼】一称来看,曹魏朝廷即使是主张坐山观虎斗一派,也多倾向于吴。盟好的的确确是已经结成。但在这种情况下,以王朗为代表的一派依然对此迟疑。平心而论,每场战前团队智囊总是要分成两派争论不休,不看结果,王朗的话不无道理。在当时的局势下,还是最稳固可靠的。曹丕听信求稳固然是失误,但上升不到多么严重的能力缺失上去。

我一向不认为一场没有发生过的军事行动可以被定义为【稳赚不赔】,也不支持无限夸大一切未发生事件的结果。近如刘备伐吴,乍一看不正像是稳赚不赔么?

建议是合乎情理的,怪只能怪江对岸的陆伯言太不合常理。而曹丕之所以听信王朗,和他本身情性也有关。

战机固然胜于纳降虚名,这对于曹丕也是一样。再如何有文人情怀,搁眼前的吞敌战机也不会不管不顾。但当拿不准战机有几分把握(当然这是能力之失)时,他爱惜羽毛的文人脾气就占了上风,曹丕自己也坦言是担心旁人说道,有损曹魏大国之风:

帝曰: 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 其殆不可! 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势也。”

关于曹丕后面的一句问话,多半不是认真的。以夷陵之战前的曹魏的兵力分布来看,西边只有曹真、张郃一支;而臧霸、曹仁、张辽、夏侯尚等大部分兵力都围在东部。向西征蜀必然长途跋涉劳民伤财,而向孙吴几路发兵易如反掌(后期伐吴之军也是以此为主力)。曹丕也算得明主,不可能不知自家屯兵方位。这句明知故作的反问已经是很明显的倾向于袖手观战了。

至于九月,局势逐渐明朗,刘晔的话得到了印证,曹丕看到这果真是板上钉钉的黄金战机,不伐这一路,恐怕他后半辈子都睡不安生。不过他自然也是清楚最佳战机已然贻误,此番南下多少有寻求心理安慰的意思。

以上。

user avatar

补充一点 许多人总是在大环境上分析魏国攻吴不会有用

我就说一个简单的设定 在刘备和陆逊在夷陵对峙时

若曹丕进攻江陵 孙权怎么办?他还能有几个办法?

不懂的 自己去看地图 夷陵在哪 ?江陵在哪 ?孙权是否能同时支持防守对夷陵和江陵的进攻?

——————————————

因为曹丕傻啊!

当然 我的意思不是曹丕本人很蠢 而是他在政治 军事上的才能有限 眼光狭窄

曹丕的才能在政治斗争 、文学上(本人文学系的 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绕不开的)

已有高票答案分析了具体过程 我就不多说了

只说说一些人的质疑

有些人认为曹丕联蜀攻吴会导致吴蜀联合 我认为是不会的(或者说是困难的)

因为这个时候刘备伐吴的声明已经出去了

蜀国本就人心浮动 如果几句话就不伐吴了

刘备声望大跌 统治根基都会不稳

刘晔已分析的很清楚【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另一个问题是攻吴会有多少战果

又一群人以后来曹丕三路攻吴无功来论证不该攻吴

你们不知道此一时彼一时吗?

想象一下夷陵之战刘备和陆逊对峙了多长时间?

曹丕就是只派几万人去进攻下南郡

你看陆逊还敢不敢安安心心的在那里和刘备以不变应万变?

还有一种看法是 其实是刘备的计策

当曹丕进攻吴国时 吴国会向刘备求和 刘备可以以此讨价还价收回荆州

我认为这是有点道理的 个人猜测刘备的算盘就是这样

引诱魏攻吴 逼吴国还荆州

或许这才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

因为就夷陵之战的过程来说

刘备陷入和陆逊的对峙期后已毫无胜算

四万对五万 双方都已守住重要战略要点

谁进攻都占不了便宜

刘备没意识到己方的布阵有怕火攻的弱点 但是除去这个

蜀军完全是只是巩固了现有阵地 并无法进攻击败吴军

刘备在等 等魏进攻 若魏国进攻南郡 吴军西面与北面同时受敌

魏军应可以直接抵达江陵城下

若魏国不动 刘备的预想中就是打个平手 但是自己的威望就保住了

和吴国和解以后还可以慢慢谈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 孙权是否肯放弃江陵换来和刘备和解?

我认为不会 若因为一时的形式孙权就把好不容易拿下的江陵吐出来

当初就不会偷袭关羽拿下江陵了

江陵是东吴防御体系里重要的一环

那么最后结果会是?不清楚

但因为害怕吴蜀联合就认为曹丕最后的选择是正确 恐无法苟同

因为中间的变量太多了

其一 吴蜀是否会因为魏国攻吴而议和?

其二 即使议和 进展如何也不知道 吴蜀此时分歧巨大 即使双方谈判个一个月 魏国也可能有不小进展

其三 无论发展如何 魏攻吴将给吴国造成巨大损失 如果运气好 甚至是攻下南郡


总之 无论吴蜀会不会联合 都不是魏不该进攻的借口 这样的机会百年难遇

吴蜀联合是大势 按原本设想 若魏国旁观

吴蜀只是平手 最终吴蜀还是会联合 魏国进不进攻结果都是一样的

只是刘备意料之外的大败损失惨重是想不到的

若魏国进攻 吴国损失惨重却是必然的

至于损失到什么程度 那就无法预测了

user avatar

作者:范西迪

链接:

三国正史中,魏文帝曹丕究竟做错了什么? - 范西迪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曹丕最大的失误是错失了魏国前期唯一一次统一全国的机会——夷陵之战,这次是上天赐给曹丕的一次天大的机遇。

吕蒙袭江陵之战后,关羽被杀,孙刘翻脸到夷陵之战爆发,曹魏已处于不败之地。曹丕应当如何使利益最大化呢?

当时朝堂分成三派,一派以侍中刘晔(著名战略家)为首,主张联蜀伐吴;一派以魏文帝曹丕为首,主张联吴伐蜀;一派以司空王朗为首,主张坐观成败。

纵观夷陵之战整个过程的表现,刘晔不愧是曹魏战略家,处处比曹丕计高一筹。

①、对孙刘开战的预判

在刘备称帝后,曹丕咨询群臣关于蜀吴局势的看法,大家都认为关羽死后,蜀无力伐吴。只有刘晔 精确的指出两点:刘备以威武自强为谋,必将发兵扬威;刘关情谊深厚,蜀军是一支以情义为纽带的军队,必然要出兵。后来果如刘晔所料。

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三国志 魏书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②、对曹魏在孙刘开战的策略

孙权为防两面受敌,向曹丕称藩。

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藩,及遣于禁等还。
是岁魏文帝遣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群臣奏曰:"荆、扬二州,贡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礼也,宜勿与。"权曰:"昔惠施尊齐为王,客难之曰:'公之学去尊,今王齐,何其倒也?'惠子曰:'有人於此,欲击其爱子之头,而石可以代之,子头所重而石所轻也,以轻代重,何为不可乎?'方有事於西北,江表元元,恃主为命,非我爱子邪?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彼在谅闇之中,而所求若此,宁可与言礼哉!"皆具以与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刘备同样派韩掾向曹丕示好。

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适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

注意个细节:刘备称帝是在示好曹丕未遂之后。

魏国已立不败之地,但在孙刘开战后当如何应对。刘晔主张联蜀伐吴;魏文帝曹丕主张联吴伐蜀;司空王朗主张坐观成败。

刘晔主张联蜀伐吴,先对孙权称臣的诚意表示怀疑,并提出了联蜀伐吴的战略。因为自吕蒙袭取荆州后,局势发生变化, 荆州丢失后,刘备损兵折将, 原先刘强孙弱的局势变成了孙强刘弱。若与弱蜀结盟,可击灭吴国,吴国灭亡后,被削弱的蜀国亦不能久存。

后备果出兵击吴,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藩。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曹丕不同意,坚持联吴伐蜀。这想法是不合理的,孙权狼子野心,投诚曹魏本是权宜之计。在三国鼎立局势,不像诸侯混战时期需要考虑“降者之心”;另外孙权虽称臣,却只送了珠宝,不愿派来世子为质,这就是纸面上的称臣而已。

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

刘晔坚持了观点,但曹丕不采纳

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让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

在曹丕与刘晔争执过程中,王朗提出了坐观成败的策略,即按兵不动,等吴蜀两败俱伤后择机灭二国。从后面历史的发展上讲,这种策略严重高估了夷陵之战对吴国的打击,同时未预测到夷陵之战后吴蜀会快速转移策略,实行联盟。

建安末,孙权始遣使称藩,而与刘备交兵。诏议"当兴师与吴并取蜀不"?朗议曰:"天子之军,重於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馀事。今权之师未动,则助吴之军无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军动众之时。"帝纳其计

曹丕同意了王朗的建议,改变了自己原持有的联吴伐蜀之计,采取了坐观成败策略。为了鼓励孙权,更拜孙权为吴王,此举相当于承认其割据的合法性。刘晔坚决反对,但曹丕不听从。

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晔又进曰:"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此实然之势,非卑臣颂言也。权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权既受王位,卻蜀兵之后,外尽礼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之,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也,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民人子女以为僮隶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又不从。遂即拜权为吴王。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③、对夷陵战后的战略

孙权与陆逊在夷陵之战大胜刘备后,开始“内行不顺”,对魏文帝越发不礼敬。曹丕勃然大怒,欲征讨孙权。刘晔劝谏孙吴士气正盛,不可征讨,曹丕不听。
曹丕在222-223年发起三路伐吴之战,不胜而归;又于224年、225年两次巡幸广陵,可惜孙吴无懈可击,曹丕到广陵变成了阅兵式………………

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扬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权果不至,帝乃旋师。

曹丕失败后,反而批评了刘晔:"你的策略是对的,但你要多想想为我灭吴蜀二贼,不要只知道敌情而已!"刘晔心中一万只草泥马走过。

云:“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user avatar

首先曹丕自己后方不是很稳定,一则刚刚称帝,环境不是特别好,孙权名义已向曹丕称臣;二则兵力分散,准备不足,毕竟曹魏和关羽解了樊城之围过去不是太久。曹丕想的是坐山观虎斗,他没有完全把握孙刘两家谁会赢。刘备其实一直盼望曹丕打孙权,牵制其兵力,曹丕不愿意。之所以曹丕不打蜀汉,蜀汉有汉中防御可进可退,马超和魏延都健在,而且能力都很强。马超和羌人关系有很好,蜀地易守难攻(其实死守的话,蜀汉根本一时半会儿拿不下,刘璋那个SB是把刘备请进去的,让他打也够呛。最后蜀汉被魏国所灭也是因为蜀国内部不和,益州土著和刘备集团外来人士以及近年来北伐中原,国库财力,人员军队都耗干了,不得天时,不得人和,再好的地利也扯淡,当然此时刘备刚拿下益州,诸葛亮坐守蜀汉问题不大,守住还是没问题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其实,刘备罚吴事后来看是彻底的失败,但当时来说也未必是下下策,当时的上策按兵不动,打曹魏更是找死。刘备其实用兵也不是SB,蜀国其实还是抱有一定侥幸心理,万一赢了夺回荆州一个郡呢?

刘备犯得错误可以说就是太浮躁了,沉不住气,而对方陆逊是太能忍了,刘备放弃水路也是一个问题(其实刘备是没有水兵了,唯一的荆州水师关羽已经挂了)。其实对于刘备来说,本来仗就不好打,顺流而下如果对方出战,速战速决还有可能一胜,时间长了进退两难卡在夷陵这种鸟不拉屎的狭窄地带,不连营700里怎么破 ,而且赶上夏天,瘟疫四起,陆逊一把火就弄的不好收拾了。

相反孙权这边虽然看着像被动防守一方,其实占据主动权利,因为当孙权杀死关羽,就开始准备防守刘备了。刘备虽然不完全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但是的确情绪影响了理智。陆逊这边运筹帷幄,也是克敌制胜的关键(陆逊我感觉是三国仅次于郭嘉的军事家,如果说郭嘉是林彪的话,陆逊就是粟裕)其实战争谁也不敢保证绝对获胜,陆逊对孙权说的刘备如果水路一起上,臣跪了,如果只是陆军,臣可一较长短。

曹丕这边直到看到刘备连营700里,才判断孙权获胜可能很大了,但是也是两方准备,谁赢打谁。毕竟蜀国,吴国一个有蜀道之险,一个长江天堑,都不是一时半刻能打下来的。只不过后期魏国越来越强了,司马懿说过(诸葛亮自取灭亡罢了,近年来蜀国越来越穷,而我曹魏势力有增无减),蜀国彻底崩溃了,才把它吃掉。

陆逊也做好了防御曹丕诡计的准备,因此这场仗,曹丕只是吃瓜群众,东吴保塔成功,刘备损兵折将。

user avatar

关羽北伐的时候让魏国内部人心惶惶,本来就有很多对曹丕称帝不满的。

关羽死后没多久就有的夷陵,魏国当时扛住一波樊城已经有点伤元气了。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丕仔的选择没错,只是小陆棋高一着。

战事初期作壁上观是明智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实际上小陆大败皇叔后,丕仔是有军事行动的,这从皇叔后来给小陆的挑衅信里可以看出来。

只是理智的小陆并不贪功,胜利后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选择回军,让丕仔没有可趁之机。

设想一下,如果小陆没有及时回军,丕仔大军压境,天下形势又将向何处发展?

user avatar

按刘晔的观点,刘备因关羽的死而怒发冲冠智商归零,此时满脑子都是干死孙十万已经完全不会考虑联吴抗魏的事了,而吴国向曹魏称臣说明吴国也已经被逼的狗急跳墙准备先“活在当下”了,因此这个时间进攻吴国,刘备势必会一同发力与魏国分食吴地,而后蜀魏相争大业可成。

但是,刘备打东吴除了是替关羽报仇外,可能也有考虑魏趁机伐吴,孙权陷入两线作战,刘备再谈议和让孙权把吃到嘴里的吐出来。所以如果曹丕打孙权,蜀可能不会和魏一起分吴地,而是会坐地起价后和吴一起二哥三哥打大哥。

另一方面当时是雨水季节,不利于魏军和东吴水军作战,因此曹丕最初的想法是坐山观虎斗,再伺机获利,只是中间出了意外。在蜀军大势已去时,魏国的粮仓冀州发生了大规模饥荒,一时间粮食和流民成了大问题,延误了魏军出击时机。而后魏军再出击时,被已经准备万全的吴军所击败。

另外,曹丕曾经询问过贾诩的意见,贾诩认为面对刘备孙权二人联手,曹魏并无应对之将,因此应该埋头发展国力,然后依靠强大的国力压垮对手。而且事后魏军被东吴单线打的很难看也说明了如果当时曹丕贸然出动,一旦刘备刹车,回过头来和孙权一起回击,魏军很可能会碰一鼻子灰。现在很多人骂曹丕优柔寡断错失良机,多多少少有些事后诸葛亮的意味。

zhuanlan.zhihu.com/p/67最后附上这个答主关于夷陵之战的文章,里面有写到当时曹魏的态度,十分详实。

user avatar

热评简直就是印象流史观的现身说法

孙权的称臣对于曹丕的称帝是重要的政治筹码 一个刚篡代的王朝是经受不起军事失利的 孙权称臣让曹丕在名义上兵不血刃地得到了巨大的功绩

此时孙权已经被魏朝加封吴王、九赐

夷陵之战相当于是魏朝利用刚收编进来的不乖外藩来与打着"亡魏复汉"旗号的蜀軍战斗

消耗的要么是吴 要么是蜀 无论哪方被消耗 都是曹丕想看到的结局 最好就是打上个十年八年 双方疲敝(这里忽略魏文帝的寿命)

——

这个时候曹丕攻吴 他是煞笔吗

吴在用自己的力量帮魏抗蜀 曹丕非要把魏军的性命推上赌桌?

曹丕若攻蜀 刘备撤军回援后方 曹刘大战

请问这个时候 孙权还会不会继续跟曹丕低眉顺目呢?

你说曹丕真相信孙权实际投降了 我说你还是多打两年工 看能不能跟你们区里最牛逼的人物打上交道 再来认为正常历史帝王不如三岁小儿

夷陵之战拖五年 吴就得当五年魏的外藩 拖十年 就得当十年外藩 只要一天刘备的威胁没有解除 吴就只能一直是魏的外藩 时间越长 越有利于曹魏政权的稳定

曹丕根据他自己学到的历史和经验(赤壁之战 合肥之战 汉中之战) 大概的判断就是刘备很牛逼 但是孙权防守得住 不会马上被干掉 所以夷陵之战会长期攻防 最终双方重创 到时一战可定擒两王

然后键盘懂王们纷纷叫嚣 曹丕没有在吴蜀交兵初期 双方损失不大的时候就南征 是他蠢的表现 错过统一机会

它们的意思是:曹丕应该直接面对士气正盛的吴军/蜀军 才目光长远

可是在曹丕的计划里 伺机而动能够同时在政治上稳定帝位,在军事上以逸待劳,何来目光短浅?

"如果是曹操就统一"了 能说出这种话不仅好笑而且显示出你不仅印象流 甚至连三国演义都没读过

请问曹操面对袁氏三子是如何处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场极其关键的战役,孙权在夷陵击败刘备的蜀汉军队,取得了战略上的重大胜利。然而,在这个蜀汉实力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曹魏的皇帝曹丕却选择了按兵不动,没有趁机大举进攻吴国或蜀国,这其中蕴含着复杂而深远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曹丕当时的战略目标、国内情况、军事.............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场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壮烈景象,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刘备在夷陵惨败,蜀汉元气大伤,这时候的曹魏皇帝曹丕,手里握着大好局面,理应是北伐曹操之后,最想看到的就是一鼓作气,统一天下。然而,让他放下眼前的仇敌蜀汉,转而攻略东吴,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和值得玩味的原因。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的曹魏是个.............
  • 回答
    要说曹操、周瑜、陆逊的辉煌战役为何没能“威震华夏”,而关羽“水淹七军”却能做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战役的战略目标、战术执行、战场局势、以及最重要的——战役的“宣发效应”说起。咱们一个一个捋。一、 曹操的官渡之战:荡平北方,奠定霸业,但“威震”得不够“出圈”官渡之战,那绝对是曹操一生.............
  • 回答
    夷陵之战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转而采取了魏延的北伐之策,这一决策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战略失误,至今仍是许多人争论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背景、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曹丕当时所处的困境,都掰开了揉碎了说。刘晔的建议:双管齐下,一劳永逸?刘晔是曹魏阵营中一个相当有见地的谋士。在夷陵之战的背景.............
  • 回答
    公元222年,关羽失荆州,刘备大怒,倾举国之力伐吴。夷陵之战,蜀汉大败,刘备本人也因此病重,最后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北方的曹丕,也就是魏国的皇帝,选择将汉献帝刘协送还蜀汉,那么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 蜀汉: 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
  • 回答
    夷陵之战,那是三国鼎立局面中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战役。孙权在这场仗中输得太难看了,元气大伤,陆逊虽然赢了,但也在消耗吴国的国力。如果,仅仅是个如果,历史的车轮能够拐个弯,假设吴军在夷陵之战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溯江西上,与曹魏在汉中或其附近形成对峙,那么,孙吴真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假设!如果我穿越回夷陵之战前,面对着怒火中烧、誓要为关羽报仇的刘备,说服他放弃伐吴,继续联吴灭曹,无疑是项艰巨无比的任务。但我深知,一旦夷陵之战开启,蜀汉精锐尽失,东吴的实力也大打折扣,曹魏则坐收渔翁之利,三国鼎立的格局也将随之崩塌,这绝非诸葛亮和刘备毕生宏愿。因此,我必须步步为.............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想让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击败陆逊,这可真是一场关于智慧、勇气和一点点运气的博弈。单凭一股子血勇,肯定是行不通的,毕竟陆逊那可是少年得志,稳扎稳打的老手。要破陆逊,刘备这边得来点“不一样”的。首先,战略上的根本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刘备当时一股脑儿地把所有部队都压上去,搞的是“连营”。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把军.............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极其惨烈的战役,它不仅深刻影响了蜀汉和东吴的国力,也为曹魏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场蜀吴两败俱伤的对峙中,当时的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的父亲,但曹丕在夷陵之战时是皇帝)却显得异常沉寂,未曾抓住机会对蜀汉或东吴施加压力。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 回答
    夷陵之战的结果,尤其是蜀汉的惨败,确实引出了一个关于诸葛亮“择主”能力是否存疑的讨论。但要断定诸葛亮不善于择主,未免过于简化和片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审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与刘备之间那份复杂而深刻的君臣关系。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出山”时,刘备虽然有志于复兴汉室,但其势力尚且弱小,颠沛流离,.............
  • 回答
    夷陵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命运的转折点。如果刘备在那场火海中没有落败,而是获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三国鼎立的格局,乃至整个天下的归属,恐怕都会被彻底改写。完胜夷陵,蜀汉的战略优势将极大巩固:首先,我们得明确,“完胜”意味着什么。不是小打小闹的击溃,而是彻底歼灭吴军主力,甚至可能俘虏孙权或其重要将.............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关键在于其用兵之失,战略之偏。陆逊年轻有为,善于用兵,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溃蜀汉大军。若刘备能调整策略,避开陆逊锋芒,荆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兵力部署与战略定位的失误:刘备此战的战略意图是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然而,他的兵力部署却存在严重问题。他以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
  • 回答
    夷陵之战,那可真是刘备人生中的一场惨痛劫数,若非诸葛亮早有预见,为他留下退路,那刘皇叔恐怕就真要在那把火中化为灰烬了。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万一孙权那头真就把刘备给擒了,或者干脆在他身上砍了几刀,那天下格局会变成什么样。首先,刘备一死,蜀汉政权立马要面临一场大地震。别看刘备是创始人,他虽然仁德名声在.............
  • 回答
    夷陵之战,对于蜀汉而言,无疑是一场 devastating 的惨败,其损失之惨重,足以让一个王朝的根基动摇,甚至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它为蜀汉最终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这场战役的打击是全方位的,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细致地分析:一、军事力量的毁灭性消耗:这是夷陵之战最直接、最核心的损失。刘备孤注一掷的.............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悲壮战役,它不仅仅是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刘备这位传奇人物军事生涯中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谈及夷陵之战是否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刘备身上复杂而矛盾的特质,以及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沉重代.............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