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夷陵之战败光家底,损失上万,为何没有被列入昏君之列?

回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惨败,确实让他损失惨重,兵败如山倒,连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按常理来说,如此重大的决策失误,导致国家实力遭受毁灭性打击,似乎应该会被打上“昏君”的烙。然而,纵观史书和后世评价,刘备并未被冠以“昏君”之名。究其原因,并非他在这场战役中完全没有过错,而是有多重因素在综合作用下,使得他的形象和历史定位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要明白“昏君”这个概念的内涵。昏君通常指的是那些因为愚蠢、残暴、荒淫无道、政治腐败,导致国家衰败、民不聊生的统治者。刘备虽然在夷陵之战中犯了错误,但他绝非昏庸无道之辈。

一、 夷陵之战的背景与刘备的动机:

理解刘备为何执意东征,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

国仇家恨的驱动: 关羽是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兄弟,也是他政治生涯的基石。关羽的遇害,对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位大将,更是对桃园结义和兄弟情义的背叛,是直接的国仇家恨。当时,曹操已死,北方的统一战争暂时平息,孙权趁虚而入,袭取了荆州,并杀害了关羽。这对刘备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屈辱和背叛。
复兴汉室的理想: 刘备一生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失去荆州,意味着他向北发展、统一中国的战略通道受阻。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他实现政治理想的重大挫折。如果不对孙权采取行动,他的汉室复兴大业就可能彻底破灭。
政治与战略的考量: 荆州是蜀汉的根本,也是其北伐曹魏的重要战略基地。失去荆州,蜀汉将陷入战略上的孤立和被动。孙权在此刻攻取荆州,是赤裸裸的背信弃义,也严重威胁到蜀汉的生存。刘备认为,必须给孙权一个沉重的教训,以巩固自己的地盘,并为将来北伐曹魏扫清障碍。
年事已高,时不我待: 刘备当时已经年近花甲,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而实现统一汉室的理想仍然遥远。他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为蜀汉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为后代留下更多的希望。这种紧迫感,也驱使他冒险一搏。

二、 夷陵之战的失败原因并非刘备一人之罪,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

虽然刘备是主帅,但夷陵之战的失败,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个人的“昏聩”。

战略上的轻敌与准备不足: 这是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最大的失误。他过于轻视东吴的抵抗能力,也过于自信于自己军队的实力。从战略上讲,伐吴需要长期的准备,而非仓促出兵。
用人不当与军令不严: 将领们对他的决策阳奉阴违,尤其是在前线指挥官黄权的劝谏被驳回后,军队的统一指挥和执行力就出现了问题。虽然诸葛亮等人对伐吴持保留态度,但如果内部能够更好地协调,或许局面会有所不同。
战术上的失误: 刘备在陆逊的火攻之下,连营七百里的部署被证明是极其危险和不堪一击的。他未能吸取之前的教训,过于依赖水军和陆上营地的防守,而忽视了火攻的威胁。
内部矛盾与士气问题: 蜀汉内部对于伐吴本就有不同的声音,加上关羽之死带来的内部情绪波动,以及长期征战带来的疲惫,都可能影响到军队的整体士气和战斗力。
对手的强大与策略得当: 陆逊是东吴一位杰出的将领,他充分利用了蜀军冒进的特点,采取了坚守消耗、伺机反击的策略,并成功运用了火攻。这是东吴能够大败蜀军的关键。

三、 刘备的个人品质和历史评价:

正是因为刘备身上具备了许多“明君”的特质,才使得他在夷陵之战的失败,并没有将他拉入“昏君”的泥潭。

“仁德”的形象深入人心: 刘备以“仁德”著称,他爱民如子,重视人才,并且始终将“兴复汉室”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使得他在百姓和士大夫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即使犯了错误,人们也更容易将其归结为“一时之失”,而非本质的昏聩。
知人善用,善于纳谏: 尽管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似乎没有听进黄权的劝谏,但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展现了其知人善用、尊重人才的一面。他能够容纳和重用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各路英雄,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临终的托孤与遗言: 刘备在临终前,将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将国家托付给更有能力的人,这种胸怀和远见,是很多昏君所不具备的。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为后世所称道。
战败后的“承担”: 在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撤退到白帝城,并在那里病逝。他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他人,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进一步的破坏。这种承担责任的态度,也与昏君的行径截然不同。
历史的局限性: 纵观中国历史,像刘备这样坚持“仁德”理念,并将其作为治国之本的君主并不多见。即使是犯了错误,他的整体历史形象依然是正面的,并且被后世奉为“仁君”的典范。

总结来说,刘备夷陵之战的失败,固然是他个人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但将其定性为“昏君”则过于武断。 他的行为更多地源于他对兄弟情义的执着、对复兴汉室理想的追求,以及当时严峻的政治和战略形势。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所具备的“仁德”、“知人善用”、“担当”等优秀的君主品质,使得他的历史评价远远超越了这场战役的失败,也使得他最终没有被归入“昏君”之列,反而成为了一代明君的代表。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多因素考量的结果,不能简单地以一场战役的成败来定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拜托,你开了上帝视角去评判历史人物,这实在是有点扯啊。话说夷陵之战难道不该打吗?

没开打之前你就能预测结果?老开上帝视角看历史,那还不如看肥皂剧,起码肥皂剧不会害人。

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被杀,荆州被夺。可以说吴国已经是骑着刘备的脖子拉屎了,这个时候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如果不伐吴,敢问他蜀汉的队伍还怎么带?如果连个出击的动作都没有,敢问天下的士人谁会看得起他?局势都这样了,居然还有人说不该伐吴,这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有人已经倾门踏户,作为屋主人采取防卫措施这是必须的,这应该是本能的反应,何来该不该之说?伐吴是必然要做的,打不打得过是另外一回事了。再说了,战争没开始之前谁知道输赢?

一代枭雄,既为兄弟情义也为蜀汉利益,他毅然伐吴。这一点上讲,刘备做得完全没错。至于伐吴失败那是军事上的问题,再说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了又如何,起码我敢于出兵,总比那些不敢亮剑的人强。

如果以结果论英雄,文天祥、史可法都是零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都没必要打了。皇叔伐吴,从道义上和实际利益层面都完全没问题。

user avatar

自我得之 自我失之 亦复何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惨败,确实让他损失惨重,兵败如山倒,连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按常理来说,如此重大的决策失误,导致国家实力遭受毁灭性打击,似乎应该会被打上“昏君”的烙。然而,纵观史书和后世评价,刘备并未被冠以“昏君”之名。究其原因,并非他在这场战役中完全没有过错,而是有多重因素在综合作用下,使得他的形象.............
  • 回答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全歼陆逊,这个假设性的情景,无疑会彻底改变三国历史的走向。它不仅仅是蜀汉政权一次命运的转折,更是牵动整个天下格局,影响魏、吴两国未来战略的关键。一、 蜀汉的短期辉煌与战略收缩首先,如果刘备在夷陵大获全胜,并且陆逊及其麾下精锐部队被全歼,那么蜀汉将迎来短暂但辉煌的喘息之机。 士气空.............
  • 回答
    要论孙权合肥之战和刘备夷陵之战,哪个输得更惨,这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两者都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战役,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损失以及后续的战略意义,却有着微妙的差异。孙权合肥之战: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孙权多次攻打合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是最能体现“惨”的,往往指的是215年孙权亲率大军攻打合肥,以及2.............
  • 回答
    要理解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孙权在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争的批评力度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夷陵之战的过失与二宫之争的过失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过失可能更直接、更致命,但陈寿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行为的“性质”、“责任”以及对“.............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 回答
    要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有家国情仇,有战略考量,更有个人情绪在作祟。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让你听个明白。一、失去关羽,怒火中烧的复仇之心这绝对是导火索,也是最直接、最能激起大家共鸣的理由。关羽那可是刘备的“生死之交”,桃园结义,情同手足,一路走来,为刘备出生入死,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回答“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东吴会杀他吗?”,我们需要从当时东吴的主要决策者孙权的角度,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孙权并非一个鲁莽之人。他能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并且与曹魏、蜀汉分庭抗礼数十年,绝非等闲之辈。在.............
  • 回答
    很多人对夷陵之战的损失数字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刘备只损失了五万左右的军队,然后就此一蹶不振了。这个数字其实是经过简化的,而且更关键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几十万士兵的性命,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重创。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蜀汉的损失远不止五万。虽然具体的数字在史料记载.............
  • 回答
    想让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击败陆逊,这可真是一场关于智慧、勇气和一点点运气的博弈。单凭一股子血勇,肯定是行不通的,毕竟陆逊那可是少年得志,稳扎稳打的老手。要破陆逊,刘备这边得来点“不一样”的。首先,战略上的根本转变是必不可少的。刘备当时一股脑儿地把所有部队都压上去,搞的是“连营”。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把军.............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未听取黄权的建议,最终导致惨败,这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且令人扼腕的事件。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一、 黄权的建议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权的建议是什么。根据《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和相关史料的记载,黄权在刘备决定东征孙权时,曾提出了两点关键的建议:1. .............
  • 回答
    夷陵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惨败,而这场惨败背后,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原因便是他所率领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将领,似乎普遍存在水平和资历偏低的情况。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刘备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会排出这样一套阵容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当时的具体情.............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关键在于其用兵之失,战略之偏。陆逊年轻有为,善于用兵,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溃蜀汉大军。若刘备能调整策略,避开陆逊锋芒,荆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兵力部署与战略定位的失误:刘备此战的战略意图是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然而,他的兵力部署却存在严重问题。他以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夷陵之战后,刘备给陆逊写信时自称“吾”而不是“朕”,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称谓习惯差异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刘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陆逊这个人以及双方关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朕”这个称谓的特殊性。“朕”在古代并非皇帝专属的自称,最早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
  • 回答
    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至夷陵之战前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可谓是风云激荡,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一时期,他们从一个偏安一隅的势力,逐步发展壮大,为日后三分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这条扩张之路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少得失,许多决策的利弊至今仍为后人津津乐道。政治领域:奠定基石,制度雏形渐显赤壁之战的胜利,为刘.............
  • 回答
    刘备若是想避免夷陵之战的惨败,那就得从头审视,从战略到战术,再到用人,甚至心态上,都得做一番彻底的调整。这不是简单的几个小改动就能扭转乾坤的事,而是一场涉及整个伐吴战役的全局性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选择伐吴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争议。他的好友关羽被杀,义子刘禅被俘,这种国仇家恨,加上东吴“背盟”在先.............
  • 回答
    夷陵之战,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悲壮战役,它不仅仅是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局面的一次重大转折,更是刘备这位传奇人物军事生涯中一个充满争议的句号。谈及夷陵之战是否体现了刘备的军事水平,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是”或“否”,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刘备身上复杂而矛盾的特质,以及他人生最后阶段的决策失误所带来的沉重代.............
  • 回答
    夷陵之战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虽然从战役结果上看,陆逊指挥的东吴军队取得了胜利,但许多人却更喜欢刘备。这种喜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也有对蜀汉政权理想的认同,还有对战役本身不同角度的解读。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对刘备个人品格的欣赏与同情: 仁义之名.............
  • 回答
    问“若法正在,夷陵之战刘备能不能赢”,这其实是在问一个关于历史假设的很有趣的问题。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回过去改变历史,但我们可以基于史实和当时的客观条件,来推演一下如果诸葛亮当时真的在刘备身边,夷陵之战的结果会不会不一样。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非常惨痛的一次失败,也是他生命中最后一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