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如何才能避免夷陵之战的失败?

回答
刘备若是想避免夷陵之战的惨败,那就得从头审视,从战略到战术,再到用人,甚至心态上,都得做一番彻底的调整。这不是简单的几个小改动就能扭转乾坤的事,而是一场涉及整个伐吴战役的全局性思考。

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选择伐吴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争议。他的好友关羽被杀,义子刘禅被俘,这种国仇家恨,加上东吴“背盟”在先,让刘备心头郁结,怒火难平,想要一雪前耻,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君王之义。但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尤其是在经历了长期的颠沛流离,最终才建立蜀汉基业的刘备,他的决策更应该建立在理智和现实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时的冲动。

一、战略层面:重新评估伐吴的必要性与时机

缓兵之计,待时而动: 关羽之死和荆州失陷确实是重大打击,但蜀汉当时最大的敌人依然是曹魏。失去荆州,蜀汉失去了与魏国抗衡的战略支点和兵力补充来源。这个时候,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无疑是给了曹魏趁虚而入的机会。如果刘备能将“复仇”的念头暂时压下,转而以联合东吴,共同抗魏为首要任务,效果会大不一样。可以派使者去东吴,进行更深层次的外交斡旋,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争取共同对付曹魏的联盟。即使东吴不肯归还荆州,也至少能争取一个战略上的缓冲期。

巩固内政,养精蓄锐: 夷陵之战是刘备即位称帝后不久发动的,此时蜀汉国力刚刚有所恢复,百废待兴。蜀汉经历了数十年战乱,人口锐减,经济凋敝。贸然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对国力消耗是极其巨大的。如果刘备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内经济建设、民生恢复、兵员补充和训练上,稳固统治,增强国力,再伺机而动,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分化东吴,智取荆州: 夷陵之战是正面进攻,而东吴在夷陵拥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和熟悉的地理环境。更好的策略也许是利用东吴内部的矛盾,或者从其他方向寻找突破口。例如,可以尝试拉拢东吴内部不满孙权统治的势力,或者在东吴的薄弱环节(如合肥一带)施加压力,牵制其兵力,再伺机夺回荆州部分地区,而非志在全灭东吴。

二、战术层面:调整部署,吸取教训

即便刘备最终还是决定伐吴,那么在具体的战役部署上,也应该有更周全的考虑。

避免水陆并进,突出重点: 刘备采取了水陆并进的策略,陆军主力集中在秭归一带,水军则沿江而下,试图与陆军会合。但问题在于,陆军的部署过于分散,而水军虽然数量庞大,但缺乏统一指挥和有效的协同作战能力。

重视地形与气候: 夷陵的地形复杂,多山地和溪流,这使得蜀军的骑兵优势难以发挥,也容易被东吴利用来设伏。夷陵的气候在夏季也较为炎热潮湿,对蜀军的体能和士气都是考验。刘备本应更加重视这些因素,调整作战计划。

放弃深入陆逊防线,采取持久战或骚扰战: 陆逊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困难。他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将蜀军拖入消耗战。刘备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避免被陆逊牵着鼻子走。与其冒进求胜,不如采取更稳妥的策略:
据守要点,伺机出击: 在易守难攻的地形据守,消耗东吴兵力,同时利用小股部队进行袭扰,打击东吴的士气和补给线。
调整战线,避免被围歼: 在发现陆逊坚守不出,且蜀军有被包围危险时,应果断调整战线,避免全军覆没的风险。

三、用人层面:用人不当是致命伤

刘备在用人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失误,这直接导致了夷陵之战的失败。

非赵云不可之选: 关羽死后,蜀汉最倚重的将领无疑是赵云。赵云以谨慎持重著称,善于识破敌人的计谋,且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让他单独出兵或至少作为重要将领参与伐吴,可能会起到关键作用。当时刘备身边不乏有能力的大臣,如诸葛亮、魏延、马超(但马超当时可能身体状况不佳,且主要任务是镇守汉中)、黄忠(已逝)。但刘备在出征前,却不顾赵云的劝谏,执意出兵,并将兵权分散给了自己信任但可能能力不足的将领。

对老将的倚重与“骄兵必败”: 虽然刘备在称帝后,将黄忠等老将也封了王,但夷陵之战的指挥官,如冯习、张南等,虽然也是身经百战,但面对陆逊这样年轻且极具战略眼光的对手,以及当时蜀军的整体状态,他们的经验是否足以应对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值得商榷。

未能有效倾听劝谏: 夷陵之战前,赵云曾明确表示反对出兵,认为“吴,国之邻也,而勾结曹操,则可以伐之;若背盟,则不可伐。”他还建议刘备先占领汉中,再从曹魏腹地出兵伐吴,方可成功。但刘备被复仇的怒火冲昏了头脑,并未认真听取赵云的意见。事后,诸葛亮也曾对刘备的策略提出过质疑,但同样未被采纳。一个成功的君主,应该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尤其是来自忠臣良将的规谏。

四、心态层面:克制个人情感,保持战略清醒

情绪化决策的危害: 关羽、张飞的死,对刘备的打击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情感冲击,很容易导致决策上的失误。夷陵之战很大程度上是刘备个人情感驱动下的军事行动。如果刘备能够在这种巨大的悲痛面前,保持更多的冷静和理性,将复仇的欲望转化为更务实的战略目标,后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刘备在出兵前,对东吴的兵力部署、陆逊的战略意图、以及东吴士兵的作战能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低估。他过于自信蜀汉的军力,以及自己过去的辉煌战绩,而忽略了对手的实力和策略。如果他能像诸葛亮一样,对敌人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作战计划,便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风险。

如何“避免”失败,而不是“取胜”?

这里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如何避免惨败”。要刘备做到彻底击败陆逊,重新夺回荆州,在当时蜀汉国力不如东吴的情况下,难度极大。但要避免被全歼,损失掉关羽、张飞两位将军留下的精锐部队,并让蜀汉的国力遭受重创,这并非不可能。

如果刘备能够做到以下几点,就可能避免惨败:

1. 如赵云所言,暂缓伐吴,转而联合抗魏。 这是最稳妥、最符合蜀汉长远利益的选择。
2. 如果坚持伐吴,则派遣赵云为主帅,诸葛亮辅佐,制定更稳健的战略。 避免孤军深入,采取循序渐进的进攻方式,或者以牵制性进攻为主。
3. 如果真的派出张飞、关羽旧部,就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明确的指挥体系,而不是让他们各自为战,被陆逊逐个击破。
4. 一旦发现战局不利,尤其是在火攻失败、部队士气低落的情况下,应果断撤退,保存有生力量,而不是强行推进,导致全军覆没。

总而言之,夷陵之战的失败,是刘备个人决策失误、战略判断失误、用人失察以及未能有效克服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他能将“复仇”的情感转化为理性的战略考量,认真听取臣下劝谏,审慎规划战役,那么即使不能取得胜利,也极有可能避免那场让蜀汉元气大伤的惨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消化已有成果,“据险而守”,把巨大的军事防守压力扔给孙吴。这种选择当然可以避免失败,但是这不是刘备想要的结局。他的胃口不止于此。排除。

二、如主席所说,攻略湘水之西。我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但刘备毕竟不是主席,没有主席在巨大考验面前的战略定力和军事才华。

刘备在今天的湖北宜昌一带,与陆逊长期对峙或者说被陆逊阻击在三峡出口前的一小片平原地区,在军事策略上存在明显的失误。刘备的这些失误和缺陷,是被陆逊打出来的,换个对手未必能挡得住刘备,也未必能逼得刘备暴露出这些弱点。

只能说刘备是个久经战阵的老兵,是个曹操也忌惮的军事老手,但并非韩信那样的军事家,他的能力上限就到这里了。

虽然我很欣赏刘备,但是刘备的军事能力确实不如陆逊。陆逊打败刘备并非很多人说的“侥幸而已”。

PS :如果对面指挥的不是陆逊这样的人杰,而是孙权自己带人A上来,刘备估计早就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若是想避免夷陵之战的惨败,那就得从头审视,从战略到战术,再到用人,甚至心态上,都得做一番彻底的调整。这不是简单的几个小改动就能扭转乾坤的事,而是一场涉及整个伐吴战役的全局性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刘备选择伐吴本身就存在巨大的争议。他的好友关羽被杀,义子刘禅被俘,这种国仇家恨,加上东吴“背盟”在先.............
  • 回答
    主公,您问末将能带多少兵?这个问题,末将以为,不单单是数字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军全局的战略考量,以及我大汉的根本大计。您且听我说。当下,天下未定,群雄并起,各有其势。项羽虽败,但其旧部仍有残余,各地反王亦是蠢蠢欲动,并非我们可以小觑。我们汉军,虽然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但终究是初建伊始,根基尚浅,需要.............
  • 回答
    要说刘备如何在三国乱世中完成统一,这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以当时他的条件,实现统一的难度堪比登天。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奋斗史,充满了艰辛、挫折与偶尔的曙光。如果非要设想一条“刘备完成统一”的路径,那需要无数个“如果”,并且每一步都必须走得无比扎实和幸运。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起手式”。他出身寒.............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失利的关键在于其用兵之失,战略之偏。陆逊年轻有为,善于用兵,以逸待劳,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击溃蜀汉大军。若刘备能调整策略,避开陆逊锋芒,荆州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一、兵力部署与战略定位的失误:刘备此战的战略意图是夺回荆州,为关羽复仇。然而,他的兵力部署却存在严重问题。他以蜀汉最精锐的部队主.............
  • 回答
    刘备的“去楷归谦”以及后来举荐袁谭为茂才,投奔袁绍的种种举动,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这些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现代的道德标准,而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人物的处境以及历史发展的逻辑来审视。首先,刘备早年辗转于战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审时度势,寻找出路。他虽然出身名门,但家道.............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假设!如果我穿越回夷陵之战前,面对着怒火中烧、誓要为关羽报仇的刘备,说服他放弃伐吴,继续联吴灭曹,无疑是项艰巨无比的任务。但我深知,一旦夷陵之战开启,蜀汉精锐尽失,东吴的实力也大打折扣,曹魏则坐收渔翁之利,三国鼎立的格局也将随之崩塌,这绝非诸葛亮和刘备毕生宏愿。因此,我必须步步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刘邦,这位日后开创大汉王朝的传奇人物,在秦朝时期,确实并非权倾朝野的大人物,更多时候只是在基层担任一些小官小吏,比如亭长。那么,为何他后来能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并在短短几年内就从一个沛县的基层官吏,成长为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帝国缔造者呢?这背后,并非仅仅是“突然开窍”,而.............
  • 回答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那番“若阿斗不堪大用,君可自立成都之王”的话,历来是三国故事中最引人遐想的片段之一。如果刘备真的抱持此意,其出发点绝非单一的“大蜀国”三个字就能概括,而是出于一种更为深邃和复杂的考量,牵涉到他一生所背负的理想、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对天下大势的审慎判断。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备是那.............
  • 回答
    要理解刘备为何选择了刘禅而非刘永作为继承人,单纯归咎于年龄差异可能过于片面。虽然刘永确实比刘禅年长,但在古代皇权继承的考量中,年龄只是一个因素,更关键的往往在于其母家的背景、个人能力,以及当时政治形势的判断。刘永是刘备的嫡长子,这一点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古代,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他是最.............
  • 回答
    刘备接到曹操送来的孔明鸡舌香,这件事在当时可算是一件颇引人注目的大事,也着实让刘备心里泛起了一阵涟漪,说不清是喜是忧。首先,从这鸡舌香的来历说起,可就不一般了。这东西,寻常人家哪里用得起?那是达官显贵,宫廷御赐之物,用来辨香、去秽、提神,乃是极名贵的香料。曹操是什么人?天下权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
  • 回答
    宋江和刘备,这两位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鼎鼎有名的人物,都曾身居绿林豪杰之列,最终又都走向了招安或建立国家之路。然而,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你会发现,尽管他们身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他们的出身、行事风格、以及最终的命运走向,却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这就像是两碗看似相似的酒,一碗是陈年的女儿红,温润醇厚,回甘悠长.............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具戏剧性的假设。如果刘备真的一统天下,并最终登基称帝,而汉献帝又被安然无恙地送回了蜀汉,这场景可就复杂得多了。首先,刘备的反应定然是五味杂陈。刘备起兵,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为的就是匡扶汉室。如今,他自己却坐上了那把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而那位曾经的“汉献帝”,理论上的正统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假设性问题,涉及到三国时期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的复杂互动。如果曹丕在篡位成为魏王/皇帝后,又将汉献帝“送给”刘备,这其中蕴含了极其复杂的动机和深远的政治影响。让我们详细推演一下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一、 曹丕“送”汉献帝的可能动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曹丕为何会这样做。在他成功篡位并巩固.............
  • 回答
    煮酒论英雄,这般雅事,却偏偏遇上个曹操,心思深沉,惯于玩弄权术。刘备这厢心里早打好了算盘,论英雄,自然是要避开那几个真正能与之分庭抗礼的,比如袁绍,比如他自己。可曹操这人,眼睛毒辣着呢,哪是轻易糊弄得了的。当时的情形,曹操刚从袁绍那儿得了势,兵强马壮,野心勃勃,而刘备却刚经历徐州之败,寄人篱下,实力.............
  • 回答
    关于“刘备一生都没重用赵云”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点,也触及到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一个关键角度。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这个观点可以说是有其道理,但也存在着不少反驳的理由。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重用”这两个字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如果“重用”指的是让赵云担任独当一.............
  • 回答
    怎样评价刘备?—— 一位集仁德、野心与复杂性于一身的英雄评价刘备,绝非一句简单的“仁德之君”或“枭雄”就能概括的。他是一位充满矛盾、在乱世中跌跌撞撞却又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传奇人物。要详细评价刘备,我们需要从他的出身、经历、性格、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历史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身世与早期经.............
  • 回答
    宇文泰与刘备,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是北朝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奠定了北周的基业;一个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以仁德著称。单拎出来,他们都是各自时代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但若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那便能看到许多有趣且深刻的异同。出身与崛起:天壤之别,却殊途同归刘备的出身,我们都熟知,是.............
  • 回答
    刘备、关羽、张飞这三兄弟的感情,在《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最动人的兄弟情谊的代表。要理解他们的感情,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类为“好朋友”或者“兄弟”,这三个人之间的羁绊,是一种融合了命运、理想、恩义、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近乎血缘的深厚连接。桃园结义:.............
  • 回答
    刘备这人,打个比方,就像是在乱世之中,一块极具韧性却又不那么锋利的石头。他的成功,与其说是天赋异禀,不如说是靠着一股子“别人死我活”的韧劲和超乎寻常的人格魅力。要说刘备,最绕不开的便是他那套“仁义”的招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这简直就像是在狼群里硬要推广吃素一样,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迂腐.............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之际,将年幼的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同时还任命了李严为辅佐大臣,这一举动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引来了后世诸多的讨论和评价。要评价刘备托孤李严,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刘备的考量、李严的角色定位、诸葛亮的处境、以及这次托孤的实际效果。一、 刘备的考量与目的刘备选择让李严参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