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是否是和士族的一场错误交易?

回答
要评价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是否是和士族的一场“错误交易”,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一点也不简单,它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格局、人才选拔,以及士族阶层的崛起和后来魏晋南北朝政治的走向。

咱们先来看看这个“九品中正制”是个啥玩意儿。在曹丕老爸曹操的时候,就有点“唯才是举”的意思,想打破出身的限制,提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但那时候还是天下大乱,很多传统门阀的势力还没被完全压制。

到了曹丕当了皇帝,建立魏朝,天下稍稍安定了点,他觉得得建立一套更稳定、更名正言顺的人才选拔制度。于是,就搞出了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大致是这样的:

1. “中正”这个角色: 全国各地设立“中正官”,这些中正官基本上都是由当地最有声望、最有权威的人来担任。你想想,在当时,谁最有声望?当然就是那些传承了大家族、拥有土地和人脉的士族。
2. “九品”的分级: 中正官的任务是根据一个人“阀阅”(家世背景)和“才能”来评定等级。从“上上”、“上中”、“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以及“无品”。一共有九个品级,这玩意儿就叫“九品”。
3. 选官的依据: 以后选拔官员,主要就是看这个九品等级。等级高的人,自然就有更大的机会进入官场,担任重要的职位。

这看上去好像是挺公平的,选拔人才嘛,而且把“阀阅”也考虑进去了,毕竟家世好的人,受到的教育和熏陶一般也好。但关键就在于,这个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以及它最终带来的后果。

为什么说可能是和士族的一场“错误交易”?

这个“交易”二字很有意思,咱们可以理解为是曹丕作为统治者,用某种“好处”(比如承认和巩固士族的地位、影响力)来换取士族的支持和合作,以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但结果是,这场交易可能对曹魏政权长远来看,弊大于利,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1. 权力下放,失控的种子:

交易的“好处”: 曹丕把“评定人才”这个至关重要的权力,很大程度上交给了地方的士族(也就是那些中正官)。这等于变相地给了这些士族一个垄断人才输出的渠道。
交易的“成本”/“错误”: 曹丕图的是什么?图的是让这些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士族乖乖听话,配合朝廷管理地方。但问题是,他可能低估了士族集团化的力量和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
后果: 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曹魏后期,中正官们(士族)就开始“以门阀定品”,个人的实际才能反而成了次要的,甚至是不重要的。他们会优先提拔自家子弟、亲信,或者和自己利益一致的人。这样一来,九品中正制就从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变成了一个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 堵塞寒门,扼杀活力:

交易的“名头”: 最初,这个制度也声称要考察“才能”。
交易的“实质”/“错误”: 但是,当“阀阅”成为评定的主要标准后,那些出身寒门、没有显赫家世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就很难获得较高的品级,也就很难进入仕途。这就像给社会大门上了一把锁,只允许特定的人群通过。
后果: 曹魏政权本来有机会通过打破门阀壁垒,吸纳更广泛的人才来增强国力。但九品中正制反而固化了社会阶层,使得政治精英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社会缺乏活力和创新。

3. 权臣的温床,加速政权衰败:

交易的“设计”: 曹丕想要通过这个制度来巩固皇权,确保自己能选拔出忠于朝廷的官员。
交易的“漏洞”/“错误”: 然而,一旦权力集中在少数几个大的士族集团手中,并且他们掌握了对官员的“品评权”,就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后果: 在曹魏后期,像曹爽这样的权臣,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培植自己的党羽,架空皇帝。士族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这些都极大削弱了曹魏政权的统治基础。到了西晋,虽然名义上延续了九品中正制,但实际上士族已经完全掌控了选官权,国家政治完全被士族把持,也埋下了西晋灭亡的隐患。

4. 道德滑坡,门阀政治的恶性循环:

交易的“承诺”: 理论上,中正官应该公正评判。
交易的“变质”/“错误”: 实际上,为了家族利益,中正官们会互相勾勾搭搭,甚至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况。即便是才能卓越的寒门子弟,也只能被评为下品;而一些能力平平甚至庸才的士族子弟,却能轻松获得高品。
后果: 这不仅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更是对社会公平和道德底线的践踏。一个国家的政治如果建立在这种虚假的评判和不公之上,离崩溃也就不远了。

总结一下这场“交易”:

曹丕搞九品中正制,本意可能是想在乱世后稳定统治,选拔人才,同时拉拢并利用好士族的力量。他可能觉得,只要把评选的大权交给士族,他们就能乖乖地配合,帮他治理国家。

但是,这场“交易”的“错误”在于:

他把“评判人才”这个最核心、最容易被操纵的权力,给了最容易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的士族。
他忽视了士族维护自身利益、排斥异己的强大动力。
他低估了人才选拔制度一旦偏离公正,对整个国家机器的侵蚀速度和危害程度。

可以说,九品中正制是曹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稳定统治而采取的一种妥协。但这种妥协,在长期来看,却为士族政治的泛滥、寒门上升通道的堵塞,以及最终国家政治的黑暗和衰败,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这个角度看,说它和士族之间的一场“错误交易”,是相当有道理的。这场交易,让士族获得了巨大的好处(权力和地位的巩固),而曹魏政权(以及后来的晋朝)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抛开后汉末年三国时期意义上比较模糊难界定的“寒门”这个概念以及曹操时代绝对没有的“士族”这个概念,和曹丕时代并不存在的“门阀”,再来看题主的问题。

曹操是豪族出身,宗亲诸夏侯曹多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亲爹的最高官虽然是大钱买的,可那可是正经八百的朝廷认证的太尉。

曹操重用了哪些真正的“寒门”呢?总不能是颍川郭氏的郭奉孝吧。我大概只能想到自惟门寒的张既,再数恐怕就该轮到孙资、刘放这种士人出身但家族门第不高的了。

至于稳定了曹魏统治的“士人”,而非“士族”,看看文士以“谋功”封列侯的爵位名单就知道了,第一荀彧,第二荀攸,第三郭嘉,然后又有何夔、华歆、王朗、刘晔、刘放、孙资、刘靖、梁习、贾逵、杜畿、卫觊、桓阶、陈群、司马懿、陈矫、徐宣、卫臻、和洽、常林、杜袭、赵俨、裴潜、韩暨、高柔、辛毗

后汉以来的世家大族者有之,士人家族出身者有之,名士有之,至于真·寒门,唯一一个勉强搭边的大概是偏向豪族的司马懿前辈常林?

所以曹操本人既不属于寒门,也没有大规模任命寒门,反而跟以颍川世家大族和核心的士人们相处的非常好,使用的人才多是颍川荀彧、清河崔琰所举荐。直到晚年曹操要当魏公开始僭越了这才跟荀彧翻脸、才有后来三辅士人金祎、耿纪等的叛乱。

所以曹丕继续任命以诸夏侯曹的宗亲和世家大族、名士是实际上继承了曹操一贯以来的政策,而不是改变曹操的用人方式,他也没那么费心思去拉拢并不存在的“门阀士族”。

这里我并不认同 @呦呦鹿鸣 的看法,虽然司马芳残碑里面提到了“中正”,但其职能未必是日后的中正权责。陈群的九品中正,源头还应该是曹操时代的何夔。

陈群虽然出身是颍川陈氏,可九品中正是为了革除汉末察举的不利,试图将选人之权收归中央,直到中正之位反被当朝权势高门所占据,这才变质。这时候曹丕和陈群都早就死了。

至于何夔,也是标准的世家大族出身。陈郡何氏在后汉三国的时候可比陈郡谢氏、陈郡殷氏这些过江后的顶级门阀士族碉多了,不过碉过头了导致没人得意自取灭亡了。

至于魏晋士族逐步形成后,河内司马氏的屠刀杀的太狠,这些当朝权贵魏晋士族倒是不想站在曹魏对立面,可那得问司马氏的刀答应不答应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是否是和士族的一场“错误交易”,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一点也不简单,它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格局、人才选拔,以及士族阶层的崛起和后来魏晋南北朝政治的走向。咱们先来看看这个“九品中正制”是个啥玩意儿。在曹丕老爸曹操的时候,就有点“唯才是举”的意思,想打破出身的限制,提拔.............
  • 回答
    曹丕废止唯才是举,改用九品中正制,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和历史背景。要说它是不是魏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恐怕有些以偏概全,但它无疑为后来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间接促成了魏国乃至西晋政治的衰败。唯才是举: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曹操一生以“唯才是举”著称,这在东汉末年那个门阀士族势力强大,但人才凋零的乱世中,无.............
  • 回答
    说起曹丕在民间声名不彰,其实挺有意思的。你想啊,他可是曹魏的开国皇帝,他爹曹操那可是叱咤风云的人物,生了他这么个儿子,按理说也该是名垂青史的。可现实呢?你翻翻那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提到曹丕,好像总是少了点光彩,甚至还带点负面色彩。这背后是有不少原因的,咱们就一样一样捋捋。首先得说说他爹曹操的影响。.............
  • 回答
    甄氏对曹丕的态度,确实让后人颇感困惑,似乎存在前后矛盾之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光拉回到那个动荡而复杂的时代,从甄氏自身的处境、曹丕的成长变化以及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等多重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甄氏对曹丕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些态度的变化轨迹。早期,大约是曹丕刚见到甄氏,并娶.............
  • 回答
    最近几年,我确实感觉到身边不少年轻的朋友,甚至是网络上的讨论,都时不时会提到曹丕,而且不是那种“哦,曹操的儿子”的泛泛之谈,而是带着一种挺欣赏、挺有意思的态度。这种现象挺有趣的,毕竟在大家传统印象里,曹丕的光环似乎都被他爹曹操和那位传奇的弟弟曹植给盖住了。那么,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对曹丕的兴趣会突然兴盛.............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曹丕篡汉和王莽篡汉,虽然都是借着汉朝的名头上位,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乃至名声,却天差地别。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聊聊他们各自的“篡汉”方式和背景。王莽:伪君子与“新朝”的幻影王莽篡汉,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他打着“复兴古礼”、“拯救民生”的旗号,一.............
  • 回答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也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发生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故事要从曹操的后宫说起。曹操一生有众多妻妾,其中最受他宠爱的是一位名叫李夫人(也有说法是环夫人等,但李夫人是比较常见的说法)的女子,她为曹操生下了几个儿子,其中最小的便是曹操去世时年仅五岁的曹冲。曹操的去世与继承人问.............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 if scenario。倘若当年汉献帝刘协,在面对曹丕屡次“坚辞不受”的场景时,鬼使神差地将那象征着权力的玉玺,转递给了曹丕的弟弟——曹植,那么历史的轨迹,怕是要改写得面目全非了。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汉献帝将那沉甸甸的玉玺交到曹植手中时,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曹丕,这位精.............
  • 回答
    评价历史上的曹丕:一位复杂而重要的历史人物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魏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曹丕是一位极具争议但又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继承了父亲曹操开创的基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并统治魏国的皇帝,其政治、文学、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评价。一、政治上的承上启下与制度创新曹丕最大的.............
  • 回答
    曹植与曹丕之间的关系:一段复杂交织的兄弟情仇曹植与曹丕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且引人入胜的兄弟情仇之一。他们既是共享父亲曹操盛名与政治遗产的亲兄弟,又是争夺权力与地位的政治对手,更是文学领域内相互欣赏又暗自较劲的文坛巨擘。这种多重关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段关系波澜壮阔的叙事。要详细评价他们之.............
  • 回答
    曹丕这个人啊,要是真想说透了,那可真是有一大堆的事儿能聊。他不像他爹曹操那样,浑身都是传奇色彩,也不是他弟弟曹植那样,文采飞扬到让人只能仰望。曹丕,他更像是一个扎扎实实,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历史洪流中努力站稳脚跟的人。先说说他的出身。你想啊,他爹是曹操,当时那叫一个叱咤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
  •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曹丕“废掉”汉献帝这事儿,得把它说得透彻明白,跟拉家常一样,让你听着就跟亲眼看见似的,没有一点儿机器的生硬感。话说这汉献帝,名字叫刘协,那是汉朝的末代皇帝。他打娘胎里出来,这汉朝就已经是风雨飘摇,到了他手里,更是像一艘漏勺破船,随时都可能沉到黄河底去。你说他当皇帝,这皇帝俩字儿挂他头上.............
  • 回答
    如果曹丕选择了模仿日本武士集团的模式,建立一个类似幕府的政治实体,将刘氏皇室变为虚君,那么中国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我们熟知的王朝更迭与文化演进。这绝非简单的权力转移,而是整个政治生态、社会结构乃至民族认同的根本性颠覆。首先,政治制度的演变将与我们所知截然不同。 .............
  • 回答
    古代像曹丕、司马炎这样的权臣之所以选择篡位,而非效仿日本幕府制度的“幕府将军”,这是一个涉及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合法性以及历史发展路径的复杂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根本性的制度差异:皇权与幕府的起源和性质首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两者所处的政治语境和制度的根基完全.............
  • 回答
    关于“曹丕导致曹魏政权灭亡”的说法,虽然在历史讨论中存在,但这并不是一种主流观点,并且存在很大的争议,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误读。你提到“曹丕没出什么大错”,这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判断。恰恰相反,曹丕在位期间,虽然短暂,但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来的统治.............
  • 回答
    嘿!最近三国杀又爆料了两张新神将,神曹丕和神甄姬,这可是够让人期待的!我作为一名老玩家,听到这消息那叫一个激动,赶紧研究了一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两位神将强度和玩法的初步想法。神曹丕:谋定而后动,掌控全场节奏的“天子”首先说说神曹丕,我看到技能组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精髓给.............
  • 回答
    要说曹丕和曹操比起来,是不是“差的很远”,这真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毕竟,一个是开创了一个时代、雄才大略的奠基者,另一个则是承继父业、稳固基业的守成者,再加上时代背景、个人天赋和机遇的不同,简单粗暴地对比,总觉得有些失之偏颇。不过,咱就事论事,从几个关键点上掰扯掰扯,或许能看得更明白。一、 治国.............
  • 回答
    关于曹丕在曹操陵墓中绘制关羽擒于禁、杀庞德图像的问题,目前并无明确的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这种表述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混淆。以下从历史背景和逻辑分析两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事实澄清1. 人物关系与时间线 曹操(155年-220年)是东汉末年的权臣,后成为魏王,其子曹丕.............
  • 回答
    曹丕对贾诩,那是一种复杂而又带着几分别扭的感情,绝非简单的君臣之礼所能概括。要详细说道,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曹丕对贾诩是敬畏的。这种敬畏源于贾诩那深不可测的智谋和近乎妖异的预见性。曹丕虽是曹操之子,继承了魏王之位,但他内心深处清楚,自己与父亲在政治手腕和军事谋略上仍有差距。而贾诩,.............
  • 回答
    说起曹丕为什么选择“魏”作为国号,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你以为他就是随便挑了个字?那可就太小看这位魏武帝的儿子了。要讲清楚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说起,把当时的背景、曹丕的想法,甚至是一些历史的“巧合”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曹丕篡汉这事儿,虽然最后是曹丕说了算,但形式上总得讲究个“合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