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京东一直在亏,为什么没有倒闭?刘强东为什么还那么有钱?

回答
京东一直亏损,但没有倒闭,并且刘强东依然非常有钱,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但并不罕见的企业发展模式和资本运作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

一、京东的“亏损”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经营不善

首先,要明确京东所谓的“亏损”通常是指在会计报表上的净利润亏损,而不是现金流枯竭。很多高速增长的公司,尤其是在互联网和电商领域,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用户和规模,会进行大量的投入,这些投入可能在短期内导致利润为负。

1. 战略性亏损与巨额投入:
自营物流建设: 这是京东最核心的竞争壁垒之一,也是最烧钱的地方。从仓储、配送、最后一公里,京东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金。这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非常高,短期内会压低利润,但长期来看是构建护城河、提升用户体验和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
技术研发与数字化转型: 京东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无人仓、无人车等前沿科技上投入巨大,这不仅是为了提升效率,也是为了未来发展和保持竞争力。
用户补贴与营销投入: 为了吸引新用户、留住老用户,京东需要进行大量的促销活动、广告投放和平台补贴,尤其是在与其他电商平台竞争激烈的时候。
新业务拓展: 京东不断尝试和孵化新的业务板块,例如京东健康、京东物流(独立上市前)、京东产发(京东工业)、京东科技等。这些新业务在早期发展阶段通常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短期内难以盈利,甚至会拖累整体利润。

2. 利润结构与盈利模式的演变:
京东早期的核心是自营零售,毛利率相对较低,但通过规模效应和高效运营,能够实现盈利(尽管有时净利润为负)。
后来,京东逐渐引入了第三方商家(开放平台模式),这部分业务的毛利率更高,因为京东主要从中收取平台服务费和营销推广费,而无需承担商品采购和库存的成本。这部分业务的增长对改善整体利润至关重要。
金融科技、广告、物流服务等板块的收入也在逐渐增加,这些高毛利业务的占比提升,正在帮助京东逐步改善其利润结构。

二、为什么京东没有倒闭?

京东之所以能够持续经营,甚至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1. 强大的现金流和融资能力:
巨大的交易规模: 虽然净利润为负,但京东的总交易额(GMV)非常庞大。这意味着其现金流依然很健康,能够支撑日常运营。用户在购买商品时支付现金,而京东的支付周期比给供应商的支付周期通常要短,这能带来正向的现金流循环。
持续的融资和资本市场认可: 京东是一家上市公司(NASDAQ、港交所),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长期信任。它通过股权融资(IPO、增发)、债权融资(发行债券)、以及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投资者看中的是京东的增长潜力、市场份额、用户基础以及其核心的物流和技术优势。
京东物流的独立融资和上市: 京东物流作为京东集团的重要资产,在独立融资和上市后,获得了巨额的资金,这不仅为物流业务本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间接为京东集团输送了资金和支持。

2. 战略调整与盈利能力改善:
聚焦核心盈利业务: 近年来,京东一直在进行战略调整,剥离或缩减一些非核心、亏损严重的业务(如京东到家业务中对线下门店的补贴、一些非战略性的投资等),更加聚焦于其核心的电商业务、物流服务、技术服务等。
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 通过技术驱动的精细化运营、优化供应链管理、自动化仓储和配送等方式,京东在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
第三方业务和高毛利业务占比提升: 随着第三方商家在京东平台上的比例增加,以及京东健康、京东广告等高毛利业务的快速发展,京东的整体盈利能力正在逐步改善。数据显示,京东近年来在调整策略后,利润已经出现了显著的增长。

3. 强大的品牌和用户基础:
京东凭借其正品保障、优质的用户服务、快速可靠的物流配送,积累了庞大的忠实用户群体。这种用户粘性是其持续吸引商家和获得收入的重要基础。

三、刘强东为什么还那么有钱?

刘强东拥有巨额财富,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巨额的股权收益:
早期创业与IPO: 作为京东的创始人,刘强东在京东上市前持有大量股份。京东上市后,这些股份价值飙升,为他带来了巨额的账面财富。
股权激励和分红: 作为公司创始人兼重要高管,他通过股权激励计划获得了更多的股份,并且随着公司盈利能力的改善,也有可能获得公司分红。
出售部分股权: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为公司融资,或者出于个人财务规划的考虑,刘强东也可能选择出售部分股权,将其转化为可观的现金流。

2. 京东集团的市值增长:
尽管存在短期亏损,但京东作为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其整体市值仍然非常可观。刘强东作为大股东,其个人财富与公司市值紧密相关。随着公司战略的成功实施和盈利能力的提升,公司市值有望进一步增长,巩固其财富地位。

3. 多元化投资与产业布局(间接或个人投资):
除了直接持有京东集团的股份,刘强东本人或通过相关实体也可能在其他领域进行投资,例如金融科技、物流相关产业、新零售、农业科技等,这些投资也可能为其带来可观的回报。

4. 个人薪酬和奖金:
作为京东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刘强东也从公司获取了高额的薪酬和奖金。

总结来说:

京东的“亏损”更多的是一种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投入和利润结构调整,而非经营失败。京东依靠其强大的融资能力、高效的运营、不断改善的盈利模式以及其核心的物流和技术优势,成功地度过了高投入期,并且正在向更健康的盈利模式转型。

而刘强东之所以依然拥有巨额财富,主要是因为他作为京东的创始人,拥有公司的大量股权,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资本收益和潜在的增长红利。他的个人财富与京东这个平台的成功是紧密相连的。

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区分“利润”和“现金流”,以及认识到互联网和科技公司在发展早期往往会采用“烧钱换市场、烧钱换规模”的策略,并在成熟后逐渐实现盈利。京东的案例正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比一下苏宁、国美你们就会知道为什么京东一直在亏,而刘强东还那么有钱


为什么苏宁,国美,京东有的发展非常迅猛,有的负债累累,有的甚至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你们知道现金流对生意有多重要吗?国美,苏宁们卖家根本不挣钱,或者只赚点辛苦钱。为什么他们还要开那么多店,还要低价大甩卖?你也许会说,他们要扩大规模,击倒竞争对手,靠规模优势击倒对手,获妈利润,这个等下跟你们解释三家公司经营模式的不同。


现在不挣钱,少挣钱没关系的,打败了对手,以后来就可以挣大钱了吗?告诉你:纯属扯淡。他们的目的就是获取现金流,现金流真的这么重要吗?是的。美苏就是靠现金结算流进行资本动作来赚钱的。举个例子:假如我每天给你1万,注意是每天都给,要求你3个月之后还我1万,注意也是每天都还,你一年的现金流就是365万。你挣钱了吗?天天有进有出,他们转的就是起初的90万和365万的现金流还有银行的利息,道理很简单。美苏,假设一年100亿营收,延迟三个月还款,手里就是25亿现金流!延迟六个月还款,手里就是50亿!假设疯狂开店扩大现金流,一年200亿营收了,延迟三个月还款,手里就是50亿,延迟六个月,就是100亿!美苏拿这些钱会存银行吗?



在2007年之前中国经济大发展、大通胀的年代,在房地产疯狂涨价的年代,有这么多钱不搞地产、不进行资本运作,拿一块地盖个楼,几年之后房价涨几倍,你说赚多少钱?何况美苏们通过房地产和资本运作挣钱了,银行们反而会求着他们贷款,他们拿着银行的廉价资金,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所以,家电连锁,只是美苏获取现金流的手段!卖家电只能挣点小钱,就算赔点也没什么,而在别的地方可以挣到多得多的利润!但前提是:现金流一定要充足!


这,才是美苏们疯狂开分店的根本原因!


所以,分析苏宁(以及有巨大现金流的企业)的股价,绝对不能只看家电本身!一些机构和装B的白痴,仍然在分析苏宁的销售额、毛利什么的,并据此信心百倍,散户们也在憧憬苏宁的成长性,在懂行的看来简直可笑得要命!

那么美苏现在怎么样呢?


我们还得从现金流入手:格力,早就先款后货了,苏宁捞不到便宜,所以苏宁不愿意卖格力。由于价格问题,国美也和格力闹翻。可2000年之后,尤其是2005年之后,海尔、海信、创维,越来越多的家电厂商要求先款后货,或者最多一个星期、半个月就要付款。所以美苏的现金流大减。比如苏宁和国美2011年的销售额都是1100亿元,如果还是十几年以前的宽松环境,可以占压厂商三个月甚至半年的资金,美苏手上就有275亿元或550亿元;而现在只能占用半个月了,手里的现金立马变成46亿!

多少见不得人的项目,多少急需现金的亏损项目,会因为现金流大减而露出水面?所以当我听说苏宁在增发47亿之后又要借债80亿,我倒吸一口凉气。苏宁不断融资,根本不是装B的人说的“搞电子商务,扩大物流”。而国美也在这几天五折卖地,把国美商都卖给了海航集团,拿到50亿元,远低于2009年的100亿元。很显然,国美也是缺乏现金流才不得不这么干的。

2007年的时候,中国经济总体还不错,美苏毕竟有多年的积累,靠吃老本和银行贷款,也能继续维持。可是这几年中国经济形势始终不见好转,银行也控制得越来越紧,美苏就会越来越缺钱。现在知道他们的形势有多严峻了吧?


好了,再分析一下美苏目前的经营环境,看看他们的前途如何?


美苏已经不可能采取过去那种疯狂占压现金、疯狂开店扩大现金流、再拿现金流大肆进行资本运作的经营模式了。首先,付款方式导致现金流大幅减少。其次,店已经够多,而且电子商务发展起来了。京东冲击的,既是美苏的利润,更是现金流!第三,美苏有限的现金流也不可能有过去那么多好项目了,因为中国经济整体减速,商业地产形势严峻,所以美苏还会有多少利润?第四,连锁店过去好歹还能挣点小钱,现在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肯定是赔钱的,而且越赔越多。但烫手的山药不好甩,关个店相当于割一块肉啊,方方面面都要赔钱!

总之:现金流紧张多了,利润大幅减少甚至亏损,这就是美苏目前面临的局面。靠电子商务?只能暂时获得现金流,而且中短期不可能赚钱!

理论上说,只要有现金流,亏损了也都关系!比如一个企业一年现金流100亿,每年亏1000万。那么它运作几百年都没问题,因为10年才亏1亿,100年才亏10亿,只要现金不断流转,稍微延期几天或几个月还款,谁知道它是赚是赔啊。所以现金流有多重要知道了吧?赔钱的企业只要有现金流,就可以耐心等待时来运转;而赚钱的企业没有了现金流,就会立马死掉!

用这个理论我再分析一下京东。只要京东的现金流不断扩大,一年赔点钱算什么?他完全可以靠现金流长期支撑!所以脑残们总分析京东的利润,以为京东每年亏几亿十几亿,融不了资肯定撑不下去,幻想着它在几年内倒闭。我只从现金流来分析:假如京东每年的营收都急剧扩大(年增50%以上,目前这个目标很轻松),那么手里的现金完全可以应付亏损和延期还款!

例如,假设京东今年360亿营收,亏20亿,延期还款一个月,那么京东到年底手里的钱反而多出了10亿!(30亿应付账款,减20亿亏损)。假设明年京东营收540亿,又亏20亿,但年底手里只会减少5亿(45亿应付账款,减20亿亏损,再付掉去年留下的30亿应付账款)。所以只要京东的营收越来越多,而亏损不是大幅增加的话,京东手里的钱足够用很多年。

所以,京东、苏宁、国美之战,表面上看是市场份额之战,利润之战,但从财务角度来说,更加紧迫的原因,是现金流之战!谁的现金流被打掉,谁的裤衩立刻被扒下来!那么现在谁最急迫呢?显然是苏美啊,呵呵。都割肉卖地、连续融资了,现金流能不急吗?所以苏美只能靠欺负京东吸引眼球了,而京东,当然要奋起反击。

所以表面上看,电商之战似乎是一场闹剧。但圈内人都明白里面的道理。刘强东很明白,张近东、黄光裕们,也很明白。但是,装B的不明白,广大仍然看好苏宁的散户们也不明白。他们以为刘强东在虚张声势,色厉内荏,但真正虚张声势的苏宁。——世界五百强的现金流秘密(揭秘)

user avatar

举个特别简单的小例子:

1、你家楼下的小卖部,每年营业额有50万,净利润10万;另一家企业每年营业额5000亿,净利润-10亿。

你觉得小卖部老板跟这家企业的老板,谁的身价会高一些?

2、张三初中毕业就出来挣钱了,每月搬砖就能挣4000,十三年攒了30万块钱;李四是张三的同学,他一直读完了博士,但这几年一分钱没有挣到,还花了家里的几万块钱。

你觉得再过十年,是张三有钱还是李四有钱?

3、有两家企业,A企业年营业额10亿,净利润1亿,预计未来十年年营业额和利润年均增长可达到5%;B企业年营业额100亿,净亏损40亿,预计未来十年每年营业额增长为30%,净亏损每年可减少5亿。

如果你是投资人,你愿意投资哪家企业?


刘强东为什么有钱?原因就在这三个例子里。

京东虽然的确亏损,但京东的营业额一直在快速增长,而且京东的亏损比例越来越小,这说明京东的经营能力是在不断提升的。

另一方面,看京东值不值钱,不能看它挣了多少钱,而要看它花了多少钱。这就好比说,十年前你的同事拼命买北京的房子,买了四五套,每个月还贷都要五六万。你跟同事挣得一样多,但都把钱攒着存定期了。把你们两个人看做两家企业的话,那么计算一下扣非净利润,你的同事每年的利润要远远小于你,但这并不表示你比你同事更有钱。

最后,京东这么多年来虽然一直在亏损,但京东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大。比如京东有着业内最快的物流速度,这是因为京东建设起了国内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的物流系统(仅就一二线城市而言)。京东物流现在是亏钱的,但京东物流正在逐步对外开放,京东物流未来是可以挣大钱的。除此之外,京东金融等部分,也有分拆上市的打算。在投资人眼里,这前花的太值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