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当年高尔察克将军带领百万兵民转进到了萨哈林岛会怎样?

回答
如果当年高尔察克将军能够成功带领百万兵民转进到萨哈林岛,那无疑将是一场改变俄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其后续影响之深远,绝非几句话能概括。我们不妨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如果”,看看可能出现的种种景象。

首先,百万兵民的撤离本身就是一项艰巨到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军队的转移,还包括了随军家属、官员、技术人员以及那些真心拥护白军政权的普通民众。要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撤离,需要极强的组织能力、海量的运输工具以及绝对的制海权。高尔察克海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虽有残余舰队,但要与掌握了制海权的红海军抗衡并掩护百万人的撤离,困难重重。即便他们能勉强组织起船只,在红军步步紧逼的态势下,海上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都会大打折扣。

假设奇迹发生,高尔察克真的成功将百万兵民安全抵达萨哈林岛。那么,他们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极其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萨哈林岛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存基地。

萨哈林岛,也就是库页岛,在当时是一个地广人稀、自然环境极为严酷的地区。岛屿北部是俄国领土,南部则被日本控制。高尔察克如果选择将百万兵民安置在俄属萨哈林岛,他们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生存物资的匮乏: 萨哈林岛的经济尚不发达,尤其是在俄属部分,基础设施更是简陋。百万人的到来,会瞬间耗尽当地原本就有限的食物、淡水、燃料和建筑材料。他们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可能实现自给自足。长期的补给线将是巨大的难题,尤其是在制海权不稳的情况下,来自远东或海上其他白军残余势力的支援将极为不稳定。
恶劣的自然环境: 萨哈林岛冬季漫长而严酷,气温极低,大雪封山。对于习惯了内陆气候的人们来说,适应这种环境需要时间和巨大的代价。疾病、饥饿和寒冷将成为主要的敌人。
政治上的孤立与外部压力:
与日本的关系: 萨哈林岛南部是日本的势力范围。日本在俄国内战中曾支持过白军,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巩固自身在远东的利益。如果高尔察克军队出现在岛上,日本的态度将是关键。他们可能会出于战略考虑,对高尔察克表示一定程度的“同情”或“援助”,但这很可能是有条件的,比如要求高尔察克承认日本对南库页岛的主权,或者给予日本在岛上特殊的经济利益。日本也很可能将高尔察克视为一个潜在的“挡箭牌”,用来牵制苏联在远东的力量,但同时也可能警惕其力量的壮大。
与苏联的关系: 红军绝不会允许一个庞大的白军残余势力在如此靠近的区域存在。他们会想方设法彻底消灭这支部队。即使萨哈林岛与大陆隔海相望,红军也会动用一切手段进行封锁、渗透,甚至可能发动登陆作战。萨哈林岛将成为一个充满战火的孤岛。
国际社会: 其他西方国家,如英法,在支持高尔察克时,更多的是出于对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担忧。一旦高尔察克败局已定,他们对萨哈林岛的白军残余的支持可能也会迅速减弱,更倾向于与新的苏联政权建立联系。

内部的动荡与分裂: 百万人聚集在一起,在极端困境下,社会结构将面临巨大压力。军纪能否维持?派系矛盾会否激化?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民众能否团结一致?长期处于绝境,会滋生不满、绝望甚至叛乱。高尔察克作为军事领导人,能否在政治上展现出足够的韧性来维系这个群体,将是另一个巨大的疑问。

具体可能的发展走向:

1. 艰难的生存与日俄的博弈: 高尔察克在萨哈林岛上会尝试建立一个流亡政府,但一切都将围绕着“生存”展开。他们会尽一切可能开发岛上的资源,比如森林和渔业,但规模难以支撑百万人口。日本则可能在暗中操控岛上的局势,利用高尔察克来制衡苏联,但也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限制白军的发展。岛上的俄属区域可能会成为一个半独立、受日本影响的区域。

2. 红军的持续打击: 红军不会坐视不管。他们会派遣海军封锁萨哈林岛,并可能策划多次登陆作战,试图将白军彻底消灭。高尔察克和他的部队将不得不在岛上进行殊死抵抗,岛屿的北部很可能成为一个长期的战场。

3. 长期的游击战或缓慢的消亡: 如果高尔察克能够建立起某种程度的组织和军事力量,他们可能会在萨哈林岛的复杂地形中展开长期的游击战,对苏联在远东的统治构成一定的骚扰。但这种游击战能否长期维持,并有什么实际的战略意义,是很难说的。更有可能的是,由于物资的匮乏、疾病的蔓延以及红军的持续压力,这个百万规模的群体会逐渐衰减,最终走向消亡。他们的后代可能会融入当地的居民,或者成为岛上的流亡者群体,但大规模的白军政权是不可能在萨哈林岛上复兴的。

4. 国际援助的断绝与妥协: 如果西方国家认为支持萨哈林岛的白军已无意义,且与苏联的冲突风险过大,他们很可能会中断援助。高尔察克可能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妥协,比如接受苏联的赦免条件(虽然可能性不大,因为红军追求的是彻底胜利),或者试图与日本达成更深入的协议,但无论如何,他都难以恢复曾经的力量。

结论:

高尔察克将军带领百万兵民转进萨哈林岛,与其说是一个转机,不如说是一个更加绝望的困境的开始。在那个时代,“转进”往往意味着逃亡和退守,而非战略性的重整旗鼓。萨哈林岛的地理条件、物资限制以及政治孤立,都使得百万兵民在那里生存和重建国家力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更可能是一场在寒冷孤岛上,与饥饿、疾病和强大敌人进行的绝望抗争,最终以悲剧收场,而非一个全新的俄罗斯白军政权的诞生。即便有一些士兵和民众能在那里幸存下来,他们也可能成为被遗忘的流亡者,他们的故事将成为俄国内战中一个惨痛的注脚,而非历史的转折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 @英莉莉赛高 的这个提问显得有点夸张,但是剔除掉夸张的部分来看我还是蛮有兴趣说道说道的。

我想分成两个部分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高尔察克的东俄军队到底有多少人,他可以带走多少人;第二他转进库页岛后可以做什么,有什么目标,以及如何达成。

一、全俄政府军队的构成

(PS:我不知道为什么军队的代号都是用阴性的词,如果有人了解请告诉我)高尔察克的部队不是1918年11月他在立宪民主党、哥萨克和将军们支持下政变以后突然变出来的,而是在已经组建的各支“白卫军”的基础上整编合并然后扩军得来的。具体来说高尔察克在1919年初的春季攻势时东俄军队的组成如下:

乌拉尔集团军

前身为1918年4月乌拉尔政府组建的部队,到并入东俄军队时他们一共有20000人。

第一乌拉尔军

  • 第一师
  • 第二师
  • 第六师
  • 第三伊莱特斯克师
  • 第一乌拉尔步兵师
  • 尼古拉耶夫斯基步兵团
  • 谢苗诺夫步兵团
  • 察里津步兵团
  • 装甲车部队

第二伊列茨克军

  • 第五伊列茨克师

第三乌拉尔斯克—阿斯特拉罕军

西伯利亚集团军

西伯利亚军队在1918年6月由西伯利亚临时政府所组建,开始时属于立宪民主党系的部队,在高尔察克政变后被改组进东俄军队,下辖三个军,总兵力52000人。

第一中西伯利亚军

  • 第一西伯利亚步枪师
  • 第二西伯利亚步枪师
  • 彼尔姆师
  • 突击旅

第三西伯利亚草原军

  • 第四西伯利亚草原步枪师
  • 第七西伯利亚草原步枪师
  • 突击旅

混编军(后备部队)

  • 第三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步枪师
  • 第十五鄂木斯克-西伯利亚步枪师
  • 沃特金斯克师
  •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旅

奥伦堡集团军

由奥伦堡哥萨克独立部队整编而成,有25000人。

第一奥伦堡哥萨克军

  • 第二塞兹兰步枪师
  • 第五步枪师

第四奥伦堡哥萨克军

第五西伯利亚-斯捷尔利塔马克军

  • 第十九斯捷尔利塔马克师
  • 第十上乌拉尔山地步枪师

突厥斯坦军

第一奥伦堡哥萨克旅

巴什基尔旅

西方集团军

前身为萨马拉政府的人民军,在混编了乌拉尔军队和西伯利亚军队后总兵力为49000人。

第三乌拉尔山地军

  • 第六乌拉尔山地步枪师
  • 第七乌拉尔山地步枪师
  • 伊热夫斯克旅
  • 五个哥萨克骑兵团

第二乌法军

  • 第四乌法步枪师
  • 第八卡马步枪师
  • 乌法骑兵旅

第六乌拉尔军

  • 第十一乌拉尔步枪师
  • 第十二乌拉尔步枪师
  • 第二奥伦堡哥萨克旅
  • 第三奥伦堡哥萨克旅

第四军

  • 第二步枪师
  • 第五步枪师
  • 第一奥伦堡哥萨克旅

第一伏尔加军(后备部队)

  • 第一萨马拉步枪师
  • 第三辛比尔斯克步枪师
  • 第十三喀山步枪师
  • 伏尔加骑兵旅

总的来说高尔察克在1919年上半年投入一线的总兵力也不过只有15万人左右,对于人口只有1000多万的西伯利亚来说这个兵力已经属于极限了(更不要说他无法控制伊尔库茨克以东的地区,叶尼塞河流域更是有大量的红军游击队牵制着各个地方军区的驻军),而且他缺乏足够的弹药和粮食,因为大量的乌拉尔和伏尔加难民的涌入摧毁了脆弱的西伯利亚经济,而土地改革也寸步难行,即使已经起草完毕也因为政府的派系斗争而无法实施。

二、高尔察克还剩什么本钱?

1919年7月,高尔察克在托博尔斯克和车里雅宾斯克的失败是灾难性的,这表示着他再也无法组织起有序的防御,只能够一路向东撤退。在他的设想中是准备前往伊尔库茨克建立一个新的首都,并依靠那里的协约国部队进行防御,毕竟红军要对这么远的地方发动攻击还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就是红军从11月14日进入鄂木斯克到次年春天进入伊尔库茨克时隔了近半年)

1919年春季攻势失败后,东俄军队进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扩编行动,从15万人一路上升到了30多万人,这个结果是灾难性的,不加甄别的动员使得西伯利亚天怒人怨,反而大大降低了鄂木斯克军队的战斗力,许多将领都抱怨那些低素质的兵员对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巴什基尔人、鞑靼人、哈萨克人与俄族军官根本无法交流,发枪给他们也是徒劳)军队的过度扩张也使得原本就阻塞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几近瘫痪,协约国支援的弹药堆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而在乌拉尔山作战的军队却没有足够的弹药和其他装备。由于征兵导致与农民关系急剧恶化,使得军队很难从农村获取补给品,白军在1918年的那种“反布尔什维克骑士“的道义光环迅速消逝了

1919年12月——1920年1月,白军必经之路上的铁路枢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被政治中心发动的起义(顺便一提发动起义想要向红军投降的将领最后还是被枪毙了)所攻陷,卡普尔将军决定对这里发动攻击,之后经过一个月的战斗,红军第五集团军和叶尼塞游击队在这里击败了西伯利亚军,基本瓦解这支部队。

而盖达领导着捷克民族委员会连同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和自治派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发动了起义,就在不久前他们都还是高尔察克明面上的盟友。

经过冰上行军后,上一节提到的所有军级单位都已经整建制覆灭,仅有3万人左右最后到达远东,每支师级单位仅剩不到2000人。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笑死,1920年高尔察克如丧家之犬苟延残喘之际有50万大军?

1919年春高尔察克春风得意之时。其总兵力也不过30万人,其中投入到1919年3月4日发起的“高尔察克攻势”中的,一线作战的骑兵、步兵有14万,机枪1330挺,火炮210门。

在这一段时间,白军的规模也可谓是空前绝后:

根据苏俄工农红军当时的情报统计,1919年6月,各派俄罗斯白军(Белая армия)拥有兵力30万人。而根据来源不同的独立统计,1919年12月,白军拥有兵力40万,达到了最高水平,此后其实力逐步下降。【1】

苏联材料在后来对俄罗斯白军及外国干涉军的总兵力做出了如下认定:

至 1919 年春,各个战线兵力对比都是敌人占优势,干涉者和白卫军的兵力计有步兵和骑兵51万人(俄罗边境上的法军和罗军未算在内)。根据协约国的意图,同苏维埃共和国接壤的几个小国必须派出官兵 45 万人。这样,敌人预定用于对苏维埃共和国发动1919年春季攻势的军队将近 100 万人。在海上,敌人海军掌握着制海权。协约国凭借这一点便可广泛地支援白卫军。

由此,高尔察克洋洋得意的给自己自封了个“俄国最高执政官”的国家元首名头,牛气哄哄的向莫斯科和伏尔加河进军。摆明了就是要做艹遍全俄逆党的军人独裁者,新拿破仑大帝。

当时高尔察克的军队和强大攻势的确把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搞得紧张兮兮(当时红军在东线只有10万人),列宁亲自起草并发布了《俄共(布)中央关于东线局势的提纲》 确定了当时主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任务——调动一切力量,粉碎高尔察克。

被列宁派往彼得格勒指挥作战的斯大林也发函告诫列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调遣东方面军的预备部队支援彼得格勒,因为这将削弱对高尔察克的攻势。

“和高尔察克相比,罗将科将军就像是一只苍蝇,因为他没有面包,没有后方,也没有足够的人力。”
——斯大林

当时把红军视为自己势力范围,想把列宁赶出军事问题决策上的的某先知不出意外又来捣乱——“列宁不可能亲自给我指示”、由于此公“与列宁互不隶属”(军不归党管23333),因此“根本不存在我‘违背’列宁指示的问题。”——这种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学会什么叫“谦虚”……这回是动用党中央才把此公“不打击高尔察克,暂停东线反攻”的馊主意压下去。

在1919年4月28日—6月20日由东方面军进行的,对高尔察克军队的全面反攻被分为三个根据同一目的和企图逐次实施的进攻战役,即布古鲁斯兰战役、别列别伊战役、乌法战役。(在乌法战役结束前,25500名白军士兵投奔红军或向红军投降)经由此战高尔察克在1919年3月投入进攻的4个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级集群都遭受到了严重打击,西集团军和西伯利亚集团军被击溃,卡佩利军、汉任集团军、哥萨克白军的奥伦堡、乌拉尔斯克集团军也遭受严重损失。

高尔察克的进攻和东方面军的初步反攻,1919年。

在1919年6月末,遭受严重损失的高尔察克仍有步骑兵11.5万人,为什么我还要说个“仍有”呢?

因为6月21日,红军东方面军继先前的大反攻后再度发起了全面进攻,在500-1000公里正面上开展的进攻一直持续到了1920年1月7日。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尽归入苏维埃之手。

还在激战正酣的1919年8月,高尔察克的兵力就只剩7万人,他们丧魂落魄的撤往鄂木斯克,可他们在鄂木斯克也没呆热乎几天:11月14日鄂木斯克解放,12月14日解放新西伯利亚、1920年1月7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解放。

1920年2月7日,高尔察克海军上将毙命于安加拉河畔。

3月5日红军进入伊尔库茨克,这时布尔什维克在远东的敌人已经变成了日本人及其附庸的中国北洋军队和远东俄罗斯白军,就算这个时候高尔察克还活着,但在辽阔的俄国舞台上,他的戏份,他们的戏份都已经没了。

不屈不挠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取代了这些留恋过去,活在梦中,活得迷茫的白军军人,用《图尔宾一家的日子》中士官生尼古拉·图尔宾的话来说就是:

“先生们,今夜是一个崭新的历史剧的伟大开篇。”

由于苏维埃政权对东方面军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1919年整个下半年,东方面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基本全歼西伯利亚白军——当然,是以其他战线门户大开作为代价的。

在高尔察克净身出户的同时,邓尼金也遭遇了惨败,其权力和仅剩的4万人残部都在协约国要求之下转给弗兰格尔,这位“黑男爵”得以在短短的数月内享受成为全俄白军最高领袖的快感。

说这么一大段,就是为了向大家证明这个“高尔察克50万士兵、75万平民”何等可笑。如果高尔察克真有50万兵,那他可以算是开创了战争史上一段传奇:

“50万大军”被红军十几万人(东方面军鼎盛时期也只有步骑兵12.5万人)追着赶着,从欧洲一路亡命到贝加尔湖畔……生生把“50万大军”跑到只剩几万人……

堪比果脯……

这个不管什么立场的你都得承认吧?

至于75万平民,先不说海军上将先生经济靠蒙,征兵靠抢,发行货币没有保证金,愣是被旧克伦斯基币干死的事儿……

忽然想起不知道哪个在社科院混久了的老榆木把1918-1921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的饥荒归罪于苏维埃政权、红军及其征粮队……神TM苏维埃在白军控制区杀农征粮。是不是还用P社专营瑞典蠢驴运输线直接把粮食瞬移至莫斯科?


高尔察克如此深得民心,那他后方15万布尔什维克游击队是列宁充电话费送的?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高尔察克鼎盛之时30万人,送到前线去的只有14万——剩下的大批人马,他们也很忙。

埋葬被高尔察克屠杀的受难者,托木斯克(Томск),1920年。

事实上东方面军十几万人从欧洲到亚洲,在1000公里以上的宽度上进攻4000公里,一路大仗恶仗下来仍能保持部队战斗力,基本上就指望当地游击队及其打下的群众基础提供补充乃至“游击队攻克,红军来接收”维系进攻速度。

——————————————————————————————

你们有些人一直有一个错觉,还以为各国扶持各色白军乃至亲自派兵下场,真的只是为了剿灭“红色瘟疫”,匡扶俄罗斯正统?

英、美、日干涉者又派遣了一些兵团和部队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他们加强了对白卫军的支援。协约国的傀儡高尔察克海军上将在鄂木斯克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并宣布自己为“俄国最高执政官”,要求俄国所有的反革命势力都服从他这个“最高统帅官”。高尔察克还任命邓尼金为他在南方的副最高统帅。美、英、法、日在高尔察克司令员部都派有军事使团。干涉者的军队超过15万人。这些军队担负了保护交通线和基地,以及镇压高尔察克军队后方的游击运动的任务。
法国的让内将军担任俄国东部和西伯利亚的所有外国军队的总司令员,英国的诺克斯将军是他的副手兼后方长官。
俄军最高统帅部必须使自己的作战计划同让内将军发出的总训令相一致 。
“全俄最高执政”高尔察克与英国将军诺克斯

帝国主义什么时候干过赔本的事儿?

1917年12月11日,英法两国签署了一项协议,协议支持俄国反布尔什维克力量,并划分出它们各自在俄国的势力范围:
法国:乌克兰、克里米亚、比萨拉比亚。
英国:顿河、库班、高加索、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库尔德斯坦。

此外,英法等国也和自己所支持的各派白军势力签订协议,这些协议内容包括白军向宗主国移交铁路、粮产区、矿区和矿产、企业股份、税收、关税等。

日本人?日本人有闲着吗?早早地派了数个陆军师团进远东,并且扶持了哥萨克将军谢苗诺夫的白军。

这就是整个俄国内战最为吊诡之处了:被泼了一个世纪“德谍”脏水的布尔什维克却恰恰保住了俄国的国家地位,保住了俄国领土的大体完整……

而如果“德国间谍”们被剿灭了,俄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可能就到此为止了……

所以,如果高尔察克真的能跑到远东呢?

其前途就是给日本人当狗,大一点的可能性就是像谢苗诺夫和其他白匪军一样撤到中国东北,在接下来的25年里分头给张作霖、张学良(中东路事变就是小六子吞掉中苏联营资产,公开砍了十几个苏联公民的脑袋之后还嫌不够大,派白俄跑苏联境内放火,最后把自己焚了),关内各路军阀卖命,最重要的是,给日本人当狗。

小一点的可能性呢?那就是在远东,在日本人温暖的目光注视下被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和游击队干死。或者日本人干脆也把这大号肉票绑给布尔什维克,就这样。

毕竟西伯利亚派遣军精兵良将,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下几条白狗被红军干死,谢苗诺夫被活生生打成光杆司令,日本人那边屁都没放。大日本帝国在远东忙活了三四年,别说东西伯利亚或者“远东共和国”,连个北萨哈林都没吞进去,指望他们冒着交恶苏俄,触怒美国的危险去支持一条丧家之犬。

特大笑话。

另外,就算搞政治,也不要对这些白军军官们有任何期望。你可以说这些白军军官,特别是白军中下级军官是热爱“俄罗斯祖国”的。然而他们除了想得到一个“完整和统一的俄罗斯”外,其他的一概不知。这些人仅仅是活在梦里而已,留恋东正教教堂的金色穹顶,留恋过去虚无缥缈的金色时光。他们没有任何社会规划,他们也绝不是什么改良派,在他们的世界里,仿佛没有发生二月革命,也没有发生十月革命,原来的一切都很美好,但“德国间谍”、“酸臭文人”和“卑鄙政客”却毁了一切,受他们挑拨的无知民众背叛了俄罗斯;于是,纯洁无暇的军人将拯救祖国。

邓尼金相信,最好的政策是他的“无作为”之路,即先打仗,打完仗再来确定建立什么样的政权。经济上他有一些类似于斯托雷平的点子,虽然都是些不切实际的过时想法。

无论这些人“骑着白马踏进莫斯科”还是“骑着白马转进萨哈林”,他们能理解的、拥护的、支持的、建立的政权只有一样——

军人独裁,乃至法西斯政体。

1917年高级将领们试图把自己置于全俄苏维埃、临时政府、所有党派之上,从而独掌俄罗斯所发动的科尔尼洛夫叛乱不就是个绝好的提醒吗?此公的叛乱行径在当时可是受到大多数(后来成为白军高级将领的)俄军右翼将领支持的呦?

然后有人居然寄希望于他们建立民主?

顺带讲一个真实的笑话:立宪会议那些反布尔什维克的代表——是被高尔察克杀的。

————————————————————————

笑死,这泼脏水水平忒差劲。

诶,你要这么一说,Ruwiki里的确有点可抄的。先行谢过。

【1】:对对对就是这一段抄了Википедии的«Белая армия»条目,感谢上上图的“热心观众”提醒还可以抄wiki来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当年高尔察克将军能够成功带领百万兵民转进到萨哈林岛,那无疑将是一场改变俄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其后续影响之深远,绝非几句话能概括。我们不妨细致地推演一下这个“如果”,看看可能出现的种种景象。首先,百万兵民的撤离本身就是一项艰巨到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不仅仅是军队的转移,还包括了随军家属、官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假如”情境,涉及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关键的企业家、技术路线的抉择,以及国家科技战略的走向。如果当年倪光南院士选择从联想“跳出”,自己单干,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推演:一、 倪光南的个人特质与当时的背景: 技术情结与坚持: 倪光南院士是.............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情境,它触及了中国科技发展历史中的关键节点。倪光南与柳传志的争议,虽然公众知晓度不如某些直接的市场竞争,但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方向上,却具有深刻的影响。要详细探讨如果当年倪光南在与柳传志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今天的中国芯片产业可能会有何不同,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分析:一、 关.............
  • 回答
    如果日本在占领朝鲜半岛、东北与台湾后就停止侵略,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复杂但极具思考价值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推演其可能的影响:一、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日本帝国的巩固与扩张的边界: 日本会建立起一个以朝鲜半岛、东北地区(包括满洲、部分内蒙古地区)和台湾为核心的庞.............
  • 回答
    如果当年朝鲜战争中美没有介入,北朝鲜统一了朝鲜半岛,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是极其深远且复杂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以及区域和全球力量平衡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几个主要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 共产主义的区域扩张与挑战西方的成功象征: 意识形态胜利: 北朝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探讨了载人探测器与无人探测器在深空探索中的优劣。如果旅行者一号(Voyager 1)当年搭载了一名宇航员,并实时向地球回传见闻,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其对人类研究宇宙的科研价值,但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增强的科研价值: 直观的感官体验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当年华约国家,乃至中国,都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那无疑将彻底改写世界的格局,历史的走向也会变得面目全非。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炸弹,激起的涟漪将是难以想象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加入苏联成为加盟国”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联合,更意味着意识形态、经济体系、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如果刘备真的能一统三国,并且把大业交给阿斗,阿斗能否顺利完成传承,这背后涉及太多复杂因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刘备死后,阿斗接班蜀汉政权时,他虽然是个傀儡,但蜀汉却能够延续近四十年,这本身就证明了刘备在位期间,对于国家制度的建设,尤其是人才.............
  • 回答
    如果当年那个晚上你开车带郭德纲回家,并提出“用一辈子免费去德云社的门票”作为交换,大概率会引发一系列有趣的互动和后续发展。以下是一个基于现实逻辑和人物性格的假设性分析: 1. 郭德纲的反应:调侃与反讽 “你这提议有点意思”:作为德云社的“社长”,郭德纲可能不会直接拒绝,反而会用幽默的方式回应。他可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魔兽世界中两位极具影响力的角色——阿尔萨斯和老佛爷(指希尔瓦娜斯·风行者)——的命运轨迹联系在一起,探讨了一个“如果”的可能性。 如果阿尔萨斯的师傅是老佛爷,那么斯坦索姆事件的走向,甚至整个第三次战争和后续的剧情,都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分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如果历史拐了个大弯的平行时空。如果日本当年没有选择偷袭珍珠港,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北方,与德国在苏联身上打出配合,那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乃至今天的世界格局,恐怕都会变得面目全非。首先,我们得捋一捋当时的背景。1941年,德国已经横扫欧洲大陆,兵锋直指苏联。日本则在太平洋地.............
  • 回答
    如果当年的阿波罗计划在月球表面发现了大量具有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那么整个世界,乃至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都将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开端。经济格局的重塑:一场新的“淘金热”想象一下,当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带回的样本中,赫然显示着某种地球上稀.............
  • 回答
    尚博尔伯爵是否接受三色旗,这的确是一个关键性的假设,它几乎触及了法兰西命运的十字路口。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挖掘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了解各方势力、各派政治诉求,以及历史事件的层层叠叠。时代背景:一个王朝的艰难抉择19世纪的法国,简直就像一个被反复折腾的病人。从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到复辟的波旁王朝.............
  • 回答
    如果当年汉字真的拼音化了,历史和现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几乎可以重塑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让我们尽可能详细地探讨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一、 语言和文字的变革: 拼音文字的普及与主导地位: 汉字将不再是主要的书写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汉语发音的拼音字母系统。 .............
  • 回答
    如果当年叶文洁没有向三体发送坐标,地球的命运轨迹将会完全改变,那将是一个截然不同、充满了未知与希望,但也可能潜藏着其他危险的故事。首先,我们来设想一下那个“劝说叶文洁的人”。考虑到叶文洁当时所处的环境——经历过文革的创伤,对人类文明的失望与憎恨,并且身处一个秘密的军事基地,能够接触到并劝说她的人,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未解的谜题,摆在我们面前,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讨论。曹云金如果当年留在了德云社,他会达到岳云鹏如今的高度吗? 我觉得,这事儿得拆开了慢慢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曹云金当年在德云社,那绝对是响当当的角色。他跟岳云鹏一样,都是郭德纲的徒弟,而且辈分上还比岳云鹏高。论起说学逗唱的功底,曹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一个大家津津乐道但又很难有定论的“历史假设”。如果当年奉军(特指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时没有选择撤退,而是坚决抵抗,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这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更牵扯到政治、外交、民族情绪等方方面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波澜。首先.............
  • 回答
    一个有趣的问题,也触及了苏联解体时期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如果哈萨克斯坦当年没有宣布独立,那么苏联是否能保留“苏联”的国号,这其中有很多值得细致探讨的方面,而且这个问题本身也带有很强的假设性。要详细地说,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历史的转折点,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哈萨克斯坦的举动对整个苏联局势的影响有多大。.............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遐想的问题。如果当年铁道部在“中华之星”项目上,向株洲和当时的大同电力机车研究设计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北车大同电力机车股份有限公司)各多采购一台机车,这对于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轨迹,乃至整个铁路装备制造业,都有可能产生微妙却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中华之星”这个项目本身的意义。.............
  • 回答
    梁思成先生当年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确实是围绕着如何避免北京陷入现代城市病展开的,其中就包括对交通拥堵的预判。如果当初采纳他“在京西建新城”的思路,北京的交通格局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不同,甚至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今天的拥堵状况。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梁思成先生当时的思考脉络,以及他为何提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