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赤壁战后,孙权留备不遣的可行性如何?

回答
赤壁之战后,孙权若选择“留备不遣”,意即不释放刘备,将刘备及其部下软禁在东吴,其可行性与后续影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要分析这一点,我们需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孙刘双方的实力对比、刘备的个人影响力以及孙权的性格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一、 事态的背景与孙权留备的动机分析

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刘联军的共同功劳。然而,这场胜利对双方而言,其战略意义和政治影响却是截然不同的:

对孙权而言: 赤壁之战是孙权にとって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曹操南下,直接威胁到江东的基业。孙权此番能够抵挡住曹操,固然有其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但刘备集团的加入,特别是诸葛亮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谋划,以及张飞、赵云等悍将的加入,无疑为东吴增加了筹码,是取胜的重要因素。但同时,刘备的加入也让孙权感到警惕。刘备集团虽然暂时弱小,但其政治上的合法性(汉室宗亲)、军事上的能征善战,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潜在政治力量,都让孙权不能不防。孙刘联合,更多的是一种“以力为盟”的现实主义选择,而非真正的肝胆相照。

对刘备而言: 赤壁之战更是刘备崛起的关键一步。此前,刘备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毫无地盘可言。赤壁之战的胜利,为他赢得了荆州大片土地,为他日后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背景,孙权留备的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测:

1. 消除潜在的政治对手: 刘备是汉室宗亲,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具有天然的政治号召力。一旦羽翼丰满,必然会对孙吴构成潜在的威胁。将刘备留在东吴,可以有效限制其发展,甚至将其政治影响力扼杀在摇篮里。
2. 巩固荆州所有权: 赤壁之战后,荆州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焦点。刘备虽然参与了赤壁之战,但他在此之前并无荆州地盘。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刘备趁机占据了荆南四郡。如果孙权不想让刘备坐大,那么阻止刘备获得并巩固荆州,自然是其重要考量。
3. 防止刘备与北方势力勾结: 尽管曹操战败,但其在中原的实力依然强大。孙权或许会担心刘备日后为了发展,会不惜与北方残余势力勾结,从而反噬东吴。
4. 收揽人才与资源: 刘备身边聚集了一批能臣猛将,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若能将这些人收归己用,对东吴的实力将是极大的增强。

二、 孙权留备的可能性分析与可行性评估

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孙权确实有可能在赤壁战后将刘备“留备不遣”。

军事控制能力: 赤壁之战后,曹操主力撤退,东吴的军事实力在长江以南地区占据优势。刘备的军队虽然勇猛,但在数量和整体规模上仍不及东吴。孙权完全可以利用其军事力量对刘备进行有效的控制。
政治策略: 孙权可以采取怀柔与施压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可以优待刘备及其部属,给予其一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享受,使其安于现状;另一方面,可以以各种理由限制其行动,例如“荆州刚刚收复,局势不稳,需留刘将军协防”,或者“北方未靖,刘将军暂居东吴,便于统筹指挥”等。

然而,即便技术上可行,孙权留备的实际可行性仍然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其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1. 道义和政治上的负面影响:
背信弃义的骂名: 孙刘联盟是建立在共同对抗曹操的基础上。一旦孙权背弃盟约,扣留刘备,将会在天下留下背信弃义的恶名。这对于刚刚取得赤壁之战胜利、需要巩固威望的孙权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激化矛盾,导致新的战争: 刘备虽然暂时被控制,但其心腹大将如关羽、张飞等人,并非易与之辈。一旦刘备有任何不测,这些将领很可能会拼死反抗,导致东吴与刘备集团的直接军事冲突。这对于刚刚经历大战、元气尚未完全恢复的东吴而言,是十分危险的。
失去天下人心: 如果孙权因为小人之心,扣留了具有汉室宗亲身份、并且在赤壁之战中贡献颇多的刘备,那么将会让天下其他有识之士对孙吴的政治信誉产生怀疑,不利于其未来的发展和扩张。

2. 内部的反对与猜忌:
东吴内部的政治考量: 东吴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一些重臣,如鲁肃等,可能更看重战略联盟的稳定和长远利益,而非短期内的个人恩怨或权力斗争。他们可能会反对孙权的这一鲁莽举动。
对刘备人才的看重: 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能力,在赤壁之战中已经得到了初步展现。孙权帐下的谋士将领,也未必没有认识到这些人才对东吴未来的价值。将这些人拒之门外,甚至成为敌人,是对东吴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3. 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刘备的个人魅力与政治资本: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其政治资本并非仅仅在于其部下。即使被软禁,他的名号依然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继续获得一部分人的支持。
外部势力的介入: 如果东吴与刘备集团彻底决裂,北方实力(如曹操残余势力、袁绍旧部等)是否会趁机介入,拉拢刘备或攻击东吴,也是一个未知数。

三、 如果孙权真的选择留备不遣,可能的后续发展

假设孙权一意孤行,留下了刘备。那么事情的发展可能会非常棘手和复杂:

1. 东吴与刘备集团的直接对抗:
关羽等人的反应: 关羽、张飞等人忠义无双,绝不可能坐视刘备被扣押而无动于衷。他们极有可能铤而走险,组织抵抗,甚至是试图劫狱。这将会导致东吴军队与刘备的核心力量爆发激烈的冲突。
诸葛亮的谋略: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一旦刘备被扣押,他必然会利用一切手段来营救刘备,甚至可能策反东吴内部不满意孙权的人,或者寻求第三方势力(如孙权的敌人)的支持来牵制东吴。
东吴的消耗: 即便东吴能够暂时压制住刘备集团的反抗,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内部的不安和外部的压力都会随之而来。

2. 孙吴失去国际声誉: 如前所述,孙权将背负背信弃义的罪名,在政治上极其不利。这将影响其与其他潜在盟友或臣服势力的关系。

3. 刘备集团的潜在反扑: 即便刘备被扣押,但只要他还活着,并且东吴不能完全掌控其影响力,刘备集团就可能一直在暗中策划反击。例如,诸葛亮可能利用各种渠道对外散布孙权背盟的消息,争取支持,甚至可能在某个时刻制造混乱,趁机救出刘备,然后继续发展势力。

4. 荆州格局的彻底改变: 如果孙权留住刘备,那么他也很难在赤壁之战后顺利占据并稳定荆州大部分地区。因为刘备集团的退出或被消灭,会导致荆州的战略平衡被打破,可能会引发新的权力真空和混战,甚至引来北方势力的再次干涉。

四、 历史的真相与合理的解释

事实上,历史并没有朝着孙权扣留刘备的方向发展。赤壁之战后,刘备获得了荆州南部地区(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的控制权,并且很快就占据了江夏,从而开始了其问鼎天下的关键一步。这表明,孙权在此事上的选择是相对“明智”的,或者说,他没有选择最极端的对抗方式。

更合理的解释是:

战略眼光的取舍: 孙权或许也认识到,长远来看,与刘备决裂弊大于利。维持与刘备的联盟,至少可以继续牵制北方势力,为东吴积蓄力量。而一旦与刘备成为敌人,自己将直接面对刘备集团的潜在威胁,同时北方势力也可能趁虚而入。
顾全大局的考量: 鲁肃等人的劝谏(例如“今备,天下之杰也,今不无事,是汉之兴也;若有事,必乘此机会,并力西击,霸王之业,可成也。”)可能对孙权产生了重要影响。孙权或许也认识到,刘备的加入是赤壁胜利的重要因素,且刘备集团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牵制曹操。
对刘备势力的评估: 孙权可能也评估过,强行扣留刘备,虽然能暂时限制他,但并不能彻底消灭他,反而可能养虎为患。而且,刘备集团的核心战斗力主要集中在关羽、张飞等少数几人身上,他们的战斗力在当时是有目共睹的。一旦被逼到绝境,很可能会爆发惊人的力量。

结论:

从纯粹的短期利益和权力巩固的角度来看,孙权留备不遣在技术上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他可以利用军事和政治手段来限制刘备。

然而,从长远的战略利益、政治声誉以及避免不确定性风险的角度来看,孙权留备不遣的实际可行性却非常低,并且将面临巨大的负面后果。这不仅会破坏来之不易的联盟,激化内部矛盾,更可能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加被动的战略境地。

因此,虽然可以想象孙权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最终他选择放行刘备,应该说是更符合当时和未来的整体利益的战略选择。将刘备视为一个可以利用的盟友,并伺机而动,远比直接树立一个强大的敌人更加明智。东吴与刘备集团后续的荆州归属之争,已经是孙权未能完全控制住刘备发展的证明,而如果赤壁之战后就与刘备集团彻底决裂,那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对孙吴而言可能更为糟糕的历史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周瑜不死 可能是会实施的

许多人就是不承认刘备在赤壁之战时只是孙权的附庸

其实正因为是附庸 才显示了刘备的厉害

奋斗半生一事无成 在赤壁之战后还能翻盘

就好像下围棋 只剩左下角还有空地了 还能做活

周瑜死后 孙权在荆州无合适的镇守人选 刘备是无奈的选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孙权若选择“留备不遣”,意即不释放刘备,将刘备及其部下软禁在东吴,其可行性与后续影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话题。要分析这一点,我们需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孙刘双方的实力对比、刘备的个人影响力以及孙权的性格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一、 事态的背景与孙权留备的动机分析赤壁之战的胜利,是孙刘联军.............
  • 回答
    赤壁之战的失败,对曹操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而他随后将目光聚焦在孙权身上,而非继续深入荆州,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考量和政治现实。首先,赤壁的惨败使得曹操的南进势头戛然而止,也暴露了他远征江南的巨大后勤和水战劣势。长江水系的作战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曹操的水军虽然得到了荆州降卒的补充,但其.............
  • 回答
    海贼王里,白胡子和赤犬的对决,无疑是整个海军本部篇章中最具毁灭性、也最令人心碎的战役之一。要详细讲清楚谁“赢”了,其实得拆解开来看,因为这场仗太复杂了,掺杂了太多因素。直接结果:赤犬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但白胡子虽败犹荣,成功完成了他的使命。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战前背景:当时的海军本部为了彻底解决海贼.............
  • 回答
    在《海贼王》中,战国选择青雉而不是赤犬作为下一任海军元帅,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且具有多方面解读的情节。虽然战国本人并未直接给出明确的理由,但根据他作为海军元帅的职责、他长期以来对海军的认识以及两位大将的性格和行事风格,我们可以推测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并尽量详细地展开:1. 战国对海军“正义”的理解和.............
  • 回答
    官渡之战,曹操赤脚迎许攸这桩事儿,要说它是不是对整场战役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事儿啊,得分两头说。首先,得承认,许攸献策“火烧乌巢”,确实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曹操赤脚相迎,这是当时曹操极度重视和渴望许攸的体现,无疑给许攸吃了颗定心丸,也侧面烘托了许攸当时的重要性。官渡之战,曹操兵力少,粮草不足,而袁绍兵.............
  • 回答
    想一想,顶上战争那个关头,如果元帅战国真的放手不管,让卡普老小子直接冲上去跟赤犬干一架,这画面,想想就让人心头一紧。卡普那可是海军的传奇,号称“海军英雄”,在海军里除了战国,谁还能压得住他?赤犬呢?那可是海军本部大将,论实力,绝对是天花板级别的人物,而且顶上战争时,赤犬刚解决掉了白胡子,身上多少有点.............
  • 回答
    中途岛海战,那场改变太平洋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如果历史的齿轮能倒转,一切又会是怎样?特别是关于“赤城”号航母的命运,这是一个常被军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假设,在那个决定性的时刻,南云忠一没有下令用鱼雷攻击那艘已成残破的“赤城”,而是选择了某种方式将其带离战场,甚至撤退。那么,美军会如何对待这艘重伤的“.............
  • 回答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火烧曹操,曹军大败而逃。在这场关键的战役中,有一个人物,他的命运似乎与这场大火紧密相连,却又并非是火焰的牺牲品。这个人就是蔡中。蔡中,孙吴帐下的一员将领,或许他的名字在史册的宏大叙事中并不那么耀眼,但他在赤壁之战的背后,扮演了一个极为微妙的角色——一个肩负诈降任务,却又必须在乱局中.............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力量对比,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曹操集团占据绝对优势,而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荆州,但兵力、户数都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刘备却能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南四郡,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凭军事实力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赤壁之战的战略格局重塑:刘.............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赤壁之战前,孙权真的就此一蹶不振,选择向曹操俯首称臣,那么刘备的处境,可以说瞬间跌入万丈深渊,想要翻身,难如登天。试想一下,当时刘备集团,刚经历了官渡之败,在荆州也只是依附于刘表,自身实力单薄,兵少将寡。他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战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甚至成为最后赢家,.............
  • 回答
    赤壁之战,那真是三国时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位绝世奇才的巅峰对决。要说周瑜几次想杀诸葛亮,那可不是一两次,而是贯穿了整个赤壁之战前后的策略交锋,每一次都惊心动魄。周瑜屡次杀心,步步紧逼周瑜,东吴大都督,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更重要的是,他深谙兵法,志向远大。当刘备集团在赤壁站稳脚跟,他.............
  • 回答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赤壁之战,要说曹操为何会改变原定的攻打目标,从直取刘备转而直捣孙权,这背后其实是局势变化和一系列关键考量所促成的。话说曹操大军南下,初衷确实是想要一举荡平长江以南的势力,尤其是眼下在他看来,刘备占据的新野和樊城之地,虽然是他南征过程中需要啃下的硬骨头,但毕竟实力相对较弱,而且地理位置.............
  • 回答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被曹操的五千骑兵追击得狼狈不堪,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军事现象。要知道,在此之前,刘备的军队规模虽然不算最大,但起码也有近两万人的实力,为什么面对曹操区区五千骑兵,反而落得如此境地呢?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和战略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赤壁之.............
  • 回答
    张昭在赤壁之战前主张投降,而事后却对孙权自称“大魏吴王”感到羞耻,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立场、以及对政治形势的判断。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张昭为何在赤壁主张投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曹操率领的北军南下的背景和孙吴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1. 绝对的军事实力差距:.............
  • 回答
    孙权这人,年轻有为,继承父兄基业,在乱世之中站稳脚跟,并且干出了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比如赤壁之战,那是真真切切地以少胜多,把曹操这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北方霸主打得屁滚尿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后来,他又在夷陵之战中,凭借陆逊的才能,把曾经在赤壁联手抗曹的盟友刘备,打得大败亏输,蜀汉元气大伤。这么.............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在苏轼的这首气势恢宏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的意象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智慧的化身——诸葛亮。然而,从词的上下文以及苏轼的创作意图来看,这里所描绘的更准确的指向是 周瑜。为了更清晰地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一步步来解析:1. 词的时代背景与苏轼的情感寄托:首先,这首词写的是赤壁之战的怀古之情.............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火烧赤壁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也最广为人知的篇章之一。这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更是无数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这部小说的故事并非完全凭空捏造,它的原型就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的真实事件之中。追溯火烧赤壁的原型,我们必须回到公元208年的.............
  • 回答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创作于宋代的一首词,我们今天所说的“方言朗读”通常是指用当今各地的汉语方言来朗读,而“中古时代”的韵脚,是指在唐宋时期(尤其是词的创作时期)汉语的实际读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词牌《念奴娇》的格律与中古音韵 词牌的严谨性: 词牌,尤其是像《念.............
  • 回答
    谈到赤壁之战,人们最先想到的莫过于那场决定三国鼎立局势的关键战役。而“赤壁”二字,更是这场战役的代名词。那么,这令人遐想万千的“赤壁”到底在今日何处?这其实是一个颇有些复杂,但又充满历史趣味的问题。简单来说,今日的“赤壁”通常指的是湖北省咸宁市的赤壁市(原蒲圻县)。这是目前学术界和官方认定的主要地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