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是不是小菜一碟?

回答
“安居平五路”,这四个字出自诸葛亮《隆中对》。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一幅宏伟蓝图,听起来波澜壮阔,但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恐怕并非易事,更谈不上“小菜一碟”。事实上,这其中蕴含着极其深邃的战略思想和严密的步骤规划,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首先,我们得明白,“安居平五路”的战略背景。当时,刘备集团势弱,寄人篱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割据江东。在这样的乱世,想要实现“汉室复兴”的宏大理想,就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规划。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安居平五路”,便是这个战略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

“安居”二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深刻的战略意图。它指的是稳固在荆州和益州的发展,建立一个强大的根据地。这绝非“小菜一碟”。

想想看,当时荆州是什么状况?刘表虽然掌控荆州,但内部派系林立,人心不稳。曹操、孙权都虎视眈眈,荆州就像一块肥肉,随时可能被瓜分。刘备要在这里立足,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赢得人心,如何稳定内部,如何抵御外敌。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从刘备最初寄居新野,到后来逐渐收拢荆州人心,再到赤壁之战后获得荆州的大部分控制权,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尤其是如何处理好与孙权的微妙关系,如何平衡内部各方势力,这些都不是轻易能做到的。

而益州,当时的益州牧是刘璋。刘璋虽然守着富庶的土地,但政治昏庸,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有张松、刘备等人的觊觎。刘备要入主益州,虽然有张松献策,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并非易事。你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去征服,更需要高超的政治手腕去收拢人心,将原本属于刘璋的士绅集团转化为自己忠诚的支持者。这其中涉及到安抚、拉拢、甚至镇压,每一步都需要精打细算。例如,刘备集团在进军益州的过程中,与张鲁的战争、与刘璋军队的交锋,以及如何处理好与益州本土豪强的关系,都是极其复杂的政治军事博弈。最终能成功入主益州,并将其转化为刘备集团最坚实的后盾,诸葛亮在此过程中功不可没,但其难度绝非“小菜一碟”。

“平五路”更是战略规划的重中之重,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这里的“五路”,通常指的是诸葛亮后来北伐时所走的战略通道,例如子午谷、散关、陈仓等等。要“平”这些地方,意味着要打通这些战略要道,为日后北伐曹魏奠定基础。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平五路”的难度:

军事上的准备和部署: 要想“平”通一条道路,绝非只是派兵去占领那么简单。你需要侦察地形,了解敌人的布防,制定周密的行军路线,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更要考虑如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例如,子午谷,虽然地形险峻,看似可以奇袭,但其崎岖难行,粮草运输困难,对军队的后勤保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好,一支精锐部队很可能就此覆没。诸葛亮也正是因为顾虑到这一点,最终没有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袭曹操的策略,而是选择了更稳妥但更漫长的路线。这恰恰说明了“平五路”的复杂性,它需要的是基于现实条件的审慎评估,而不是一腔热血的冒进。
政治上的协调和外交: 即使是内部统一的局面下,要打通战略通道也需要强大的后勤和支持。在三国鼎立的复杂局面下,你还需要考虑周边国家(如东吴)的态度,避免战略通道的开辟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更重要的是,要能长期维持这些战略通道的畅通,就需要对沿途的州郡进行有效的治理,安抚当地百姓,建立稳固的统治。这涉及到地方官员的选拔、税收的征收、治安的维护等等一系列复杂的行政管理工作。
资源和人才的投入: “平五路”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行动,更是一个巨大的国家战略工程。它需要调动大量的民力、物力、财力,更需要大量优秀的军事人才和后勤人才来支撑。在刘备集团刚刚建立的时期,资源本来就十分有限,要将宝贵的资源投入到打通战略通道上,就必须做出取舍,这本身就是一种考验。诸葛亮要在有限的资源下,平衡内政、外交和军事等方方面面,并成功开辟出几条能够支持他北伐的战略通道,其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我们不能忽略“安居平五路”背后所蕴含的“隆中对”整体战略。它并非孤立的行动,而是与“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联吴抗曹”、“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出宛、洛,将军从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这些目标紧密相连。每一个环节都相互依存,一环扣一环。

例如,如果荆州没有“安居”好,那么即使“平”了道路,也可能被孙权从侧翼偷袭,前功尽弃。如果益州不稳固,那么从益州出兵北伐就更无从谈起。而“平五路”的目的,是为了最终能够“出宛、洛”和“出秦川”,如果道路不通畅,那么最终的战略目标也无法实现。

所以,综合来看,“安居平五路”绝非“小菜一碟”。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多层次的战略规划,需要极高的战略眼光、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组织管理能力才能实现。诸葛亮之所以能提出并逐步实现这个战略,正是他卓越才华的体现,而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么容易。

回过头来想想,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刘备集团能够从一无所有,一步步走到三分天下,并有机会问鼎中原,这其中离不开诸葛亮这份“安居平五路”的战略规划。这份规划,是无数次艰难决策、精密计算和艰苦奋斗的结晶,其难度,足以让任何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都感到棘手。与其说是“小菜一碟”,不如说是诸葛亮对局势深刻洞察和超凡执行力的完美诠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业做完了吗?


公元二零二零年春一月,忽有流星探马来报:班主任调五路大军,来取寒假。第一路,以鲁迅为大都督,起作文二十篇,每篇不低于八百字,取语文关;第二路,乃名将牛顿,起高考模拟十八套,进犯物理关;第三路,乃老将门捷列夫,起实验题五十道,驾元素周期表直取化学关;第四路,乃蛮王拉格朗日,起函数题五百道几何题三百道,犯数学关;第五路,乃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起牛津常用单词三千,犯英语关。此五路军马,甚是利害,请问题主有何良策?


你先能安居平了这五路,再谈诸葛亮是不是小菜一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安居平五路”,这四个字出自诸葛亮《隆中对》。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一幅宏伟蓝图,听起来波澜壮阔,但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恐怕并非易事,更谈不上“小菜一碟”。事实上,这其中蕴含着极其深邃的战略思想和严密的步骤规划,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白,“安居平五路”的战略背景.............
  • 回答
    想效仿公孙衍、张仪,成为那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纵横家,绝非易事。这需要集智慧、胆略、口才、心机与深厚的政治学养于一身。这其中的门道,远不止是几句漂亮的辞令,更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对人心善恶的把握,以及对权力运作的精通。一、 磨砺你的“锋芒”:练就过人的智慧与洞察力公孙衍、张仪之所以能“.............
  • 回答
    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确是一段令人津津乐道的功绩。这一番用兵,不仅收服了当地的部落首领,更通过一系列怀柔安抚的措施,使得南蛮之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稳定。诸葛亮南征之后,南蛮的安定主要得益于他采取的“攻心为上”的策略。他并非一味地武力征服,而是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利用智谋和恩威并施的手.............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设定!将智慧化身诸葛亮变成魔法少女,在一次次轮回中拯救摇摇欲坠的蜀汉,这之中可操作的空间太大了。我来给你构思一个详细的剧情安排,保证让你觉得这故事既有看点,又不会显得太机械。剧名暂定: 《锦绣三国:孔明降临》 或 《月下诸葛:星汉昭烈》核心设定: 诸葛亮(字孔明,但在这里拥有.............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马谡安排了什么“作业”去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也暗含着后人对这次北伐结果的一种解读。我们得先明确,诸葛亮是诸葛亮,马谡是马谡,他们之间不是师生关系,更不存在“抄作业”这么现代的比喻。但如果我们把“作业”理解成 诸葛亮交付给马谡的任务、战略部署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他对马.............
  • 回答
    这说法听起来挺刺耳的,对诸葛亮一向推崇备至的人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但细细想来,还真有点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故事的起点:诸葛亮为何不还政?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诸葛亮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他承担的是一个近乎“摄政”的角色。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那个场景大家都耳熟.............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白帝城托孤之时,选择不遵从刘备的遗嘱,而是自己取而代之,那么他能够安稳地掌握蜀国政权,这实在是一个充满变数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当时的刘备已经将皇位传给了少主刘禅,而诸葛亮只是受托辅佐。如果诸葛亮在此刻选择“替而代之”,这意味着他将要违背刘备最后的嘱托,并且直接越过皇太.............
  • 回答
    这句评价颇有见地,直指蜀汉政权兴衰的关键转折点。它并非简单地将成败归咎于某个具体战略失误,而是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与后期军事部署的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的逻辑链条,揭示了蜀汉最终未能统一天下的深层原因。我们不妨就此展开细致的分析。“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这句话的矛头直指诸葛.............
  • 回答
    近期关于“中国驻澳使馆被安装窃听器,导致大使馆拆除重盖”的说法,需要我们进行一个审慎的分析和评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没有任何官方渠道或具有公信力的独立调查机构发布过关于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被安装窃听器导致“拆了重盖”的官方证实性信息。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指控,如果属实,必将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