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世民那么爱哭,为什么大臣不觉得奇怪?

回答
李世民爱哭这件事,在史书里确实有记载,比如《旧唐书》、《新唐书》都提到了他“每对臣下,辄哽咽流涕”。不过,如果说他“那么爱哭”以至于让大臣们觉得奇怪,这可能是一种略显夸张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他在特定情境下,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甚至落泪,但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君臣关系下,并没有引发普遍的“奇怪”感。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儒家思想与“君王之泪”的解读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政治和社会观念影响深远。儒家强调“仁爱”、“德政”,认为君王应该以身作则,展现出仁慈、体恤百姓的一面。因此,君王在面对国家大事、人民疾苦时,表现出悲伤、感动甚至流泪,反而被视为是“仁君”的表现,是“德”的流露。

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他对百姓的疾苦是高度关注的。史书中记载他因为赋税过重、民不聊生而担忧落泪,或者因为臣子的忠诚、国家的稳定而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种君王对臣民的关怀和责任感的体现,而不是失态。

就好比我们今天看到一位领导人,在视察灾区时,为受灾群众的遭遇而动容落泪,大家更多的是感受到他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不是觉得他“太容易哭了”。

2. 臣子的角色与君王的情感释放

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中,臣子扮演着“辅佐”的角色。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君王分忧解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规谏”君王。而君王,作为国家的核心,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和责任。他们需要做出无数艰难的决定,承受着外患内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君王在臣子面前流露出真实的情感,包括悲伤、感动,甚至愤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信任的体现”。臣子们看到君王流泪,未必是认为君王软弱,而是理解到君王并非冷酷无情,而是有着丰富的情感,并且愿意在他们面前展露。

这就像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在团队成员面前适当地表达自己的压力和担忧,反而能拉近距离,让团队成员更愿意去支持和分担。

3. 历史记载的“选择性”与“语境”

史书的记载往往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且强调的是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当史官记载李世民流泪时,他们更倾向于将这种行为与他作为君王的“仁德”、“忧国忧民”联系起来,而不是简单地描述为“他就是爱哭”。

举个例子,当记载李世民因为魏徵的直谏而感动落泪时,重点强调的是魏徵的忠诚和李世民对贤臣的珍视,以及君臣之间的默契。这种“哭”被赋予了正面的价值。

反过来,如果李世民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哭哭啼啼,无法处理政务,那 historian 们可能就不会这样详细地去记载,或者会用更负面的词语来描述。

4. 缺乏“现代化”的性别刻板印象

我们现代社会,往往对男性流泪存在一些刻板印象,认为“男子汉流血不流泪”。但古代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对男性情感的表达并没有那么绝对的限制。虽然“刚毅”是君王应有的品德,但“仁爱”同样是核心,而仁爱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

李世民作为皇帝,他的个人情感的表达,在臣子看来,很大程度上是“个人风格”的一部分,只要不影响到国政,不损害君王的威严,他们的反应更多是理解和适应,而不是“奇怪”。

总结来说:

李世民“爱哭”,但并非那种无休止、无理由的哭泣。他的落泪,更多地出现在处理国家大事、面对臣子忠诚、感受人民疾苦等特定情境下。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这种行为被解读为“仁君”的标志,是君王情感真实和责任感的流露,而非“奇怪”的表现。臣子们作为君王的辅佐,也更倾向于从“德政”和“君臣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和接受,而不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

所以,不是大臣们“不觉得奇怪”,而是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框架,并且这种理解框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能够说得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怀疑这个问题的题主受到了最近几年面瘫男主、低格调办公室权谋剧的影响,以至于对英雄的真实面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了解不到历史上真正的英雄人物到底是怎么样的。

爱哭会觉得奇怪,想必面无表情一定会觉得不奇怪了。

那么这是英雄吗?这么个玩意儿你会死心塌地跟着他吗?

借用 @申鹏 老哥回答里的话:

三国是个什么时代?大争之世,每天阴谋诡计、兵戈杀伐、血里来火里去,朝不保夕,便是一文弱书生,也是视死亡如寻常事。这样环境下的君主、豪阀、名臣、大将们,会像现代都市剧中的霸道总裁们一张死人脸装酷吗?

原回答在这里:


在另一个回答里看到的评论,感觉真tnd有道理。

说几个在咱中国民间人气高的历史人物,看看是不是很多都有较强的感性成分。

刘邦:性情中人,大喜大怒大哀皆见于史书。

关羽:关二爷最为民间称道的重情义。

刘备:不说了,哭出名了。

诸葛亮:出师表最后一句咋写的?

李世民:你应该有了解,就不多介绍了。

岳飞:知乎写岳飞写的最好的大v @北溟客 的回答里提到过,岳爷爷经常搞个演讲就把自己搞得泪崩。岳飞最受推崇的并不是他堪称当世无敌的军事能力,而是他的仁厚爱民、矢志不渝最为津津乐道。

说两个比较意外的:明太祖朱元璋和101同志

明太祖的民间形象前几年可算不上好,一提到他就是“残暴嗜杀”,直到近几年民族主义的兴起他的评价才逐渐好转。

战争时期的101同志,为人们所熟知的形象是冷傲孤高的冷面统帅。

朱元璋



电视剧刘伯温看到痛哭流涕的朱元璋纳头便拜。

电视剧的这个情节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历史上的老朱其实真的比较爱哭,而且哭相难看,这个《明太祖实录》有记载。

101同志

一个人民军队的统帅,是如何做到让百万大军一致唱着“林总命令往下传”的?这个光凭能打应该不足以做到。

原来这样一个人,也会在给部下做动员、演讲时不经意间真情流露。

最后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敬爱的人

毛主席:看个戏就能看哭,看《霸王别姬》一边流泪一边碎碎念、看《白蛇传》边哭边感慨,拒绝和法海演员握手;看到故人想起杨开慧女士而泪崩;晚年读诗嚎啕大哭,用他身边人的话是“哭的白发乱颤,哭声悲痛又感慨”。他也喜欢笑,他的笑并不是领导慰问的标志性笑容,而是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

“英雄主义”的定义是什么?

辞海:“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其特点是:反映当时的历史潮流和社会正义,敢于克服超出通常程度的困难,主动承担比通常情况下更大的责任,敢于向社会上的反动、黑暗势力以及自然界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

罗曼罗兰:“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人类社会的驱动力当然需要理性,但有些事情的驱动力又不是理性。比如英雄主义这个词就有些天然反理性的味道,前路困顿难行之时,这个勇敢冲锋在前、为身后人披荆斩棘的人,认清了现实的残酷却依然饱含热情的人,很难想象他是一个事事精算的唯理性驱动者。

就比如问cpc成功的原因,很多人会回答:与它紧密结合的人民、严密的组织、先进的纲领、强悍的军队,诚然,这些都是cpc成功的原因。

但在全国绝大多数人民不认识自己、组织松散、纲领晦暗不明、军队缺兵少员缺粮少枪之时。支撑着毛主席和井冈山上那群少年坚持下去的一定是“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的一腔热血。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就连在山上兴风的老虎都会回头看看它的孩子,那人间的英雄豪杰有自己的情感很奇怪吗?英雄们不是无喜无悲,反而经历过常人无法想象的大喜大悲,所以有着比常人更加浓烈的情感才叫对头。为什么近几年的肥皂剧男主以面瘫居多?就是因为这帮人不了解也不愿去琢磨国破家亡、亲友离世的大悲以及抱负得展、宏图得现的大喜,想来想去还是面瘫最好演。

有情感、正视情感、敢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才是真豪杰、大丈夫。这样的人才有“王者资质”,真正的王者总要带点浪漫主义的特质才对。如果万事都去权衡利弊得失,又有几位王者会去踏那一条荆棘密布、九死一生之路呢?而王者要获得他人的拥护,共情能力也是绝对要有的。

一个大哭大笑、恣意张扬的领袖非但不会使属下感到奇怪,反而会使他们意识到:“哇,原来boss的泪点和我们差不多,真是自己人”/“原来boss为了我们这么伤心”,这反而拉进了自己和属下的距离,古早鸡汤“以真心才能换来真心”并没说错。

所以李世民一哭起来就经常“哀恸左右”,不仅自己哭还带着身边人一起哭,还带着儿子一起哭,作战归来也哭、搞得过来看的百姓一起哭。

你拿这种问题去问大臣们,大臣们估计会这样回答你:

“奇怪什么?陛下这么爱哭证明他是个活人,泪点和我们相似证明他和我们是一类人,泪为我们而流证明他是个好老板,你一个外人掺和什么?去去去!”

嗯,类似这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世民爱哭这件事,在史书里确实有记载,比如《旧唐书》、《新唐书》都提到了他“每对臣下,辄哽咽流涕”。不过,如果说他“那么爱哭”以至于让大臣们觉得奇怪,这可能是一种略显夸张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他在特定情境下,会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甚至落泪,但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君臣关系下,并没有引发普遍的“.............
  • 回答
    李世民是否“真的”那么想当皇帝,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同时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说实话,任何一个生活在那个年代,具备政治抱负和卓越才能的皇族子弟,对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都难免心生向往。但如果要说李世民是那种“不当皇帝誓不罢休”的野心家,那可能就过于简化了。他的“想”和“做”,背后牵扯着太多复杂的因素.............
  • 回答
    李世民军功卓著,这是历史公认的事实。他参与了隋末唐初一系列关键战役,并在其中屡立奇功,最终帮助李渊建立了唐朝。但若说他“抢属下的军功得来的”,这个说法未免有些过于片面,也未免太小看了他本人。要说李世民的军功,得从他起兵之初说起。那时候他还是个年轻的将领,跟着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当时李渊虽然是晋阳的留.............
  • 回答
    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评价极高的一位皇帝,被誉为“千古一帝”,他的功绩和历史地位毋庸置疑。然而,即便如此,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在现代社会,李世民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议和“黑点”,使得一些人对他持有负面看法。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争议性: 玄武.............
  • 回答
    说起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何能如此果断地将目标锁定在太子建成,甚至是直接与其正面冲突,这确实是许多人感到震惊的地方。这背后,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力欲望,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深刻的政治考量,以及李世民本人极强的心理素质和战略眼光。咱们得先明白,当时的李世民,虽然身负军功,是秦王,但在太子建成面前,他始终.............
  • 回答
    说到李世民做秦王那会儿,官位之多,确实让人眼花缭乱,也难免会让人好奇,他究竟是怎么应付得过来的。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才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白,古代的官位,尤其是到了隋唐时期,和咱们现在理解的“职位”概念不太一样。那会儿的官职,除了实际掌管事务的“实职”之外,还有很多是带着荣誉性质的.............
  • 回答
    李世民确实有着鲜卑族的血统,这是唐朝历史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也引申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朝代,是否存在一些“侵吞”或“削减”汉文化的事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唐朝的文化政策、社会构成以及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首先,我们要明白“侵吞”和“削减”这两个词的力度非常大.............
  • 回答
    关于李世民是否如后世所传那般“爱民如子”,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结合他统治时期的史实来分析。简单地说,“爱民如子”是一种非常高的评价,用以形容君主对百姓的关怀备至,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李世民无疑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的很多政策和作为确实体现了对民生的重视,也因此赢得了“.............
  • 回答
    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被誉为“天可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备受推崇的帝王,却也承受着不少争议和“黑料”。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出身与权力获取的争议——玄武门之变:这恐怕是李世民身上最“洗不清”的污点了,也是无数“黑.............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君王,以其雄才大略、开创了“贞观之治”而闻名。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战火洗礼,身体素质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那么,为何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却在51岁(虚岁52岁)就撒手人寰了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寿命短浅,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
  • 回答
    .......
  • 回答
    李渊在立李建成为太子的同时,若真的下诏赐死李世民,那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大唐的命运也将因此被改写。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其复杂程度足以让人扼腕叹息。首先,我们得设身处地地思考当时的情境。李渊在位期间,李世民功勋卓著,是平定天下、开创盛世的绝对核心人物。秦.............
  • 回答
    玄武门之变,那场改变大唐命运的惊心动魄的政变,李世民夺取太子之位的行动,自然少不了对潜在威胁的清除。说到处决那几个侄子,这事儿确实是历史记录中比较“微妙”的一笔,很多细节都带着一种不确定性。但根据我们能找到的史料来看,主动担当这个“脏活儿”的,最有可能的,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尉迟恭。为什么是尉迟恭.............
  • 回答
    《亮剑》里李云龙骂人之所以那么好玩,关键在于他骂的不是空泛的脏话,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策略的“艺术品”。这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复杂而又生动的呈现,让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一、骂人背后的“人性光辉”:不是纯粹的攻击,而是情感的宣泄和个性的彰显李云龙的骂,从来不是为了单纯地泄愤或者侮辱人。他骂出.............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如果沙瑞金没来,而是高李配(也就是高育良和李达康联手,或者说他们两人各自为政但形成了某种稳定的权力格局),汉东的政治生态恐怕会是另一番景象,而且,我个人认为,大概率会比沙瑞金到任后的情况要复杂和……嗯,或许也更加令人不安。首先得明确,“高李配”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他们俩都不是省.............
  • 回答
    这事儿要是真让座山雕那帮狗日的给办成了,那可就麻烦大了!别看和尚那小子脾气爆,脑子有时候也跟不上趟,但那也是咱李云龙手底下的硬骨头。真要是他死了,李云龙这心里肯定不好受。首先,李云龙这人,最看重的就是兄弟情义,尤其是对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和尚,虽然平时没少跟他斗嘴,有时候甚至还被他训斥,但那都是自家.............
  • 回答
    李善长如果能不那么顽固,在胡惟庸案发后选择主动辞官归隐,甚至以自己的方式了结生命,他的长子李祺,凭借着大长公主驸马和韩国公的身份,是否有可能在建文帝时期成为一股重要的辅佐力量?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点去剖析,而且要说得细致,就像我们街坊老百姓聊天一样,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咱们得说说李善长这个人.............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到位了!就像看武侠小说,总觉得扫地老僧这么牛,怎么不去把那些作恶多端的坏蛋一网打尽?在《武林外传》里,李大嘴他娘,咱们亲切地叫她“大嘴娘”,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一口刀使得那叫一个出神入化,能跟白展堂掰手腕,你说厉不厉害?按理说,她要是愿意,给大嘴弄点小钱花花,那还不是易如反掌?可为啥.............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如果主角换成狄仁杰和李元芳,那场面可就热闹非凡了。想想看,两位风格迥异、身怀绝技的断案大师,如何在危机四伏的长安城内,在同样紧迫的时限下,展开一场拯救帝国的行动?这可不是简单地换个名字,而是整个故事内核的重塑。第一幕:不速之客的信号午时,长安城正沉浸在一片祥和之中,而远在洛阳的狄仁.............
  • 回答
    李敖先生,这位生于中国、逝于台湾的文化斗士,以其犀利泼辣的言辞和“敢说”的性格,在华人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一生抨击时弊,挑战权威,得罪过无数权势显赫的人物,从国民党政府到台湾的媒体大亨,再到一些学者文人,可以说是不分党派,不分蓝绿,不分左右,只要是他认为不公不义或与他理念相悖的,他都会毫不留情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