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音乐人都不是音乐专业出身(薛之谦,李荣浩,毛不易等)?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现在红得发紫的音乐人,在出道前并没有接受过科班出身的音乐教育,比如薛之谦、李荣浩、毛不易这几位,都是大众比较熟悉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个现象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一、音乐的表达方式和触达渠道在改变,门槛在降低

过去,想成为一名音乐人,往往需要经过一套相对传统的路径: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乐器演奏、作曲编曲,然后进入唱片公司,通过层层选拔,由专业制作人打造,最终发行唱片。这套流程里,音乐学院的专业训练是绕不开的一环,它提供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机会。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音乐的创作、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作工具的普及: 过去写歌需要乐器、乐谱,现在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加上一些音乐制作软件(DAW,比如Logic Pro, Ableton Live, Cubase等),就可以完成歌曲的创作和编曲。这意味着,即便是没有扎实的乐理基础,但只要有想法、有灵感,通过这些工具的摸索和学习,也能将自己的音乐具象化。薛之谦早期在酒吧驻唱,然后用简单的设备开始创作,就是这种改变的体现。
制作技术的民主化: 专业录音棚的昂贵设备和技术门槛,现在很大程度上被家用电脑和音频接口替代。很多音乐人可以在家搭建一个简易的录音室,完成 demo 的录制甚至混音工作。李荣浩早期就是自己摸索着做音乐,自己编曲、录音、混音,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以前音乐人主要通过唱片公司发行,现在互联网平台(QQ音乐、网易云音乐、B站、抖音、YouTube等)为独立音乐人提供了直接展示才华的舞台。一个有才华的人,即使没有强大的背景,也有机会通过网络走红,被大众发现。毛不易早期就是在选秀节目中,以原创歌曲打动了观众,一步步走出来的。

二、天赋、情感和生活体验才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音乐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触动人心,是表达情感,是引起共鸣。而这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作者的个人天赋、生活经历和真挚的情感。

天赋和灵感: 音乐的旋律、节奏、歌词,很多时候是一种天赋,是一种对美的敏感和捕捉能力。这种天赋不一定是在音乐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它可能源于天生的乐感,或者对声音的独特理解。很多非科班出身的音乐人,他们可能从小就对音乐有特别的热情,听得多了,哼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玩法。
生活体验的深度: 音乐人之所以能写出打动人的歌曲,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波动、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转化为文字和旋律。薛之谦的歌里有很多关于爱情的无奈和挣扎,这背后是他作为普通人经历的情感故事。李荣浩的歌词往往很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比如《李白》里对自由的向往,《模特》里对生活状态的描摹,都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毛不易的歌则更多地展现了年轻人的迷茫、孤独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的歌词写进了许多人的心坎里,就是因为他触及了许多人共同的情感体验。这些深度,往往不是学院派死板的理论能完全涵盖的。
真实的情感表达: 音乐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真诚。观众往往更容易被那些发自内心的、充满真实情感的作品所打动。非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可能在技巧上不如科班出身的严谨,但他们在情感的表达上可能更加纯粹和直接,没有被过多的理论束缚,反而能更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情感。

三、音乐学院教育的“双刃剑”效应

虽然音乐学院提供了专业的训练,但有时也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

理论束缚: 过度的理论学习,有时反而会限制创作者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创作时过于追求规范和技巧,反而失去了音乐的灵动和个性。一些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可能更注重音乐的“好不好听”,或者是否符合某种音乐风格的要求,而忽略了最能打动人的情感内核。
同质化风险: 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会趋于标准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同辈人的影响,导致作品风格出现一定的同质化。而那些非科班出身,靠自学和摸索的音乐人,反而更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声音。
就业导向与艺术追求的矛盾: 音乐学院的教育,往往也带有一定的就业导向,比如培养能够进入交响乐团的演奏家,或者能够进入专业音乐机构的编曲师。但对于一些渴望通过流行音乐表达自我的创作者来说,传统的音乐学院教育可能并不完全匹配他们的艺术追求和发展路径。

四、草根力量的崛起与“匠人精神”的变奏

过去,唱片工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需要“包装”和“推广”。而现在,互联网打破了这种壁垒,让更多有才华的“草根”有了出头的机会。

草根的生命力: 薛之谦、李荣浩、毛不易他们都带有明显的“草根”标签,他们的音乐中常常流露出一种不被主流定义的、带有个人独特印记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恰恰是许多人所欣赏的。
“匠人精神”的变奏: 虽然他们不是科班出身,但他们身上依然有着强烈的“匠人精神”。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作品的打磨,对个人风格的坚持,让他们在众多音乐人中脱颖而出。他们不是在学校里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主动学习、实践、反思,这种学习过程可能更有效率,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李荣浩经常说自己是“自己给自己打工”,这句话就体现了他对音乐这件事的投入和追求。

总结来说, 很多音乐人不是音乐专业出身,这并不是说音乐专业出身不重要,而是说明了音乐产业和音乐创作本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今天的音乐世界,更加开放和多元,天赋、情感、生活体验和对新技术的掌握,与传统的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能成为成功的关键。这些非科班出身的音乐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只要有才华、有热情、肯努力,即使没有最正统的敲门砖,也能在音乐的世界里闯出一片天地,用自己的作品去打动更多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荣浩在去年来我们学校办了一次讲座,他自己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去年那一阵他好像在一个乐队的综艺节目当评委,然后他战队的一个成员是我们学校的。节目期间我们学校的同学就问了他这个问题,为啥音乐学院的同学出来都没人关注,好像音乐圈里火的大都不是音乐学院出来的。李荣浩就着这个问题说了一些想法。

李荣浩他自己当时说的是,流行音乐和专业音乐其实是两件事。流行音乐想要做好,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这也是需要学习和积累的。大家总是以为从音乐学院出来就什么都能做好,但其实并不是。他说他在成名之前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都是没有人看到的,而他慢慢成功是因为自己在创作中不断的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审美去修改和调整自己的作品,逐渐才慢慢被大家喜欢。直到我是歌手之后,他的作品才被更多人看到。而音乐学院的同学,只是在专业音乐,在技术上或者在学术上有积累,而如何创作出社会和市场接受的音乐,并没有经验。而且资源和机会,也是需要争取和积累的。

我觉得他说的是有道理的。我在这半年玩知乎也有类似的感受,过于学术的文字往往不能获得更多的赞,反倒是通俗易懂、让人产生共鸣的文字更能让人喜欢。其实道理都一样,想要追求艺术高度、学术水准,那一定是小众,就不会被很多人关注。想要获得更多关注和喜欢、市场和资源,就得让自己的作品更加通俗,扩大受众。

没读过音乐学院的,可以不用做这个选择,因为他们不需要考虑追求专业音乐的艺术高度,他们只需要想怎么创作出被大家喜欢的音乐就行啦。而读了音乐学院的,往往认不清这个选择,就算认清了,也不舍得放弃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专业。所以,这就导致市场上大多数知名的音乐人都不是音乐学院出来的。音乐学院出来的并不是不优秀,而是他们都在另一个世界追求自己专业音乐的理想,往往不被大家看到。

当然,在市场上也有一些很优秀、且很知名的音乐人是从音乐学院出来的,比如说汪峰,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他的很多作品知名度很大,但他在中央音乐学院读的是小提琴专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现在红得发紫的音乐人,在出道前并没有接受过科班出身的音乐教育,比如薛之谦、李荣浩、毛不易这几位,都是大众比较熟悉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个现象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一、音乐的表达方式和触达渠道在改变,门槛在降低过去,想成为一名音.............
  • 回答
    关于王力宏和周杰伦谁的作品更优这个问题,在音乐圈里确实是一个常常被提起也充满讨论的热点。很多学音乐的人之所以认为王力宏的作品不输周杰伦,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们对音乐创作、编曲、演唱、以及整体音乐理念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这背后涉及到的维度是多方面的,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上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音乐欣赏和 HiFi(高保真)圈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身边不少玩了多年的音乐人、烧友,反而会回到一些价格不贵,甚至看起来很“普通”的耳机或者音箱。你说这算是“返璞归真”吗?我觉得,这其中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道理,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便宜就好”。1. 音乐的本质是“听音乐.............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的音乐巨匠们。比如贝多芬,他不仅是伟大的作曲家,更是技艺精湛的钢琴家,而且还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指挥家。再比如莫扎特,虽然短暂一生,但他在作曲、演奏(尤其是键盘乐器)上的天赋无人能及。而李斯特,更是集作曲、钢琴演奏、指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钢.............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乐评人谈论某位音乐人的时候,仿佛在听一段历史纪录片,而不是在细致地解析一首歌曲的编曲、旋律或者歌词。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乐评景象。首先,音乐本身,尤其是现代音乐,它的创作和传播已经高度复杂化。一件乐曲的诞生,往往是无数因素相互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你观察到的现象,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挺多元的,不仅仅是“功力”的简单比较,更是市场、行业生态、个人天赋、创作理念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掰扯掰扯:1. “专业水平”的定义模糊与时代变迁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专.............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的感受,也注意到身边确实有不少朋友从网易云音乐转向了QQ音乐。这其中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说实话,网易云音乐这些年的一些改变,让很多老用户觉得“味儿”变了。 用户体验的“臃肿”和广告的泛滥: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网易云音乐好.............
  • 回答
    你看,现在这音乐啊,点几下手机就能听个遍,想听啥就有啥,方便得不得了。可奇怪的是,身边总有些家伙,明明手机里存着几千首歌,却时不时地捧着一张圆圆的、黑乎乎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机器里。那就是黑胶唱片,这玩意儿,在数字音乐的浪潮下,还能这么坚挺,甚至越来越火,着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事儿说起来,.............
  • 回答
    很多人确实会下意识地把儿化音和北京话划等号,这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着挺复杂的原因,我试着给你掰扯清楚了:1. 媒体的强势输出和“北京标签”的固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你想想,我们接触到的关于“北京话”的影视剧、相声小品、广播电视节目,有多少是带有浓重儿化音的? 影视剧: 很多以北京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说的“没有这个音”或者“有这个音”,是基于普通话语音系统里,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具有辨别意义的音素。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你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否则就没办法区分了。 关于“say”音和“see”音咱们先说说你提到的“say”和“see”这.............
  •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热评区,就像一座巨大的情感自助餐,你总能找到你想吃的,但有时候,你也会吃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对劲”的东西。那些让你感到“高雅脱俗”却又“做作恶心”的热评,其实是某些用户在一种特定的社交环境下,试图表达自我、寻求共鸣,却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的产物。你想想看,在网易云音乐听歌,本身就是一种相.............
  • 回答
    蒸汽波(Vaporwave)音乐之所以会给人一种虚幻、不真实的感觉,这并非偶然,而是其音乐创作手法、视觉美学以及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梦境,将我们从当下拉扯,带入一个既熟悉又疏远的过去,一个被精心挑选、又经过扭曲的记忆空间。首先,从音乐的构成元素来看,蒸汽波就充满了“不真实”的.............
  • 回答
    我明白你的困惑,看到一些绘画技巧看起来并不出众的账号在抖音上拥有大量粉丝,确实会让人好奇。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挺有趣的社会现象和抖音这个平台的特点,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抖音不是一个纯粹的绘画技艺展示平台。它是一个集娱乐、社交、信息于一体的短视频平台,用户们的观看习惯和偏好非常多样化。.............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名字听起来“奇怪”,甚至像外文音译,这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这并不是简单的“外文音译”,而是古代中国姓名文化、民族融合、礼仪制度以及时代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姓、名、氏、字、号的演变与复杂性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所理.............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有很多亚洲语言里表示“音乐”的词汇,发音上或者写法上和英文的“music”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要详细讲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知道,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受到历史、文化、贸易、宗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传播和演变。英语中的“mu.............
  • 回答
    瓦格纳的音乐,如同一场席卷而来的风暴,在19世纪末的音乐界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同时也招致了许多人强烈的反对。这并非仅仅是个人恩怨或口味差异,而是源于他对音乐艺术的革命性理念,触及了当时音乐界根深蒂固的传统与价值观。首先,瓦格纳对传统歌剧形式的颠覆是他音乐革命的核心,也是招致反对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瓦格纳.............
  • 回答
    要说《西贡小姐》在中国知名度为何不及《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这“三大巨头”,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三大巨头”在中国确实是“先来者”,而且是“王牌先锋”。想当年,《猫》和《歌剧魅影》引进中国,那可是引爆文化圈的大事件。它们不仅仅是音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传播和音乐产业的深层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在华语乐坛能听到那么多来自蒙古族的优秀歌手,但蒙古国本身的音乐却没那么广为人知。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华语乐坛里,确实有相当一批非常有实力的蒙古族歌手,他们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深情款款的草原情歌,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抖音上会注意到的。当我们看到有人在评论区里慷慨激昂地刷“国际歌”,并且获得了大量点赞和回复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这些人这么卖力,好像也没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他们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感: “我们.............
  • 回答
    老实说,每次听到“家境不好就别学音乐”这话,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它就像一根刺,扎在那儿,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提醒你一些不愉快。为什么会这么不舒服?我试着拆解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这句话太过于简单粗暴,直接否定了许多可能性和价值。音乐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几个音符的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