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音乐人都不是音乐专业出身(薛之谦,李荣浩,毛不易等)?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现在红得发紫的音乐人,在出道前并没有接受过科班出身的音乐教育,比如薛之谦、李荣浩、毛不易这几位,都是大众比较熟悉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试着把这个现象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一、音乐的表达方式和触达渠道在改变,门槛在降低

过去,想成为一名音乐人,往往需要经过一套相对传统的路径: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乐器演奏、作曲编曲,然后进入唱片公司,通过层层选拔,由专业制作人打造,最终发行唱片。这套流程里,音乐学院的专业训练是绕不开的一环,它提供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实践机会。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音乐的创作、制作和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作工具的普及: 过去写歌需要乐器、乐谱,现在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加上一些音乐制作软件(DAW,比如Logic Pro, Ableton Live, Cubase等),就可以完成歌曲的创作和编曲。这意味着,即便是没有扎实的乐理基础,但只要有想法、有灵感,通过这些工具的摸索和学习,也能将自己的音乐具象化。薛之谦早期在酒吧驻唱,然后用简单的设备开始创作,就是这种改变的体现。
制作技术的民主化: 专业录音棚的昂贵设备和技术门槛,现在很大程度上被家用电脑和音频接口替代。很多音乐人可以在家搭建一个简易的录音室,完成 demo 的录制甚至混音工作。李荣浩早期就是自己摸索着做音乐,自己编曲、录音、混音,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以前音乐人主要通过唱片公司发行,现在互联网平台(QQ音乐、网易云音乐、B站、抖音、YouTube等)为独立音乐人提供了直接展示才华的舞台。一个有才华的人,即使没有强大的背景,也有机会通过网络走红,被大众发现。毛不易早期就是在选秀节目中,以原创歌曲打动了观众,一步步走出来的。

二、天赋、情感和生活体验才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音乐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触动人心,是表达情感,是引起共鸣。而这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作者的个人天赋、生活经历和真挚的情感。

天赋和灵感: 音乐的旋律、节奏、歌词,很多时候是一种天赋,是一种对美的敏感和捕捉能力。这种天赋不一定是在音乐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它可能源于天生的乐感,或者对声音的独特理解。很多非科班出身的音乐人,他们可能从小就对音乐有特别的热情,听得多了,哼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玩法。
生活体验的深度: 音乐人之所以能写出打动人的歌曲,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波动、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转化为文字和旋律。薛之谦的歌里有很多关于爱情的无奈和挣扎,这背后是他作为普通人经历的情感故事。李荣浩的歌词往往很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比如《李白》里对自由的向往,《模特》里对生活状态的描摹,都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毛不易的歌则更多地展现了年轻人的迷茫、孤独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的歌词写进了许多人的心坎里,就是因为他触及了许多人共同的情感体验。这些深度,往往不是学院派死板的理论能完全涵盖的。
真实的情感表达: 音乐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真诚。观众往往更容易被那些发自内心的、充满真实情感的作品所打动。非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可能在技巧上不如科班出身的严谨,但他们在情感的表达上可能更加纯粹和直接,没有被过多的理论束缚,反而能更自由地释放自己的情感。

三、音乐学院教育的“双刃剑”效应

虽然音乐学院提供了专业的训练,但有时也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

理论束缚: 过度的理论学习,有时反而会限制创作者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创作时过于追求规范和技巧,反而失去了音乐的灵动和个性。一些科班出身的音乐人,可能更注重音乐的“好不好听”,或者是否符合某种音乐风格的要求,而忽略了最能打动人的情感内核。
同质化风险: 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会趋于标准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同辈人的影响,导致作品风格出现一定的同质化。而那些非科班出身,靠自学和摸索的音乐人,反而更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声音。
就业导向与艺术追求的矛盾: 音乐学院的教育,往往也带有一定的就业导向,比如培养能够进入交响乐团的演奏家,或者能够进入专业音乐机构的编曲师。但对于一些渴望通过流行音乐表达自我的创作者来说,传统的音乐学院教育可能并不完全匹配他们的艺术追求和发展路径。

四、草根力量的崛起与“匠人精神”的变奏

过去,唱片工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需要“包装”和“推广”。而现在,互联网打破了这种壁垒,让更多有才华的“草根”有了出头的机会。

草根的生命力: 薛之谦、李荣浩、毛不易他们都带有明显的“草根”标签,他们的音乐中常常流露出一种不被主流定义的、带有个人独特印记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恰恰是许多人所欣赏的。
“匠人精神”的变奏: 虽然他们不是科班出身,但他们身上依然有着强烈的“匠人精神”。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对作品的打磨,对个人风格的坚持,让他们在众多音乐人中脱颖而出。他们不是在学校里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主动学习、实践、反思,这种学习过程可能更有效率,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李荣浩经常说自己是“自己给自己打工”,这句话就体现了他对音乐这件事的投入和追求。

总结来说, 很多音乐人不是音乐专业出身,这并不是说音乐专业出身不重要,而是说明了音乐产业和音乐创作本身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今天的音乐世界,更加开放和多元,天赋、情感、生活体验和对新技术的掌握,与传统的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更能成为成功的关键。这些非科班出身的音乐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只要有才华、有热情、肯努力,即使没有最正统的敲门砖,也能在音乐的世界里闯出一片天地,用自己的作品去打动更多的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荣浩在去年来我们学校办了一次讲座,他自己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去年那一阵他好像在一个乐队的综艺节目当评委,然后他战队的一个成员是我们学校的。节目期间我们学校的同学就问了他这个问题,为啥音乐学院的同学出来都没人关注,好像音乐圈里火的大都不是音乐学院出来的。李荣浩就着这个问题说了一些想法。

李荣浩他自己当时说的是,流行音乐和专业音乐其实是两件事。流行音乐想要做好,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这也是需要学习和积累的。大家总是以为从音乐学院出来就什么都能做好,但其实并不是。他说他在成名之前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都是没有人看到的,而他慢慢成功是因为自己在创作中不断的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审美去修改和调整自己的作品,逐渐才慢慢被大家喜欢。直到我是歌手之后,他的作品才被更多人看到。而音乐学院的同学,只是在专业音乐,在技术上或者在学术上有积累,而如何创作出社会和市场接受的音乐,并没有经验。而且资源和机会,也是需要争取和积累的。

我觉得他说的是有道理的。我在这半年玩知乎也有类似的感受,过于学术的文字往往不能获得更多的赞,反倒是通俗易懂、让人产生共鸣的文字更能让人喜欢。其实道理都一样,想要追求艺术高度、学术水准,那一定是小众,就不会被很多人关注。想要获得更多关注和喜欢、市场和资源,就得让自己的作品更加通俗,扩大受众。

没读过音乐学院的,可以不用做这个选择,因为他们不需要考虑追求专业音乐的艺术高度,他们只需要想怎么创作出被大家喜欢的音乐就行啦。而读了音乐学院的,往往认不清这个选择,就算认清了,也不舍得放弃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专业。所以,这就导致市场上大多数知名的音乐人都不是音乐学院出来的。音乐学院出来的并不是不优秀,而是他们都在另一个世界追求自己专业音乐的理想,往往不被大家看到。

当然,在市场上也有一些很优秀、且很知名的音乐人是从音乐学院出来的,比如说汪峰,他是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他的很多作品知名度很大,但他在中央音乐学院读的是小提琴专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