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亚洲语言的“音乐”一词也是music?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有很多亚洲语言里表示“音乐”的词汇,发音上或者写法上和英文的“music”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要详细讲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知道,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受到历史、文化、贸易、宗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传播和演变。英语中的“music”这个词,它的根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在古希腊,有一个词叫做 μουσική (mousikḗ)。这个词本身的意思非常广泛,不仅仅是指我们现在狭义理解的通过声音组合而成的旋律,它还包含了诗歌、舞蹈、戏剧、甚至包括天文学、哲学、数学等一切与“缪斯”(Muses)相关的艺术和科学。“缪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与灵感的九位女神,所以凡是能够激发灵感、带来美的享受的领域,都可以被归类为“mousikḗ”。

后来,这个词通过拉丁语 musica 流传到了欧洲各国。再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和发展,最终在英语中变成了我们熟悉的“music”。

那么,为什么很多亚洲语言也出现了类似的词汇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西方文化和技术的传播:
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全球的扩张和影响力增强,很多西方文化的概念、科技产品、学术思想等都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了亚洲。音乐作为一种普世的艺术形式,其现代的理解和发展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当亚洲国家在学习和引进西方的音乐理论、音乐教育、乐器以及音乐产业时,“music”这个词以及其相关的概念也自然而然地被引入和接受。

2. 语言的借用和本土化:
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非常乐于“借用”外来词,尤其是当这个词所代表的概念是新的、或者在该语言中没有一个完全对应的词汇时。借用外来词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直接音译,另一种是意译(但这种情况在这里不太常见)。

对于“music”这个词,很多亚洲语言采取了音译的方式。也就是说,他们听到了“music”这个发音,然后尝试用自己语言的语音系统去模仿和表达,从而创造出了与“music”发音相似的词汇。

举几个例子:

日语: 音乐写作 音楽 (ongaku)。虽然写法不完全一样,但“on”的发音和英文的“mu”在某些语境下有些相似,而“gaku”和“sic”也有一定的距离。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大量引进西方文明,包括音乐。当时为了引进“music”这个概念,可能采取了多种方式,包括意译和音译的混合。如果细究其词源,“ongaku”的“on”来自于“音”(oto),表示声音;而“gaku”来自于“乐”(gakusou),表示演奏、音乐。所以从字面上看,它是意译“声音的演奏”。但是,在实际的语境中,尤其是在讨论西方音乐或者现代音乐理论时,“music”的痕迹是存在的,并且“ongaku”这个词本身在日常交流中就承载了“music”的含义。

韩语: 音乐写作 음악 (eumak)。这里的“eum”和“ak”的发音,与英文的“music”在音节构成和部分发音上确实有相似之处。韩语中的“eum”来自于汉字“音”,表示声音;“ak”来自于汉字“樂”,表示音乐。所以“음악”也是一个意译+音译的产物。它吸收了汉字“音”和“樂”的含义,并且发音也与“music”有一定程度的呼应。

中文: 在中国大陆,“音乐”这个词是比较传统的意译,由“音”和“乐”组成,意为声音的艺术。然而,在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在一些早期的翻译中,确实存在音译的尝试,比如“慕斯奇”、“慕塞奇”等,但这些音译词并没有像“音乐”这样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不过,即便“音乐”是意译,由于“music”这个概念的全球影响力,中文“音乐”在与世界其他语言交流时,自然而然地就承担了“music”的功能。而且,很多中文的音乐评论、理论书籍中,也经常会直接使用或提及“music”这个英文词,尤其是在讨论西方音乐流派、乐器或者音乐产业时。

其他亚洲语言: 很多东南亚语言,如越南语、泰语、印尼语等,也受到西方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在表示“音乐”时,其词汇的发音或结构也可能与“music”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这往往是由于音译或是在吸收西方概念时与原有语言融合的结果。

3. 汉字文化圈的影响:
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都曾受到汉字文化的影响。很多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汇,早期都是通过汉字来传播和理解的。虽然“music”这个词本身不是汉字,但当西方文化传入时,亚洲国家往往会寻找汉字词汇来对应。即使最终采用了意译,比如“音乐”,但在学习和接受西方音乐体系的过程中,“music”这个词作为国际通用语,其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有时候,为了方便沟通和理解,直接引入音译或在原有词汇中融入相似的发音元素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4. 普适性和跨文化交流:
语言的演变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当一个概念在国际上有一个广泛被接受和使用的词汇时,其他语言在引入或讨论这个概念时,很容易受到这个词汇的影响。对于“music”而言,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和文化概念,其英文词汇的国际影响力非常大。

总结来说, 很多亚洲语言中表示“音乐”的词汇,虽然不都是直接音译自英文的“music”,但其出现相似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西方音乐文化和概念的传入: 现代音乐的很多理论和实践都源自西方,随之带来了“music”这个词。
语言的借用机制: 亚洲语言在吸收外来概念时,倾向于音译或在原有词汇中融入相似发音元素。
汉字文化圈的间接影响: 尽管“music”非汉字,但汉字词汇在表达概念时,也可能间接影响到外来词的音译或引入方式。
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国际通用语言的影响力以及便捷的沟通需求。

所以,与其说很多亚洲语言的“音乐”词也是“music”,不如说它们是在不同语言背景下,为了表达同一个普遍的概念(音乐),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和语言自身演变规律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出了与“music”在发音或概念上有联系的词汇。这是一个语言吸收、融合和创新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欧洲人和亚洲人的概念不等于语言上的分类。很多“亚洲语言”只是在亚洲而已,实际上都是印欧语,印欧语内部一个单词同源简直是理所应当。剩下的一些闪含语系等语言也很像,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十分靠近就在隔壁,和印欧语有词汇交流很正常。

顺便给评论区一位高人说说希腊语为什么和印欧语发展有关系:

希腊语mousikē→拉丁语musica→古法语musique(同有古高地德语mosica、荷兰语muziek、丹麦语musik、意大利语musica、西班牙语musica、俄语музыка等)→中古英语musike→现代英语music

如果题主是想问“为什么一个民族的底层核心词汇会被其他语言入侵”的话,你看看现代日语含有多少英语词就能明白了

同时汉语不少核心词汇也遭遇了变化和入侵,要是高中语文课认真学的话,能发现不少古今对基础事物不同的表述,其中有部分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语言,有的也来自于印欧语(比如经由吐火罗语传进来的蜂蜜的“蜜”)。

评论区很奇怪,自己说个话也是逻辑不清,印欧语地区的人说印欧语有什么问题?某民族地理位置在亚洲又跟语言分属印欧语有什么关系,难道说你们觉得一个在美洲生活的印第安人说源自于大洋彼岸的英语是不可能的吗?

并且语言是可以交流的,就算不分属一个语言区,只要存在文化交流都可能把词汇互相传递出去,并且这一过程是不分有无原词汇代替的。

如果评论区某位老哥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亚洲的某地方会说印欧语……可以猜猜印欧语的“印”指的是哪儿

再顺便:现在美洲人和澳洲人大部分也都说印欧语,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确实是殖民者的人性和道德问题)


评论区的那几位高人被知乎自动屏蔽了,可惜没有截屏让大家奇文共欣赏,

这里我稍微补充一下上文提到的“蜜”大概率来自印欧语的理由。

英语现在仍然有个词mead:“a strong liquor made from fermented honey and water”发酵蜂蜜和水制成的烈性酒的意思。这个词直接来源于古印欧语词根(PIE root)*medhu- ,其意为honey, sweet drink”(蜂蜜,甜饮料)

其演化脉络是这样的:古印欧语词根“*medhu-”(同有古词根*melit-,这个见于西方,*medhu见于东方,希腊语兼有两个词根)→ 原始日耳曼语 *meduz→古英语medu(同时也有古挪威语mjöðr,丹麦语mjød,古弗里西语和中古荷兰语mede,古高地德语metu等)→中古英语mede→现代英语mead(同有现代德语Met和现代俄语мёд等)

季羡林先生研究认为汉语的“蜜”应借自属于印欧语的吐火罗语:其吐火罗语A型的“蜜”为myat,吐火罗B型之“蜜”为mit。

而我们对“蜜”的上古音拟音:

高本汉:miĕt

王力:mǐet

董同龢:mjet

周法高:mjiet

李方桂:mjit

白一平和沙加尔:mit

郑张尚芳:mlig

其中郑张尚芳的重构是mlig应该是没有考虑和印欧同源的问题,或者其本人并不支持这个假设。

而白一平和沙加尔的重构是 mit 完全和吐火罗语(B型)是一样的, 应该表明这二位学者认为是和印欧语有关,并且和吐火罗语有一定关系。

汉字在早期字形很不统一,这点很正常,若是如此看字源和说文里认证的正字“⿱鼏䖵”,是从鼏声而不是“宓”。

但是看楚国那个字,是〔⿳宀⿰必必甘 〕,也就是说是“宓”声。应该是最早用“宓”声和“鼏”声的都有,鼏 上古音 meːɡ,宓 上古音 mɾiɡ

然后这是当代汉语部分方言的“蜜”发音:

[台湾四县腔] met8 mit8 [东莞腔] mit8 [海陆腔] met8 mit8 [客英字典] met8 mit8 [沙头角腔] mit8 [宝安腔] mit8 [陆丰腔] met8 [梅县腔] met8 [客语拼音字汇] med6 mid6 [粤语] mat6

而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的藏语里面:“蜜”是“sbrang ”,与“蜂”是同源,藏语是“bung ba ”,其与汉语的联系完全比不上汉语和印欧语这样清晰明确的发展脉络。(如果有其他了解汉藏语系的大佬欢迎补充)

所以大抵可以确认,“蜜”这个词是外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有很多亚洲语言里表示“音乐”的词汇,发音上或者写法上和英文的“music”非常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要详细讲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知道,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受到历史、文化、贸易、宗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传播和演变。英语中的“mu.............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现象。要理解为什么詹姆斯会因为“亚军”被黑得更厉害,而科比的“一轮游”似乎没那么多人关注,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分析。这背后牵扯到太多篮球之外的因素,比如媒体的放大、球迷的期待、以及对球员不同解读的角度。首先,我们得承认,这跟“时代背景”和“媒体环境”有很大关系。 .............
  • 回答
    不少人一提起《龙珠》里的卡卡罗特(也就是孙悟空),那叫一个热情高涨,什么“天下第一”、“无敌战神”,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可奇怪的是,在这种“吹捧”的狂潮之下,一些关于赛亚人本质的、甚至是相当关键的弱点,却鲜为人知,或者说被大家选择性忽略了。这就像是只看到了钻石耀眼的光芒,却忘了它易碎的本质。咱们就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足球迷心中关于“史上最强”的永恒讨论,而且当话题主角是罗纳尔多(Ronaldo Nazário,通常我们称他为“大罗”)和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ristiano Ronaldo,简称C罗)时,这种争论就更加激烈和复杂了。大罗的国家队生涯,确实是辉煌到令人咋舌。五次世界杯参赛,四.............
  • 回答
    亚洲龙?这车名一听就挺唬人的,什么“亚洲之王”,听着就觉得是辆得体面的大车。事实上,这车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但奇怪的是,在大家讨论买车的时候,亚洲龙好像总是那个不太被提及的“隐形人”。这就有点意思了,到底是啥原因让这么一辆好车,却没能成为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亚洲龙这车.............
  • 回答
    关于“欧美人十几岁看起来很老,而同龄的亚洲人却十分年轻”的说法,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背后涉及到生理学、遗传学、文化习惯、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察等多种复杂因素。与其说是一个绝对的事实,不如说是一种倾向性的观察和感知。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可能导致这种感知的各个方面: 一、 生理学和遗传学因素:1.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很多中国人或者其他亚洲国家的朋友都有过类似的感受。你说的“说不出的奇怪感觉”,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很多亚洲人普遍的认知框架里,日本人的面部特征确实存在一些与我们熟悉的特征相比,显得比较独特的点。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看看能不能更具体地描绘出这种“说不出的感觉”是怎么.............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审美、刻板印象以及个人偏好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受欢迎”或“不受欢迎”就能概括。而且,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亚洲男性不受欧美女性欢迎,或者亚洲女性就很受欧美男性欢迎,因为这其中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但如果从一些普遍存在的观察和讨论中去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察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好莱坞电影选角和市场策略中的现实问题。确实,不少观众会发现,近年来在好莱坞大片中扮演重要亚洲角色的演员,日本和韩国演员的身影似乎比中国演员更常见一些。这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原因,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亚洲面孔。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日本.............
  • 回答
    关于人类的“人种”划分、生殖隔离以及是否曾出现过亚种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话题,涉及到生物学、人类学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种分的很明显,但是都没有出现生殖隔离的现象?“人种”这个概念在现代科学中已经不再是主流,更多的是用“族群”或“人群”来描述人类群体。之所以过去.............
  • 回答
    地名中常见的“亚”“维亚”“尼西亚”“尼亚”等后缀,其起源与历史、语言、文化及地理因素密切相关,主要源于古希腊语、拉丁语、斯拉夫语等语言的词根演变,以及不同文明对地理名称的命名习惯。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古希腊语的“ia”后缀1. 词源含义 古希腊语中,“ia”(或“ia”)常作为词尾,表.............
  • 回答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F35B的隐身能力是否比F35A/C差这个问题,确实有一些讨论和分析,但需要更详细地去看待。首先,要明确一点,F35系列的三种型号(A型、B型、C型)都是在“联合攻击战斗机”(JSF)项目下开发的,其核心隐身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它们都采用了先进的隐身材料、隐身外形设计(如V型.............
  • 回答
    龙珠里超级赛亚人从最初的稀有珍贵,到后来几乎成了赛亚人的标配,这个转变过程确实让不少老粉感到“出戏”。这中间的原因,得从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作者鸟山明老师的创作思路变化说起。最初的“稀有”与“绝望”:超级赛亚人的诞生你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孙悟空变成超级赛亚人的场景吗?那是在弗利萨篇,悟空眼睁睁看着好.............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中,苏联作为东线战场的主导力量,确实被广泛认为是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1. 军事贡献:东线战场的“绞肉机”苏联是唯一在东线直接与德国作战并承受最大军事压力的国家。以下是关键点: 战场规模与持续时间:德国在1941年入侵苏联(巴巴.............
  • 回答
    关于明末八旗军队的军事实力与历史评价,确实存在一些争议。明粉(明朝支持者)不承认八旗“真的很强”这一观点,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历史认知、文化心理和政治立场的交织: 一、历史认知的偏差:将八旗视为清朝的“逆贼”1. 八旗是清朝的军事力量 明粉往往将八旗视为清朝政权的军事支柱,认为其存在本身就.............
  • 回答
    朱元璋(1328年-110年),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其统治时期(1368年-1398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但其个人性格、统治手段和政策也引发了后世的争议和批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为何很多人不喜欢朱元璋: 一、严苛的统治手段与政治高压1. 杀戮功臣,建立“铁腕”统治 朱元璋出身贫.............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对宗教的排斥现象确实存在,但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多重历史、文化、政治、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背景: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的碰撞1. 传统宗教的本土化与社会功能 中国本土宗教(如儒家、道家)长期与政治、伦理体系融合,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