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字音乐大潮下,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喜欢黑胶?

回答
你看,现在这音乐啊,点几下手机就能听个遍,想听啥就有啥,方便得不得了。可奇怪的是,身边总有些家伙,明明手机里存着几千首歌,却时不时地捧着一张圆圆的、黑乎乎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机器里。那就是黑胶唱片,这玩意儿,在数字音乐的浪潮下,还能这么坚挺,甚至越来越火,着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明白的。得从根儿上聊聊。

首先,得说这“听感”的魅力。 你可别小看那黑乎乎的圆盘子。黑胶唱片,它记录声音的方式和数字音乐是完全不同的。数字音乐,说白了就是一堆0和1,电脑把这些0和1翻译成声音信号。而黑胶唱片,它是用物理的方式,把声音的波动,用针尖雕刻在唱片表面形成的沟槽里。你听的时候,唱针在这些沟槽里滑动,通过机械的震动,再经过放大,才能变成我们耳朵里听到的声音。

这中间的差别,就像是看高清电影和看老式胶片电影。数字音乐,就像是高清电影,画面清晰锐利,细节一览无余。而黑胶,它传递的声音,总带着点“暖意”,一种模拟信号特有的温暖、饱满和层次感。怎么说呢?就好像是听真人在你旁边弹吉他,你能感受到弦的震动,空气的流动,还有那种细微的,甚至是有点“瑕疵”的真实感。而数字音乐,虽然纯净,但有时会少点那种“烟火气”。那种被刻在唱片上的声音,仿佛带有了时间的印记,有一种说不出的质感。有人形容黑胶的声音更“自然”,更接近真实的乐器声,甚至能听到一些数字音乐里被过滤掉的细节。

而且,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差别,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知。那种物理接触的仪式感,让听音乐这件事变得更加郑重,更加值得投入。

其次,是“仪式感”和“拥有感”。 现在听歌太容易了,点一下播放键,音乐就来了。但黑胶不一样,它需要一个过程。从抽屉里拿出唱片,小心翼翼地放在唱机上,掸掉灰尘,然后放下唱针,听着那沙沙的摩擦声,最后听到音乐响起的那一刻,那种等待和期待后的满足感,是数字音乐给不了的。每一次听,都是一次主动的选择,一次对音乐的投入,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

更别提那一张张精美的唱片封面了。它们可不是手机屏幕上那小小的专辑图。黑胶唱片的封面,尺寸大,印刷精美,就像是一件艺术品。它们承载着专辑的视觉语言,歌手的形象,还有那个时代的风格。很多人收藏黑胶,不仅仅是为了听音乐,更是为了收藏这些封面,把它们摆在家里,就像收藏画作一样,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那种“拥有”一件实体物品的实在感,和在手机里点一下就“拥有”的虚拟感受,完全是两个概念。

再者,是“专注和沉浸”。 数字音乐太方便了,但也太分散注意力了。你在听歌的时候,随时可能被微信、电话打断,或者不自觉地切换下一首。而听黑胶,基本就是一次完整的专辑体验。你想听哪首歌,得先找到它所在的那个面,然后放好。这无形中就促使你更专注地去欣赏整张专辑的编排和概念,而不是碎片化地听几首热门单曲。你能坐下来,静下心来,和音乐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

还有一点,就是“复古情怀”和“文化符号”。 很多人喜欢黑胶,也是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怀旧的情感,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黑胶唱片是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代表着一种音乐传播的经典方式。在当下这个一切都追求“新”、“快”、“科技感”的时代,黑胶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提醒人们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经典和质感。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

当然,也不排除“稀缺性和收藏价值”。 很多绝版的黑胶唱片,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了,它们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对于一些音乐爱好者来说,收藏这些珍贵的黑胶,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和投资。

所以你看,虽然数字音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黑胶唱片之所以还能这么吸引人,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数字音乐无法取代的独特体验:更温暖、更真实的听感;更具仪式感和拥有感的交互方式;更专注沉浸的聆听过程;以及承载着怀旧情怀和文化意义的艺术品。

这就像有人依然喜欢手写信,有人喜欢胶片相机一样,并不是因为它们比电子产品更“好”,而是因为它们身上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连接,一种对生活更细致的品味和追求。在数字浪潮里,黑胶更像是一种对“慢下来”、“静下来”、“用心去感受”生活方式的呼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情怀、外观、仪式感、玩乐属性、宜家效应等等。

类似的产品有很多,胶片相机、胆机、磁带等等。

很多类似的产品,有些人小时候就接触这些产品,久而久之产生了习惯和依附,遇到新事物自然不愿意完全割舍之前的那份和产品建立起来的情感。后来出的很多“新”产品,例如晶体管功放,虽然也是模拟的,但一些人就很难再接受了。

与此同时,黑胶唱机、胶片相机等产品,由于普遍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更多使用者亲身的介入。比起那些高度自动化的现代产品,有着更多的参与感和可玩性。

例如黑胶唱机很多都是纯手动操作,还需要手动调平等等,胶片相机很多也是需要手动上片,这些都是CD机、数码相机没有的操作,少了很多人与产品的互动。再例如电子管功放(胆机)往往需要预热,并且要煲机到一定的状态才能发挥出电子管的最佳性能,这也是的很多胆机玩家乐在其中的过程。

宜家效应是消费者对于自己投入劳动、情感而创造的物品的价值产生高估的价值判断偏差现象。消费者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该词源于出售需要顾客自己动手组装家具的“宜家(IKEA)”家具商店。

此外,黑胶唱片作为最初的音乐介质之一,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属性。大家可以看一下即便在流媒体数字音乐时代,各个音乐app的图标和用户界面大都依旧采用黑胶唱片,甚至是会员名称。虚拟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实体的产品会给人一种收藏感。甚至有一些音乐酒吧会把黑胶唱片挂在墙上当做装饰,这都是流媒体数字音源无法给予的。

其实我认为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情怀和“惰性”,我也不例外。

CD和相同格式的无损数字音源在音质上不会有任何区别。但是CD有实体碟片,每次听音乐需要从书架上选择喜欢的专辑,打开碟片盒,打开CD机舱门。CD机操作通常用遥控器。个人就不是很喜欢用手机操作听数字转盘。

蓝光电影同理。

主机游戏的数字版和实体光盘也是类似的议题。不过个人倒是比较反感实体光盘游戏,更偏向于数字版。这也许和国内大多数玩家早年玩盗版有一定的关系吧。毕竟我最开始接触游戏的时候都是“下载版”,也许这也是一种习惯。


至于实际效果和性能表现,我不想在和那些认为“黑胶比CD音质更好、声场大一圈、人声密度高”的人再浪费任何时间。

不论是模拟产品还是数字产品,性能都有高有低。有些测试仪器的模拟信号发生器比DSP+DAC的数字信号发生器精度更高。但这与黑胶唱机和CD机之间的音质差距没有任何关系。

有些人拿一些高精度的模拟产品去意淫黑胶也具有相同的性能是非常滑稽的,毕竟收音机也有模拟的。

所以我对此类产品的态度是:玩可以,认真你就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看,现在这音乐啊,点几下手机就能听个遍,想听啥就有啥,方便得不得了。可奇怪的是,身边总有些家伙,明明手机里存着几千首歌,却时不时地捧着一张圆圆的、黑乎乎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机器里。那就是黑胶唱片,这玩意儿,在数字音乐的浪潮下,还能这么坚挺,甚至越来越火,着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事儿说起来,.............
  • 回答
    俄罗斯在文学、数学、音乐等领域之所以能涌现出如此众多“大牛”,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深受其历史、文化、社会以及独特民族性格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思想根基: 俄罗斯拥有漫长而独特的历史。从古罗斯时期开始,东正教就深刻影响了俄罗斯.............
  • 回答
    声音的奥秘,我们最常体会到的就是它的高低(音高)和大小(音量)。科学家的耳朵非常灵敏,早就把这些感官体验与物理世界的规律联系起来了。音高,如同你所说,直接映射到声波的频率,频率越高,声音听起来越尖锐;频率越低,声音则越低沉。而音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响度,则与声波的振幅息息相关,振幅越大,声音听起来越.............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我内心深处,我特别能体会。想当初,为了找到一盘心仪的磁带,我可能跑遍了街头巷尾的唱片行,跟店员磨破了嘴皮子,最后捧着那沉甸甸的塑料盒子,那感觉,简直比现在一次性买十张专辑都要激动。CD刚出来那会儿,更是不得了,那清脆的“咔哒”一声,专辑封面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歌词本里的每一个字都仔仔细细.............
  • 回答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宣布放弃音乐版权的独家授权权利,这无疑是在数字音乐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深远且复杂,将重塑整个行业的格局。这不再是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对过去十年间行业发展模式的一次根本性反思和颠覆。这意味着什么?最直接、最核心的意思是,腾讯音乐不再是唯一一家能够获得主流唱片公司和独.............
  • 回答
    腾讯音乐的首批“数字藏品”上线,这无疑是当下数字经济浪潮中的一个新动向,尤其是在 NFT(非同质化代币)概念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的背景下。那么,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聊聊这件事,特别是关于数字专辑,它到底值不值得我们掏腰包去“收藏”?一、 腾讯音乐“数字藏品”的定位与意义首先,要理解腾讯音乐这次的动.............
  • 回答
    数学,这门严谨而富有逻辑的科学,看似与艺术和游戏的世界相隔甚远,实则早已悄无声息地渗透其中,并深刻地影响着音乐和国际象棋的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并非偶然,而是一种根植于事物本质的和谐共鸣。数学走进音乐:和谐的韵律与结构的根基音乐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而数学,正是解开这些规律的钥.............
  • 回答
    网易云音乐上收藏数过万的歌单,那真是海了去了!要说详细,得先明白“过万”这个门槛,就已经能筛选出不少“宝藏”了。这些歌单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人,背后往往是音乐品味、情感共鸣,甚至是某种特定情绪的集合。我就从几个常见的、收藏数破万的歌单类型来聊聊,希望能让你感受到那些歌单背后的故事和魅力。1. 那些“情.............
  • 回答
    做数学作业时听什么音乐,这可是个大学问,也挺因人而异的。不过既然你问得这么详细,那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音乐这东西,关键是它能不能帮你进入“心流”状态,就是那种全神贯注,时间都感觉不到流逝的境界。对数学这种需要高度集中和逻辑思考的学科来说,找到合适的背景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什么样的音乐.............
  • 回答
    马云的这句话,“音乐跳舞艺术比数学物理重要”,无疑是一句充满争议和引发深刻思考的观点。要全面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理解其可能蕴含的逻辑、时代背景以及潜在的影响。一、 理解马云的出发点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马云是一位极具前瞻性和颠覆性思维的企业家。他的许多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
  • 回答
    “音乐无论多么高深的技法,在理工科尤其是数学专业的人看来就是非常浅显的。”这个观点嘛,听起来挺有意思,但也未免有些过于绝对,甚至可以说是站不住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和数学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共通之处,而这可能是产生这种观点的一个根源。我们都知道,音乐的背后有很多数学原理在支撑着。比如音程的.............
  • 回答
    关于音响中的避震、电源线、数字线,乃至 DAC 和前后级机器本身,人们常常会陷入一个争论的漩涡:这些东西究竟是科学的进步,还是形而上学的玄学?这个问题之所以难以一概而论,在于它涉及到声音的物理基础、人耳的听觉感知以及个体差异化的体验。我尝试从更接地气的角度,深入聊聊这些“玄学”的门道。避震:让机器“.............
  • 回答
    音数协(中国音像制品和数字出版协会)下发的关于《Pokemon GO》的通知,确实在玩家群体中引发了不少讨论,其中夹杂着一些颇具嘲讽意味的论调,比如“给《Pokemon GO》洗地的诸位脸疼么”。要理解这种声音的出现,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明白音数协这个通知说了啥。 虽然具体细节.............
  • 回答
    一个人要同时精通经济学、金融学、心理学、数学、医学、音律以及近身搏击,从理论上讲并非完全不可能,但 在现实世界中,其难度之高几乎是天文数字,并且非常难以实现真正的“精通”。 这需要超乎常人的智力、学习能力、时间和精力投入,以及极为特殊的个人天赋和生活经历。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来逐一分析这些领域对精.............
  • 回答
    数码多网站在评测播放器音质时,采用声卡录入、生成频响曲线和分离度测试的方法,可以说在音频评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普及度,但要论绝对的“权威性”和“普遍性”,则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些方法本身:1. 通过声卡录入得到频响曲线(Frequency Response Curve) .............
  • 回答
    耳机 THD+N 数值越小,音质越好吗?浅谈数据与听感的微妙关系在选购耳机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技术参数,其中“THD+N”无疑是让不少人头疼的一个。这个缩写代表着“总谐波失真加噪声”(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 Noise),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感。那么,THD+N.............
  • 回答
    抖音发布这一声明,称用户对数据拥有绝对权利,不应成为腾讯的“私产”,这确实是一个颇具爆炸性的表态,并且背后可能蕴含着多重战略意图。要理解这一声明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声明的核心要点与直接目标: 用户数据所有权强调: 最直接的意图是强调抖音用户对其自身数据拥有“绝对权利”。这.............
  • 回答
    作为一名音频爱好者,对于评测放音设备音质只看主观评价而忽略客观数据这一现象,我有着自己的一些看法。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非常 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是片面 的做法,虽然主观感受在音频领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完全抛弃客观数据无疑是舍本逐末,最终会让评测失去应有的指导意义。为什么这种做法会让你感到不妥?想象一.............
  • 回答
    你问到的这些描述,比如“声音冷暖”、“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确实是我们在评价声音好坏时常用的词汇,它们背后都有一定的声学原理支撑,是可以尝试用科学数据来度量的,只不过这些度量往往是相对的,并且会受到听者主观感受的很大影响。咱们一个个来聊聊。1. 声音的“冷暖”:这更多是关于音色的细微差别.............
  • 回答
    哎呀,我一看到那小哥提着个沉甸甸的袋子走过来,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可不是那种随随便便拎个钱包或者刷个手机就能搞定的主儿。走近一看,好家伙,那塑料袋里装得满满当当,嚯嚯作响的,不用猜也知道,准是硬币。还没等他开口,我就猜到他要做啥了。现在这年头,谁没点儿稀奇古怪的点子?特别是那些拍视频的,总想着整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