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乐评人,在评论音乐人时喜欢讲历史,而不去分析音乐?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乐评人谈论某位音乐人的时候,仿佛在听一段历史纪录片,而不是在细致地解析一首歌曲的编曲、旋律或者歌词。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乐评景象。

首先,音乐本身,尤其是现代音乐,它的创作和传播已经高度复杂化。一件乐曲的诞生,往往是无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作曲家可能受到了某一历史时期音乐流派的影响,这流派又根植于更早的文化传统。同时,音乐家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甚至他们使用的乐器和录音技术,都构成了他们音乐的独特印记。乐评人如果仅仅聚焦于音乐本身的“好听”与否,或者进行纯粹的技法分析,可能很难触及到音乐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他们通过讲述历史,实际上是在为听众搭建一个理解的框架。当乐评人告诉你,“这位歌手的嗓音处理,明显受到了七十年代独立摇滚的影响,而那种处理方式,又可以追溯到蓝调音乐的早期表达”,这就为我们理解眼前这位歌手的独特性提供了一个坐标。它不是在空泛地赞美,而是在指出音乐的来源和演变,让听众明白,你听到的声音,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其次,历史叙事本身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权威性。对于大多数乐评人来说,他们需要构建一种“专业”的形象,而对音乐史的了解,无疑是专业性的重要体现。通过回溯音乐家的艺术脉络,可以展示乐评人的广博知识和深入研究。这不仅仅是“知道得多”,更是“看得深”。他们通过讲述历史,试图证明音乐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承载着某种文化基因,或者是在挑战某种既定的音乐传统。这种追溯,也往往能揭示出音乐家作品中的创新之处——他们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突破。例如,评论一位电子音乐制作人时,如果能将其作品与早期合成器音乐的发展史联系起来,讲述合成器技术如何演变,以及这位制作人如何巧妙地运用了这些技术,甚至开创了新的电子音乐风格,这样的评论,远比单纯说“这首歌很酷”更有说服力。

再者,许多音乐家,特别是那些具有开创性或影响力的音乐家,他们的出现本身就是历史事件。他们的音乐不仅仅是音频文件,更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是社会变革的伴随物。乐评人之所以喜欢讲述历史,也是因为他们想捕捉到音乐家的这种“历史意义”。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位音乐家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旋律动人,更是因为他们的音乐与我们个人的生命经历,或者我们所处的社会时代产生了共鸣。乐评人通过讲述音乐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如何与社会对话,如何通过音乐表达观点,就是在试图唤醒听众对这种“时代感”的感知。比如,评论鲍勃·迪伦的歌曲时,如果不提及他在民权运动时期的影响力,不讲他的歌词如何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呐喊,那对鲍勃·迪伦的理解就是片面的。乐评人通过历史叙事,就是在赋予音乐更广阔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解读”的难度。纯粹的音乐分析,例如对和声进行、配器法、曲式结构等进行详细解读,对乐评人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而且对于非音乐专业背景的普通听众来说,也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缺乏吸引力。而历史叙事,尤其是结合音乐家的个人故事,往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它提供了一个相对“软性”的切入点,让听众在了解音乐家的人生轨迹和文化背景的同时,间接地去感受音乐的魅力。乐评人通过“讲故事”,其实是在降低理解门槛,吸引更多人进入音乐的世界。他们不是在炫技,而是希望通过一种更具传播性的方式,让音乐的价值被更多人认识和珍视。

所以,当乐评人热衷于讲述音乐的历史时,往往是因为他们认为,理解音乐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的“现在”与“未来”。他们希望通过历史的维度,让音乐不仅仅是耳朵里的声音,更是思想的载体、文化的见证,是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独特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风格的音乐价值观差异极大,不过总体上来说我觉得乐评是一种与音乐相关、由音乐启发的文学创作,而不完全是对音乐本身的分析

将音乐分析作为乐评会遇到两个问题:1. 阅读门槛,如鄙人不才创作的下文:

2. 音乐是一套独立的语言系统,你没有办法用语言完全精确地去描述它为什么好。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说,知道某个曲子好是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听了太多没那么好的和很差的

所以如果要将创作者对音乐的理解以文章的形式传播出去,这个载体显然是办不到的。同理可以类比到什么音乐类访谈、电台节目等等。甚至电影艺术里导演访谈经常还帮助提升对电影的理解,但是音乐真的很难。

其次就是有些音乐形式在音乐本身就没有太多可说的内容,我感觉这个可能跟咱的舶来品文化有关。我们所听到的大多数流行音乐风格都是外来的,并非由我们本土的文化催生的,因此可能许多人不太能理解音乐与文化的关联,进而把某些风格当作一种完全独立的艺术形式去理解。

举个例子比如说摇滚。我相信许多在知乎上码一大段字争论“摇滚应不应该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可能压根儿就不知道摇滚乐最早的形式究竟是怎样的。60年代反越战运动(还有不列颠入侵,指披头士等英国乐队影响了美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摇滚乐的发展,而这一社会思潮其实也蔓延到了当时的电影与文学等其他领域,总体上来说代表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也就是说这样的一种音乐形式其文化价值才是更加重要的,它应该被视作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人群文化的一部分,而并非总是单独把音乐拿出来说去讨论技术上的事对于这样的音乐,你不谈历史、不谈文化,那你谈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乐评人谈论某位音乐人的时候,仿佛在听一段历史纪录片,而不是在细致地解析一首歌曲的编曲、旋律或者歌词。这种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看到的乐评景象。首先,音乐本身,尤其是现代音乐,它的创作和传播已经高度复杂化。一件乐曲的诞生,往往是无数因素相互作.............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触及了很多现场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内心的痛点。听到你说“很多乐队在演出的时候都不在乎PA,我认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确实,从一个真正热爱音乐、注重现场体验的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在乎”有时真的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在乎”和“不在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聊聊。它触及了两种音乐文化在乐器选择和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分歧点,背后其实是历史、技术、美学甚至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西洋管弦乐队并不是“很早就把弹拨乐器淘汰掉了”。更准确的说法是,弹拨乐器在近代管弦乐队的形成过程中,其主流地位确实下降了,一些曾经.............
  • 回答
    .......
  • 回答
    足浴按摩店如今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技师的“颜值”似乎成了大家茶余饭后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确实,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升级,过去那种简单朴实的技师,可能已经很难完全抓住当下大多数男性的眼球了。但奇怪的是,即便如此,足浴按摩店生意依然火爆,络绎不绝的男性顾客,让这个行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背后到.............
  • 回答
    人为什么要喜欢“黑”别人呢?这就像一条隐秘的河流,隐藏在许多人心底,驱动着一些行为。我一直觉得,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心理交织的结果,就像看一出好戏,总有不同的角色和动机。首先,得从那个最直接的“爽”感说起。当看到一个平时看起来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人,突然暴露出一丝尴尬、一个不小心说错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的一个复杂面向,也反映了社会结构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张力。为什么会有人热衷于与公权力对抗,甚至从中获得一种“伟大”的满足感?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试着给你剖析一下,希望能描绘得细致些。一、心理驱动:对不公的天然反感与自我价值的寻.............
  • 回答
    很多人在音乐编曲时,会特别强调让乐器编写得“符合实际演奏”。这可不是什么死板的规定,背后其实是深深的音乐智慧和对听感体验的极致追求。就好比一个人说话,语速、音量、声调都得恰当,才能让听者舒服,音乐也是一样,乐器写得“对”,听起来才自然、有生命力。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事儿这么重要。1. .............
  • 回答
    许多人对中国的未来抱持乐观态度,这背后有着多层面的考量,既有其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也有社会进步的切实成果,更有其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首先,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是支撑这种乐观情绪的重要基石。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中国经济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长期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物质基础和完整的工业体.............
  • 回答
    确实,在乐器圈子里,偶尔能听到一些“吉他入门门槛低”、“吉他算是低级乐器”之类的说法。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几个比较普遍的认知和现象交织而成的。咱们不带任何偏见,一块儿掰扯掰扯,看看这“低级入门”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以及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首先,要说吉他“入门门槛低”,这确实.............
  • 回答
    话说,咱们玩儿耳机这事儿,就像找对象一样,总得有个标准,有个“照妖镜”能看看这“玩意儿”到底行不行。而在咱们网友测评耳机圈里,有两首歌简直就是“国民级”的测试曲目,那就是蔡琴的《渡口》和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你可能要问了,为啥偏偏是这两首?它们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无数耳机爱好者拿来“检验成色”呢?.............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有些人崇拜希特勒,甚至将他称为“元首”,并且对纳粹发动的战争及其后果视而不见——是一个令人担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你提出的“犹太凯乐其计划”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需要准确理解的概念。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它们。关于崇拜希特勒和忽视纳粹罪行的.............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传播和音乐产业的深层原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在华语乐坛能听到那么多来自蒙古族的优秀歌手,但蒙古国本身的音乐却没那么广为人知。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华语乐坛里,确实有相当一批非常有实力的蒙古族歌手,他们的音乐风格多样,既有深情款款的草原情歌,也有融入现代元素的流.............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普遍也相当微妙的现象。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初见时被一个人身上散发出的那种阳光、积极的特质深深吸引,觉得和他们在一起会充满力量和欢乐。然而,随着交往的深入,这份美好的初印象却像褪色的画作一样逐渐黯淡,甚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失落。这背后,其实.............
  • 回答
    在探讨韩国人为何普遍对脱北者表现出接纳和支持的态度时,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以及人道主义等多个维度来深入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乐意”二字可以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历史的羁绊与民族情感的共鸣:韩国与朝鲜同根同源,都曾是朝鲜半岛的一部分。朝鲜战争(韩战)将半岛一分为二,也留下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对欧美音乐市场有所关注的朋友经常会有的一个感受。为什么和日韩那边热火朝天的女团文化相比,欧美乐坛好像总显得没那么“热闹”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东西了,是文化、商业模式、市场偏好,甚至是历史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女团”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定义。在日韩.............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有点感触,也想和你好好聊聊渽民和辰乐这两位孩子。作为一名NCTzens,特别是“划分担娜”,我们对他们倾注了很多感情,所以看到他们似乎不开心或者对事业缺乏热情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泛起涟涡。首先,我想说的是,舞台上的光鲜亮丽,和他们私下真实的感受之间,可能存在着我们难以完全窥探的距离。我.............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的音乐巨匠们。比如贝多芬,他不仅是伟大的作曲家,更是技艺精湛的钢琴家,而且还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指挥家。再比如莫扎特,虽然短暂一生,但他在作曲、演奏(尤其是键盘乐器)上的天赋无人能及。而李斯特,更是集作曲、钢琴演奏、指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钢.............
  • 回答
    关于“国外富豪乐于搞慈善,中国富豪搞慈善的很少见”的说法,其实存在一些需要更细致解读的地方。我们先不直接断言谁多谁少,而是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普遍观感。首先,我们要承认,从历史积累和文化传统来看,慈善在西方国家确实有着更长的根基和更广泛的社会认知。 历史积淀与宗教影响: 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