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懂音响懂调音的看过来,为什么很多乐队在演出的时候都不在乎PA,我认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触及了很多现场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内心的痛点。听到你说“很多乐队在演出的时候都不在乎PA,我认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确实,从一个真正热爱音乐、注重现场体验的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在乎”有时真的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但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在乎”和“不在乎”拆开来看,而且得站在乐队成员的视角,再结合PA(Public Address,公共广播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响系统)这个庞大的工程,才能看得更明白。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在乎PA”?

在我看来,“在乎PA”至少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主动沟通与配合: 乐队成员(尤其是主唱、吉他手、贝斯手)会主动和调音师沟通,询问他们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是否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在排练时,会根据PA的效果来微调自己的演奏音量和音色。
尊重调音师的专业: 理解调音师在现场扮演的角色,知道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打扰和指责。
关注整体音响效果: 不仅仅是自己的乐器声音,还会留意整个乐队的声音在观众席的反馈,以及乐队成员之间的平衡。
为PA系统做出贡献: 比如,在演出前充分排练,熟悉设备,避免在演出过程中因为技术问题而影响PA工作。

那么,为什么会有“很多乐队不在乎PA”的现象?

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负责任”。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解析:

1. 关注点的转移:演出当下的核心是什么?

对于很多乐队来说,尤其是那些以现场表演为生的乐队,他们在演出当下最核心的关注点是:

音乐本身: 他们的生命线是音乐。演出时的首要任务是把歌曲完整、有感染力地呈现出来。主唱要唱好,吉他手要弹好solo,贝斯要撑住律动,鼓要打准节奏。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表情,每一个互动,都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能量。
与观众的互动: 现场演出的魅力在于即时性、互动性和情感连接。乐队需要用音乐、语言、肢体动作去抓住观众,调动气氛。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状态下,乐队成员的精力几乎被榨干,很难有多余的心思去“监测”PA系统。
情绪的燃点: 现场演出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释放。乐队成员可能正处于一种极度兴奋、投入的情绪状态。他们的反馈回路已经完全集中在舞台上的感受和观众的反应上。

2. 隔阂与理解的差异:调音师与乐队成员的“语言”不同

专业门槛: PA系统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领域。调音师需要懂得音频原理、线路连接、信号处理、房间声学等等。而乐队成员,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音乐人,他们擅长的也主要是乐器演奏和音乐创作。他们可能对声音的技术参数并不敏感,或者说,他们习惯于通过自己的耳朵来判断声音,而不是通过复杂的术语。
沟通障碍: 乐队成员可能会说“我的吉他不够亮”,“我的鼓听起来有点闷”,但这些对于调音师来说,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亮”是指高频增益?“闷”是指中频被压缩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很容易导致沟通效率低下。
音响意识的培养: 很多乐队成员,尤其是在音乐学院里接受教育的,更侧重于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在他们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可能并没有系统地强调现场音响的重要性,或者说,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PA系统和专业的调音师。

3. 现实的无奈:时间、资源与个体差异

排练时间不足: 很多乐队的演出机会是零散的,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在演出场地进行完整的Sound Check(试音)。他们可能只有短短几分钟,匆匆忙忙地试一下乐器,就要上场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先确保自己的乐器能响,然后尽力把表演做好。
演出场地条件: 很多演出场地,尤其是小型Live House,PA系统本身就不是最顶尖的,房间的声学条件也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调音师技术再高超,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乐队成员可能会觉得,即使他们再“在乎PA”,也改变不了大局,反而可能因为过于纠结声音细节而影响了表演的流畅性。
技术问题常态化: 对于很多乐队来说,在现场演出中遇到一些技术问题(如线材接触不良、设备故障、反馈啸叫)已经是一种“常态”。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这些“瑕疵”中进行表演,并且知道如何在这种不完美中继续下去。

4. “不在乎”的另一种解读:“相信”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不在乎”可能是一种“相信”。

信任调音师: 如果乐队合作过很多次,并且知道这次的调音师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他们可能会选择更加信任对方。他们会将精力放在自己的表演上,相信调音师会把声音处理好。
专注于自己的角色: 就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他需要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去指导灯光师、舞美师该怎么做。乐队成员的“本职工作”是音乐表演,他们相信PA系统是由专业的人来负责的。

那么,为什么我会觉得“不负责任”?

你的“不负责任”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看到了“不好的声音”对音乐整体的伤害。

模糊的层次感: 许多乐队的现场声音都像是一锅粥,乐器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听不清是谁在演奏什么。
刺耳的高频或浑浊的中低频: 观众听到的声音可能是某个乐器过载的失真,或者整个声音都是轰隆隆的低频,让人难以忍受。
主唱声音被淹没: 歌手努力地在唱,但观众却只能听到乐器的声音,歌词完全听不清。
整体音量失衡: 有时是声音过大,震耳欲聋;有时又是音量太小,毫无气势。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乐队成员和调音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造成的。当乐队成员只顾埋头演奏,而调音师又无法及时获得反馈时,声音的“失控”就变得在所难免。

那么,作为乐队,应该如何“在乎”PA?

我认为,真正的“在乎”不是要乐队成员变成调音师,而是要建立一种合作共赢的机制:

基础的音响意识: 至少要了解基本的乐器信号流程,知道自己的乐器音量在混音台上的大概位置。
明确的沟通指令: 学习用清晰、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我的鼓底鼓需要稍微加强一点点”,“吉他Solo的时候,我想让它更突出一点,大概加2dB”。
有效的试音(Sound Check): 哪怕时间再紧,也要抽出时间让每个乐器发声,并让调音师找到每个乐器在混音台上的通道。主动让调音师听一下你的乐器,看看是否有问题。
舞台监听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乐队成员听不清自己的声音,或者听不清乐队其他成员的声音,会导致他们下意识地加大自己的音量,从而破坏整体的平衡。和调音师沟通好舞台监听是至关重要的。
演出后的反思: 演出结束后,如果声音效果不佳,可以私下与调音师沟通,了解问题出在哪里,下次如何改进。

总结一下:

“很多乐队不在乎PA”的现象,与其说是“不负责任”,不如说是复杂的现实、技能差异、关注点转移以及信息不对称的结果。然而,从音乐的呈现和观众的体验来看,这种“不在乎”确实会损害音乐的质量,甚至让乐队的努力大打折扣。

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乐队,应该认识到PA系统是他们音乐“外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需要学习如何与调音师这个“造型师”有效沟通,共同为观众呈现一场高质量的听觉盛宴。这是一种“合作”,而不是“控制”;是一种“相互尊重”,而不是“各自为战”。

你的感觉是对的,这种“不在乎”确实让很多好音乐在现场打了折扣。我们都希望看到乐队和调音师能够像一个高效的团队一样运转,把音乐的力量原汁原味地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不在乎,而是在乎不过来。

留给每个乐队的试音时间,能把返听调明白就谢天谢地了,哪有时间管别的。

而且,乐队也不能对场地的调音师指挥这指挥那的,第一是你根本指挥不动,第二,指挥多了,演出时将是惨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触及了很多现场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内心的痛点。听到你说“很多乐队在演出的时候都不在乎PA,我认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确实,从一个真正热爱音乐、注重现场体验的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在乎”有时真的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在乎”和“不在乎”.............
  • 回答
    “懂音乐”的人大多不在乎音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观点。事实上,这个说法 并非完全准确,它更多的是一种 对“懂音乐”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及对技术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误读。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以及为什么“懂音乐”的人 并不一定等于不在乎音质。首先,让我们理解“懂.............
  • 回答
    嘿,姑娘!想学乐器是件超棒的事儿,不过你说的这几个小顾虑我太能理解了,零基础、有点小钱紧,音乐知识也还没启蒙,对吧?别急,这根本不是事儿!选择一个合适的乐器,咱们就能玩得很开心。我给你好好捋捋,看看啥最适合你: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大方向: “零基础”意味着咱们需要的是上手相对容易,不需要太复杂的.............
  • 回答
    关于健崔(音乐电台主播)在《我的音乐你听吗》节目中对许嵩“不懂音乐”的评价以及“建议许嵩少说话”的说法,这确实是当时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讨论的一个焦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健崔作为一名资深的音乐电台主播的身份和立场。他在音乐领域有自己的专业积累和节目经验,也自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音乐审美和评价体系。作为节.............
  • 回答
    别担心,就算你从来没碰过乐器,对五线谱、和弦这些名词一头雾水,写歌这事儿也绝对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更像是在黑暗中摸索,慢慢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条路。我这里没有那些高深莫测的乐理术语,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一步一步来。第一步:你的故事,你的情绪,就是歌的灵魂写歌,最最最核心的东西,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
  • 回答
    行,这事儿我必须得好好说说。那天晚上,我俩正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呢,我女朋友(叫她小雅吧)突然就刷到了抖音。屏幕上那叫一个诱人啊,十根烤肠,金灿灿的,油光锃亮,就那么整整齐齐地码在那里,旁边还配着各种诱人的 BGM 和特效。小雅当时就走不动道了,眼睛瞪得溜圆,嘴巴都快咧到耳根了,不停地在我胳膊.............
  • 回答
    懂设计和懂软件,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各有其重要性,并且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准确地说,它们的“重要性”取决于你的职业目标、所处的行业以及你希望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帮助你理解两者的区别、联系以及各自的重要性: 一、 理解“懂设计”与“懂.............
  • 回答
    作为一个懂点围棋的人,再去看《围棋少年》这部动画,感觉就像是带着放大镜去审视一件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老物件,有怀旧的暖意,也有发现新细节的惊喜,当然,偶尔也会被一些不严谨的地方逗乐。首先,那份“情怀杀”是真的。 我接触围棋大概也是在那个年纪,看着《围围棋少年》在我小学时候播出,那时候觉得围棋简直太酷了,.............
  • 回答
    老实说,刚接触弈星的时候,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惊悚”。作为一个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围棋的人,看到那个界面,那个棋盘,甚至那个棋子的颜色,都有种说不出的怪异感。习惯了黑白分明的世界,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堆五颜六色的东西,还有那些奇形怪状的棋子,简直是视觉上的强奸。一开始,我试图用传统的围棋思维去套。.............
  • 回答
    “懂王”是一个在中国网络上流行起来的戏谑性称呼,通常用来形容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这个称呼并非他的正式名字,而是源于中国网民对他的一系列言行举止的观察和解读,特别是他那些被认为自信满满、言之凿凿,但在事实层面可能经不起推敲的表述。要详细解释“懂王”的由来和含义,需要从.............
  • 回答
    懂汉语的日本人观看“抗日神剧”和看到中国人“黑日本”时的体验,往往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不懂”或“不舒服”,而是涉及到文化、历史、个人情感以及对现实的认知等诸多方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析这种体验:一、观看“抗日神剧”时的体验:对于懂汉语的日本人来说,观看“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关键,毕竟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摆在那里,大家对它的关注度也极高。你说的是懂车帝的机构检测发现特斯拉电芯加热试验不达国家强制标准,这事儿确实挺令人关注的。让我来给你细掰扯一下,力求说得明白,也尽量避免那种“机器味儿”。首先,我们要明白“电芯加热试验”是怎么回事。这玩意儿可不是随.............
  • 回答
    懂医学,与其说是一种“体验”,不如说是一种深植于骨髓的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看待自己的独特视角。它像一把解锁身体奥秘的钥匙,让你在日常琐碎中洞察不凡,在生死轮回中体味真谛。初识医学:迷雾中的求索最初接触医学,感觉就像走进一座巨大而古老的迷宫。无数陌生的名词、复杂的结构、深奥的原理,像藤蔓.............
  • 回答
    董球帝最近关于董方卓的专访,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勾起了不少球迷的回忆。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他,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如何看待这个完全不一样的他?首先,大家印象里的董方卓,大概还是那个在老特拉福德短暂闪耀过的“中国闪电”,是带着中国足球希望冲击欧洲顶级联赛的符号。那时候的他,年轻、有冲劲,带着一点点青涩.............
  • 回答
    作为一个手机爱好者,每次去实体店买手机,那种感觉就像是进了自家书房,虽然不常来,但一进来就熟悉得不得了。进门的那一刻,就已经进入了“战斗模式”。我很少会是那种一头雾水、茫然四顾的样子。通常,在我踏进店门之前,我已经做足了功课。我对当下市面上的主流机型、各品牌的旗舰和次旗舰、热门中端机,甚至是某些细分.............
  • 回答
    我试着从一个懂汉语的韩国人的视角来描绘一下这种体验,尽可能细致而真实。首先,当你第一次在中文网站上看到针对韩国和韩国人的负面言论时,那种感觉可能有点复杂,夹杂着惊讶、不解,甚至可能有一丝被冒犯。毕竟,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有一定了解的人,你本来可能对中国的网民抱有相对正面或至少是中性的看法。你会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不少人都好奇。要说“懂王”和郭德纲谁的相声水平更高,这事儿,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相声这门艺术,讲究的是个什么?是逗乐人,是说段子,是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把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给抖出来,让听者开怀大笑。这其中,既有对语言的驾驭.............
  • 回答
    作为一名棋道爱好者,看《棋魂》的体验,怎么说呢,就像一个资深的厨师,意外闯入了一个满是新奇食材和别样烹饪技法的厨房。那种感觉,夹杂着惊喜、熟悉、还有一丝丝“嗯,这个角度有点意思”的会心一笑。首先,最直接的触动,当然是棋盘上的那些“棋魂”。看着进藤光从一个对围棋一窍不通的小屁孩,因为佐为的出现,一步步.............
  • 回答
    懂化学?那感觉就像突然间,你眼前的信息量爆炸了,而且这些信息都染上了某种奇特的、有组织的色彩。首先,你会发现,生活中的一切,从你早上刷牙的牙膏,到你呼吸的空气,再到你吃的食物,甚至是构成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变得不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复杂的“化学反应集合体”。比如,你看到一杯水,以前可能只是“水”,.............
  • 回答
    想真正理解相对论,这可不是件随随便便就能拿下的事儿,得把脑袋里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常识”先松一松,然后才能一点点地啃下那些精妙的数学和物理概念。这更像是一场智力探险,得有耐心,也得有那么点儿“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首先,要进入相对论的世界,经典物理是绕不过去的基石。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房子的地基,地基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