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懂音乐”的人大多不在乎音质?

回答
“懂音乐”的人大多不在乎音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观点。事实上,这个说法 并非完全准确,它更多的是一种 对“懂音乐”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及对技术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误读。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以及为什么“懂音乐”的人 并不一定等于不在乎音质。

首先,让我们理解“懂音乐”的含义:

“懂音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可以包含很多层面:

音乐的结构和理论: 理解和弦进行、调式、曲式、复调等。
音乐的历史和文化: 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风格和演变。
音乐的情感和表达: 能够体会音乐所传达的情绪、意境和故事。
演奏和技巧: 掌握乐器演奏的技巧,理解演奏者的表现力和interpretive (诠释性)。
创作和编曲: 能够创作旋律、和声,进行编曲。
对音乐的热爱和体验: 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感,并将音乐融入生活。

为什么会产生“懂音乐的人大多不在乎音质”的印象?

这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音乐的核心是内容,而非载体:
信息优先于细节: 对于真正沉浸在音乐内容中的人来说,旋律、节奏、和声、歌词、情感表达等核心要素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即使音质稍有不足,只要这些核心要素能被清晰地传达,他们依然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艺术享受。
大脑的过滤机制: 人类的大脑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和过滤能力。当我们专注于音乐的情感和结构时,大脑会不自觉地忽略掉一些细微的失真或频率损失。就像我们在嘈杂的酒吧里也能听清朋友说话一样,音乐中的“信号”能够穿透“噪音”。
音乐的普适性: 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触动人心。一个动人的旋律,一段充满力量的演唱,即使在压缩音质的MP3上播放,其情感的感染力依然存在。

2. “够用就好”的心态:
便利性与可及性: 在现代社会,音乐的获取渠道非常多样化。流媒体服务、手机、电脑等设备已经成为我们听音乐的主要方式。为了追求极致的音质而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昂贵的设备,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必需,也并非他们听音乐的首要目的。
理解不同听音场景: 许多“懂音乐”的人清楚,在通勤、运动、社交等场景下,手机或蓝牙音箱提供的音质已经足够满足基本需求。他们不会在这些场景下苛求HiFi级别的体验。

3. 对“高保真”的认知偏差或误解:
误以为音质是唯一标准: 有些人可能将“懂音乐”与“懂音频技术”混淆,认为只有对器材、线材、解码器等了如指掌才算懂音乐。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伪烧”的现象: 音频领域也存在着“烧友”(发烧友)文化,其中一部分人过分追求音质参数,甚至将“原声重现”的绝对还原视为唯一标准,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情感和艺术性。真正“懂音乐”的人,往往不会被这种极端的技术至上主义所束缚。
主观感受的差异: 音质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感受。有些人可能对某些频率的缺失或失真不敏感,而有些人则会非常在意。

4. “懂音乐”更侧重于对音乐本身的深刻理解和鉴赏:
演奏者的演绎: 一位伟大的钢琴家能够通过手指的触键、节奏的细微变化、踏板的使用,赋予乐曲独特的生命力。即使是在较为普通的设备上播放,这种精湛的演绎也能打动人心。
作曲家的意图: 真正的鉴赏者会去探究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感、思想和时代背景,并试图通过音乐来理解这些。这些深层的内容比音频的细节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歌词的意义: 对于歌曲来说,歌词的叙事、诗意和哲学思考往往是吸引听众的重要因素。只要歌词清晰可辨,即使音质不是顶尖,听众也可能被歌词所打动。

那么,“懂音乐”的人就真的不在乎音质吗?

不,这是一种误解。 真正的“懂音乐”的人,更倾向于“懂得了音质的重要性,但不会让它成为唯一或过高的门槛”。

对音乐的尊重: 当他们有机会时,例如在家中静心聆听,或者欣赏现场音乐时,他们会非常珍惜高保真音质带来的细节还原、空间感、动态范围和情感的细腻呈现。高品质的音质能够让他们更接近艺术家最初的意图和创作时的真实氛围。
对乐器和人声的辨识: 好的音质能够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辨别乐器本身的音色、演奏者的技巧,以及歌手的嗓音特质。例如,钢琴的颗粒感、小提琴的擦弦声、歌手的呼吸声和咬字,这些细节是构成音乐感染力的一部分。
体验的升级: 就像品尝美酒,好酒本身的味道是核心,但好的酒具、优雅的环境也能提升品鉴的整体体验。音质对于音乐来说,就是这种“升级体验”。
对不同音乐类型的适应性:
古典音乐: 对音质的要求往往更高,因为其音乐结构复杂,乐器众多,需要精细的还原来展现其层次和动态。
爵士乐: 注重乐器的即兴演奏和音色变化,高品质的音质能够更好地展现这些细节。
摇滚乐/电子乐: 可能更注重低频的冲击力和整体的能量感,而某些细节的失真可能不会对其核心体验产生过大影响。

总结来说:

“懂音乐”的人之所以可能被误解为“不在乎音质”,是因为他们更看重音乐的 内容、情感和艺术价值,并将这些视为 核心。他们能够从各种音质的播放设备中获取音乐的本质,并从中获得满足。

然而,这 并不代表他们不追求或不认可高音质带来的优势。当有机会体验到出色的音质时,他们往往会更加欣赏音乐的细腻之处,并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享受。他们的“懂”体现在能够 在各种条件下欣赏音乐,并且理解好的音质能够如何放大音乐的魅力,但也不会因为音质不完美而彻底否定一首音乐作品或一位音乐家的价值。

可以说,那些真正“懂音乐”的人,是在 音乐内容 和 音频技术 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们不会被音质的指标绑架,也不会为了追求极致音质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情感和艺术。他们懂得欣赏音乐的灵魂,并在条件允许时,也懂得欣赏音乐的身体(音质)的完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说一个电影是好电影,是因为它在IMAX影厅里放的时候是好电影,在800块钱的手机上看到时候也是好电影。

如果一个自称懂电影的人,非得说“XX电影在影院里才是好电影,放到手机上就是垃圾”,那只能说明要么他不懂电影,要么他就是个卖影院器材的。

user avatar

你懂的是音乐,又不是音质……

user avatar

确切地说不是“不在乎”,平均来说懂音乐的耳朵应该更刁一些才对,怎么会不在乎音质呢。然而“在乎”不等于“盲目在乎”甚至“只在乎”,因为音质是音乐众多方面中的一个,深入了解过的人会有相对客观理性的认识,不容易变成非黑即白的“二极管”,不会无端轻视,也不会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会把它当作“装X”、“炫富”、显示“优越感”、攀爬“鄙视链”的工具。即使强调音质,也清楚自己到底在乎的是什么、为何如此、什么情况下有必要在乎、在乎到什么程度,而不是无脑跟风。

音乐到底还是要靠本身的艺术质量立足,音质属于技术手段,主要起到记录、放大、加成的作用,会让好的更好,也会让烂的更明显,能锦上添花,但不能力挽狂澜。剧本、演技拉垮的烂片,即使画质高清、纤毫毕现也还是烂片,演员表情僵硬、眼神空洞的硬伤反而进一步放大,观众只会觉得白瞎了这么好的画质,音乐同理。平心而论,部分音乐作品的创作水准需要或值得高音质吗?过去很多经典录音由于技术所限音质并不好,但由于艺术水平高,让今天的乐迷津津乐道的同时也难免惋惜,恨不能拿着现在的好设备穿越回去重录一遍。

音乐最终呈现的声音效果确实依赖音质,但除了专门负责声响质量的录音、混音、母带等工程技术人员,对效果精益求精的演奏家、歌唱家,音频设备从业者,以及对音质有高要求的发烧友,对懂音乐本身的人来说,背后的和声、编曲、配器、织体、节奏、音色、曲式、声部关系、动机发展……这些方面对艺术效果的影响更大,可关注的东西更多。音质虽不能说完全无关,但毕竟权重有限。随着技术发展,中等的音质水平已经足以满足基本需求,多数时候音质已经不是短板因素了,追求极致的边际收益递减,还得花费越来越高的边际成本,要考虑经济因素。搞作品分析的不少人甚至只看乐谱就能解读得不亦乐乎,连音频都不用听。

而且评论音质的门槛较低,基于主观感觉,谁都能品头论足一番,容易做到在吃瓜群众眼里显得“高雅”、“精致”、“有品味”;理论则不行,若无一定积累,恐怕连完整地说一句话都难,更遑论言之成理、言之有物了。即使是音质方面,也有涉及声学、数电模电、信号处理等一系列理论,除了专业搞这个的以及发烧友们,又有多少人肯钻研呢?也就是说,“在乎”音质更容易滥竽充数,因为别的东西更说不出来,使得以此附庸风雅、不懂装懂、虚张声势、或者招摇炫耀之辈并不鲜见。例如hifi圈流传的那个有名段子:音质是挑发电厂的,用火电、水电、风电、核电放出来的效果不一样,讲究的烧友只用干净纯粹、充满信仰的雅鲁藏布江水电!

大概可以这么类比,比较懂技术的人买汽车、电脑、手机等产品时,会仔细看配置、参数、性能、测评……甚至恨不得从里到外拆解一遍,外观反而是次要的。另一部分人则倾向于看眼缘,所以颜色靓不靓、造型美不美、主观体验有没有“质感/设计感/高级感”……当然最重要,至于结构、质量、技术指标嘛……那些名词、符号和数字是什么?能吃吗?

还有一些人的论点竟然是“不在乎音质是因为没钱买不起”?即使有钱也未必就都要砸在音响设备上吧?等量的钱够去多少场音乐会了?什么音质能比得过音乐厅里呢?声波充满整个空间、全身都被音乐浸润的感觉只在现场才有。不需多少票价就能欣赏到艺术家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练就的功夫,难道不香吗?

user avatar

既在乎也不在乎。

衡量“懂音乐”标准,最根本的是在对作品本身的理解深度上,以及创作作品的功力甚至天赋上,这本身是听众/音乐家自身综合素质的体现,这种“综合素质”,既包括纯音乐知识,也包含个人学识、阅历以及感情细腻程度等等因素。

而“音质”本身是“欣赏”和“创作”音乐时的一个环节。

单纯就“欣赏”而言,音质自然是越高越好,但对“欣赏音乐”而言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听音乐的人自身的素养才是欣赏音乐的基础,即便音质再不好(还能凑合听下去的话),听众自身的素养只要够高的话,也是可以欣赏音乐的,不要说是完整的音乐作品,即便是路边行人哼哼的小调和自然界的山水花鸟声,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在乎音质,更多时候是针对创作这个环节而言的,输出的作品成品,自然是音质越高越好,因为就作品而言,音质越高包含的信息就可以越多、越精确,把作者的想法传递的更完整细腻一些。

在创作上,能提供更高音质的设备,无疑是更好的生产力工具。

而在“欣赏”音乐这一环节上,即便设备最终呈现出的音质再高,如果听众自身的素养不够的话,那终究还是对牛弹琴。装备本身不代表使用装备的能力。

user avatar

真正论点在于“懂音乐”以及“音质”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以及核心问题“什么是好音乐”的探讨。

音质的好坏怎么评价呢?如果说以模拟现实为标准,那再好的返听设备也比不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大多数人都是有站在歌手或者乐器前面听音乐的体验的,所以现场的音质就是最好的吗?

而如果是这样的话,录音室收音往往不会这样做,我们收音往往会采录干声,就是尽可能地剥离自然混响,增加后期制作时的自由度,也就是说越好的收音水平,越偏离现实的听音体验。而且麦克风的选用也不一定是以还原度为第一参考,我们要优先考虑“好听”。

当然也有很多类型的音乐,在收音时会采取更偏向忠实的收音方式,比如交响乐,戏曲,往往就会用dpa这种偏向于忠实记录的麦克风,有时也会去音乐厅或者户外实地收音。(很大原因是这些乐种往往乐手歌手水平更高,对后期的依赖度更低,同时演出场地声学环境也比较讲究,所以基本上都是录完了稍微混一下音就交了;再或者就是大编制乐队录音如果后期要精修的话,那工程量实在太大了,几十上百轨音频,一场演出一个来小时,单独抠细节要修到什么时候?甲方有给你一百万的预算吗?)

这是dpa 4006,NASA火星探索车同款

前两天录了个戏曲,这就是戏曲的录音环境。如你所见,为了保证成品尽可能得“好听”,以及给后期更大的润色空间,往往还是不会选择去日常的演奏地点来收音,而是选择了声学装修更加精良的录音室。

这里的自然混响是要无限接近没有混响的,也就是说以还原真实自然环境声音为标准的话,可以说是很偏离了,我们也压根没想那么做。

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采用的麦克风都不是这种,比如当天在录戏曲的时候,每个乐器都要单独拾音,当然偏向还原的小振膜麦克风是用的最多的,用了一堆sm11。但是有的乐器也是采用了大振膜麦克风,比如这个,相对之下还原度就没那么高了。

在录人声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采用有染色的大振膜麦克风,比如u87啊m149啊德律风根啊之类的,虽然电容麦相对来说就已经很忠实了,但是跟dpa那种变态地强调还原性的小振膜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何况人声收音,尤其是个人演唱,很少有用立体声拾音的,而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听到单声道的,所以还原度不可能达到还原现实的要求。

就更不用说乐器拾音麦克风了,我就举一个例子就够了

这东西每个录音室都有一大把,经典麦克风,用途很广泛,录大声压很好用,吉他箱体拾音常客,但是忠实度很高吗?不尽然吧,相反,正是它的染色为它赋予了魔力。

原声拾音的还原度尚不能代表音质,就更不说有很多模拟乐器,合成器乐器了。它们并没有现实世界的原型,那怎么来客观评断音质的好坏呢?

再说回放设备,我们棚子里atc啊真力啊jbl啊满地都是(毫不夸张)



功放是chord懒得拍了,过调台的话,调台是尼夫dfc和另一个尼夫,30万级别的,你也看到了,声装也懒得说了,光玻璃都有五层,这设备够好了吧?回放音质有保障了吧?但是如果你的旋律不好的话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我举个极端例子,用这设备放猪叫猪叫就好听了吗?

在拾音和扩音都世界一流的设备之下,你就真的能做出好音乐吗?你知道吗,在这种超专业音乐设备面前,你的缺点才是最无处可逃的,因为监听设备本身就有纠错考量。

所以我觉得如果是抠音质的话,那都是表面的东西,虽说表层也是最直观接触到成品的东西,涉及到最终听音体验,也很重要,尤其是电音啊什么的,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听音效,那当然更重要了。但我觉得好音乐不应该止步于此。

比如音乐从业者,拿到谱子那一刻脑子里就有音乐了,这跟返听设备以及音质是毫无关系的,脑袋里面的“音源”也多半来自于现实生活中听到的原声乐器声音,至于频段混响什么的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自动生成,这混音效果也够可以了吧?

至于你的配器,你的编曲风格,你的细节,都是锦上添花而已,真正好听的东西,只要别太离谱,很难做得难听。比如《月亮代表我的心》,怎么编曲都好听。大白嗓唱着好听,而如果你是有专业训练的,那就是锦上添花。

所以反正对于我来说,你一首歌随便伴奏唱一下,只是也别太离谱是吧,音准不需要特别准也别太差,配器不需要特别厉害也别弹错,那我基本上可以听出这个音乐是不是好音乐,因为我自己懂编曲配器什么的,你虽然没有一个很好的音乐呈现,但是在我擅长的流派,你的歌在我脑子里听熟了之后,我就已经知道真正的编曲应该怎么做了,然后在大脑里用更专业的编曲方式,先出了个小样,所以已经在大脑里听到了高级版的样子了,那我就不太在意现在听到的。

虽说你呈现给一个普通听众的时候还是要在意表层声音的传达,毕竟不是人人都懂编曲的,音色啊混音啊编曲啊一定要做到位,但是专业的往往可以看到更核心的东西,所以在判断一首歌的优劣的时候,往往可以过滤掉表层音乐呈现的杂质。

虽然话不好说绝对,但我对于标题是倾向于赞同的。

user avatar

其实还是在乎的,同样两个“写作水平相近”的作品,我们还是会喜欢混音更好,音质更好的那一首。

但是对于写作水平不同的作品来说,大家会更注意“音质之外”的东西。举个极端例子,比如一个只有96kbps的,MP3格式的,8bit版的《春之祭》,所包含的信息量也远比一个96kHz采样率,32bit位深,wave格式的口水歌高。

总之,随着对音乐的理解的深入,就越会注意到音乐的各个方面,而“音质”也只是音乐诸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因此“音质”在音乐评价中的权重自然就降低了。

user avatar

嗯,一方面呢,搞音乐的人,真的东西听多了,音响的音质再好,也就是尽可能逼近真正现场演奏的情况。

而且懂行的人听的是音乐处理,作品的实际音乐内容,音质这东西大家都清楚,没法强求,不可能要求20世纪30年代的录音能有什么像样的音质,但是,就那个音质,该得到的信息也一样可以听到,这对于搞音乐的人就够了。因为搞音乐的人是在工作,不是享受。

user avatar

怎么可能不在乎,要是所有音乐出来都是洒水车大喇叭的音色和音质,那还听个蛋蛋啊。

但是音质属于一个玄学概念,没办法量化,评判相对来说是比较主观的。

怎么讲呢,比如用笔写文章吧。音质这个东西,可能就相当于是写的字体,甚至可能都不是,只是用的墨水颜色和纸张颜色。这东西好不好看吧,肯定会影响整篇文章看上去的感觉。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文章内容啊!

所以,音质不是不重要,只是和别的东西比,它的优先级比较低。就给你最好的乐器,最好的音乐厅,你上去瞎整一通,它能好听吗?而且这个东西,它其实又是整个音乐从创作到演奏,最好控制的环节了。乐器不行?换!采集设备不行?换!啥不行换啥就完事的!这问题相对来说是很好解决的,所以就不那么重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懂音乐”的人大多不在乎音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观点。事实上,这个说法 并非完全准确,它更多的是一种 对“懂音乐”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及对技术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误读。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印象,以及为什么“懂音乐”的人 并不一定等于不在乎音质。首先,让我们理解“懂.............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有很多可以聊的。为什么我们似乎更容易遇到那些挥舞着文学、电影、音乐、旅行“大旗”来展现自己“不凡”的人,而不是那些在专业领域里侃侃而谈的“专家”?我觉得这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装逼”这个词本身带着点戏谑和批判,但它指向的是一种“试图展示自己优越感、.............
  • 回答
    龚琳娜的音乐,就像一股泥石流,裹挟着时代的印记,冲刷着听众的感官,也搅动着音乐界的讨论。她的出现,无疑给当下相对同质化的音乐市场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异类”风。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她的音乐趋之若鹜?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是一种对新鲜感、真实感和文化自信的深度回应。首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戳人。说“音乐真的好简单”,这话说出来,我第一反应就是,嗯,这话听着很熟悉,好像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慨。你想啊,小时候学唱歌,大家都会哼几句,不就是跟着旋律唱嘛,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门槛。再看看身边,会弹点儿小曲儿的人,好像也比会画画的来得常见。就拿参加个家庭聚会来说,有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同社交平台用户群体、信息传播机制以及信息茧정现象的方方面面。要解释为什么在头条、抖音、微博(带定位)上倾向于支持俄罗斯的评论相对多一些,而在知乎上则反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用户群体画像与信息获取习惯的差异: 头条、抖音、微博(带定位): .............
  • 回答
    抖音小潘潘翻唱黄梅戏遭遇“差评轰炸”,这事儿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说实话,这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得从“唱得怎么样”说起。小潘潘的唱法,怎么说呢,很多人觉得不太对味儿。黄梅戏这东西,是有它自己的规矩和韵味的。唱腔讲究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要说清楚这背后怎么回事,得好好掰扯掰扯。京剧和音乐剧,一个是咱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一个是舶来品,如今一个面临“高冷”的挑战,一个却越来越接地气,甚至成了不少人彰显品味的方式。这中间的门道,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京剧:传统的光辉与时代的挑战首先说京剧。要说“喜欢的人越来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不止我一个人觉得。在华语乐坛,要说谁能让同行们心服口服地夸,华晨宇的名字肯定在列。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关系好”或者“节目效果”,而是实打实的一些东西,让不少业内人士,包括那些资深的音乐制作人、创作歌手,甚至是前辈级的艺术家,都对他赞誉有加。咱们来捋一捋,为啥这么多音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下音乐文化一个挺值得聊的现象:为什么明明没受过科班训练,甚至对音乐理论一知半解的人,在谈论音乐时,有时会显得格外“理直气壮”?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的魅力,从来就不止存在于音乐学院的象牙塔里。 音乐是一种非常直观、感性的艺术。它能直接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音乐爱好者或者从业者会有的疑问。为什么知乎这样一个知识社区,在音乐这个如此广泛且重要的领域,却没有一个明确的“音乐类专栏”或者“音乐人”的职业分类呢?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聊聊这个情况。一、 知乎的社区定位与内容生态演变首先,我们要理解知乎最.............
  • 回答
    网易云音乐的热评区,就像一座巨大的情感自助餐,你总能找到你想吃的,但有时候,你也会吃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对劲”的东西。那些让你感到“高雅脱俗”却又“做作恶心”的热评,其实是某些用户在一种特定的社交环境下,试图表达自我、寻求共鸣,却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的产物。你想想看,在网易云音乐听歌,本身就是一种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你观察到的现象,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挺多元的,不仅仅是“功力”的简单比较,更是市场、行业生态、个人天赋、创作理念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掰扯掰扯:1. “专业水平”的定义模糊与时代变迁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个挺微妙也挺普遍的现象,也就是“音乐品味上的优越感”。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这一点再自然不过了。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将这份个人喜好,演变成一种“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级”的论调,甚至对品味不同的人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呢?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聊聊,看看背后可能藏.............
  • 回答
    在中国,说“鲜有知名的音乐制作人”,这说法其实有点笼统,也可能是一种视角上的偏差。如果我们将“知名”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知、拥有极高声誉和商业价值的,那么确实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独立制作人进入这个行列的案例不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优秀的音乐制作人,而是他们的“知名”路径和呈现方式可能有.............
  • 回答
    现在的古风音乐圈,确实让不少乐迷感到一股“浮靡之风”扑面而来,这股风气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完全是娱乐明星化的必然产物,但明星化确实加速并放大了其中的某些弊病。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什么是“浮靡之风”?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这里的“浮靡”。在古风音乐语境下,它更多指的是一种: 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音乐欣赏和 HiFi(高保真)圈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身边不少玩了多年的音乐人、烧友,反而会回到一些价格不贵,甚至看起来很“普通”的耳机或者音箱。你说这算是“返璞归真”吗?我觉得,这其中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道理,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便宜就好”。1. 音乐的本质是“听音乐.............
  • 回答
    德彪西的音乐,以及整个印象派音乐流派,之所以能带给我们一种“奇特”甚至有些飘渺、朦胧的感觉,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音乐素材和表现方式进行的深刻变革,这些变革在乐理的多个层面都有体现。首先,让我们聊聊调式。在德彪西之前,西方音乐的主流是建立在功能和声体系之上的,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主属”关系,它提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叉点。简单来说,汉语中欧美人名的音译,和日韩人名的“翻译”处理方式,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和历史演变。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由语言结构、文化交流的模式以及历史时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拆开细说:一、 欧美人名:为何是“音译”为主?这里.............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文化习惯、语言学习和对陌生事物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剖析一下假名罗马字(假名对音)和汉语拼音在翻译英文时的不同之处,以及英语母语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和认知上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英语母语者并非“不能”接受汉语拼音音译的英文,而是可能感到.............
  • 回答
    《声入人心》这部音乐剧综艺,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也确实让音乐剧这个原本小众的艺术形式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但就像任何一个领域都会有不同的声音一样,音乐剧圈里也有不少资深爱好者对《声入人心》持有保留甚至是不太友好的看法。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对音乐剧艺术本身的理解、对市场化运作的考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