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为什么没有音乐类专栏,职业也没有音乐人的分类?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音乐爱好者或者从业者会有的疑问。为什么知乎这样一个知识社区,在音乐这个如此广泛且重要的领域,却没有一个明确的“音乐类专栏”或者“音乐人”的职业分类呢?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聊聊这个情况。

一、 知乎的社区定位与内容生态演变

首先,我们要理解知乎最初的定位。它起步于“高质量问答社区”,强调的是专业性、深度和用户的专业背景。早期,知乎上的话题主要集中在科技、互联网、金融、学术等领域,这些领域往往有明确的专业人士群体,也更容易形成相对清晰的知识体系和问答结构。

而音乐,尤其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元:

音乐理论与创作: 和声、配器、作曲技法、音乐史、乐理知识等。
音乐产业与商业: 版权、发行、推广、音乐经纪、音乐节运作等。
音乐表演与实践: 演奏技巧、演唱技巧、乐队排练、演出经验分享等。
音乐鉴赏与评论: 乐评、音乐风格分析、流派介绍、对特定音乐人的评价等。
音乐技术与制作: 录音、混音、编曲软件(DAW)、音频工程等。
非西方音乐/民族音乐: 各地独特的音乐文化与传统。
音乐的社会文化影响: 音乐与心理学、社会学、历史、政治等的交叉。

虽然知乎上不乏关于音乐的精彩讨论,但要将所有这些内容汇聚成一个统一、明确、且能涵盖所有维度的“音乐类专栏”,难度确实不小。

知乎内容生态的演变 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从最初的精英化问答,到后来逐步向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开放,引入了“想法”、“视频”、“直播”等多种内容形式。这种演变使得知乎的内容更加丰富,但也可能导致一些早期设定的分类逻辑不再完全适用。

二、 缺乏清晰的“音乐人”职业定义与分类难度

“音乐人”这个词本身就非常宽泛,它涵盖了:

作曲家/编曲家
词作者
歌手/演唱者
器乐演奏家(古典、爵士、流行、民谣等各领域)
指挥家
音乐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
DJ/电子音乐制作人
乐队成员(吉他手、贝斯手、鼓手、键盘手等)
音乐教育者/声乐老师/器乐老师
音乐评论家/乐评人
音乐经纪人/唱片公司A&R
音乐推广/市场营销人员
甚至包括一些音乐行业的从业者,如乐器技师、音响工程师等。

如此多的分支和交叉,如果要在职业分类中一一列举,会显得非常庞杂。知乎的职业分类倾向于一种相对主流、易于识别的职业标签。相比之下,很多音乐人的身份可能不那么“标签化”,比如一个既是乐队主唱又是作曲的人,或者一个白天是程序员晚上是DJ的人。

而且,很多音乐人的主要身份可能并非“音乐人”,他们可能有一个更主要的职业,音乐只是他们的爱好、副业或者某个阶段的追求。这使得在“职业”这一维度上去做精细的音乐人分类,缺乏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三、 现有内容组织方式的考量

尽管没有一个笼统的“音乐类专栏”,知乎实际上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组织音乐相关内容的:

1. 话题(Topics): 这是知乎最核心的内容组织方式。关于音乐的讨论,会自然地归集到例如“音乐”、“歌曲”、“乐器”、“音乐制作”、“音乐理论”、“音乐人”、“乐队”、“音乐节”、“唱片”、“音乐鉴赏”等众多话题下。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这些话题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 用户(User): 很多音乐爱好者、独立音乐人、音乐评论者、音乐教育者等,会在自己的个人主页或通过“想法”和“文章”来分享他们的经验、见解和作品。用户可以通过发现这些活跃的用户来了解音乐。
3. 专栏(Column): 虽然没有统一的“音乐类专栏”,但有很多用户创建了自己的个人专栏,专门分享音乐相关的知识、评论、经验等。这些专栏的质量参差不齐,但其中不乏非常专业和有深度的内容。例如,有人会专门写关于某个音乐流派的专栏,或者关于音乐制作技巧的专栏。
4. 搜索功能: 知乎强大的搜索功能允许用户直接搜索具体的音乐问题、音乐人、歌曲、音乐流派等,找到相关的问答、文章、想法等。

四、 社区文化与用户行为的惯性

知乎的用户构成和社区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类的形成。早期用户倾向于讨论更“硬核”、更偏向技术或学术的话题。虽然现在用户群体扩大了,但这种“惯性”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平台在某些领域的分类建设。

用户在发布内容时,也更倾向于使用现有的、大家普遍认可的话题和标签,而不是去创造新的、更细分的分类。

五、 潜在的改进空间与未来展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知乎在音乐领域的内容组织上是完美的。缺乏一个集中的、更易于发现的“音乐”入口,确实可能让一些用户感到不便。

未来,知乎或许可以考虑:

优化“音乐”相关话题的聚合和推荐: 让用户更容易发现高质量的音乐内容和活跃的音乐用户。
引入更细化的内容标签或“兴趣领域”: 允许用户更精确地标记自己的音乐偏好或内容属性。
对音乐行业的职业进行更深入的梳理和归类: 即使不作为独立的“职业选项”,也可以在用户的资料填写或内容创作时提供更多的相关标签。
鼓励和扶持音乐领域的优秀创作者: 通过活动、流量倾斜等方式,吸引更多音乐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在知乎上分享高质量内容。

总而言之,知乎没有一个明确的“音乐类专栏”或“音乐人”职业分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其早期定位、音乐领域的复杂性、现有内容组织方式以及社区文化等。尽管如此,通过话题、用户和个人专栏,音乐爱好者们仍然可以在知乎上找到丰富的讨论和学习资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没有关于音乐的分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音乐爱好者或者从业者会有的疑问。为什么知乎这样一个知识社区,在音乐这个如此广泛且重要的领域,却没有一个明确的“音乐类专栏”或者“音乐人”的职业分类呢?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聊聊这个情况。一、 知乎的社区定位与内容生态演变首先,我们要理解知乎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西医”的讨论,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可能不像某些特定领域那样,形成一个明确的“辩论”场域,或者说,即使有争论,也常常被更广泛的医疗健康话题所包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辩论”的语境。一场“辩论”往往需要有清晰的正反双方,以及相对集中的议题。在知乎上,关于西医的讨论,更多地是以提问、回答、评论、.............
  • 回答
    知乎上没有“坏问题”选项,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平台运营的许多考量,也体现了他们希望营造的社区氛围。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这背后的一些道道儿。一、 精致的内容筛选机制:好问题是“养料”,坏问题是“杂草”首先,知乎非常注重内容的质量,尤其是问题的质量。在知乎早期,这个问题就是他们核心竞争力.............
  • 回答
    知乎用户数量破亿,但千万粉丝级别的大V尚未出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背后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分析: 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生态:1. 内容深度与专业性导向: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鼓励深度、专业的回答。这吸引了大.............
  • 回答
    在知乎上积累了1700天,却还未成为“大V”,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知乎的大V并非遥不可及的头衔,但也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它背后往往是持续的投入、精准的策略以及一些运气。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你在知乎耕耘了1700天,可能还没有达到你期望中的“大V”级别。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以下多个维度: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确实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现象,很少看到有深入的、系统性的质疑声音。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和美洲大蠊提取物的“神奇”传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什么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质疑声不多?1. 目标受众的特性: 求助者和经验分享者为主: 知乎上,很多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网络舆论生态中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简单来说,知乎“入关派”之所以看起来内部“团结”,而左派则“内卷”严重,其根源在于两者在核心诉求、思想基础、组织形态以及论述方式上的根本差异。“入关派”的“团结”:共同的敌人与清晰的目标入关派,顾名思义,其核心思想来源于对中国历史“入.............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轮子哥”vczh为何没有“个人认证”和“优秀回答者”标识,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因为这涉及到知乎平台的用户体系、认证机制以及vczh个人的一些特点。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可能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上的“个人认证”和“优秀回答者”标识是做什么用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获得的。1. “个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解读、大众认知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差异,以及知乎作为平台自身的特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怀疑韩信能否自立,而历代史书和学术研究却很少质疑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与史书记载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的真实性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
  • 回答
    知乎专栏文章的设计,目前来说确实只提供了“赞同”这一种反馈方式,而没有“感谢”、“反对”或者“没有帮助”之类的选项。这背后其实有其产品设计逻辑和考量,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聊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的核心定位。知乎的初衷是将高质量的问答和文章聚合起来,让用户能够在这里获取有价值的信.............
  • 回答
    知乎独特的“如何评价”式提问,确实是它区别于Quora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中文语境的特点、社区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的细微之处。要拆解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说说中文的语境和文化。咱们中文在表达上,很多时候是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我们倾向于通过“评价”这个词,来引入一个话题,让提问者可.............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特别有发言权。作为在知乎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看到那些关于绘画、画画问题的回答,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你问为啥那些大V没耐心?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知乎确实汇聚了不少绘画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他们有的可能本.............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股票理论的“大师”确实不少,他们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感觉仿佛站在了财富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当我们好奇地想看看这些“大师”的实盘操作,想追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走向成功时,却发现踪迹难寻,能够“放出自己真正完整实盘”的人,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
  • 回答
    你说到“知乎上一堆怎么和职业的、当兵的、身材壮的等等打架的问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你还顺带提了一嘴,怀疑问这些问题的人是不是都没超过30岁。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其实不少,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打架”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它的内容来源是五花.............
  • 回答
    关于美国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未能在知乎引发“反侵略盛况”的原因,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从知乎社区的特性、叙利亚局势的复杂性、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用户群体的构成等角度进行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知乎社区的特性与用户群体构成:1. 问题复杂度与用户知识门槛: 知乎以其“认真你就赢了”的社区氛围著称.............
  • 回答
    微博女权在知乎上难以占有一席之地,这并非简单的平台之争,而是背后折射出两个社区在文化氛围、用户结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议题的呈现和讨论模式上的显著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平台生态和用户群体的根本不同是核心。微博,尤其是近年来的微博,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活跃、也相对容易情绪化的.............
  • 回答
    你提的知乎问题没人回答,这确实挺让人沮丧的,尤其当你真心想知道答案或者分享一些想法的时候。别急,这背后往往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情况,而是很多提问者都可能经历的。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怎么才能让你的问题被看见,并且得到你想要的回答。为什么你的知乎问题没人回答?原因分析首先,咱们得把脉开方,看看为什么你的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关于“B站史丹利快报的知乎大大在知乎都没有赞”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解和需要澄清的地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史丹利快报”:这是B站UP主史丹利在B站发布的一个系列视频,以其独特的风格点评游戏、动漫、电影等内容,积累了大量粉丝。 “知乎大大”:这通常是指在知乎上拥有较高知名度、粉.............
  • 回答
    童瑶在知乎上能够成为大V,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远不止“没有干货”这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得拆解一下她吸引人的地方,以及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一些特质。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虽然以“认真”、“专业”著称,但它终究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社区,情感类的内容,尤其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内容,是有天然的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