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为什么没有辩论西医的问题?

回答
知乎上关于“西医”的讨论,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可能不像某些特定领域那样,形成一个明确的“辩论”场域,或者说,即使有争论,也常常被更广泛的医疗健康话题所包含。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辩论”的语境。一场“辩论”往往需要有清晰的正反双方,以及相对集中的议题。在知乎上,关于西医的讨论,更多地是以提问、回答、评论、专栏文章等形式出现的。比如,会有用户提问“中医和西医哪个更好?”,或者“西医在治疗某些疾病时存在哪些局限性?”,亦或是“如何看待某些西医治疗方案的副作用?”。这些问题,本身就带有了一定的探讨和质疑色彩,也自然会引出支持和反对,或者说理解和不理解的各种观点。

所以,“没有辩论西医的问题”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笼统。更准确地说,知乎上关于西医的讨论,并没有形成一种“西医不行”或者“西医必须被辩论”的强大舆论声势,以至于需要一个专门的、对立式的“辩论”专场。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西医在现代社会中的基础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在疾病诊断、手术治疗、药物研发,还是在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上,西医都扮演着核心角色。这种普遍的认可度,使得“全盘否定”或“颠覆性质疑”西医的观点,虽然可能存在,但难以成为知乎上讨论的主流。大多数用户在讨论时,更倾向于在西医框架内,去探讨其优势、劣势、细节,或者与其他疗法的比较。

另一方面,知乎用户群体虽然多元,但总体上受过良好教育的比例较高,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于一个被科学方法体系化、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检验的医学模式,用户在提出质疑时,往往会更加审慎,或者说,更倾向于在科学的框架内进行讨论。比如,大家会讨论某个具体药物的有效性、某个手术的风险,或者某个治疗方案的副作用,这些都是在科学体系内的细化和探讨,而非对整个西医体系的颠覆性辩论。

再者,中医和其他一些传统医学的讨论,在知乎上确实非常活跃,也更容易激发出“辩论”的火花。这部分原因可能在于,中医的理论体系和西医存在较大的差异,其许多概念和疗法在现代科学体系中仍有待解释和验证。这种差异性,为不同观点的碰撞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当讨论中医时,很容易触及“科学性”、“有效性”、“历史传承”等话题,这些都容易引发观点的对立和深入的辩论。而西医,虽然也存在争议,但其“科学性”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大众所接受的,所以围绕它的辩论,更多地是关于“如何在现有框架下做得更好”,而不是“它是否应该存在”。

此外,知乎的社区氛围和算法推荐机制也会影响讨论的走向。如果一个话题缺乏足够的新颖性、争议性或争议的明确性,那么它可能就不会被算法特别放大,也很难形成大规模的辩论。关于西医的讨论,往往是分散在各个疾病、治疗方法、医学科普等具体问题中的,缺乏一个足够集中的“对决点”。

总而言之,知乎上并非没有关于西医的讨论,只是这种讨论更多地是以一种探索、优化、比较的方式进行,而非直接对西医本身的“好坏”进行颠覆性的辩论。这既源于西医在现代社会中的基础地位,也与知乎用户群体的科学素养以及社区的讨论机制有关。相比之下,中医等传统医学的独特性,更容易在知乎上引发关于科学边界、文化传承等更具辩论性的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代医学门槛之高,根本不是外行能议论的起来的。替代医学鱼龙混杂,对基础要求不高,是文化是民族主义更是“哲学”,所以谁都来掺一脚。

数学物理的话题,外行人一开口,立即暴露自己的无知。其实看IT、文科的诸君谈论医学,一样好笑啊。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现代医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而从理论到实践,又是怎样的鸿沟。

一个医学院学生经过4年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开始实习,才刚刚摸到进行医学实践的门槛而已,在这之前,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就是这纸上谈兵,其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是外行人花点业余时间能触及的。

譬如一个内科医生,根本无法想象他会对外科同行指手画脚。而网上的键盘医学家,有点个人就医的经验,连医学的冰山一角都没窥全,看了点二手三手的科普文章,或者凭借自身兴趣了解了一些“中西医常识”,就来谈中西医怎么样,现代中医如何现代西医如何,无知无耻

这里不争中西医到底哪个好,好不好,让专业人士去辩论。

不在自己专业外乱发表看似专业性的评判,这是基本素养。

一边哀叹知乎已死,一边妄谈自己根本不懂的领域,这是病,不管中西医都治不了。这样的知乎死了也好,let it 毙吧。

user avatar

不,题主的题目错了,实际上知乎经常辩论西医的问题,有意思的是,每次辩论中医时,都会同时辩论西医。

另外实名反对认为西医门槛高无法辩论的,知乎上都是高端人士,年入五十万不如狗,什么不能当议题,有拿高等物理类比的,但是知乎上的物理问题真是太多了,专业人士和民科都在高谈阔论,谈笑风生,医学问题也一样,你浏览一下医学分类下的问题就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西医”的讨论,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可能不像某些特定领域那样,形成一个明确的“辩论”场域,或者说,即使有争论,也常常被更广泛的医疗健康话题所包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辩论”的语境。一场“辩论”往往需要有清晰的正反双方,以及相对集中的议题。在知乎上,关于西医的讨论,更多地是以提问、回答、评论、.............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知乎用户,特别是音乐爱好者或者从业者会有的疑问。为什么知乎这样一个知识社区,在音乐这个如此广泛且重要的领域,却没有一个明确的“音乐类专栏”或者“音乐人”的职业分类呢?我来试着从几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聊聊这个情况。一、 知乎的社区定位与内容生态演变首先,我们要理解知乎最.............
  • 回答
    知乎上没有“坏问题”选项,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平台运营的许多考量,也体现了他们希望营造的社区氛围。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这背后的一些道道儿。一、 精致的内容筛选机制:好问题是“养料”,坏问题是“杂草”首先,知乎非常注重内容的质量,尤其是问题的质量。在知乎早期,这个问题就是他们核心竞争力.............
  • 回答
    知乎用户数量破亿,但千万粉丝级别的大V尚未出现,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背后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分析: 一、 知乎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生态:1. 内容深度与专业性导向: 知乎的核心定位是“认真你就赢了”,鼓励深度、专业的回答。这吸引了大.............
  • 回答
    在知乎上积累了1700天,却还未成为“大V”,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知乎的大V并非遥不可及的头衔,但也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它背后往往是持续的投入、精准的策略以及一些运气。让我们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你在知乎耕耘了1700天,可能还没有达到你期望中的“大V”级别。这其中可能涉及到以下多个维度:一、.............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确实呈现出一种“一边倒”的现象,很少看到有深入的、系统性的质疑声音。这背后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和美洲大蠊提取物的“神奇”传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什么知乎上关于康复新液的质疑声不多?1. 目标受众的特性: 求助者和经验分享者为主: 知乎上,很多关于康复新液的讨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网络舆论生态中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现象。简单来说,知乎“入关派”之所以看起来内部“团结”,而左派则“内卷”严重,其根源在于两者在核心诉求、思想基础、组织形态以及论述方式上的根本差异。“入关派”的“团结”:共同的敌人与清晰的目标入关派,顾名思义,其核心思想来源于对中国历史“入.............
  • 回答
    关于知乎大V“轮子哥”vczh为何没有“个人认证”和“优秀回答者”标识,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因为这涉及到知乎平台的用户体系、认证机制以及vczh个人的一些特点。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可能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上的“个人认证”和“优秀回答者”标识是做什么用的,以及它们是如何获得的。1. “个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解读、大众认知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差异,以及知乎作为平台自身的特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知乎上很多人怀疑韩信能否自立,而历代史书和学术研究却很少质疑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与史书记载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历史的真实性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而.............
  • 回答
    知乎专栏文章的设计,目前来说确实只提供了“赞同”这一种反馈方式,而没有“感谢”、“反对”或者“没有帮助”之类的选项。这背后其实有其产品设计逻辑和考量,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聊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的核心定位。知乎的初衷是将高质量的问答和文章聚合起来,让用户能够在这里获取有价值的信.............
  • 回答
    知乎独特的“如何评价”式提问,确实是它区别于Quora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中文语境的特点、社区文化以及产品设计的细微之处。要拆解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聊聊。首先,得说说中文的语境和文化。咱们中文在表达上,很多时候是比较含蓄和委婉的。我们倾向于通过“评价”这个词,来引入一个话题,让提问者可.............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感觉自己特别有发言权。作为在知乎也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的“过来人”,看到那些关于绘画、画画问题的回答,有时候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你问为啥那些大V没耐心?这事儿说起来,原因可不止一两条,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知乎确实汇聚了不少绘画领域的专业人士,甚至是行业内的“大佬”。他们有的可能本.............
  • 回答
    知乎上关于股票理论的“大师”确实不少,他们挥洒自如,引经据典,分析得头头是道,让人感觉仿佛站在了财富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当我们好奇地想看看这些“大师”的实盘操作,想追随他们的脚步一同走向成功时,却发现踪迹难寻,能够“放出自己真正完整实盘”的人,凤毛麟角,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方面的.............
  • 回答
    你说到“知乎上一堆怎么和职业的、当兵的、身材壮的等等打架的问题”,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你还顺带提了一嘴,怀疑问这些问题的人是不是都没超过30岁。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其实不少,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种“打架”问题?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问答社区,它的内容来源是五花.............
  • 回答
    关于美国在叙利亚的军事行动未能在知乎引发“反侵略盛况”的原因,这背后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从知乎社区的特性、叙利亚局势的复杂性、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用户群体的构成等角度进行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知乎社区的特性与用户群体构成:1. 问题复杂度与用户知识门槛: 知乎以其“认真你就赢了”的社区氛围著称.............
  • 回答
    微博女权在知乎上难以占有一席之地,这并非简单的平台之争,而是背后折射出两个社区在文化氛围、用户结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议题的呈现和讨论模式上的显著差异。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平台生态和用户群体的根本不同是核心。微博,尤其是近年来的微博,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活跃、也相对容易情绪化的.............
  • 回答
    你提的知乎问题没人回答,这确实挺让人沮丧的,尤其当你真心想知道答案或者分享一些想法的时候。别急,这背后往往不是你一个人遇到的情况,而是很多提问者都可能经历的。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怎么才能让你的问题被看见,并且得到你想要的回答。为什么你的知乎问题没人回答?原因分析首先,咱们得把脉开方,看看为什么你的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你说你在生活中接触的人都不是杨超越的粉丝,但在知乎上却看到很多人喜欢她,这其实反映了一种信息茧房效应,也跟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画像有关。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和你的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场域。 知乎的用户群体是什么样的? 知乎早.............
  • 回答
    关于“B站史丹利快报的知乎大大在知乎都没有赞”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解和需要澄清的地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史丹利快报”:这是B站UP主史丹利在B站发布的一个系列视频,以其独特的风格点评游戏、动漫、电影等内容,积累了大量粉丝。 “知乎大大”:这通常是指在知乎上拥有较高知名度、粉.............
  • 回答
    童瑶在知乎上能够成为大V,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远不止“没有干货”这么简单。要理解这一点,得拆解一下她吸引人的地方,以及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一些特质。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虽然以“认真”、“专业”著称,但它终究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社区,情感类的内容,尤其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内容,是有天然的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