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乐理方面来讲,为什么德彪西乃至印象派音乐能给人一种奇特的感觉?

回答
德彪西的音乐,以及整个印象派音乐流派,之所以能带给我们一种“奇特”甚至有些飘渺、朦胧的感觉,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音乐素材和表现方式进行的深刻变革,这些变革在乐理的多个层面都有体现。

首先,让我们聊聊调式。在德彪西之前,西方音乐的主流是建立在功能和声体系之上的,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主属”关系,它提供了一种明确的音乐前进方向和稳定感。而德彪西则大量地借鉴和吸收了东方音乐,特别是印度和爪哇音乐中的调式,例如全音阶(Wholetone scale)和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全音阶由六个音组成,音与音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这打破了我们习惯的半音和全音组合带来的“色彩”对比,使得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听起来更平滑,缺少了那种尖锐的、明确的导向性,仿佛在一条没有明确转折的曲线上移动。五声音阶则省略了半音,只留下音程关系相对开阔的五个音,这种结构本身就带有一种古朴、空灵的质感,不像我们熟悉的七声音阶那样色彩丰富,反而能营造出一种更纯粹、更抽象的听觉空间。

接着,关于和声。德彪西对和声的运用更是颠覆性的。他并不总是遵循传统的和弦进行规则,而是更注重和弦本身的色彩和质感。他常常使用平行和弦(Parallel chords),也就是将一个和弦按照固定的音程关系平移,而不用顾及它与调性中心的“功能性”联系。这就像你在画画时,不是按照写实的比例去调色,而是直接将某种颜色平铺过去,产生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这种平行移动的和弦,绕过了传统音乐中和弦推进的逻辑,为音乐注入了一种非线性的、流动的特征。此外,他还钟爱使用色彩和弦(Coloristic chords),比如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甚至是更复杂的叠置和弦。这些和弦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泛音,听起来更加浑厚、饱满,有时甚至会带来一种“模糊”的听感,如同透过一层薄纱去看事物。他也会运用游移的和声(Ambiguous harmony),让听者难以明确判断当前的调性中心,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印象派音乐“奇特”感觉的重要来源。

再谈谈旋律。德彪西的旋律往往不是那种清晰、具象、有明确起伏和歌唱性的线条,而更像是一种片段化的、暗示性的。他会使用模进(Sequence),但常常是在不同调性或不同音色中重复,而不是在同一个调性中进行。旋律的节奏感也常常是灵活多变的,不拘泥于固定的节拍,而是跟随音乐的呼吸起伏。有时,旋律甚至被弱化,退居到和声的背景之中,或者与和声融为一体,共同营造一种氛围(Atmosphere)。这种对旋律的“稀释”,使得音乐的焦点不再是清晰可辨的主题,而是更注重整体的听觉感受。

织体(Texture)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印象派音乐常常采用复调(Polyphony),但不是那种严格的、模仿性的复调,而是更倾向于自由的、平等的声部组合。各个声部之间相互呼应,但又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如同不同的色彩在画布上并置,产生新的混合效果。他也会使用织体上的“留白”,让音乐有呼吸的空间,避免过度填充。这种疏密有致的织体,也为音乐的“奇特”感觉添砖加瓦。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节奏和节拍。德彪西的音乐在节奏上往往是自由而灵活的,很少有那种固定、规整的节奏型。他常常使用不规则的节拍组合,或者通过延缓强拍来制造一种时间的“停滞感”。这种对节奏的自由处理,使得音乐的流动更像是自然界的现象,比如流水、微风,而不是机械的律动。这种节奏上的“弹性”,让音乐充满了生命力,同时也消解了传统音乐中那种清晰的脉动感,使得整体听感更加飘忽不定。

总而言之,德彪西乃至印象派音乐之所以能带来这种“奇特”的感觉,是因为他们打破了西方音乐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许多“规则”,转而从调式、和声、旋律、织体和节奏等多个角度,去探索一种更注重色彩、氛围和内在感受的音乐表达方式。他们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描绘”一种瞬间的感受,一种朦胧的意境,这使得他们的音乐具有了一种独一无二的、难以言喻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卸腰。

这个问题我收到邀请很久了,其实一直没忘,也比较想回答。但因为自己最近实在是太忙了,所以也一直没回答。刚才第二次收到邀请,我决定来(简略地)回答一下,以此来捍卫我拔个音乐话题优秀回答者的头衔。

音乐学界普遍把德彪西的印象主义当做是现代音乐的开端,因为从德彪西开始,传统的音乐写作方式、和声体系、音乐风格就开始被打破了。比如,上过传统和声学的人,都知道不能四部同向,也不能平行五八,因为这样的话,声部独立性就差了,而且长时间的四部同向平行五八,哪怕高音声部是旋律,那么这个旋律的清晰度也就被掩盖在众多平行的声部中了。

比如下面这个谱例,来自于德彪西《夜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头。弦乐分成很多声部一直平行,


还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的四部同向。


这估计就是题主所谓的“飘飘然”的感觉音乐织体上的来源了。


从音乐材料方面来说,德彪西对传统和声学的突破就是:他开始深入地使用传统大小调以外的音阶。比如全音阶,和类似于中国民族调式的五声调式音阶。


比如下面这个谱例,前奏曲集第一本第二首,就是一个全音阶的作品:

五声音阶的谱例,还是直接去找上面那个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就好了。


个人经验来说,全音阶和织体上的一些非传统写作,是德彪西风格比较直接的体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