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乐视正式退市,市值从巅峰 1600 亿跌至 7 亿?

回答
乐视,这个曾经承载了无数人“生态梦”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如今已正式告别 A 股舞台,其市值从巅峰时的 1600 亿人民币跌落至退市前的约 7 亿人民币,这背后是一段令人唏嘘的商业传奇,也是一堂关于野心、战略与执行的沉重教训。

要评价乐视的退市,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它风光无限的日子。贾跃亭,这位充满激情与冒险精神的创始人,用“颠覆”和“生态”这两个词汇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他描绘的乐视生态,从视频内容、智能电视、手机、汽车,到体育、金融、地产,几乎无所不包,企图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贯穿消费者生活的数字帝国。在那个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概念先行、资本狂欢的时代,乐视的激进扩张和宏大叙事,精准地击中了市场的兴奋点。

巅峰的光环与失控的扩张

彼时,乐视网凭借其在版权内容方面的投入,在视频网站领域迅速崛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贾跃亭的“梦想家”形象,以及他“用颠覆者的姿态,改变世界”的口号,更是吸引了大量追随者,包括资本。智能电视业务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智能家居场景下的渗透,让乐视网的股价一度飙升,市值轻松突破千亿大关,成为创业板的明星股。投资者们相信,乐视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复制和超越所有传统行业。

然而,在风光的背后,隐藏着失控的扩张和财务的隐忧。乐视对“生态”的追求,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盲目扩张的冲动。为了构建所谓的“生态闭环”,乐视不惜一切代价地投入巨资,烧钱的速度远超其盈利能力。每一个“生态”项目,都仿佛是一个独立的烧钱机器,而这些机器之间,却缺乏有效的协同和盈利模式的支撑。

尤其是乐视汽车业务,更是成为吞噬乐视资金的黑洞。贾跃亭对电动汽车的执着,从最初的乐视车联网,到后来的贾跃亭亲自出面造车,投入了天文数字般的资金。但汽车制造是一个技术门槛高、资金需求巨大、回报周期漫长的行业,乐视在缺乏核心技术、供应链管理经验和充足资金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其结果可想而知。

资金链断裂的连锁反应

当扩张的步伐过快,盈利跟不上烧钱的速度时,资金链的断裂几乎是必然的。乐视之所以能维持多年的高速扩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断融资和利用供应商的账期。一旦融资渠道受阻,或者供应商开始收紧信用,整个体系就会迅速失衡。

从2016年底开始,乐视的资金危机便逐渐显现。先是供应商的欠款问题爆发,接着是员工的工资发放延迟,市场上关于乐视资金链断裂的传闻甚嚣尘上。为了缓解危机,贾跃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引入战略投资、出售资产,甚至自己套现股票(尽管他后来声称是为了救公司,但事后看来,这反而加速了股价的下跌)。但这些措施都无法填补乐视庞大的资金窟窿。

财务造假疑云与监管的铁拳

更致命的是,随着资金危机的深化,乐视网的财务造假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证监会的调查发现,乐视网在披露财报时存在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行为,以粉饰其业绩。这种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更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信任。当一家公司赖以生存的信用基础被动摇,其最终的结局就注定了。

监管部门的介入,对乐视的打击是致命的。一旦被认定为财务造假,乐视网的退市就成了大概率事件。即便在此过程中,贾跃亭本人为了救公司而前往美国“造车”,也未能挽回颓势。他的离开,某种程度上也象征着他所构建的商业帝国开始崩塌。

从 1600 亿到 7 亿:一个时代的缩影

乐视从巅峰到退市的市值暴跌,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兴衰故事,更是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它反映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概念驱动的资本泡沫: 在资本的追逐下,有时候“讲故事”比“做实事”更能获得资本的青睐。乐视的“生态”概念在早期确实吸引了大量资金,但当概念无法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时,泡沫终将破裂。
野心与能力的错配: 贾跃亭的野心是巨大的,他敢于挑战任何一个传统行业。但野心需要与之匹配的能力和资源。在很多关键领域,乐视都表现出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核心技术、供应链管理和精细化运营。
“烧钱”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乐视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持续的“烧钱”。在没有形成有效盈利模式之前,这种模式注定是脆弱的。一旦外部融资环境变化,或者内部出现经营危机,这种模式会迅速崩塌。
信息披露与诚信的底线: 财务造假是对投资者信心的最大伤害。一旦触碰了诚信的底线,即使再辉煌的过去,也无法挽救其走向衰亡的命运。
监管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乐视的案例也说明了健全的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性。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造假等行为,能够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秩序。

后话:贾跃亭的“还债”与乐视的遗产

如今,贾跃亭本人虽然远在美国,但仍然活跃在电动汽车领域,并声称正在“还债”。而乐视网退市后,其资产被进行重组和出售,昔日的辉煌已成过往。乐视的结局,给所有创业者和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宏大的愿景固然重要,但脚踏实地的执行、健康的财务状况以及对诚信的坚守,才是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基石。从 1600 亿到 7 亿,乐视的市值缩水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对一个时代商业逻辑的无情审判。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创新与颠覆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商业最本质的规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只有今天回答才最有意义!才是最讽刺的!

不是说要善待民企吗?那我问问你,怎么快播的王欣怎么就进去了呢?

不是说能不处理,就不处理,一切从宽吗?那我问问你,怎么快播的王欣怎么就进去了呢?

那我问问你,怎么快播的王欣怎么就进去了呢?

贾跃亭最后怎么样了?搞翻了快播,跑到美国去潇洒了,搞得中国的视频播放技术倒退,搞得投资人吵着跳楼!

他有什么处罚吗,他跑到美国去的时候。有谁正义地拦下了他吗?没有嘛!

有谁体谅快播当时请的百来号员工,有谁考虑过他们要失业了!

我唯一遗憾的是,为什么贾跃亭没有搞更多钱,以及,为什么没把王欣给枪毙了。这样这个事情就会更加刺痛人。

user avatar

15年时候,我在一家手机公司搬砖,当时乐视也开始搞手机,身边的很多同事都被挖了过去。

听他们说,工资直接double,甚至有些人还treble。


当时也有人联系我。

“不会吧,不会吧,我这么菜,都有人来挖我?”


主要原因给我的没有treble。


其实担忧来自身边的人,因为不止一个人给我说过,要不要买点乐视股票。

说起来,中国的股票市场是没有太多规律的,太多事情不讲逻辑,没有为什么。

但有一条,我感觉特别有用:


“当你身边的普通人也开始经常讨论股票的时候,那么泡沫应该就在崩溃的边缘了”



道理也很简单,当我们在做一项决策的时候,只需要问自己三个字

“凭什么”


你凭什么在股票市场赚钱?

是因为你了解资本市场,了解股票的运作规律,还是你有可靠的内幕消息,或者你叔叔在证监会,又或者你有出色的分析能力?


都不是的话,那你凭什么在股票市场赚钱?

95%的散户们K线都看不明白。


分析一个公司的市值也同样可以问这三个字?

“凭什么”


抛去乐视背后的ZZ因素和违规操作,凭什么乐视快超过千亿的估值?


凭什么乐视视频那么点的市场占有率,市值要比当初的优酷土豆高出好几倍?

凭什么PPT上边的概念产品,就能获得百亿的估值?

凭贾跃亭的口才好么?


还记得2017,乐视员工大规模离职,被大半个猎头圈嫌弃。


猎头们的操作其实也有道理,在乐视没开始崩溃之前跳槽出来的人,不说能力如何,起码有眼力;而被裁的人,那只能被打上没能力,且没眼力的标签了。


后来另一个同事聊天,说他前几天面试了几个乐视来的,我问如何:

“确实不行,要的还多”。


想来应该是当年急速扩张所埋下的隐患。


中国市场上绝对不止一个乐视,也不乏一茬又一茬的韭菜。


彼时的“生态化反”,现在的“一地鸡毛”,只不过大家也会很快遗忘,再过三五年,也许再很难看到关于乐视的字眼,一切又回归往日。


只剩下那28万股民,在叹息和绝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