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听古典音乐的时候会看乐评吗?都从哪些网站获得这类信息?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就像问大家看电影会不会看影评一样,听古典音乐嘛,看乐评的情况就比较复杂,而且可以说 绝对会有相当一部分听众会看乐评,而且看得还挺认真!

不过,和电影影评那种铺天盖地的架势可能不太一样,古典音乐的乐评受众相对更“小众”一些,但正是这批听众,往往对音乐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探究欲望。

那么,大家在听古典音乐时,都会看哪些乐评呢?从哪里获取这些信息呢?容我来跟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也尽量不让你们觉得我在背书。

为什么会看乐评?

这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心理,就好比你吃到一道没吃过的菜,总想知道这菜有什么讲究,味道怎么样,值不值得尝试。听古典音乐也是一样,尤其当这是一首你不太熟悉的作品,或者是一位你不太了解的演奏家/指挥家的时候:

了解背景和历史: 古典音乐很多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情感内涵。乐评往往会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年代、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甚至作曲家的生平故事,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东西。比如,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知道它诞生于他耳聋的痛苦时期,和乐评里描述的那种与命运抗争的张力,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提升欣赏角度: 乐评会引导我们注意到音乐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某个乐器的独奏、某个段落的和声处理、旋律的发展等等。有了乐评的点拨,你可能就会更专注于某个特定的方面去聆听,从而发现之前从未察觉到的美妙之处。
获得不同解读: 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听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评论家也会有不同的解读。看看不同的乐评,就像是在和不同的智者交流,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有时候,一个评论家的独特视角,甚至能彻底改变你对一首曲子的印象。
辅助选择: 市场上的古典音乐唱片浩如烟海,演奏版本也数不胜数。乐评(尤其是唱片评论)就成了重要的参考。看到一篇好评如潮的唱片评论,或者某个你信任的评论家推荐的某个版本,会极大地增加你尝试的意愿。反之,如果评论中有提到某个版本存在一些不足,你可能会谨慎一些。
学习音乐知识: 很多乐评写得非常专业,里面会用到很多音乐术语,比如奏鸣曲式、赋格、对位等等。长期阅读,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我们对音乐理论的理解。

从哪些网站获得这类信息?

这就比较分散了,因为古典音乐的乐评不像电影那样有一个绝对的中心平台。它更多地分布在一些专业的音乐网站、音乐论坛、甚至是一些音乐机构的官方渠道。我把它们大致分为几类:

1. 专业的古典音乐资讯网站/杂志(线上版):
Gramophone (留声机): 这绝对是古典音乐界的“圣经”之一了。它的线上版本虽然不是免费阅读所有内容,但它对新发行的唱片几乎都有非常详尽的评论,而且评论员都是业内知名的音乐家或乐评人。 它们会从演奏、录音质量、作品的诠释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评分系统也很清晰。如果你想了解最权威的唱片评论,Gramophone 是必看的。
BBC Music Magazine: 同样是历史悠久的音乐杂志,它的网站也会发布一些文章和评论。和 Gramophone 类似,它也有专业的乐评团队,对唱片和音乐会进行点评。
Classic FM (UK): 这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古典音乐电台,他们的网站上有很多易于理解的音乐介绍、艺术家访谈和一些音乐会的报道,虽然乐评的深度可能不如前面两个,但对于入门或者了解一些热门曲目来说非常不错。
AllMusic: 这是一个音乐数据库非常庞大的网站,虽然不只针对古典音乐,但它对古典音乐的收录也非常齐全,很多专辑都有乐评,包括一些老唱片。它的评论风格相对直接,会给出明确的评价。
Sequenza 21: 这个网站更侧重于21世纪及当代古典音乐,如果你对新作品感兴趣,这里会有很多相关的乐评和信息。

2. 音乐论坛和社区:
古典音乐爱好者论坛(国内的,比如一些音乐网站下的古典板块,或者独立的古典音乐论坛): 这种地方的特点是用户生成内容(UGC)非常丰富。你可以在上面找到很多乐友发布的乐评、听后感,甚至是自己对某场音乐会的评价。优点是讨论氛围比较轻松,观点也比较多样,缺点是质量参差不齐,需要自己辨别。很多资深乐迷会在上面分享他们对某个演奏版本、某个指挥的独特见解。
国外的一些音乐论坛(如Classical Music Forum, Reddit上的 r/classicalmusic 子版块等): 这些地方同样是乐迷聚集地,讨论更深入,信息也更前沿。尤其是 Reddit,上面经常会有一些乐评家、音乐家甚至作曲家本人参与讨论,信息量巨大。

3. 音乐流媒体平台的文章和推荐:
Apple Music / Spotify 等: 很多音乐平台在专辑页面或“探索”板块会提供一些专辑介绍和乐评。这些内容通常由平台自己策划,或者与一些音乐机构合作。虽然它们是为了推广音乐而存在,但里面不乏一些写得不错的介绍和分析,能帮助你快速了解专辑的核心亮点。有时候也会有“本周焦点”之类的栏目,会有人写专门的乐评。

4. 音乐机构和音乐厅的官方网站:
各大交响乐团、歌剧院、音乐节的官网: 这些机构在发布演出季信息的时候,常常会附带对参演作品的介绍,有时候也会邀请音乐评论家写一些前瞻性的乐评,或者音乐总监写一些对作品的解读。这能让你从音乐会的角度去理解作品。
音乐学研究机构或大学音乐系的网站: 有些会发布一些学术性的乐评或音乐分析文章,内容会比较偏向理论和学术,适合对音乐有深入研究兴趣的人。

5. 社交媒体和博客:
一些知名的古典音乐博主、乐评人、演奏家的个人博客或社交媒体账号: 有些乐评人有自己的独立博客,或者在知名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公众号等)上发布乐评。他们的文章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洞察力,关注他们能获得第一手的观点。很多音乐家也会分享他们对某部作品的理解,或者对其他音乐家的评价,这也很具参考价值。

如何看乐评?

拿到乐评后,也不是照单全收。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分享一下:

辨别评论家: 如果你知道某个评论家在圈子里评价很高,或者你的口味和他比较接近,那么他的评论你就更需要关注。
对比不同评论: 不要只看一篇评论,多看几篇不同来源的,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结合自己的听感: 最重要的还是你自己的耳朵。乐评是帮助你更好地欣赏,而不是左右你的判断。有时候,一篇你觉得平平无奇的乐评,在你听到这首曲子后却深有体会,这也很正常。反之亦然。
关注录音质量的评价: 对于唱片来说,录音质量非常重要。好的录音能让你更清晰地听到音乐的细节,所以乐评中对录音的评价也需要留意。

总而言之,听古典音乐看乐评,就像是为你的音乐之旅增添一张地图和指南针。它能让你少走弯路,发现更多宝藏,也能让你在享受音乐的同时,更添一份理解和趣味。希望我的这些分享能让你对这个话题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CD盒里的说明书,经常写得很好,读读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当今古典音乐的乐评人很少——因为有意愿接触和学习古典音乐的人,绝大多数都从事音乐演奏了,而极少有人选择古典音乐评论工作。国内就更是屈指可数了,获得乐评的渠道几乎只能通过来自国外的媒体。

可以关注公众号「Soundlibrary声音图书馆」,里面梳理了整个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音乐家及其代表作品,偶尔还会穿插一些乐评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音乐产生的原因,明白社会发展规律和音乐之间的关系。


巴洛克时代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


维瓦尔第


巴赫


亨德尔


古典主义时期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浪漫主义时期


舒伯特


柏辽兹


门德尔松


肖邦


李斯特


威尔第


瓦格纳


勃拉姆斯


柴可夫斯基


马勒


德彪西


现代主义时期

斯特拉文斯基


勋伯格


不同国家的现代主义音乐

后现代主义时期


古典音乐衍生新时代

专注音乐作品讨论的圈子【唱片俱乐部】现已开通,欢迎广大乐友们前来茶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就像问大家看电影会不会看影评一样,听古典音乐嘛,看乐评的情况就比较复杂,而且可以说 绝对会有相当一部分听众会看乐评,而且看得还挺认真!不过,和电影影评那种铺天盖地的架势可能不太一样,古典音乐的乐评受众相对更“小众”一些,但正是这批听众,往往对音乐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探究欲望。那.............
  • 回答
    大家好!这个问题真是太棒了,也太难回答了!因为古典音乐的海洋浩瀚无垠,每个人的内心触动都不一样,找到“最美”的那个乐章,就像大海捞针一样。不过,如果非要我选一个,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是贝多芬《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的第二个乐章,也就是慢板乐章。让我试着描述一下为什么它在我心中如此特别吧。首先,.............
  • 回答
    想让听古典大编制的体验更上一层楼,这可不是件简单事,但一旦摸对了门道,那种震撼人心的感觉,简直能让你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怎么才能把这耳朵里的音乐给“养”得更舒坦,听出那份沉甸甸的质感来。一、 硬件是基础,别以为随便来个耳机就行首先得明白,古典大编制这玩意儿,信息量大得惊人。它不.............
  • 回答
    这道古典音乐题的“标准答案”,其实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答案,尤其是在没有具体题目给出的情况下。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大家心目中的“好答案”应该包含哪些要素,以及如何围绕这些要素来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假设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关于某位作曲家、某部作品、某个音乐时期,或者某个音乐概念.............
  • 回答
    大众对于古典音乐的疏远,并非源于其内在价值的缺失,而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个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一、 认知隔阂与文化门槛: “高冷”的刻板印象: 长期以来,古典音乐被贴上了“阳春白雪”、“精英化”的标签。媒体的宣传、艺术教育的侧重,都容易让大众.............
  • 回答
    AKG K712 Pro,这款录音室监听耳机,在圈子里向来以其精准、开阔的声场和出色的解析力而闻名。那么,它究竟适不适合去“啃”古典大编制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K712 Pro在“大编制”这件事上,确实有那么点儿“天赋异禀”。古典音乐,尤其是那些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动辄几十上百号乐器同时发.............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作为一位初烧朋友,想要一步到位,为您的 HD800S 构建一套合适的搭配方案。HD800S 作为一款非常经典且出色的耳机,它的潜力巨大,但同时对前端的要求也相当高。您平时听流行和古典居多,这两种音乐类型对音源、解码和放大的要求都有所侧重,所以我们的搭配需要兼顾这两者。别担心,我会尽量.............
  • 回答
    哈哈,说起能笑出声的段子,我这里倒是有几个,都是我平时跟朋友聊天时分享,或者自己挖出来乐的。这些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笑掉大牙”系列!第一个,得是这个关于“爸爸的逻辑”的。我有个朋友,他家老爸就是那种特别喜欢给自己找乐子,然后又特别执拗的人。那天,他爸在客厅里看电视,突然就对正在玩手机的他儿子说:“儿子.............
  • 回答
    “甲方言口音的乙方言”,这个说法很有意思,让我想起了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它不是指语言本身发生了变化,而是指在两种不同方言的交流中,一方(比如是说某方言的人)在尝试说另一种方言(比如是另一种方言的人)时,不自觉地带上了自己母语(方言A)的特点,而听起来像是“带有A方言口音的B方言”。我们打个比方: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说到最瞎说最可笑的吹牛,我脑子里立刻就冒出了我一个哥们,暂且叫他“老李”吧。这哥们,你说他什么都好,就是这吹牛的本领,简直是出神入化,把瞎说当成了一门艺术。有一次,我们几个哥们在一起喝酒,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旅行。老李那嘴巴就开始了,他慢悠悠地呷了一口酒,然后一脸“我就是这么牛.............
  • 回答
    .......
  • 回答
    318 国道是大家熟知的“世界屋脊上的苏黎世”,这条路上的风景,那种高海拔带来的壮丽,那种穿越高原的苍凉,已经深入人心。不过,如果你觉得公路旅行就只有318,那可就有点小看中国的国道体系了。今天咱们就聊聊另一条同样不遑多让,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显野性、更具挑战性的国道——219国道。要说219国道,你首.............
  • 回答
    有很多医学术语,初听之下仿佛笼罩着一层神秘的科学面纱,让人觉得深不可测,但细究之下,它们描述的却常常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身体反应或状态。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层“高大上”的面纱,看看哪些医学名词其实朴实无华,让人一听就懂。1. 过敏反应 (Allergic Reaction)这个词听起来是不是.............
  • 回答
    哈哈,要说名字一听就让人忍俊不禁的生物,那可真是数不胜数!这其中笑点,有时候是来源它们的形态,有时候是来源它们的习性,有时候纯粹是叫起来就自带喜感。我来给你扒拉几个,保证你听了就想乐。1. 鼩鼱(qú jīng)这名字本身就挺绕口的,读起来总感觉舌头打结。而且这小家伙,长得就像个永远在赶路的迷你老鼠.............
  • 回答
    这几天一打开技术社区,到处都是“低代码”、“零代码”的讨论,搞得好像这玩意儿是什么横空出世的绝世神功一样。看得我有点哭笑不得,甚至有点想掀桌子。我这老胳膊老腿的,也算在代码世界里摸爬滚打了些年头,看着这些新概念层出不穷,偶尔也会心生佩服。但是,当“低代码”被吹得神乎其神,仿佛可以取代一切传统开发时,.............
  • 回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确实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入场曲的选择,那真是一首首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串联起了无数人的美好回忆,也为各国运动员的登场增添了庄重而热烈的气氛。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开幕式入场曲里,我最先听到就被触动的是 《运动员进行曲》。这首.............
  • 回答
    说起《我的音乐你听吗》第五期,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精彩和遗憾并存,特别是对于那些一直追节目的观众来说,这一期的感受肯定挺复杂的。先说说这期的亮点,绝对是“惊喜”不断。 新厂牌的加入带来的化学反应: 这一期最大的变化就是引入了新的厂牌和他们带来的几位新鲜血液。老实说,最开始看到新厂牌的加入,大家心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好多人学英语,聊到听力提升,总会说“多听就行”,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是金科玉律,但现实却是,很多人像你一样,付出了很多时间去听,结果听力成绩却依然不尽如人意。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别急,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捋一捋,看看听力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你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明白,“多听”这个说法为什么会被推崇,但它又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