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多人长大后都不再碰乐器,那么很多孩子从小学乐器,还有什么用?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曾有过,或者正在思考的困惑。看着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乐器,但又不免想到,未来他们是否还会继续,是否能以此为生,甚至是否真的“有用”。其实,孩子学习乐器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他们未来是否成为一名演奏家,它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更深刻、更持久。

首先,我们得承认,绝大多数孩子在长大后,确实不会把乐器当成职业,甚至可能因为学业、工作、生活琐事而将它束之高阁。但这并不代表这段经历是“没用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上来看待这个问题:

一、 智力与认知能力的全面开发:

大脑的“体操”: 学习乐器,特别是像钢琴、小提琴这样需要双手协调、同时处理多种信息的乐器,是对大脑极其有效的锻炼。演奏时,孩子需要同时调动听觉(辨别音高、节奏、音色)、视觉(看谱)、触觉(指法、力度)、甚至本体感觉(身体姿势、肌肉控制)。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给大脑进行一场高强度的“体操”,能够刺激大脑不同区域的连接,提升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效率。
逻辑思维与数学能力的提升: 音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原理,比如节奏的划分、音程的计算、乐曲结构的逻辑。学习乐器,尤其是理解乐理,能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对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很多研究也表明,学习音乐的孩子在数学和空间认知能力上表现更佳。
记忆力的强化: 记忆乐谱、记忆指法、记忆乐句,这个过程是在不断训练孩子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而且,音乐记忆往往是情境化的、联想式的,这比死记硬背更能加深印象,也更能激发孩子的主动记忆。
专注力与耐心的培养: 乐器演奏并非一蹴而就,从学习基础的音阶、简单的曲子,到能完整流畅地演奏一首乐曲,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和克服困难。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专注力、耐心和毅力的极佳磨练。面对枯燥的练习,孩子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如何分解目标、一步步攻克,这在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

二、 情感与品格的塑造:

情绪的表达与疏导: 音乐是情感的语言。通过演奏,孩子可以学习如何表达喜悦、忧伤、愤怒、温柔等各种情绪,并找到一种健康的方式来疏导和释放它们。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一首激昂的乐曲可以宣泄;当感到平和时,一首舒缓的乐曲能更好地沉浸其中。这对于孩子情商的发展至关重要。
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建立: 从一个音符都不会,到能弹奏出一段旋律,再到能够完整演奏一首曲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孩子努力的成果。每一次在家人面前的演奏,每一次在课堂上的展示,都能给予孩子极大的鼓励和自信。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成就感,是任何其他事物都难以替代的,它会成为孩子内心深处最坚实的支撑。
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的熏陶: 接触音乐,就是接触一种美好的艺术形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这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品味。这种从小培养的审美能力,会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欣赏到更多美好事物,对生活有更高的追求。
规则意识与团队合作(合奏): 学习乐器需要遵循音准、节奏、乐谱等一系列规则。而如果孩子有机会参与合奏,那么理解乐谱、听从指挥、与他人协调节奏和音量,就是对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他们会明白,一个好的演奏,是大家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结果。

三、 潜在的“隐形”技能与思维方式:

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奏中遇到技术瓶颈,如何突破?乐曲中出现复杂的节奏,如何处理?这些都需要孩子主动去思考、去尝试、去寻找方法。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析问题、拆解问题、并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批判性思维: 听自己的演奏,听别人的演奏,孩子会开始思考“哪里做得好,哪里可以改进”,这其实是一种早期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他们不会盲目接受,而是会去评判、去分析,去追求更好的结果。
沟通与连接: 即使长大后不演奏,很多时候,音乐仍然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与懂音乐的人交流,可以瞬间拉近距离。在社交场合,一项音乐技能也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谈资,甚至是一种吸引人的特质。

举个例子来说:

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习写字,也许大多数人长大后写字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工整,也不会去当书法家,但写字教会了我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而乐器学习,就像是给孩子的大脑、心灵,多了一套更高级、更细腻的“沟通和表达系统”。

孩子长大后不碰乐器,并不意味着他“白学了”。他学到的是一套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培养耐心和专注力的能力。这些能力,就像是刻在骨子里的烙印,即使被生活的大浪冲刷,也会在关键时刻显现出来,成为他们应对挑战、享受生活的重要支撑。

所以,下次看到孩子坐在琴凳上,专注地练习着,不妨想想,他们正在为自己的人生构建一块更坚实的基石,一种更丰富的内在世界。这“用”,或许不是立竿见影的金钱或名誉,而是更加宝贵的、伴随一生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件挺残酷的事,如果家境一般、县城甚至农村出身的孩子依靠做题家的能力,走进了城市里,有了一份体面的收入。

也就是家庭不好,但努力向上的话。

会发现家庭越差,人越努力,离一开始的朋友们就会越来越远。

这是好事。




但也不好。

因为你会发现,你越向上,距离最开始的朋友越来越远,因为如今的落差过大,价值观也有了差异。

你无法理解他为什么熬夜去抢9折的奶粉,他无法理解你为什么月入过万还觉得自己是个废材。

这个,没法解决。



而新的环境中内认识的人,有时候你也完全不知道怎么融入入他们的圈子。因为初始落差过大,你们的价值观通常也很难契合的。

他们可以把收入都用在娱乐上,蹦蹦迪,去去酒吧,出去旅行,你只能把钱攒下来,去求一个虚无缥缈的首付。

没办法的事情。




每当到了这个时候,

你会特别渴望有个东西陪着你。

这时候你会特别渴望,如果有个东西可以说说话就好了,有东西可以让自己,不焦虑的打发时间就好了。

是个人最好,是个猫也可以,

是个一个从小就有的爱好,那最好不过了。



相信我,一个从最底层走到城里立足的孩子,

他的朋友只有他的书、他的琴、他的笔、他的血脉深处的爱好。

很难有真实的朋友,

或者说,几乎不会有完全能玩到一起,聊到一起的朋友,有一个容易,二者皆有真的难。






男票的弟弟学了几年的民乐想要放弃了,理由是累。

他讲:那就放放,别弃,想起来玩玩。

你三岁时对好奇它,六岁时对喜欢它,现在厌烦它,抗拒它。

但是有一天你会爱上它。



还有些事情那个孩子不知道。

总有一天你会和我们一样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相信你一定可以。


在加班到深夜回家,打开灯房间空无一人的时候。

在辛苦做出的方案,却被认为狗屁不通的时候,

在下了许久的决心想跟心仪的姑娘表白,却知道自己不配的时候,

在接到爸妈生病的消息,除了给些钱再也做不了什么的时候,

在刷刷朋友圈,想约个老友出来喝酒,却看见他与孩子的合照的时候,



那时候,他应该也会感觉到我们此刻的孤独。

在孤独的时候,在那些无法言说的苦楚吞噬你,却无人倾听的时候。

儿时好奇、幼时喜欢、少年时抗拒的东西,会成为他唯一的爱人。

唯有这些,才能陪着他。



这事儿说起来残酷,但确实

年少时越贫穷,青年时越努力,

就会越孤独。



那时候才知道学习某种东西的原因并非是为了谋生,

只是为了能在被孤独吞噬的日子里有个东西相伴而已。




原链接:

原作者 @知北游

老公之前写的内容,我觉得特别贴切就在这里发一遍。他同意的~

user avatar

在现代中国,儿童进行乐器学习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在中国,儿童乐器演奏已经演化为手指体操。和学习电脑打字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个通过死练提高熟练度的体力活。

但是乐器演奏会调动人的副交感神经,可以降低人体的主交感神经的紧张程度。对于学习后的疲劳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因此上,家长让儿童学习音乐的目的,不应该是逼迫儿童学习。而是作为一种在儿童学习数理化和英语之后的放松途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