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总感觉很多事实证明孩子在儿童时期受的挫折越多,长大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越弱,是不是这样?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因为很多人的直觉都会倾向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认为孩子小时候经历挫折越多,长大后就能更强大。然而,事实远比这个简单的逻辑复杂得多,并且很多研究和现实情况都表明,儿童时期过多的、不当的挫折,反而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心理承受能力更弱。

让我详细阐述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更细致的理解:

一、 为什么会产生“挫折越多,心理承受能力越弱”的直觉?

这种直觉很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负面经验的深刻性: 孩子在童年时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挫折的理解和应对方式也比较原始。当他们经历无法承受的挫折时,可能会留下深刻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阴影。这些阴影会像种子一样,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发酵,影响他们对类似情况的反应。
2. 社会教训的误读: 很多成人教育孩子时,会用“让他吃点苦”、“吃一堑长一智”等话语,本意是希望孩子学习经验。但如果执行得不当,变成了单纯的惩罚或放任自流,孩子可能并没有真正学到应对策略,反而积累了失败和无助感。
3. 极端案例的关注: 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因为童年不幸而导致心理脆弱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的人,而那些在挫折中成长得更强大的人,他们的经历往往是复杂的,不只是“挫折多”那么简单,所以不那么容易成为我们直观的“证据”。
4. “适度挫折”的模糊性: 关键在于“适度”,而“适度”本身就是一个很难把握的概念。如果将本应得到支持和引导的孩子,置于超出其能力范围的挫折中,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二、 为什么过多的、不当的挫折可能导致心理承受能力更弱?

这里涉及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些核心原理:

1. 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当孩子反复经历失败,并且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结果时,他们会发展出一种“无论做什么都没用”的无助感。这种感觉会阻碍他们在新情境下尝试和努力,导致他们更容易放弃,即使有改变的可能性。
回避和退缩: 为了避免再次遭受痛苦,孩子可能会发展出回避困难任务、退缩社交、过度依赖等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虽然暂时缓解了焦虑,但长期来看,限制了他们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过度敏感或麻木: 长期处于高压或负面情绪中,孩子可能会变得对外界刺激过度敏感,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他们感到威胁;也可能发展出情感麻木,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和热情。

2. 大脑发育的影响:
压力与大脑结构: 儿童时期是大脑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负责情绪调节、执行功能(如计划、决策、抑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长期的、严重的压力和挫折会影响这些区域的发育,导致孩子在情绪管理、压力应对、问题解决等方面出现长期障碍。
应激反应系统: 长期暴露在应激激素(如皮质醇)下,会使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处于长期戒备状态,影响睡眠、食欲,并增加患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

3. 自我效能感的损害: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每一次成功的经验都能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反复的失败和缺乏支持则会严重打击它。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往往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过多的挫折,尤其是没有得到有效引导的挫折,会摧毁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4. 依恋关系和安全感:
依恋关系的重要性: 依恋理论强调,儿童需要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这为他们探索世界提供了安全的基地。如果挫折的发生伴随着照顾者的忽视、批评甚至抛弃,孩子就无法从依恋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支持,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不值得被帮助的,这极大地削弱了他们应对挫折的内在资源。
缺乏情感支持: 如果孩子在经历挫折时,没有感受到父母或重要他人提供情感上的安抚、理解和支持,他们会觉得孤立无援。这种情感上的匮乏,比挫折本身可能更具破坏性。

5. 应对技能的缺乏:
“吃亏”不等于“长智”: 并非所有的“吃亏”都能转化为“长智”。如果孩子没有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寻求帮助、调整策略、从失败中学习,那么仅仅是重复经历挫折,只会让他们更加沮丧和无力。他们需要的是引导和训练,而不是无谓的磨难。
缺乏解决问题的模型: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对困难时,总是代劳、包办或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就无法观察和学习到健康的应对模式。

三、 那么,什么才是“有益的挫折”?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儿童的成长需要“适度而有益的挫折”,而不是“过度的、无助的挫折”。有益的挫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 可控性和可恢复性: 挫折的程度在孩子能够理解和应对的范围内,并且有成功的可能性或至少有明确的改进方向。
2. 支持性的环境: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有可信赖的成年人提供情感支持、理解和指导。他们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并肯定他们的努力,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
3. 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挫折本身被视为学习新技能、认识自身局限或探索新策略的机会,而不是惩罚。
4. 循序渐进: 挫折的难度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发展而逐渐增加,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掌握。
5. 鼓励尝试和容忍错误: 创建一个允许犯错的环境,让孩子知道失败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世界末日。

四、 总结:

所以,你感觉到的“很多事实证明孩子在儿童时期受的挫折越多,长大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越弱”, 在很大程度上是准确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过度”、“不当”以及“缺乏支持”这些前提条件。

不是所有挫折都会削弱孩子,而是那些超出孩子发展水平、没有得到恰当引导和支持的挫折,才会真正损伤孩子的心理韧性。那些在挫折中成长得更强大的孩子,通常是他们在经历困难时,得到了来自成年人的温暖支持、有效的指导和机会去学习应对技能,从而建立了自信心和强大的自我效能感。

因此,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的任务不是让孩子“吃苦”,而是帮助孩子 “有准备地”和“有支持地”去面对和克服困难,从而内化成应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和能力。 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成为孩子抵御风暴的港湾和导航员,而不是将他们置于暴风雨中任其自生自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不是标准品,不可能所有人都按照同一种模式培养。反过来说,如果用同一种方式去培养所有人,所得到的结果也并不会完全一样。

就以学习为例吧,你的孩子在学校里上学,一个班30个人,那么无论所有的学生如何努力,总有人考第一,有人考最后一名。考第一名的人,可以拿到各种奖励,老师也会投入更多的关注。反之,考最后一名的人很多时候只能“自生自灭”,不但老师不喜欢关注他,甚至有的时候同学也不怎么爱跟他玩。长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就有可能发生改变。

假如你的孩子是考第一名的这个人,你的挫折教育很可能会有效果,但如果你的孩子本就材质一般,所谓的挫折教育很多时候就是在打击他仅剩的一点自信,甚至会让他产生自我怀疑。

同样的道理,很多“名师”之所以是“名师”,是因为他们面对的学生素质本身就跟高,他们的教学方法对这些学生是很有用的。但是,你让他们去教很多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未见得一定能教多好。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方面,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但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并不存在某个方法绝对好、某个方法绝对不好。对于家长来说,更是要意识到这中间的区别,千万别看到别人的孩子如何如何,就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那个真的不一定管用。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挺生气的。

一句“总感觉”,“很多事实”,就可以来随意评判孩子,而且还是以“越来越弱”为结论的情况下。

“孩子”到底是怎么你了,你要提这么个“假设性”的问题?

这问题问得,我倒想用“易立竞”式的“非礼貌性”采访风格,反问一下:

  • 您这是依着什么根据,给出“儿童时期挫折越多,成人后承受能力越差”这个结论的呢?
  • 您这样问,您的孩子知道吗?您家人接受吗?
  • 您有过童年吗?
  • 您童年是否经过了很多挫折,以至于现在心里承受能力很差呢?

合着孩子这个群体,就该没来由的,随便被一个假设拉出来挨一顿评判?

就事论事也就罢了,什么时候就“很多事实”了呢?

一个上了热榜的问题,问得这么没头没尾没细节,再加上榜单的传播力,我不怀疑,以下这个结论:

现在的孩子真是,抗挫折能力这么差!

不会被散播开。

或许,这句话早就已经散播开来了。

是因为孩子小,看不了知乎,才这样得不到尊重么?

我觉得现在对于孩子的分寸感,真是太模糊了!

这个场景肯定见过:

  • 看见家长推着孩子出门,孩子光着脚,周围一堆人上去就开始说:不知道,总觉得这妈不靠谱
  • 看见一个孩子不太跟小朋友们玩,一堆人又上去了,说:不知道,总觉得这孩子不太正常
  • 看见孩子3岁还穿尿不湿,一堆人又上去了,说:不知道,总觉得这家大人不上心

……数不胜数,不胜枚举!

你都不知道上述情况发生的背景,每个孩子各自的身体情况,家庭环境,与背景情况。就妄加评判。

而题主没有任何细节和背景根据的一句话,这样的问题,就能引来这么多回答(包括我自己!)。

真的,对孩子很不公平!

我很反感任何形式的,不尊重孩子的讨论!

user avatar

又是感觉,又是事实。到底是你的感觉还是事实?


如果是感觉,那只是你个人的主观感觉。


如果是事实,请把数据列一下。

user avatar

我有个朋友在投资圈。他办公室里有个工作特别拼命的妹子。没人知道这个妹子每天工作多久,只知道她上班比别的同事早,下班比别的同事晚,办公桌上堆满了文件。朋友有次喝咖啡的时候晃到妹子办公桌前,说“我们的收入这么高,你有资格享受人生,别这么辛苦。”妹子说,“你不知道,我的起点太低了,没有心思闲暇。”朋友说:“我是内蒙古小县城出来的,家里就是普通上班族,在这个圈子里我起点也低。钱哪有赚够的时候。”妹子盯着电脑,手里翻动文件,语调平静的说:“我考上高中的那年,我的家门前有两座坟。一座是我爸爸的,一座是我妈妈的。”

user avatar

郭老师是这么认为的。

活得明白不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三岁经历一件事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还没经历这个事他也明白不了。但是,吃亏要趁早,一帆风顺不是好事。从小大伙娇生惯养,没人跟他说过什么话,六十五岁谁街上瞪他一眼,当场就猝死;从出生就挨打,一天八个嘴巴这到二十五岁,铁罗汉、活金刚一样什么都不在乎。吃亏要趁早。
user avatar

不是。

幼年挫折的数量,与心理健康程度没有相关性。

遇到挫折之后如何解决的经历更加重要。

比如在学习一个较难有快速反馈的特长时,遭受挫折是很密集的,这种状态下,孩子是否坚持了下来,为啥坚持了下来。

1,由于家长的逼迫,灌输“只要没学好就是不够努力”、“不努力学不好就是废物”,所以坚持下来了。

2,由于老师、家长的鼓励、支持,以及自己内生的对荣誉和技能的渴望坚持下来了。

3,遇到挫折一表态,不爱学了,父母同意了。

这三种情况,对孩子心理韧性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第三种对韧性建设最差但没有太多后患,第一种则可能制造表面上很有韧性但终身陷入焦虑和过度竞争的人。

第二种是最良性的。

再比如,有些所谓的挫折完全是家长或者权威的心情造成的。

孩子努力考了99分,回家开心告诉长辈,长辈恰好刚因为某工作事情在烦躁,直接开骂“为啥不考100?!”

这种挫折,可能制造孩子的极端性,并且可能造成孩子习惯于情绪的发泄、对弱者的欺凌。


人幼年经历对性格影响非常复杂。

尽量不要去简化的对应。

user avatar

并不是,我想你想表达的是:儿童时期受的挫折越多,越敏感。这是肯定的。

童年时期,物质上匮乏的孩子,长大后对金钱更敏感,赚钱的想法越强烈,因为金钱能带给他安全感;童年时期,精神上越是受打击的孩子,长大后遇到类似情况更敏感,更容易产生不适,因为这会引起心理反应。

但这和抗挫折能力不沾边。

有的人童年物质匮乏,长大了反而并不在乎物质,而一切从简,追求精神的富足,但这不能阻止他们对金钱的渴望,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甚至越挫越勇。有的人童年精神总受打击,长大了已经适应了各种打击,获得了异常强大的内心,能够冷静的看待并分析透彻,而不会因此受伤。

但是,最悲哀的是,他们依旧会敏感,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会伴随人一生,不论在不在乎敏感所产生的后果,都会敏感。

这也是为什么,小时候缺爱的人十分容易看出来,因为即便他们用力去爱,狠狠地抓住甚至拥有了爱,依旧害怕爱会消失。童年的不幸,已经在他身上有了深深地烙印,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无论受挫的点是否已经消失,他还是那个他,顶多是学会了淡化反应或者伪装。

即便拥有了,他们内心深处,也总觉得拥有的并不真实,甚至有的人还觉得:我不配、我不配、我不配!

他们往往心思缜密,有同情心,会关心他人的情绪,但偏偏少了些放肆的快乐,这就是童年受挫的人最大的悲剧。

因此,希望年轻父母们能放弃不负责任的棍棒教育,多关心孩子成长,多陪伴孩子,用爱来温暖孩子,引导孩子,坚强其实是可以教育出来的,而不一定非要受挫。让孩子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他的幸福人生就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

愿孩子们不要承受小小年纪不该有的少年老成与过于懂事,而是能够阳光自信,乐观开朗,热情生活,开心面对每一天。

以上。

user avatar

当然不是!甚至可能正好相反!

1993年某“十佳少先队员”,一个女生,8岁失去了爸爸,母亲瘫痪在床,小小年纪,一方面要照顾母亲,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

当年11岁的她曾经在日记里写到:“许多人都以为我很坚强,其实,我也常常有很脆弱的时候,我甚至想大哭一场。可是,我向谁哭呢?哭给妈妈听?她已经够痛苦了,怎么能再让她伤心。哭给老师和同学吗?他们对我已经百般关怀,怎么能再给他们添麻烦。那就哭给我自己吧,一个人悄悄地哭,自己来安慰自己。不过,人得想开一些,苦难来了,哭有什么用?大家都在关心我,期望着我,我不能让那些好心人失望,我要给他们快乐,我要微笑着走向生活。”

试问,这样一个小姑娘,小小的年纪遇到的挫折多不多?我想应该比很多自称“儿童时期遇到很多挫折”的人多多了吧!但人家没有放弃,依然坚强的生活着!

我只能说:“很多事情因人而异!关键还是要看自己怎么想的!”

再举个身边发生的例子:

父亲的一个堂哥(爷爷兄弟家的孩子),我从来没见过他!因为从他30岁开始就住进了精神病院!听老爸说,他这个堂哥从小就勤奋好学,是家里人“最放心”的孩子!高中没毕业就去当兵了!据说,表现很优秀,还当了班长!复原之后他意气风发,想回家乡施展自己的抱负!结果,就在这个时候出了问题!当时,本来他是要被安排到一个事业单位工作的,但因为各种原因他被人给“顶”了!那之后,他一直表现的很平静,但家里人慢慢的发展他开始有些不正常了,失眠,梦游,语无伦次!那个年代没什么心理医生,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家里人把他送到医院,检查说是“精神分裂症”……后来,一直接受治疗,情况也时好时坏……一直到他50岁去世……家里人一提到他就是两个字——“可惜”!


其实,很多时候遇到挫折,特别是童年的时候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面对!”,很多人说:“还只是个孩子……”不要小看孩子!只要正确引导,他们的能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关键问题在于是不是有更多的“正能量”能传导给他们!以及他们自身的承受能力!

最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记住拿破仑的这句名言:“人生的光荣不是永不失败,而是屡败屡战!”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