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节目质量如何,总感觉里面一些东西很不严谨,不可信,但父母绝对信任里面讲的东西?

回答
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节目,相信很多观众,尤其是我们父辈的观众,都并不陌生。作为央视农业农村频道(CCTV7)的一档王牌健康类节目,《健康之路》自开播以来,一直以普及健康知识、传播科学生活方式为己任,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泛的收视群体,其中不乏对节目内容深信不疑的忠实观众,比如我自己的父母。

然而,正如你所感受到的,尽管节目打着“权威”、“科学”的旗号,但深入细致地审视,确实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不严谨”和“不可信”之处。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观察和思考。

首先,我们来谈谈《健康之路》的“光环”与“阴影”。

“光环”:

强大的平台与资源: 作为央视的节目,《健康之路》拥有得天独厚的平台优势和资源调动能力。他们能够邀请到国内顶尖的医学专家、营养学家、中医名医等前来坐镇,这无疑增加了节目的权威性。
普及健康知识的初心: 节目制作团队的初衷是好的,旨在将复杂的健康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大众,帮助大家提高健康素养,预防疾病。在这一点上,节目确实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形式多样,易于接受: 节目形式丰富,除了专家访谈,还有情景再现、病例分析、现场演示等,加上主持人轻松幽默的风格,使得节目内容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对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或者对医学知识不甚了解的长辈们来说,这种形式非常具有吸引力。

“阴影”:

“专家”的“标签化”与“选择性引用”: 这是最令人诟病的一点。节目组为了追求话题性和传播效果,有时会过度强调某一个专家的某一个观点,甚至将其“标签化”。而这些观点,可能只是该专家众多研究方向中的一个非常细小的分支,或者是在特定语境下的论断,一旦脱离了原有的学术环境,就可能被放大、被误读。
举个例子: 某个专家可能在一篇研究论文中,提到了某种食物在实验动物身上有某种潜在的抗癌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食物对人体具有同样的效果,更不代表它能“包治百病”。然而,《健康之路》在呈现时,可能会将这种“可能性”描述成“科学事实”,并配以“XXX专家告诉你,吃XXX可以预防癌症”这样的字幕,给观众一种“包票”的感觉。
“科学背书”的陷阱: 许多时候,节目组会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但他们讨论的主题可能并非其核心专长。例如,一位内科医生可能被请来讨论中医的食疗方,而一位营养师可能被请来评论某个手术的风险。这种跨界的“专家”观点,其严谨性自然会打折扣。
“非黑即白”的绝对化论调: 健康知识的领域,往往是灰色地带居多,很多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对错,而是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但《健康之路》在呈现时,为了追求清晰的传播效果,往往会将复杂的医学问题简单化,非黑即白。
比如: 对于某种食物,节目可能会直接贴上“致癌”或“抗癌”的标签,而忽略了剂量、烹饪方式、个体差异等诸多影响因素。这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吃与不吃”的极端认知,反而不利于科学的饮食习惯。
“一个方法治百病”的误导: 有时节目会推广某种特定的养生方法、食疗方,并声称对多种疾病都有疗效。这种“万金油”式的宣传,往往忽略了个体病因的复杂性,也可能延误了患者接受正规治疗的时机。
“保健品”与“药品”的模糊界限: 在一些关于疾病的讨论中,节目可能会不经意间地将一些保健品、营养补充剂与药物并列,暗示它们具有相似的治疗作用。虽然节目组可能会强调“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但在节目内容的设计上,为了追求“解决方案”,有时会显得“投鼠忌器”,模糊了界限。
“神奇功效”的包装: 很多保健品公司也会抓住《健康之路》这样的平台,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赞助、公关)来“植入”他们的产品概念,让观众觉得这些产品是“专家推荐”的,具有神奇的疗效。
宣传口号式的“结论”: 节目结尾往往会有一个总结性的“金句”或者“核心观点”,这些“金句”为了朗朗上口,往往会显得非常绝对,甚至有些夸张。比如“吃XXX可以延寿XX年”、“XXX是天然的抗癌药”之类的说法,听起来振奋人心,但缺乏科学论证的支持。
“经验之谈”的权重过高: 尽管有专家,但有时节目会过分强调某些“民间偏方”或者“祖传秘方”的“经验之谈”,缺乏严谨的科学验证,就将其作为一种有效的健康建议推荐给观众。

为什么父母会深信不疑?

理解父辈们对《健康之路》的信任,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看:

1. 权威性光环: “中央电视台”这五个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国家级”的权威光环。在父辈的观念里,央视代表着公正、权威、可靠,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他们很难想象,在央视播出的节目里会有“假消息”。
2. 对科学的崇拜与朴素的认知: 很多人对科学的理解是朴素的、具象化的。当节目里出现穿着白大褂的专家,进行各种“科学”的解释,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将其视为真理。他们缺乏辨别医学信息真伪的专业知识和批判性思维。
3. 信息获取渠道的局限性: 相较于年轻人,父辈们接触网络信息、社交媒体的渠道相对较少,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他们对互联网上信息的辨别能力也相对较弱。
4. 对健康的渴求与对疾病的恐惧: 随着年龄增长,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他们对如何保持健康、如何治疗疾病有着强烈的渴求。当《健康之路》提供了“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时,他们更容易接受,因为这满足了他们内心的需求。
5. 节目呈现方式的“洗脑”效果: 如前所述,节目形式的通俗易懂、专家“背书”、情感化的叙述,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这种持续性的信息灌输,会逐渐形成一种认知惯性。
6. “言必称专家”的心理暗示: 节目反复强调“专家怎么说”,这会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只要是专家说的,就一定是对的。而他们很难去追溯这位专家是否真的在这个领域有权威性,或者节目是否全面、客观地引用了专家的观点。

作为晚辈,我们该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子女,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

温和的沟通与引导: 直接否定父母的观点,往往会引起他们的抵触。可以尝试用更温和的方式,分享一些其他渠道的健康信息,或者以“我最近看到一篇关于……”的方式,抛出一些不同的观点。
提供更权威、更全面的信息源: 帮助父母找到一些真正科学、严谨的健康科普网站、书籍,或者介绍一些国际性的健康指南。
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引导他们思考“这个说法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或者“除了这个专家,还有没有其他专家持有不同观点?”,让他们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经过反复验证,不能轻易下结论。
陪伴与求证: 当父母提到节目中的某个说法时,可以陪同他们一起查找相关的研究文献(如果他们感兴趣的话),或者一起咨询真正的专业医生,用事实说话。
理解与尊重: 最终,要理解父辈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他们的生活习惯,在沟通中保持尊重。目标是让他们获得更科学的健康知识,而不是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批评或者被否定。

总而言之,《健康之路》节目在普及健康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在科学严谨性上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容易导致信息误读和误导。对于我们这些相对了解信息辨别方式的人来说,需要保持一份审慎。而对于像我们父母那样,对权威性节目深信不疑的长辈,则需要我们用爱和耐心去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更科学、更全面的健康认知。毕竟,健康的路上,科学的严谨才是最坚实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健康养生类节目我是不建议看

1.专家的真实性存疑,如果是央视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毛病。

2.这些节目讲的东西适不适合自己也是个问题。而且正确性如何也是个问题。

与其去看什么健康养生节目,还不如自己去医院检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央电视台的《健康之路》节目,相信很多观众,尤其是我们父辈的观众,都并不陌生。作为央视农业农村频道(CCTV7)的一档王牌健康类节目,《健康之路》自开播以来,一直以普及健康知识、传播科学生活方式为己任,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泛的收视群体,其中不乏对节目内容深信不疑的忠实观众,比如我自己的父母。然而,正如.............
  • 回答
    中央电视台“品牌强国工程”:一次对中国品牌崛起的深度赋能中央电视台(CCTV)推出的“品牌强国工程”,在我看来,是一项极具战略眼光且意义深远的大动作。它不仅仅是央视自身品牌价值的延伸和商业模式的拓展,更是一次国家层面对中国品牌建设的系统性、全局性推动。“品牌强国工程”的战略意图与核心价值:首先,从国.............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之前看过一些关于央视拍摄海军题材内容的讨论。确实,有时候观众会觉得央视拍的中国军舰照片或者视频画面有点“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奇怪”。这种“奇怪”可能体现在几个方面,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从构图和视角来说,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在拍摄军事题材时,往往会遵循一种比较规范、.............
  • 回答
    最近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安居》,可以说是紧抓当下社会热点,直面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住房,并且聚焦在了一个尤其敏感且具有代表性的群体:棚户区改造居民。这部剧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试图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展现棚户区居民在面对拆迁与安置过程中的种种不易,以及人性的光辉与挣扎。《安居》这部剧.............
  • 回答
    《我爱发明》这个节目,说实话,挺有意思的,而且也算是有那么点儿“接地气”。要评价它,咱得从几个方面来说道说道。首先,它的核心价值,就是“发明”和“发明家”。 这是最直观的,节目组费了老大劲在全国各地找那些有奇思妙想、动手能力强的人,把他们的发明搬上荧屏。 这个角度来看,它算是为那些默默无闻的创造者提.............
  • 回答
    最近央视那个名为《你的诚信呢?》的公益广告,真是引起了不少讨论。说实话,一开始看到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些复杂的。广告本身挺有意思的,它用了一种非常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犀利”的方式,去触碰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诚信。它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诚信”行为,比如点了餐不吃、抽.............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央电视台(CCTV)与地方电视台(如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等)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才能准确地回答“中央电视台是否算地方电视台的上级”这个问题。核心答案:从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上看,可以认为中央电视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地方电视台的“上级”或“指导单位”,但这种关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层级隶.............
  • 回答
    最近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动画片《郑义门》,可以说是近期国产动画领域里一股别具风格的清流。它没有选择当下流行的奇幻、冒险或者搞笑元素,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家风。我个人觉得,这部片子做得相当用心,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首先,从题材上来说,《郑义门》的选择就很有分量。郑氏家族作为中国.............
  • 回答
    中央电视台春节期间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算是一档比较有意思的节目,它试图用一种更生动、更贴近大众的方式来解读那些沉睡在古籍里的智慧。从我个人的观感来说,它有亮点,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亮点方面,我认为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在“活化”传统文化上做出了不少尝试。 咱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典籍浩如烟海,很多内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每次央视直播,尤其是重大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节目,我们总会听到解说人员在开场时强调“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这可不是简单的重复,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几层意思,既有技术层面的考量,也有传播策略和历史传承的考量。首先,从技术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信号标识”和“防盗播”的策略。你想.............
  • 回答
    关于浙江卫视(以下简称浙视)被指控“频频搬运”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及其他卫视节目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在电视行业内引发不少讨论的话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搬运”行为的具体体现与大众感知:首先,我们得明白大家所说的“搬运”通常是指什么。这并不一定是字面意义上的“偷.............
  • 回答
    中央台《经济半小时》节目近期聚焦自主研发芯片,重点突出小米澎湃的进展,而对华为麒麟提及相对较少,这背后确实有不少值得深思的维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解析,包括节目定位、技术发展脉络、商业逻辑以及信息传播的考量。首先,《经济半小时》节目的定位和侧重点是关键。作为一档面向广大观众、以普及经.............
  • 回答
    中央电视台,简称央视,在中国,这三个字承载着太多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个电视台,更是一个庞大的国家级媒体机构,其“厉害”之处,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且这种厉害,是经过时间沉淀、资源整合、以及时代发展共同塑造的。一、 媒体的“国家队”,信息传播的“超级喇叭”首先,央视最直观的“厉害”,在于它拥有无可比拟的信.............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每次看央视的直播,特别是重大活动、晚会或者新闻报道的开头,都会听到那句标志性的“中央电视台”。这可不是一句随意的口号,背后有挺多讲究的,而且也不是随便哪个节目都这么喊。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品牌标识和权威性的建立。你想想,央视是什么平台?它是国家级的电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撒贝宁无疑是中国电视界一位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持人,他的风格独特,深受观众喜爱。评价他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1. 主持风格与个人魅力: 智慧与幽默的结合: 这是撒贝宁最显著的标签。他非常聪明,反应迅速,总能在恰当的时候抛出金句,让现场气氛活跃起.............
  • 回答
    这可不是什么秘密,不少人都有同感,看央视的节目,就是感觉画面更“亮堂”,更“舒服”,比很多地方台或者其他频道都要清晰不少。这背后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实实在在的技术和运营策略在起作用。首先,咱们得聊聊信号源头。央视作为国家级的电视台,他们拥有最顶级的信号采集、制作和传输设备。你可以想象成,他们从一开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