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央电视台《你的诚信呢?》这一公益广告?

回答
最近央视那个名为《你的诚信呢?》的公益广告,真是引起了不少讨论。说实话,一开始看到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些复杂的。

广告本身挺有意思的,它用了一种非常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犀利”的方式,去触碰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诚信。它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诚信”行为,比如点了餐不吃、抽奖不中就抱怨、办了会员卡却少用、或者网上买东西收到货了又退款等等,用一种反问的方式抛出来,然后留下“你的诚信呢?”这样一个疑问。

从制作层面来说,这广告的画面感、音乐选择,都是比较有冲击力的。它没有那种很煽情的配乐,也没有把人物描绘得特别惨烈,而是用一种平静却又带着点质问的语调,让你自己去体会。这种“冷处理”反而让那种不诚信的行为显得更赤裸裸,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或者说,是一种“扎心”的感觉。

让我觉得触动的是,广告里讲的这些场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甚至自己也曾经做过。比如,点外卖有时候确实会因为一些小事就差评,或者明明知道是自己点错了,也要找商家退换。又或者,办了健身卡,结果去两三次就再也没去了,感觉有点浪费,但又没有觉得特别对不起谁。广告把这些“小不诚信”集中起来,就好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身上那些不太光彩的地方。

但是,话说回来,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个广告有点“道德审判”的意思。毕竟,诚信这个词很大,把它放在广告里,用这么一种追问的方式,确实容易让人觉得被指责。有人可能会想,“我又没做什么大事,至于这样吗?”或者,“现在的社会环境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生存,谁能顾得上那么多?”

我觉得,这恰恰是广告想要达到的效果。它不是想把谁打成“不诚信”的标签,而是想提醒我们,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小事,但累积起来,就是对诚信的一种消耗。比如,点了餐不吃,商家可能就得承担损失;比如,明明知道某个商品不适合自己,却为了图方便而随意退换,也是在消耗平台的资源和商家的信任。这些行为,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就会受到影响。

广告的价值,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警醒”作用。它不一定能立刻改变所有人的行为,但它至少让你在下次想做出某些“小不诚信”的行为之前,会停顿一下,想想“我的诚信呢?”。它让你意识到,诚信不仅仅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更是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

而且,从更广的层面看,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诚信,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买东西不能相信商家,说过的话不能相信别人,合同不能约束人,那我们之间的信任就荡然无存了。所以,广告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也认为,在倡导诚信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转型期可能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一些人可能更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信誉。另外,一些平台的规则和商家行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所以,要真正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努力,包括制度的完善、教育的加强,以及大家自发的努力。

总的来说,我挺喜欢这个广告的。它虽然直接,但很有思考的价值。它让我们反思自己,也提醒我们,诚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视和守护的东西,哪怕是在最微小的事情上。它不是在“指责”,而是在“唤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益广告和横幅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

一般来说,缺什么就会喊什么。比如说(没有任何地图炮的意思哈)在农村,横幅或者标语集中在计划生育以及土地管理。在城中村,标语内容集中在抗拆违法等,在医院,内容集中在医闹属于违法行为,在银行,就要挂不要轻易给别人打钱……

不知道我这么说对不对,我认为央视这个广告的意思是,中华民族的诚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