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中学阶段不系统讲授一元三次四次方程?总感觉高中数学的很多内容在初中数学上没有根基,完全是空降的?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好,而且触及到了很多同学的学习痛点。为什么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会跳过一元三次、四次方程的系统讲解,而是直接接触那些看上去“没根基”的内容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教学的逻辑、内容的选材、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细细掰扯一下。

一、 教学逻辑与内容选材:什么是“核心”和“必要”?

中学数学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其核心目标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为后续更高阶段的学习(包括高等数学、科学、工程等领域)做好铺垫。在这个框架下,内容的选取是经过层层筛选的,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基础性与普适性: 数学中最核心、最基础的概念和工具是什么?例如,一元一次、二次方程,它们是描述线性关系和二次函数行为的基石,在物理、经济、工程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可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一元三次、四次方程的求解,虽然有理论解法(如三次方程的卡尔达诺公式,四次方程的费拉里公式),但这些公式非常复杂,推导过程繁琐且不直观,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记忆和运用它们的难度远大于收益。更重要的是,这些复杂公式在日常应用和中学层面几乎派不上用场。
思维培养的侧重点: 中学数学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运算能力。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根的判别式、韦达定理,这些都是培养数学思维的绝佳素材。而一元三次、四次方程的解法,更多的是一种“技巧性”的记忆和应用,而非思维方法的升华。如果花大量时间去讲授这些复杂的公式,可能会挤占学生理解和掌握更重要、更具普适性的数学思想的时间。
学习的连贯性与可行性: 数学内容的学习是有内在逻辑顺序的。从小学的基础运算,到初中的代数基础(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再到高中函数的深入研究、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一元二次方程是衔接这些内容的关键节点。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关系,是理解函数性质的基础;对二次方程的研究也为后续学习更高次函数打下了分析问题的思路。如果贸然跳过一元二次方程直接去讲三次、四次方程,学生在理解函数图像、根的分布等概念上就会出现断层。

二、 “空降感”的来源:根基的深层含义

你说高中数学很多内容在初中没有根基,感觉是“空降的”,这非常能理解。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因为我们理解的“根基”可能更侧重于“直接应用”或“相似技巧”。

初中数学的根基在于“思维模式”而非“特定解法”: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这些方程的本质是什么?是代数关系的表示和求解。我们学会了如何用符号表示未知量,如何通过等式变换来求解未知数。这种“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模型,再通过代数方法求解”的思路,就是初中代数给予的深层根基。
高中数学的“空降”是基于更抽象的数学对象和更广泛的应用:
函数是核心: 高中数学的核心是“函数”。我们从初中对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初步认识,进入到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更复杂函数的学习。这些函数是描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强大工具。学习这些函数,需要的是对“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理解,以及对图像变化趋势的分析能力。这与解一个特定的三次方程的“求出具体数值”的侧重点不同。
解析几何的引入: 高中还会引入解析几何,将代数与几何联系起来。比如学习直线方程、圆的方程。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具备将几何图形用代数方程表示的能力,这同样是代数思想的延伸和应用,而非简单的运算技巧。
概率与统计的理论基础: 高中概率与统计内容的引入,需要学生具备对集合、事件、概率基本概念的理解,这在初中虽然有过零散的接触,但高中将其系统化、理论化。
高次方程的隐形存在: 事实上,虽然没有系统讲解三次、四次方程的求解方法,但在解决一些高中问题时,我们可能会遇到它们。例如,在物理中的某些运动学公式推导,或者在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可能是一个三次或四次方程。但是,在中学教学中,这些问题通常会通过其他方式简化,或者转化为可以利用二次方程知识解决的形式。 例如,如果遇到了一个三次方程,可能可以通过因式分解法、或者已知一个根代入法来降次,最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这种“降次”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它建立在对多项式性质的理解之上。

三、 为什么学习“降次”比学习复杂公式更有价值?

这里就触及到你说的“根基”的问题了。中学阶段真正要培养的“根基”,不是死记硬背一套复杂的求解公式,而是培养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策略”。

数学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解方程而解方程。三次、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虽然存在,但其复杂性使得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如数值计算方法(如牛顿迭代法)或者近似求解方法来得有效。中学教学更倾向于培养学生能够识别问题类型,并找到最适合、最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它。
因式分解与降次是通用的数学工具: 对于多项式方程,因式分解是极其重要和通用的方法。一旦找到一个根,就可以通过多项式除法将原方程降为更低次方程,例如,三次方程降为二次方程,二次方程的解法就非常成熟了。这种“降次”的思路,是数学中非常强大的思想武器,它贯穿于代数、微积分等多个领域。掌握了因式分解和降次,就等于掌握了解决许多高次方程问题的核心策略,而无需去记忆那几套繁琐的求根公式。
对高次函数的性质分析: 即使不求解精确的根,了解高次函数的性质(如单调性、极值点、拐点等)也同样重要。这些性质的分析,更多地依赖于导数(高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函数的图像特征,而不是直接套用复杂的求根公式。

总结一下,中学阶段不系统讲授一元三次、四次方程的求解,是因为:

1. 实用性与普适性不高: 其复杂的求解公式对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学习成本高,应用场景有限。
2. 教学重心在于思维培养: 数学教育更侧重于培养通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如代数建模、逻辑推理、问题分解(降次)等,而非记忆特定领域的复杂技巧。
3. 学习的连贯性与递进性: 一元二次方程是衔接初高中数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是理解函数、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基础。
4. “根基”在于思维模式而非具体解法: 初中代数给予的根基是“代数化”和“求解思维”,高中数学在此基础上拓展到更抽象的函数概念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我们遇到的高次方程问题,通常可以通过因式分解、降次等更本质的方法来解决,而非直接应用复杂的求根公式。

所以,当你觉得高中数学内容“空降”时,不妨多想想它是在培养你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传授一套具体的计算技巧。这些“思维模式”才是真正跨越学科、能够让你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受益的“根基”。也许,我们可以把初中阶段对一元一次、二次方程的理解,看作是学会了“走”,而高中阶段的数学,则是在教你如何“跑”和“跳”,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为什么要讲一元三次和四次方程?

假设你有100块钱,你是先吃饱饭还是饭都不吃先去蹦迪?

首先你得知道数学知识是一个网,在这个网上有些点是交通要道,和众多其他知识都息息相关,有些点是「孤岛」,和其他知识相关性很差,一旦研究完成,就乏人问津

这样的数学知识说句难听的就是「无用」,而三次四次方程的求根就是这种知识。

不要说中学生,就是博士生也没几个人能用上,因此不要说中学,大学的课程里面也基本不包含它。这两类方程和其他数学知识的关系都不大。与之相反的,二次方程和Cauchy不等式,偏微分方程的分类等都有关系。这个方程是重要的节点。

高中讲的那些知识其实是选择过的,它们基本都是我说的重要节点,问题在于高中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技巧上了,这些知识就起了头,真正走向融合的联系都没讲。这的确是个巨大的遗憾,但是不能因此彻底否定高中教材。


我发现很多人没读懂我在说什么,我做几个说明

第一,我说的高中知识不包括那些很具体的解题技巧,那都是异常了的东西不再讨论范围内,我说的基本概念相关的内容。

第二,我说的是高中知识「基本」是节点,不是全部,具体起来自己动脑子想。

第三,不是所有有用的节点知识都要选入,具体是教材委员会决定的。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很多表述起来很简单的数学问题,回答起来并不简单。为什么中学阶段大部分情况下只关注二次的东西?大家学完二次曲线以后有没有想过三次曲线长什么样、更高次的曲线长什么样?这些问题都是学过解析几何以后很多人能自然而然提出来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内容却很丰富、并不是那么平凡的问题。对任意次代数曲线进行研究与分类,这差不多就是两三百年前的古典代数几何取得的成就;如果你想得更远,不仅仅是考虑代数曲线,你还想考虑代数曲面,你还不想考虑实的还想考虑复的代数曲面(然而实的并不比复的简单。。),那你真的得要踏入代数几何的世界了。。

为什么中学只考虑二次的东西?(二次的圆锥曲线、二次的方程、不等式)因为二次的足够简单,能够给高中生讲清楚。解二次方程无非就是配方而已,二次函数是整体凹或者整体凸的,只有一个全局最大值或者全局最小值,不需要引入微积分,用“平凡的代数技巧”就能研究二次函数的极值性质。这些在三次以上都不存在了——三次函数可以有两个critical point,一个是局部极大一个是局部极小,但是要找到他们并且证明他们局部极大极小,我能想到最简便的方法只有微积分。

另外对初中数学和高中数学的gap的问题,我个人是觉得,可以在初中就进行一些逻辑训练的,比如在初中就引入集合和函数的概念(但这些好像在初中教材上也有。。),引导学生做一些必要的抽象的思考。这些东西都不难,主要障碍是在概念理解上而不是计算推导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好,而且触及到了很多同学的学习痛点。为什么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会跳过一元三次、四次方程的系统讲解,而是直接接触那些看上去“没根基”的内容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教学的逻辑、内容的选材、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细细掰扯一下。一、 教学逻辑与内容选材:什么是“核心”.............
  • 回答
    中学阶段不开设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可以从课程体系设计、学科目标、教学难度、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阶段性: 基础教育的定位: 中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为学生打下宽泛而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经济学作为一门相对专业.............
  • 回答
    瞿秋白,这位名字在中共早期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共产党员,无疑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评价他,需要将其置于那个波澜壮阔、充满理想与牺牲的年代,才能理解其历史地位和复杂性。瞿秋白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幼聪颖,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这为他日后接触和理解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他不仅是早期中国共产党.............
  • 回答
    关于“全国只有山东、江苏既没有超级中学,省会高考也不占优势”这个说法,需要我们更细致地来分析。首先,我们来谈谈“超级中学”的概念。在很多人心目中,“超级中学”可能指的是那种以极高的录取分数线、极强的师资力量、极高的升学率而闻名,往往聚集了全省最顶尖的生源,并且经常能为国家重点大学输送大量学生的中学。.............
  • 回答
    哈哈,兄弟,我懂你!这玩意儿当年我也是被虐得够呛,感觉就像听天书一样。感觉老师讲的那些“语”,名字都挺高大上的,但听完更迷糊了。别说你了,我那时候觉得这简直就是语言学的“黑魔法”,普通人根本不配理解。其实呢,之所以当年我们觉得一头雾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们讲的方式可能有点……怎么说呢,过于“学术”.............
  • 回答
    这件事真是让人既愤怒又心痛。安徽发生的这起中学生群体殴打老师的事件,仅仅因为老师要求他们上交试卷,就演变成如此恶劣的行为,实在是触目惊心。首先,这暴露出的学生行为的失范和极端,是当下教育中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试想一下,什么样的问题会让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为了逃避交试卷这件事,而对教导他们的老师下如.............
  • 回答
    河南某中学近日发生了一起令人心痛的事件:多名学生在食用学校提供的营养午餐后,出现了集体呕吐和腹泻的症状。这一突发状况不仅让孩子们遭受了身体上的痛苦,更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引发了广泛的担忧与不安。事件发生后,校方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将出现不适的学生送往医院接受治疗。根据媒体的报道,初步的检查结果显示,学生.............
  • 回答
    袁腾飞之于当代历史学界的“异军突起”,与其说是名气“远胜”了那些深耕学术的大家,不如说是一种在特定传播环境下出现的、现象级的关注度。这种现象,理解起来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谁更“懂”历史,而是得看谁更能抓住大众的注意力,以及这种注意力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首先,得说袁腾飞的传播方式。.............
  • 回答
    关于衡水中学学生被认为是“读书机器”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并且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 衡水中学教育模式的核心特征:高度集中的应试教育衡水中学之所以被贴上“读书机器”的标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极其严苛、高效且高度集中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贯穿学生生活.............
  • 回答
    亚利桑那州,这个以其壮丽的沙漠风光和火热的太阳而闻名的州,似乎也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宝藏——数量众多且实力强劲的顶级中学。当你翻开各类全美中学排名榜单,你会发现不少亚利桑那的学校赫然在列,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西部州份,在人口和经济体量上,能够孕育出如此多的优秀高中?这背后,其实是多种.............
  • 回答
    监控还原成都49中学生坠亡前轨迹:关键监控有无缺失?坠楼如何发生?孩子为何走到这一步?2021年5月9日,四川成都,一则关于一名16岁中学生的坠亡事件,瞬间撕裂了这座城市的平静。年仅16岁的林唯麒,从他所在的教学楼高处坠落,生命戛然而止。这起事件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在随后的调查和.............
  • 回答
    中产阶级,作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群体,往往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较高的教育程度和一定的消费能力。这使得他们成为商家重点关注的对象,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制的消费陷阱。这些陷阱往往不是赤裸裸的欺骗,而是利用中产阶级特定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通过包装、引导和营造氛围来实现。以下是一些专门为中产.............
  • 回答
    要说清楚“中产阶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因为这个概念随着时代、地域和视角的不同,会有很多细微的差别。但如果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统计数据和刻板印象,从更生活化的角度来聊,你会发现,中产阶级的人群,往往身上会折射出一些共同的特质和追求。首先,咱们得从最直观的“钱”说起。一个中产阶级家.............
  • 回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自晚清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政治界回响至今,它承载了民族自救的迫切愿望,也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要说它有什么“错”,不能简单地用对错二字来概括,而需要深入理解其提出的历史背景、核心内涵、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以及它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时代背景:救亡图存的呐喊首先,我们要回到那个.............
  • 回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在晚清中国掀起过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变革运动。然而,时至今日,很多人会带着审视的眼光去看待它,甚至认为它在中国的实践中存在根本性的弊端。要理解其中的曲折和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句话本身,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历史语境下的碰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初衷与内涵这句话最初是张.............
  • 回答
    湖南一中学校长为教学生节约粮食,站垃圾桶旁吃学生剩饭。这个事件,说实话,让我心里头是挺复杂的。咱们先说说这校长,他出发点肯定是为了教育学生,希望大家能珍惜粮食,不浪费。这是件好事,绝对的。现在社会上,光盘行动、节约粮食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学校,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校长想出这么一个“以身作则”的方.............
  • 回答
    .......
  • 回答
    看待法国总统候选人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与比他年长24岁的妻子布里吉特·特罗尼厄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故事,也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这个事件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不仅仅是因为年龄差距,更因为它打破了许多人固有的观念,涉及了情感、社会规范、政治形象等多个层面。首先,从情感和个人选择的角度.............
  • 回答
    嘿!看到你这个问题,我特别有感触。作为学生,咱们能为中国足球做的,可能不像那些大人物们能投钱、能制定政策,但绝对不是“无足轻重”的,反而,咱们的能量,说不定更直接、更纯粹。别小看学生时代的我们,这可是咱们成长的沃土,也是影响未来的起点。首先,从“我”做起,成为一个真正热爱足球的人,并且把这份热爱传递.............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