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神童」长大后反而不那么优秀?

回答
“神童”长大后不如预期,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深思的现象。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复杂,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教育环境、社会压力以及人生选择等等。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

一、 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差异:

大脑发展的不均衡: “神童”可能在某个特定年龄段,其大脑的某些区域(如语言、数学、音乐等)发展得异常突出,但这并不代表整个大脑的协调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其他区域也需要发展以支持更全面的认知能力、情商、社交能力和执行功能。如果大脑的整体发展跟不上,或者发展方向过于单一,就可能导致他们在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能力时遇到瓶颈。
执行功能的发展滞后: 执行功能包括计划、组织、时间管理、冲动控制、工作记忆和灵活性思维等,这些都是成年后取得成就的关键能力。很多“神童”在早期可能过度依赖直觉和天赋,缺乏对这些执行功能的刻意培养,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长期的任务时,难以有效地规划和执行。
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 年幼时表现出的超凡智力,不一定伴随着同龄人应有的情感成熟度和社交技能。他们可能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显得笨拙。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商、同理心、沟通能力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许多“神童”可能忽视或发展不足的方面。
“燃尽”(Burnout)现象: 过早地被高度开发和高强度学习,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大脑和身心上过度消耗,出现“燃尽”现象。这可能表现为学习兴趣的丧失、疲劳、焦虑、甚至抑郁,从而影响他们持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二、 教育环境的过度聚焦与局限性:

单一领域的过度灌输: 很多“神童”的培养方式往往是围绕其突出的天赋领域进行的。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在某个特定知识领域积累了远超同龄人的知识,但与此同时,其他基础学科、人文素养、甚至生活技能的培养却相对薄弱。当进入更广阔的领域时,这种知识结构的失衡就显现出来了。
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内在驱动力: 如果“神童”的学习是被成人安排和引导的,缺乏自主探索和发现的乐趣,那么一旦离开了这种结构化的培养环境,他们可能会迷失方向,不知道如何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他们的学习更多是基于外部压力或奖励,而非内在的求知欲。
“温室效应”下的抗挫折能力不足: 成人往往会过度保护“神童”,为他们扫清障碍,减少失败的经历。这样一来,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在失败中学习和成长,当真正面对现实世界中的挑战和挫折时,会显得不堪一击,难以调整心态继续前进。
环境的同质化与视野的狭窄: 长期待在围绕自身天赋构建的“小圈子”里,接触到的信息和人群相对单一,可能导致他们缺乏对多元化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成年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可能会难以适应或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 社会压力与期望的负面影响:

过高的社会期望: 一旦被贴上“神童”的标签,社会会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这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可能害怕失败,担心辜负众人的期待,反而不敢尝试新的事物,或者在压力下表现失常。
标签效应和自我实现预言: “神童”的标签既是荣耀,也可能是一种负担。它可能限制了他们自我身份的探索,让他们觉得自己只能按照“神童”的模式去生活和发展。当他们在某个阶段没有达到预期的辉煌时,这种“不是神童”的挫败感反而会加剧其表现的下滑。
媒体的过度渲染和消费: 媒体对“神童”的报道往往带有戏剧化和娱乐化的色彩,容易制造出“神童神话”。这种过度的关注和消费,一旦遇到现实的坎坷,反差会更大,也更容易导致公众的失望和“神童”本身的压力。

四、 成年后的兴趣转移和人生选择:

天赋与职业选择的脱节: 年幼时的天赋并不一定等同于成年后的职业兴趣。随着年龄增长,个体可能会发现自己对其他领域更感兴趣,或者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不适合作为终身职业。如果为了满足“神童”的标签而勉强从事,则难以获得长期的成功和满足感。
对“成功”定义的理解变化: 随着阅历的增长,很多人对“成功”的定义会发生变化。可能不再仅仅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更加重视内心的平静、人际关系的和谐、对社会的贡献,或者仅仅是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可能使得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世俗“优秀”标准的道路。
生活中的其他可能性: 人生是多维度的,除了学业和事业,还有家庭、爱好、旅行、公益等。一个“神童”可能在成年后,选择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这些方面,体验更丰富的人生,而不是单纯地在学术或事业上达到巅峰。

五、 心理机制的调整与适应:

学习曲线的趋同: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学习速度快。但当他们进入某个领域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普通人通过努力也能达到相似的水平,学习曲线会趋于平缓,天才的优势可能不再那么明显。
“平均回归”(Regression to the Mean): 从统计学角度看,极端值(非常高或非常低)往往会倾向于回归到平均值。所以,天生拥有极高天赋的孩子,在后来的发展中,其表现更可能回归到群体平均水平,而不是一直保持在极高的位置。
竞争环境的改变: “神童”早期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同龄人,而成年后则要面对来自全球的顶尖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对综合素质的要求都呈指数级增长,这使得保持领先地位变得更加困难。

总结来说, 很多“神童”长大后不如预期,并非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天赋,而是因为他们可能在生理、心理、教育、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面临着转型和挑战。成功的成长不仅仅是智力的比拼,更是心智的成熟、情商的培养、抗挫折能力的锻造以及与社会良好互动能力的展现。那些最终能够持续优秀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平衡发展、保持好奇心、学会自我调节、并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个体。

因此,对于“神童”的培养,更应注重其全面发展,保护其好奇心和创造力,引导其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而不是仅仅追求短期的智力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大家对神童的要求太低,对“长大后优秀”的标准太高。

6岁能解一元二次方程——“神童”!36岁某211大学教授,“怎么长大了就泯然众人了呢?”

然后还有对高考状元、少年班成员的评价也是一样。“高考状元或者科大少年班出来的,也不就是当个基金经理,或者自己开了个小公司嘛。怎么没见他们成比尔盖茨,没见他们拿诺贝尔奖呢?”

公众对才能的认知往往是畸形的。他们可以一边夸某明星“居然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简直是学霸”,一边跟风贬损非名校的教职人员“混得也不怎么样”。他们对于专业领域内的优秀标准根本一无所知,但是又很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他们只看得到外表光鲜亮丽的头衔,对专业实力完全没有任何判断能力。所以没必要太在乎他们怎么评价——实在忍不住了,去混个头衔割割韭菜也是极好的233

user avatar

一言蔽之,当儿童能把某件事做到成年人觉得很神的地步时,很可能是因为这件事对成年人来说,并不重要。

背诵,记忆,心算等等,这些儿童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去造神的事,又有多少是当下的成年人还在认真去做的呢?正因为成年人不去做,所以领域的门槛降低,成神的门槛也降低,成为神童标榜自我的领域。

而当神童们长大成人后,又会重新投入到那些成年人觉得重要的领域的残酷竞争中,而在新的竞技领域,谁也不会管他们当年如何神,而他们当年的神对成年人竞争领域的促进作用也并不那么突出。

于是我们会看到,一个神童能走多远,并不在于他或她在自己神的那个领域表现得多好,而在于他或她的长辈是否懂得把一个无关紧要的神的领域的资源,最大程度地转换为成年人竞争领域的相对竞争优势。但凡经过这样的操作,神童的神就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历和资历资源,让神童摆脱自身领域的标签,摇身一变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如此以来,当我们再次去审视带有“神童”标签的人时,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没有能够做出这种有效资源转换的人——而这往往也意味着他们长辈并不具备上述的见识,甚至只会贪婪攫取他们神童名气相关的利益,从而强迫他们一直停留在对成年人竞争毫无助力的神童领域,耽误了他们个人资源和优势的积累。这样的神童,大部分有苦难言的只是可怜人罢了。

user avatar

因为真正的神童是下面这样子的:

朗道:

13岁就中学毕业;

14岁巴库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化学

16岁在巴库大学毕业

19岁引入了量子力学中的密度矩阵概念(1927)

22岁建立金属的电子抗磁性的量子理论(1930)

24岁到哈尔科夫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27岁提出铁磁体的磁畴结构和反铁磁性的解释(1935)

28岁提出二级相变理论(1936~1937)

29岁到莫斯科担任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的理论部负责人,并在莫斯科大学任教,提出原子核的统计理论(1937)

32岁提出液态氦Ⅱ超流动性的量子理论(1940~1941)

32岁开始陆续编写大名鼎鼎的朗道十卷,很多人一辈子都看不完,俗称朗道势垒。


user avatar

我,从小被身边人吹捧成神童。

具体事例不列举了,小学跳级上,十岁,被家里人托关系送进初中。

家长觉得很光荣,逢人便吹。

我现在想起来都恨,他们的教育方式毁了我一生!!

从小被吹捧的飘飘然,觉得全世界我最厉害,小学的时候我知识量确实比同龄人多很多,跟个炸毛的孔雀一样到处炫耀,感觉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上了初中,因为我小,老师也处处护着我,十岁啊还正是调皮捣蛋的年龄,身边同学都十四五岁,只要他们一点不顺我意我就去找老师告状,老师会不问缘由的批评同学叫同学让着我,本来年龄相差太大就不好沟通,这下子同学都对我敬而远之,我一个朋友都没有………而且初中课程强度一下子加大,我还太小根本就没办法集中精神学习,引以为傲的成绩断崖式滑落,家长也只会一味的批评打骂………两年,短短两年,我的性格变得暴躁,自卑,敏感,极度渴望被认同但是自己实力又达不到……………我彻底的厌恶学习了。

初三我的成绩已经无药可救,家长狠狠打了我一顿然后给我办理降级,回到了初一…年龄差距没有那么大了,我终于有了两三个朋友,可是糟糕的性格已经养成,跟朋友是两三天一吵架…这次没有人再惯着我护着我了,我不知道吃了多少亏才改掉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

依旧不爱学习,读了三年,平平庸庸的到了中考,距离全市重点高中差了几十分,家长又狠狠打骂了一顿,花重金给我送进了重点高中的重点班………

我tm就日了,真的,为了维持他们的面子,不断的给我施加压力,不会引导教育,只会往死里打我骂我,学习本来就已经跟不上了,还把我往重点班里面硬塞,结果我成了拖全班后腿的那个,越发的自卑敏感………………我的人生走到这里啊,就宣告“学习出人头地”这条路彻底堵死了…………

后来呢~越发的平庸,大学他们没办法再操控了,上了一个平平常常的三流大学,混过四年时光,进入社会。我还有可以骄傲的地方了吗?没有,我害怕与人打交道,害怕别人看不起我,经不起风浪,极度玻璃心,每天小心翼翼生怕一句话说错惹来别人笑话,越来越沉默,直到现在,我的愿望也只是,拜托了不要让我经受一点风浪,做个普通人普普通通过完这辈子。

家人有时候会叹气,xx啊,你小时候说以后的志向是当个科学家,现在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您猜猜看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可笑…………………

我真的 不是什么神童啊……最多小时候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比别人强上那么一点点,就被迫承受贯穿整个童年的压力…………

被这个题目勾起太多不愉快的回忆,毫无逻辑的一篇吐槽,各位就当个笑话看吧,糟糕的童年糟糕的人生…

(顺便………我怨恨家长只是恨他们小时候的打骂,例如我今天多花了五毛钱买零食,或是鞋子上有一点脏了没有及时擦,或是单词拼错了一个…………家长就直接打骂一顿,然后声情并茂说教一顿,然后跟别人吹嘘他们的教育是多么的严厉。塑料的衣架,直接在我身上打碎成三截……从初中开始每天脸上带着巴掌印上学已是家常便饭。如果我是个男孩子也就算了,可我是个女孩子啊……所以我真的恨他们…………可能我性格养成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方式吧,跟神童不神童没什么关系………

回想起两件让我记忆尤深的事情。从小被打的没有反抗意识,现在想起来我真傻………

初中因为用一周的零用钱买了个在他们眼里毫无用处的首饰盒,他们让我跪着去小卖部退钱,从7楼跪着被家长踹到1楼,到了楼梯的防盗门跟前我不肯跪着去街上,嚎啕大哭的求家长让我站起来………最后家长发慈悲让我走着去,浑身脏兮兮的哭着在小卖部把首饰盒退了……

高一的时候…可能因为那时候刚花了大笔银子把我塞进重点高中,这一年对我尤为严厉……最严重的一次,家长检查我背单词,错了好几个……可能也因为她当时心情不好吧?抓住我头发就把我的头往墙上撞…………唉想想真可惜,为什么不直接把我撞死呢,一了百了…………

好恨啊,现在跟家长提起来这些事,他们就只会说“你就瞎说,我们才不会做这种事……”我急了,就使劲的说细节,想证明他们确实是这样对我的,结果他们就吼我:“你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过去的事就过去了!”说的真轻松啊,过去就过去了……

这算是家暴了吧………如果不是这些,我应该可以像其他答主一样,在可笑的神童光环没落之后,简单的加入普通人的队伍,过平淡快乐的生活…………

user avatar

《水调歌头·伤脑筋》


神童无非起得早,总体智商未必高,

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直傻笑。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没有与之家庭教育配套的学校教育资源。

学校教育是顾着大众水平线的,他们会觉得浅。

再遇到几个人渣老师打压霸凌他们,三观发育不成熟时很容易钻牛角尖。

并且有些神童偏科。无法适应现在的应试教育木桶理论。

普通人家的神童,大多是没有这个教育资源一直自己在家里教孩子的。


而对普通人家来说,能不能考上好大学,和未来是否有出息,是成正相关的。


user avatar

因为大部分人嘴里的“神童”只不过是在某件事情上有超越孩子年龄行为,并不是真的“神”。真的“神”是什么样子的?来看看历史上的顶级神童

李泌因机遇巧合,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他入宫时,玄宗让正与自己下棋的燕国公张说试试李泌的能力。张说请李泌以“方圆动静”为题作赋,李泌思考片刻,问:“希望知道其中的大略。”张悦便说:“方就像棋局,圆就像棋子,动就像活棋,静就像死棋。”李泌立即回答:“方就像行义,圆就像用智,动就像施展才能,静就像感到满意。”
“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如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为啥说李泌是神童呢,因为他说的话超越了成年人!对比李泌跟燕国公对围棋的总结,李泌更高一筹!

因此,如果我们把神童的标准变成,能够超越某个领域的专家,而非仅仅是过于同龄人。那么此类神童大都前途不可限量!比如莫扎特,比如高斯,再比如李泌。

当然,只要脑子正常就知道,这种级别的神童百年不遇。而且这种神童真心不是培养出来的。

user avatar

小时候电视上总是出现各种“神童”,而其中少说一半都还不如我……

而我这种菜鸡在清华连个优秀毕业生都不敢想。

而清华的优秀毕业生,哪怕就只是看做题能力或者科研能力,被扔进社会评价体系之后,能被称为优秀的概率其实也没那么高。

大概就是这种差距……

所以,我是说,也用不着给什么长篇大论的解释,那群被炒出来的“神童”就只是单纯的菜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