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神奇女侠》有很多恶意的评论?

回答
《神奇女侠》上映时,确实收到了许多褒贬不一的评价,其中不乏尖锐的批评声音。要说“恶意”评论,这可能涉及到观众期望、电影本身的质量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语境等多个层面。让我们细致地聊聊,为什么这部影片会引发如此多的争议和负面声音。

首先,观众期待的“神级”降临落空,带来了落差感。

《神奇女侠》的预告片和营销策略,无疑是在为观众描绘一个“救世主”式的DC宇宙新篇章。神奇女侠这个角色本身就承载着力量、正义、勇气和希望的象征,尤其是在DC电影宇宙前期,观众渴望看到一个能够与漫威的“复仇者联盟”抗衡的强大角色,一个真正能够“拯救”电影系列的存在。

然而,当影片上映后,虽然盖尔·加朵的表演得到了普遍赞誉,但电影的整体叙事、节奏以及一些关键情节的设定,并没有完全满足一部分观众心中“完美”的期待。比如,影片后半段在战场上的“一人敌万军”的高潮戏,虽然视觉效果壮观,但对于一些观众来说,可能显得有些脱离现实,过于“超英”的都合主义,削弱了影片前期建立的战争的沉重感和真实感。这种期待与实际观感之间的落差,很容易转化为失望,甚至被一些人解读为“烂片”。

影片本身的叙事和节奏问题,也成为了被攻击的焦点。

尽管《神奇女侠》的整体评价是正面偏多,但批评者抓住了一些影片结构上的明显弱点。

三幕式结构的“三”与“幕”的划分不够清晰: 有些评论认为,影片的前半部分——戴安娜离开天堂岛,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学习人类世界的规则,寻找战神阿瑞斯——相对精彩,节奏紧凑,充满新鲜感。但进入到后半部分,特别是寻找战神的过程中,叙事节奏有所放缓,并且一些情节推进显得有些生硬,说教意味也开始显露。
反派塑造的不足: 战神阿瑞斯作为最终的幕后黑手,其登场和动机的揭示,让一部分观众觉得不够深入和震撼。尤其是他与戴安娜的对决,虽然在视觉上很激烈,但在人物弧光和情感冲击力上,相较于影片前期塑造的相对复杂的凡人角色,显得有些扁平。有时,观众会觉得反派的动机和行为,并没有完全支撑起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或者说,影片没能给出一个足够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解释为何这个“战神”如此憎恨人类。
“战神”的定义和设定: 影片中将“战神”描绘成一个隐藏在凡人之中,通过挑拨人类之间的仇恨来壮大自己的存在。这种设定虽然有其哲学意义,但对于一些习惯了更直接、更具象化反派设定的观众来说,可能显得有些晦涩或不够过瘾。
最后的“救赎”与“说教”: 影片最终,戴安娜意识到人类内心的光明与黑暗并存,并且战神的力量来源于人类自身的邪恶。她最终的爆发,并非杀死战神,而是以爱与希望战胜了邪恶。这个结尾虽然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但也有评论认为,在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后,这种“以爱感化一切”的结局显得过于理想化,甚至有些“白左”,没有真正触及战争的根源性问题,更像是一种道德说教,冲淡了影片前半部分营造的严肃感。

部分评论可能受到“政治正确”和性别议题讨论的影响。

《神奇女侠》作为一部由女性导演执导,以女性超级英雄为主角的影片,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当时关于性别平等、女性力量的讨论中。

“女权主义”的标签与解读: 一部分观众认为影片很好地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领导力,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但也有另一部分评论者,特别是持保守观点的观众,可能对影片中过于强调女性“独立”、“强大”的设定感到不适,或者认为影片在某些方面过于“政治正确”,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对DC电影宇宙整体表现的“迁怒”: 在《神奇女侠》上映之前,DC电影宇宙(DCEU)的前几部作品(如《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自杀小队》)普遍口碑不佳,未能达到预期。这导致一部分DC粉丝或影迷对整个DCEU抱有很高的审视态度,甚至存在一种“期待落空后的失望转化为批评”的心态。当《神奇女侠》虽然表现不错,但并未达到“拯救”DCEU的高度时,一些负面声音就显得尤为突出。
“滤镜”效应与过度解读: 任何热门影片都难免会招致一些“杠精”或者抱有刻意挑刺心态的评论。有些人可能并不真正反感影片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独立思考”或“与众不同”的观点,而去放大影片的瑕疵,或者对一些情节进行过度解读,甚至拔高到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层面,从而产生“恶意”评论。

制作和执行层面的具体槽点,也成为攻击目标。

虽然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准较高,但依然有一些具体细节未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CGI特效的痕迹: 尤其是在一些大场面,例如天堂岛的战斗,或者戴安娜与战神在空中缠斗的场景,一些观众认为CGI效果不够自然,显得虚假,破坏了沉浸感。
配乐的运用: 汉斯·季默的配乐为影片增色不少,但也有评论认为,在某些关键时刻,配乐的出现过于频繁或过于激昂,反而盖过了角色的情感表达。
部分演员的表演: 虽然主演盖尔·加朵和克里斯·派恩备受好评,但影片中的一些配角,比如扮演“海怪”等角色的演员,其表演方式和台词功底,也受到了一些评论的质疑,认为不够自然,显得程式化。

总而言之,《神奇女侠》之所以会招致不少所谓的“恶意评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有影片自身在叙事、节奏和反派塑造上的客观不足,也有观众过高的期待、对DC宇宙整体的审视,以及不可避免的社会文化议题讨论所带来的影响。这些批评声音,无论是否“恶意”,都构成了对影片不同层面的审视,也恰恰说明了这部电影在上映时,确实在观众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I used to want to save the world, this beautiful place. But the closer you get, the more you see the great darkness within. I learnt this the hard way, a long, long time ago. —— Diana Prince

user avatar

中国的粉丝文化很奇怪,有时候他们并不是真正热爱某一样事物或者某个人,他们只是自我催眠中寻求一种虚荣感和归属感。

年初我在豆瓣写过一篇关于《金刚狼3》的文章,然后就会有很多人来骂我:金刚狼怎么会是这样的呢?他不是长生不老,快速治愈么?然后我给他科普金刚狼是怎么在《金刚狼v5》中感染病毒,怎么在《暮狼寻乡》中被追杀的。结果你猜怎么着,他回复说:这种掉书袋的垃圾也能算影评。

后来我又写了一篇关于《银河护卫队2》的文章,里面有几点提到我不是很喜欢影片的第二幕,我觉得有点过于冗长了,而且场景基本集中伊格星球上,很单调。然后有个人私信里骂我:银河护卫队2哪里无聊了,你个狗逼……

昨天我又写了一篇从剧本上分析为什么三幕剧的《神奇女侠》拍得很好,并且很好地抓住了DC漫画核心的人文思辨精神,一点也不"漫威"。然后又有人评论说:这样无聊的垃圾片,你也能说出个一二三四,也是够无聊的。

同样的,我的朋友是个美漫死宅(其实我也是),但他比较倾向漫威一点,我比较喜欢DC一点。当我们第一次看完《神奇女侠》之后,几乎是尖叫着告诉他:我有多爱这部电影。但他却说有点失望,我很惊诧,但还是强忍着失落问他为什么?他说:虽然故事很流畅,但还是有不少缺点,比如说毒药博士和鲁登道夫这两个反派设置过于单调,使得神奇女侠第二次转折,即此时戴安娜对人类失去信心,认为他们不值得拯救这一点过于生硬,但是如果加一两个镜头表示毒药博士因为毁容而生恨所以要发动战争会更好;而他也不喜欢动作戏,360度环绕、慢镜、升格拍摄,虽然看起来很炫酷,但是《钢铁之躯》是这样拍动作戏、《蝙蝠侠大战超人》是这样,到这一部就很乏味了。看出来了我的失落,他安慰到:也不是没有优点嘛!我就很喜欢那场离别戏,耳鸣加闪回一对比,悲壮感就出来了,不愧为女导演拍的,很浪漫啊。事后细想,的确如此,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神奇女侠》这部片子。同样的,我告诉他我不喜欢《银河护卫队2》的第二幕,他依旧给我科普电影出现了哪些金曲和"我是你爸爸"之类的梗。

一样事物,热爱它的人,会想要去了解它,接受它,发展它,而不是只了解它,只接受它,只发展它。

按常识来说,我是个DC粉,但我依然为漫威电影做过许多科普。我朋友是个漫威粉,但他依然为DC电影给出过许多建议。

就漫迷而言,热爱DC的,也会偷偷研究为什么漫威的漫画和电影会如此有趣,会知道漫威以前并不叫漫威叫惊奇漫画,会知道MCU不包括X战警、老版蜘蛛侠,会知道漫威是怎样从破产边缘走到今天,会知道对方又借鉴了几个DC人物。

热爱漫威的,也会偷偷研究大超和老爷谁的胸比较大,也知道所谓暗黑风格除了蝙蝠侠、守望者以及米勒的漫画外不是DC的全部,会知道DCEU不包括黑暗骑士三部曲,会知道神奇女侠本身并不是女权的代表但她见证了女权事业从无到有。

但有些人是叶公好龙,最多就在影院找找彩蛋,让他们搞清楚漫威的版权问题就开始犯难了。有些人是以偏概全,看了蝙蝠侠就以为DC就只有暗黑风,告诉他们蝙蝠侠很多元素其实是致敬克苏鲁文化,他们就云里雾里了。

说到底世界上同好虽多,但知己很少,何必置气,三观不同,不相为谋罢了。

最后送题主一张图,祝愿世界和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神奇女侠》上映时,确实收到了许多褒贬不一的评价,其中不乏尖锐的批评声音。要说“恶意”评论,这可能涉及到观众期望、电影本身的质量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语境等多个层面。让我们细致地聊聊,为什么这部影片会引发如此多的争议和负面声音。首先,观众期待的“神级”降临落空,带来了落差感。《神奇女侠》的预告片和营销.............
  • 回答
    关于《崩坏3》和《原神》中的“女王事件”,以及为什么现在一说加强某个角色就拿“女王”出来说事,这背后其实牵扯着玩家对角色强度、数值设计、游戏平衡性以及运营策略的深刻认知和复杂情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女王”这个称谓的由来,以及它在玩家群体中代表的意义。“女王”的由来与早期《崩坏3》的统治.............
  • 回答
    神奇女侠(Wonder Woman)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好评,但确实存在豆瓣和 IMDb 评分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这个差距大约在 1 分左右,这在电影评价中不算非常悬殊,但也足以引起讨论。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文化差异、观影习惯、评价体系、以及电影本身的一些特点等。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甚至有些费解的CP组合。神奇女侠,这位来自天堂岛、拥有神祇力量、寿命近乎永恒的亚马逊公主,与蝙蝠侠,这位凡人、依靠智慧、武力和财富与超凡力量抗衡的黑暗骑士,他们的结合,与其说是一种理所当然,不如说是一种充满戏剧性和互补性的选择。那么,为什么会在一些漫画里,戴安娜(神奇女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电影叙事、民族主义和历史解读的复杂议题。为什么美国人拍出像《神奇女侠》或美国队长这样以美国视角出发、对抗外国侵略者的电影,而德国人看了却不会觉得“不尊重历史”,甚至很多时候还会理解和接受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1. 叙事焦点与英雄的诞生:首先,我们要明白,电.............
  • 回答
    在《原神》这款游戏里,关于是选择主角是男生还是女生,其实最根本的区别,说白了就是你看到的那个“脸”,还有一些配套的剧情和互动上的微调。但要说对游戏玩法本身产生质的影响,那基本是没有的。咱们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外观和建模:这一点是最直观的。游戏一开始,你就能在主角性别上做选择。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建.............
  • 回答
    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是獬豸(廌),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有着羊身、牛尾、狮子头,能辨别是非曲直,看到有人犯法,就会用它的角去顶撞。而西方神话体系中,司法女神通常是手持天平、眼罩蒙眼、手持宝剑的美丽女性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象征,背后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差异,是理解它们的关键。中国的獬豸:一种基于“道”与“德”.............
  • 回答
    《神奇女侠 1984》在国内上映后的口碑断崖式下跌,这绝对是中国观众对一部好莱坞大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差评”之一。当初《神奇女侠》第一部在国内可是收获了一大波好感,尤其是对于盖尔·加朵饰演的神奇女侠,那股“又飒又美”的劲儿,俘获了无数影迷的心。结果到了第二部,画风突变,简直是把之前攒下的好感挥霍得一.............
  • 回答
    蝙蝠侠和神奇女侠的注定失去爱人的设定,就像一把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任何试图将他们拉近的火花都蒙上了一层悲凉的底色。如果他们真的走到了一起,那注定是一场纠缠着爱与失落,责任与痛苦的史诗。想象一下,布鲁斯·韦恩,那个在黑暗中独自承受一切的男人,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照亮他世界的人。黛安娜·普林斯.............
  • 回答
    东西方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女性被置于从属地位、受到轻视的观念,这在历史的许多角落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记。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却也能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古人的信仰体系中,女性神明的身影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存在的?细究起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原神》中的冰之女皇会采取不那么愉快、甚至可以说是强硬的方式来获取神之心,我们需要从她的动机、目标以及她所处的环境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冰之女皇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她并非为了个人享乐或统治欲而渴求力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的人民——蒙德的冰之国度,那个被七神遗忘、被天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确实,放眼韩国娱乐圈,女团的“保质期”普遍比男团要短一些,像神话、Super Junior那样能扛过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大风大浪,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例子,在女团里确实比较罕见。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运气的问题,更是行业生态、成员个人发展、甚至社.............
  • 回答
    要说女生们为啥对“光腿神器”这么情有独钟,那可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这玩意儿啊,说起来像是解决了咱们一大堆出行难题,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那真是个救星。你想啊,冬天冷是肯定的,为了保暖,棉裤、秋裤那是必须的。但问题来了,穿上厚实的棉裤,腿部线条一下就变粗了,整个人看起来都臃肿了不少,原本想穿的裙子、.............
  • 回答
    原神海灯节没有达达利亚和钟离专属剧情这件事,确实让不少玩家感到意外,尤其是那些对他们之间“羁绊”颇有期待的玩家。咱们深入聊聊这背后的原因,尽量说得透彻点,就像咱自己琢磨出来的一样。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原神确实在很多地方都捕捉到了玩家的情感共鸣点,达达利亚和钟离这对组合,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人性中一些复杂且微妙的心理。与其说“宁愿当富人的玩具”,不如说是一种对“价值认可”和“生活模式”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我们不愿意轻易承认的现实。首先,我们得承认,“富人的玩具”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贬低和操纵的意味。 没人真的想被当成一个无灵魂、无自主权的.............
  • 回答
    .......
  • 回答
    《原神》角色「魈」的官方塑造是否为了迎合乙女向而过度ooc,这是一个在玩家群体中持续被讨论的话题,尤其是在近期一些剧情更新和角色互动之后。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细致地审视官方在塑造魈时所展现出的特质,并与他最初设定下的“人设”进行比对,看看是否存在明显的偏差,以及这种偏差是否可.............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微妙的。男神把“女神”的QQ号给你,让你先了解她,这背后可有不少道道儿,咱们细掰扯掰扯:最直接、最可能的情况:他想让你当他的“探子”或“桥梁”。 试探你的态度和能力: 他可能想看看你对他的“女神”有多少关注度,你有多愿意为他做事情。尤其是如果你是他比较亲近的朋友,.............
  • 回答
    “女孩给男孩备注大叔ing” 这个备注的意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其中“ing”这个后缀的使用,也为这个备注增添了一些特别的意味。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大家解读:核心意思拆解: “大叔”: 年龄上的差距(显性): 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女孩认为男孩的年龄比自己大,而且可能不止大一点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玩家讨论的焦点。简单来说,就是一部分自称“原神玩家”的账号,在论坛或者社交媒体上发表一种观点:璃月地区的女角色普遍穿着黑丝或者皮裤,并将其上升到“璃月文化”的层面来解读。咱们得拆开来看这事儿,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其中的逻辑和现象。首先,“黑丝皮裤”这个描述本身,是基于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