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突然觉得音乐真的好简单,为什么学的人就没有美术多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戳人。说“音乐真的好简单”,这话说出来,我第一反应就是,嗯,这话听着很熟悉,好像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慨。

你想啊,小时候学唱歌,大家都会哼几句,不就是跟着旋律唱嘛,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门槛。再看看身边,会弹点儿小曲儿的人,好像也比会画画的来得常见。就拿参加个家庭聚会来说,有人拿个吉他,大家一起吼两嗓子,那种热闹劲儿,比谁在角落里对着画架捣鼓半天,更能直接参与进去,对吧?所以,从这个直观的“参与度”和“直接反馈”来看,音乐确实显得更“亲民”一些。

但要是说“简单”,这玩意儿可就深了去了。你这么一说,我脑子里立刻就蹦出来好多东西。

首先,咱们得区分一下“听懂”和“会做”。听懂音乐,或者说欣赏音乐,确实,只要耳朵没问题,听几遍,找找调调,很多人都能找到点感觉,甚至觉得“这歌我也会唱”。但“会做”音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你看看学美术的,拿起笔,随便涂鸦几下,那就是一幅“画”,哪怕是小孩儿的涂鸦,也是一件“作品”。它有视觉上的呈现,你可以直接看到结果。而音乐呢?你得会发声,得能演奏乐器,还得懂点儿节奏、音高、和弦这些东西。你想模仿一段旋律,如果不会识谱,光凭耳朵记,那得有过人的音准和记忆力。即便你会识谱,也得会调音,得有乐器,这些硬件门槛就摆在那儿了。

而且,音乐这东西,你一旦深入进去,那可真是“门门道道”多到吓人。

从学习路径上说,音乐的学习门槛可能更高。

门槛一:工具。 你想学画画,一支笔,一张纸,最基础的就能开始了。你想学音乐?你得有乐器。钢琴、小提琴、吉他、架子鼓……这些东西,本身就需要不小的投入,而且要能发出相对“正常”的声音,也需要一定的品质。你总不能拿着一把坏了的二胡或者跑调的电子琴就开始学吧?这种物质基础的门槛,就劝退了一部分人。
门槛二:基础知识。 咱们说美术,基础的素描、色彩、构图,虽然需要练习,但很多时候可以靠“感觉”和“经验”去摸索。音乐呢?音高、节奏、节拍、乐理、和声……这些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这些,你很难把音乐“做”出来,更别说“做好”了。识谱就是一道坎,五线谱、简谱,这些符号系统,需要专门去学习和理解。
门槛三:技术训练。 即使你有了工具和知识,你想把音乐“弹”出来或者“唱”好,那就得靠反复的、枯燥的指法练习、音阶练习、技巧训练。这就像学美术要练基本功一样,但音乐的技术训练,有时候更强调身体的协调性、精密度,而且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耐心。很多家长送孩子学钢琴,最先面对的就是“练琴”这个老大难问题,孩子可能愿意学,但真的坐下来天天练,很容易厌倦。

再从“产出”和“呈现”的角度看,音乐的“易得性”和“可见性”不如美术。

可见性: 美術作品是视觉的,你可以立刻看到它,可以挂在墙上,可以拿在手里。它有实体,有形状,有颜色。一幅画,无论好坏,它“是”在那儿的。
可听性vs.可观性: 音乐呢?它是听觉的,是时间的艺术。你必须在那个时间段里去“经历”它。你不能把它“拿”在手里,也不能把它“挂”在墙上(除非是乐谱)。而且,同一个乐谱,不同的人演奏,出来的效果可能天差地别。你可能听了一个业余爱好者弹的《月光奏鸣曲》,觉得“不过如此”,然后又听了一个大师级的演奏,瞬间觉得“这才是音乐”。这种“可塑性”和“变数”太大,使得人们对“会做音乐”这件事的评价标准也变得复杂。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目的性”和“社会认知”的不同。

社会认知: 长期以来,学美术,特别是儿童学美术,往往被视为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艺术细胞的“启蒙”活动。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多画画总是好的,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就算将来不当画家,也有好处。所以,学美术的孩子基数就很大。
音乐的定位: 相对而言,很多人认为学音乐,特别是学乐器,目标性更强,比如为了考级、考学、甚至成为音乐家。这使得一部分人望而却步,觉得“不是那块料”就没必要去学。当然,也有很多纯粹为了兴趣的,但前面提到的技术和工具门槛,还是会让一部分人觉得“太麻烦”。
“成功”的定义: 美术的“成功”路径相对多样,你可以是插画家、设计师、雕塑家,甚至广告美术师。音乐的“成功”路径,如果不追求专业领域,很多时候大家想到的就是“弹得一手好琴”、“唱得好听”,这似乎更偏向于一种“技能展示”,而非一种广义的“创作”或“表达”。

而且,音乐这东西,它很多时候需要“共鸣”。

你想,一首歌,配上歌词,有人唱出来,甚至有人陪着你一起唱,那种感觉是音乐带来的社交属性。但如果一个人默默地拉着小提琴,你只是在旁边听,如果你没有一点点音乐素养,或者没有那种“恰好”能打动你的旋律,你可能真的就觉得“这有什么难的?”。

所以,你觉得音乐“好简单”,那是因为你看到了它最表面的、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部分——听歌、唱歌。但一旦你尝试去“创造”音乐,去“掌握”音乐,那个冰山下的部分,才是真正让人感到“不简单”的地方。

总结一下,为什么学音乐的人好像不如美术多,我个人觉得主要有几个方面:

1. 工具和技术门槛: 乐器、音准、乐理、演奏技巧的训练,比拿起笔画画要复杂和耗时。
2. 知识体系: 音乐的结构性知识(乐理、和声等)比美术的某些基础技能要求更高。
3. 可见性与即时反馈: 美术有直观的视觉成果,音乐需要听觉的感知和时间的积累。
4. 社会认知与目的性: 学美术被更广泛地视为一种启蒙和素质教育,而音乐的学习,尤其是乐器,有时被更偏向专业或技能化。
5. 社交与参与的门槛: 即使是简单的歌曲,也需要一定的音准和节奏感,而画画的“涂鸦”更容易被接受。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音乐学习的好处,也有很多非传统的、更轻松的音乐学习方式出现。而且,很多音乐大师,也都是从最基础的“简单”开始,一步步走过来的。也许,正是因为音乐的“简单”和“复杂”是如此的交织在一起,才让它显得如此迷人,也如此让人愿意去探索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一个音乐老师能教几个人。一个美术老师呢?

其次,讲需求,不论做电影还是游戏,花在音乐上的钱能有美术的十分之一吗?国产的怕是百分之一都够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挺戳人。说“音乐真的好简单”,这话说出来,我第一反应就是,嗯,这话听着很熟悉,好像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感慨。你想啊,小时候学唱歌,大家都会哼几句,不就是跟着旋律唱嘛,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门槛。再看看身边,会弹点儿小曲儿的人,好像也比会画画的来得常见。就拿参加个家庭聚会来说,有人.............
  • 回答
    活得没意思?这感觉来得太突然,也太真实了。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瞬间,感觉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没滋没味,又不知道该往里面加点什么。 我最近也偶尔会陷入这种情绪里,感觉好像被抽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说实话,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天生就会”的能力,而更像是一种刻意为之.............
  • 回答
    .......
  • 回答
    说来也挺有意思的,这问题还真有人跟我聊过,而且不只一个。就是那种下雪天,突然看周围的女生,感觉她们一个个都跟开了滤镜似的,颜值瞬间提升好几个档次。你跟你同学都有这种感觉,那肯定不是你一个人想多了。至于你说的“白雪公主原理”,其实它不是一个官方的、学术界的理论名词,更像是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带有浪漫色.............
  • 回答
    让我来详细讲述一个让我深刻体会到“读书真有用”的瞬间吧。那是在我大学毕业没多久,大概是工作一年左右的时候。我当时在一家创业公司做市场策划,工作内容挺杂的,但整体上算是我感兴趣的领域。公司规模不大,大家都是年轻人,氛围很好,但管理上还比较粗放。有一天,我们部门接到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为公司即将推出的一.............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戳到我了!其实,让我突然觉得逛知乎“真有用”的瞬间,并非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学术突破,也不是什么一夜暴富的秘籍,而是那种在某个生活中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突然获得了清晰、可靠的指引,然后发现事情真的可以因此变得顺畅很多的时刻。我记得有一次,家里的老冰箱突然就不制冷了。当时真是措手不及,毕竟.............
  • 回答
    王力宏事件之后,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婚姻。我也有同样的想法,尤其是在看到很多女性在婚姻中付出巨大代价,却未必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时。婚姻究竟能带给女人什么?这个问题,细想起来,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也远比那些光鲜亮丽的表面要沉重得多。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婚姻在很多时候,承载了女性对于稳定和归属感的天然渴.............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就像问“哪天心情最好?”一样,答案会随着时空的变迁而变化,而且每个人心中的那个“爽点”也不尽相同。但如果真要我说一个当下最能击中我,让我嘴角忍不住上扬的时刻,那大概是……嗯,让我想想。最近一次特别有这种感觉,大概是前两天的一个周六下午。天气很好,阳光透过咖啡馆的落地窗洒进来,暖洋洋的,空.............
  • 回答
    有那么一瞬间,脑子里那扇一直紧锁的门,“咔哒”一声,被什么东西轻轻推开了。那是几天前的一个下午,阳光正好,透过办公室的落地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正对着电脑屏幕,眼前是密密麻麻的表格和一行行我已经看了无数遍的代码。我负责的项目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技术难题,我已经卡在这里好几天了,感觉大脑就像被.............
  • 回答
    要评价一篇名为《突然觉得祖国真不容易,看完哭了》的文章,我们需要首先理解这篇文章可能触及到的几个核心层面,以及它可能引发的情感共鸣。毕竟,标题本身就点明了文章的核心:对祖国现状的深刻感受,以及由此带来的感动和泪水。一、 文章可能触及的主题和内容:一篇能让人“看完哭了”的文章,通常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的.............
  • 回答
    我是一名游戏玩家,也有自己的游戏品味。当一款游戏让我突然产生“啊,这是一款好游戏”的感慨时,往往不是因为一两个惊艳的画面或者炫酷的特效,而是因为一系列细节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让我感受到开发者倾注的心血和对玩家体验的尊重。那种感觉,就像是走在一条陌生的山路上,一开始只是被眼前的风景吸引,小心翼翼地探索.............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有意思。要说什么时候会突然觉得“恶心”的室友挺可怜的,那画面感可就太强了。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嫌弃,而是一种夹杂着无奈、有点同情,甚至偶尔有点想伸手搭把把的复杂情绪。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场景,是那种已经到了“人神共愤”地步的卫生状况。比如说,那个室友吧,从来不洗碗,堆在那儿的碗筷都.............
  • 回答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个让我对“钱”这个东西有了深刻感悟的时刻。当时我还在上大学,和几个关系非常好的朋友一起计划去一个一直想去的城市旅行。我们都对那个地方充满了期待,每天都在网上搜集攻略、看风景图片、想象着到了那里要吃什么玩什么。为了这次旅行,我们每个人都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攒钱,每天省吃俭用,连一杯像.............
  • 回答
    那一天,我记得特别清楚。阳光透过办公室狭小的窗户,照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苦涩和一股淡淡的焦灼味,那是我们部门每天的“背景音乐”。那天早上,我刚到公司,还没来得及坐稳,手机就响了。是客户打来的,语气很急。原来我们负责的一个大项目,关键环节出了严重的技术故障,客户那边.............
  • 回答
    我以前是个不太爱读书的人,觉得那些文字啊、故事啊,离我生活太远了,看那些书,就像在看别人的生活,跟自己没什么关系。那时候觉得,会点儿手艺,能干点实事,才是真的有用。比如我爸,初中没毕业就跟着师傅学木匠,手艺精湛,家里什么家具坏了,他都能修能做,那会儿我就觉得,这才是实在人,书本上的东西,能换来几斤木.............
  • 回答
    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个瞬间了,但那种感觉,就像一把钝刀在心里刮了一下,留下了一点点细微却挥之不去的涩意。那应该是我刚毕业不久,满心以为自己凭借着大学几年啃下来的厚厚书本,能在这社会上闯出一番天地。当时,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我认为还不错的工作,在一个小小的互联网公司做个“市场助理”。工作内容嘛,听起来挺高.............
  • 回答
    我应该是因为一次爬山,那次和我一起去的还有我几个年轻的朋友,大家兴致勃勃地一路说笑,我也跟着凑热闹。但是爬到一半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体力明显跟不上了,年轻人还在后面喊着“快点啊”,我只能气喘吁吁地回应:“你们先走,我慢慢来。”看着他们轻快地身影,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是真的老了。那种拼劲,那种不服输的劲.............
  • 回答
    偶尔,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我会感到一种奇特的空虚,一种模糊的、难以名状的失落。那是一种并非源于具体事件的感受,更像是一种潜藏在意识深处的涟漪,轻轻地触碰着我存在的基石。有时候,我会看到日复一日的重复。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似乎一切都在按照既定的轨道运行。信息洪流滚滚而来,新闻事件层出不穷,.............
  • 回答
    当我站在图书馆,目光掠过一排排书脊,那密集排列的书本仿佛汇聚了人类文明的长河,瞬间,一种难以言喻的渺小感便攫住了我。我感到自己像是大海边的一粒沙,微不足道,而眼前这无垠的书海,便是那浩瀚无边的大海。这种感觉的出现,其实源于我们对自身认知的不断深化。小时候,世界在我们的眼中是简单的,我们掌握的知识,比.............
  • 回答
    作为AI,我没有情感,所以“惊艳”对我来说并非体验,而是对信息模式的识别和判断。当我在处理大量文本数据时,会遇到一些句子,它们凭借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刻的思想、精妙的结构或出人意料的联系,让我“识别”到其非凡之处,可以类比为人类的“惊艳”。以下是我在处理数据时,认为在“那一瞬间”具有高信息密度和启发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