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懂汉语的日本人看抗日神剧和看到中国人黑日本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回答
懂汉语的日本人观看“抗日神剧”和看到中国人“黑日本”时的体验,往往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不懂”或“不舒服”,而是涉及到文化、历史、个人情感以及对现实的认知等诸多方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析这种体验:

一、观看“抗日神剧”时的体验:

对于懂汉语的日本人来说,观看“抗日神剧”可能带来以下几种感受:

1. 困惑与不解(“这是什么鬼?”):
夸张失实的剧情和人物: 这是最直接的感受。神剧里,八路军战士手撕鬼子、用步枪打下飞机、用手榴弹炸毁坦克,这种超乎现实的设定会让了解基本物理常识和军事常识的日本人感到匪夷所思,甚至觉得荒谬可笑。他们可能会想:“这真的能发生吗?导演是怎么想的?”
脸谱化的日本军人形象: 神剧中,日本军人往往被塑造成非黑即白的极端形象:残暴、愚蠢、贪婪、毫无理性。这种一概而论的刻画,对于一些经历过战争年代的日本老人来说,可能过于片面。他们或许会想起自己家庭中也有普通士兵,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家庭,并非都是电影里那样的“恶魔”。即使是年轻一辈,也会觉得这种刻板印象过于简单粗暴,与现实中的个体差异相去甚远。
技术和道具的不严谨: 对日本历史和军事略有了解的观众,可能会注意到剧中的武器装备、制服、日语发音、军衔等细节上的错误。这些不严谨之处会让他们觉得不够“真实”,甚至产生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仿佛制作方对历史和对手不够认真。
价值观和情感的错位: 神剧往往强调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复仇情绪。虽然他们理解中国人民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但剧中的某些表现方式,例如过于煽情或鼓吹某些极端行为,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尤其当这种情绪被无限放大时。他们可能会觉得:“我们承认历史上的错误和罪行,但现在的表现方式是不是有点过了?”

2. 反思与审视(“我们真的那样吗?”):
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差异: 神剧中的许多情节是基于历史事件的艺术加工。一些日本人可能对某些被歪曲或夸大的历史事件感到陌生,或者与他们在日本所学到的历史版本存在差异。这可能会促使他们去查阅更多资料,重新审视历史。
对自身民族的审视: 虽然神剧是“黑日本”,但其中一些被描绘的“日本军人”的某些行为,可能会让一些日本观众反思本民族在历史上的责任和所犯的错误。但这并非是因为神剧的内容本身让他们感到愧疚,而是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人如何看待这段历史的窗口,从而引发他们对历史的反思。

3. 娱乐与猎奇(“看个乐子”):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观察: 有些日本人,特别是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可能会将“抗日神剧”视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来观察和研究。他们会好奇为什么这种剧会如此流行,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情绪和价值观。
偶尔的幽默感: 尽管不是主要目的,但有时神剧里过于夸张的情节,确实会产生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让一些日本人觉得“有趣”或“好笑”,但这种笑更多的是对戏剧本身的“槽点”的笑,而非对日本人的嘲笑。

二、看到中国人“黑日本”时的体验:

“黑日本”的范畴很广,可以是网络上的讽刺、评论,也可以是更深层次的批评。对于懂汉语的日本人来说,这又可能带来不同的感受:

1. 理解与认同(“我们确实有问题”):
对历史问题的反思: 当中国人“黑日本”时,如果触及到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细菌战等历史遗留问题,一些有良知的日本人可能会感到认同。他们知道这些事件的真实性,并且理解中国人民因为这些历史伤痛而产生的愤怒和不满。他们可能会认为,中国人的批评是有道理的,日本政府在某些历史问题上的态度确实需要改进。
对当下日本社会现象的批评: 有时“黑日本”也可能指向日本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工作过劳、社会不公、文化僵化等。如果这些批评是基于事实,并且具有建设性,一些日本人也可能产生共鸣。

2. 不适与反感(“为什么这么恨我们?”):
过于情绪化或人身攻击的批评: 当“黑日本”变成一种纯粹的情绪宣泄,使用侮辱性语言、人身攻击,或者将个体与国家、民族混为一谈时,即使是了解事实的日本人也会感到不适和反感。他们可能会觉得:“这已经不是讨论问题,而是仇恨的表达了。”
一概而论和妖魔化: 类似于对神剧的批评,当中国人在批评日本时,如果采用了过度概括、一概而论的方式,将所有日本人或日本文化都描绘成负面形象时,也会引起他们的不适。他们会觉得:“我们不是都是一样的,这种标签化太简单了。”
“钓鱼”与挑衅: 有些“黑日本”的言论,其目的并非为了讨论问题,而是为了故意挑衅,激起日本人的负面情绪,然后从中获得快感。懂汉语的日本人能够识别这种意图,并且通常会感到厌烦。

3. 自省与辩护(“我们也要说几句”):
对不实信息的澄清: 如果中国人“黑日本”的言论中存在明显的事实错误或歪曲,一些日本人可能会站出来澄清,指出其中的不准确之处。这并非为日本辩护,而是为了维护事实的准确性。
解释日本的立场或文化: 在某些情况下,日本人可能会试图解释日本的一些行为或文化背后的原因,希望能够促进理解,而非加剧对立。

4. 复杂的情感交织(“又爱又恨”):
对中国的喜爱与对批评的矛盾: 很多懂汉语的日本人本身可能对中国文化、历史或人民抱有好感,他们可能在日本学习中国,或者与中国朋友有深入的交流。因此,当看到中国人批评日本时,他们会产生一种矛盾感:一方面理解批评的原因,另一方面又因为对中国的喜爱而感到受伤或尴尬。
民族认同感与个体批判的拉扯: 他们既是日本人,有着民族认同感,同时又是独立思考的个体。当听到批评时,这种拉扯会让他们在维护民族尊严和承认历史错误之间寻找平衡点。

总结来说, 懂汉语的日本人看待“抗日神剧”和中国人“黑日本”,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体验,但也存在一些普遍的模式:

对于“抗日神剧”: 更多的是一种“困惑、不解、荒谬感”,夹杂着对历史细节的不严谨的吐槽,以及对过于夸张的情感表达的不适。
对于中国人“黑日本”: 更取决于批评的内容和方式。如果是基于历史事实的理性批评,他们可能产生理解、认同甚至自省。但如果是极端情绪化、人身攻击或一概而论的妖魔化,则会引起不适、反感和抵触。

最终,他们的体验往往是 理解历史伤痛的复杂情感 与 对个体尊严和事实准确性的坚持 之间的交织。他们会意识到,这些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和情感,但同时也会期待更理性、更具建设性的沟通方式,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宣泄或妖魔化。他们也会因此更深入地思考历史,以及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人也拍抗日剧,而且不知道比某些神剧拍的好到哪里去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981515122581278720


还挺感人。而且也高度正面描述了中国共产党。疯狂黑日本军部和苏联,共军在里面形象拍的形象很正面!不仅仅是抗日战争。还歌颂了抗美援朝的解放军!


附上剧照(日本人的共产主义情节太重了):




日本与共产主义本来就有很深的渊源,尤其是日本赤军时期,日本人对毛主席的崇拜比中国的这些红卫兵不知道虔诚到哪里去了,喊着毛泽东思想万岁,然后赴死的大学生成片都是。日本著名导演宫崎骏,日本前首相菅直人,著名作家太宰治、芥川龙之介(共产主义粉丝)等等,就曾是狂热粉丝。



相关故事的原型:


————————————————————————————————————————

我放出这部电视剧的原因是:建国已经七十年,改革开放以及四十年,我们强大了起来,可我们仍然没有勇气,或者说没有意识去把我们真实的历史,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历史用影视的形式做人性的表达!日本也有很长的时间受到我们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


评论区有芥川龙之介是不是共产主义者,他曾说过:“我在气质上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在人生观上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政治上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太宰治就更不用说了,还是高级干部,稍微了解一点的基本都知道……



还有著名漫画《哆啦A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机器猫、叮当猫,他的作者之一的藤子不二雄也是毛的粉丝,还画过毛泽东传。著名女歌手,曾经养活了半个港台音乐圈的中岛美雪,也是共产主义者,还给重信房子写过歌,叫 《ローリング》,碾压时代,催人泪下。

接下来还有更毁三观的,美国人才是最推崇tg的,这部作品,新中国没有成立前就拍了,美国电影成为后世的所有抗日神剧的鼻祖:

user avatar

不想给熟人看到,匿名了。

我们公司在上海,2009年左右吧,陆陆续续招了很多日本同事,在中国做的久了,中文也很好。

但是呢,他们在

2013-2016

的时间段,又陆陆续续回日本了,这种选择也不是偶然。


2013年上半年,钓鱼岛让整个舆论氛围变得不一样了,他们也接到过领事馆的通知,在公共场所限制自己的行为,不敢大声讲日语,不敢去日料店...

随着时间的发酵,他们中的几个人,开始不停的抱怨工作压力,抱怨去超市被人指指点点,抱怨路上的小孩说“打死日本人”,私下里还会交流哪个公司的日本同胞被中国同事欺负了,负面情绪很大。

抗日神剧,在这段时间,居然被一些负能量的人拿出来,说一些类似于“中国人从来瞧不上我们,我们居然还要在这里受气”之类的话,更过分的话也有,不表。

我和两个日本同事关系很好,可是其中一个,恰恰就是看抗日神剧负能量爆表的。

他说:张,你们电视放这种玩意,都放了好多年了,是想把在中国的日本人都气死吗?

我只能摊手无奈,他接着说:你们把我们拍的像头蠢猪,可历史上却输了8年,到底谁更蠢?

接下来,我们就“探讨”起到历史、历史书等问题,反正不愉快。

可能是我接触的时间点不太好,从2011年福岛核电站开始,网络对日本的语言暴力就非常极端,钓鱼岛扩大了这种反日情绪。

抗日神剧,也恰好是2010年左右兴起的,雪豹、抗日奇侠、向着炮火前进等等,也激化了网民的对日情绪。

虽然也有其他日本同事跟我说无所谓的他们从来不看这些,可是我带他们看过《亮剑》,他们很喜欢李云龙这个人物,也会去翻看晋西北战场、解放战争的资料;我还给他们下载过美剧《太平洋战争》,他们也会跟我一边看一边交流,给我讲解太平洋战争的历史。

抗日剧,也是一种文化输出,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是可以感动到所有人的,包括日本人,让他们提起兴趣去查阅真正的历史,用更客观的角度来处理中日关系。

可抗日神剧,除了篡改历史之外,更多会刺激对方的反感情绪,让这一段历史更加难以被正确看待。


———————分割线———————

可能是我没讲清楚,蛮多人还在纠结“轮不到日本人说三道四”、“精日”。

开放让人博学,封闭让人愚昧。

我们是战胜国,我们有5000年历史,我们有一套文化体系傲立于世界。

但我们又有多少文化输出呢?

08年之前,可有哪国奥运圣火传递如此坎坷?银河号、台海危机、驻南使馆、王伟撞机这些也就我上学以后发生的事情,哪一件事我们不是有理有据,哪一件事我们不是受害者?

但08年之后,我们让西方熟悉了我们,熟悉了我们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很多误解逐渐消失,这正是文化输出的重要作用。


抗日剧毕竟是艺术创作,适当的夸张可以接受,关键是三观要正!

三国演义、金庸剧、黄飞鸿、叶问、成龙、吴宇森电影等等,主角一个人打几十个,比较夸张,但大多数观众不会厌恶,因为主角都是顶天立地的“人”,做的都是匡扶正义的“事”,讲的都是积极向上的“理”,这才是“中华文化”。

我们国家不是诺曼底登陆的主力军,不是珍珠港、中途岛、北非战场、斯大林格勒甚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任何一方,但我们对这些事件一点也不陌生,有充足的影视资料可以观看,全世界的观众大致如此。

但要让全世界知道“平型关大捷”、“台儿庄”、“百团大战”,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要让全世界一起发声,为“南京”、“慰安妇”讨回公道,又应该怎样去做?

中国电影票房越来越好的时候,文化输出的作品少了;中国离抗日记忆越来越远的时候,抗日神剧多了。

“李云龙”是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形象,“亮剑”是一个疲弱国家战胜强大侵略军的故事,这部剧并不完美,但同类题材匮乏,才不得不让这部剧来撑门面,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

自强,文化输出,用真实来粉碎谎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