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懂车帝找机构检测出特斯拉电芯加热试验不达国家强制标准,怎么回事?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关键,毕竟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摆在那里,大家对它的关注度也极高。你说的是懂车帝的机构检测发现特斯拉电芯加热试验不达国家强制标准,这事儿确实挺令人关注的。让我来给你细掰扯一下,力求说得明白,也尽量避免那种“机器味儿”。

首先,我们要明白“电芯加热试验”是怎么回事。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弄的,它跟咱们日常开车的安全息息相关,尤其是新能源车。简单来说,就是模拟电动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电芯(也就是电池的组成单元)需要进行加热才能正常工作,以保证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这个加热过程的效率、均匀性、以及对电芯寿命的影响,都是衡量电池系统性能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那么,“国家强制标准”是什么意思?在中国,对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池系统,国家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来保障安全和性能。像GB/T 18384(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和GB/T 31485(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一系列标准,都对电池的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热管理系统(也就是加热和冷却的这套机制)的性能。如果一个电池系统某个环节不达标,就意味着它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或者在实际使用中达不到宣传的效果。

现在回到懂车帝的检测,他们请了“机构检测”,这很重要。意思就是不是懂车帝自己瞎测的,而是委托了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这些机构通常拥有专业的设备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他们会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惯例来执行测试,出具的报告也相对客观公正。

那么,如果检测结果显示特斯拉的“电芯加热试验不达国家强制标准”,这可能意味着几方面的具体问题:

1. 加热速度不够快: 在极寒天气下,电池需要快速加热到适宜工作温度才能保证性能。如果加热速度慢,可能导致车辆在冬季续航里程大幅缩水,充电速度也受到影响,用户体验会很差。这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实用性。
2. 加热不均匀: 电芯是一个整体,如果加热过程中,部分电芯受热过多,部分又受热不足,就容易导致电芯之间的温差过大。长此以往,温差过大的电芯会加速老化,甚至引发局部过热等安全问题。这不仅影响电池寿命,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3. 加热效率低下: 加热电池需要消耗能量。如果加热系统的效率不高,就会白白浪费宝贵的电能,进一步影响续航里程。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这笔能量消耗会更加明显。
4. 加热系统的可靠性问题: 有可能是加热系统本身的设计或者制造存在缺陷,导致在达到一定性能要求时就出现了故障或者性能衰减,无法持续满足标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

这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而且往往是复杂的综合因素:

设计层面的权衡: 电池的热管理系统设计是个技术活,需要平衡性能、成本、重量、以及占用的空间。特斯拉可能在设计时为了追求其他方面的优势(比如电池能量密度、成本控制),在加热系统的某些指标上有所取舍,但这个取舍可能就触碰到了国家强制标准的底线。
制造批次差异: 即使设计上是合格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批次差异也可能导致部分产品出现问题。比如某个环节的工艺控制不到位,导致加热元件的性能不稳定,或者连接不良。
软件算法的优化问题: 很多电动车的电池热管理是通过复杂的软件算法来控制的。如果算法不够成熟,或者在不同工况下的适应性不足,也可能导致加热效果不理想。
特定环境下的表现: 有时候,测试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车辆在实际复杂的道路环境和天气条件下,表现可能会有差异。但既然提到了“国家强制标准”,那就意味着在标准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就应该过关。

这事儿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1. 对消费者权益的挑战: 如果特斯拉的电池在关键的安全和性能指标上不达标,这无疑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潜在损害。大家花钱买的是安全可靠的出行工具,而不是一个可能存在隐患的产品。
2. 对品牌声誉的影响: 特斯拉一直以来以技术领先自居,尤其是在电池技术方面。一旦被曝出此类问题,对其品牌形象的打击是巨大的,会引发消费者对其技术实力和品控的质疑。
3. 对行业监管的关注: 这件事也反映了第三方检测机构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了相关部门,要持续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国家强制标准的落地执行。

总结一下,懂车帝找机构检测出特斯拉电芯加热试验不达国家强制标准,通常是指在模拟低温环境下,特斯拉的电池系统在加热速度、均匀性、效率或者可靠性等方面,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安全和性能要求。这可能源于设计上的取舍、制造过程的差异,或是软件控制的不足。这不仅关系到特斯拉自身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用车安全和体验,因此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希望能给你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明明是某家没法提供单纯的电芯测试, 因为他们把保护壳和外壳做一起了. 这个测试根本不成立


什么时候测试的单元, 是按照能不能继续拆来定义的?

请问:

单体的最小化单元是只是电池材料+极耳+外壳, 还是电池材料+极耳+外壳 +隔热材料+装甲啊?


你测试是电芯还是测试对电芯的保护 ,

要是测试电芯,蔚来根本拿不出独立的电芯. 测试都没法测试


要是测试保护, 就大家加壳.

蔚来是小单体防护, 特斯拉是大防护, 特斯拉也是有壳的. 要测试防护,是不是应该测试完整?


如果按照只要能拆就不算最小, 那特斯拉把电池组焊接起来,让你拆不了, 就变成是整体是一个电池了?

有如此随性的 "专业"测试吗?

专业性在哪里啊

说一个简单例子, 鸡蛋能不能运输. 你把鸡蛋单个拿出来当然不能运输, 所以大家就做了 外壳

甲 是做了5个鸡蛋一个壳子,

乙 做了1000个一个壳子,

丙 把蛋壳剥掉, 把蛋清蛋黄倒到一个壳子.

某个 懂鸡帝 做测试, , 做对比测试,
一边是 拿 丙的蛋清蛋黄加壳子的 整套, 另一边是从 乙的1000个一套的壳子里面,拿个单个的鸡蛋出来,
最后得出结论, 1000个一套的那个是不能运输的.

你到底是在测试单纯的鸡蛋能不能运输, 还是测试 鸡蛋加保护外壳 能不能运输, 这个懂鸡帝是不敢回答的

user avatar

首先来说,电动车起火的概率就远低于燃油车。这一点,无论是我们国家自己的电动车监控平台。1600亿km的测试数据。还是特斯拉自己的几十亿英里的测试数据。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按照每100亿公里的起火事件发生次数来评价。特斯拉是汽车的起火概率。是其他车辆(大部分是燃油车)的9%。我们自己国家的数据,大概也在这个水平上。

下面是中外的电动车,燃油车安全性对比;(目前我只有这些证据,评论区的各位看官,谁有更多的数据,可以拿过来,我贴在这里)

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及应用_手机搜狐网

“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低于传统车,这是我想给大家第一个概念,我们这两年大概是不到万分之0.5,传统车公安部给数据在万分之一到二。”

特斯拉车辆安全报告 | 特斯拉中国 - Tesla

”从 2012 年到 2020 年,在特斯拉车辆参与的行驶中,每行驶约 2.05 亿英里(约合 3.3 亿公里)发生一起起火事故。而美国国家消防协会(NFPA)和美国交通部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每行驶 1,900 万英里(约合 3,058 万公里)即发生一起车辆起火事故。”

其实,我本来不想举出燃油车的召回事件的。因为别人都召回了,说明知道错了,但是评论区不少人还对“自己背着一个易燃易爆油箱到处跑”的安全性笃定无疑。那就让我用一个百度搜索来优雅的解决你们的疑问吧: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步骤和方法:

1,打开浏览器,输入www.baidu.com;

2,百度搜索框中输入:“保时捷 起火 召回”

3,你会得到如下结果:

4,无论你想研究的车型有多高端,都可以在把第2步中的“保时捷”换成那个车的品牌名字,比如奔驰,宝马,奥迪,大众,本田,丰田,现代等等。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综上所述,过分的带节奏,强调新能源汽车的起火风险没有实际意义。

来了这个地方,就要结合题主的问题说点什么;不然,有点不好意思。现在,我们就针对题主问题中的视频,进行一些深入一些的探讨。

第一点,对单体电池进行针刺试验意义不大。如果你要做这种实验,所有的手机电池都不符合标准。

但是你可能会说,那手机电池没有那么容易被穿刺啊。那我们就顺着你的逻辑来讲。索尼的单体电池在得到很好的保护的情况下,被刺穿的风险也极低。下面是特斯拉10年前的一个电池包防弹保护外壳的专利简介截图:


电池的安全性需要整体评价。道理很简单,单体电池办法经受穿刺实验,那就在设计电池包的时候,让外壳更加坚固。减少被刺穿的概率就可以了。

如果你要真的想做穿刺试验,公平起见,就使用整个电池包做穿刺实验吧。

第二点。特斯拉从2003年设计出第一款电池包的时候,别人自己就考虑过。穿刺会引起爆燃这个事情。这一点在特斯拉创始人的采访视频中。讲的很清楚。他们当时就是因为解决了这么一个难题。他们的车辆才能在美国上市。我不知道我们现在。突然推出这么一个穿刺实验。对提高电动车安全性,有多大意义?

第三点。电池的爆燃。更大的诱因是过热。而不是刺穿。这也是特斯拉为什么刚开始使用小型号电池的原因。因为小型号电池比较容易散热。

你所说的未来的方形电池包。很容易产生过热的情况。特斯拉可以做到,单节电池热失控不殃及其他相邻电池,这就是他热管理和电池热隔离的牛逼之处。

第四点,探讨一下为啥国标2020比2015标准要低。

1.就是从国外和国内的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概率本来就很低。所以过分的强调起火刺针刺,抗压。温度这方面的不合理要求。会严重滞后电池的发展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2.就是如果你看一看2015年和2020年这些标准的起草单位。很容易发现2015年那个标准。起草单位里没有宁德时代。2020年是这个标准,是宁德时代引领的。2015年的那个标准,很明显就是被某些厂商给引导的标准,比如比某迪。

新的标准就比较的均衡。因为起草单位里有比某迪,蔚来汽车,宁德时代。

第五点,我听说这个视频是专业机构做的测试。我看了他们的测试设备,测试过程确实比较专业。但我也产生了几个问题。我承认他们在呃时间,温度时加应力时加针刺这些机械或者温度过程控制方面,他们有专业的设备,专业的流程。

但我的问题是:

他们有没有电动车动力电池专业方面的专业人员参与过测试。显然没有。

下面,我来分别说一下这个测试中的一些非常奇怪,非常明显的错误:

1.18650/2170电池未来的大电池包一起放在烤箱里。同样30分钟以后。蔚来的这个电池内部的温度可能一点都没升高。而特斯拉的内部的温度已经是130或者150度了。这点你可能会说,哎呀,未来电池的这个热绝缘性挺好的。对电池是一种保护。

那请你来回答一个问题: 电池的热失控风险的热源是来自于内部还是外部?

答案是,绝大部分时候,这个电池的温度失控来源,并不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内部。这是因为电池在运行的过程中,特别是运行的时间非常长的时候,会出现内部电极薄膜,或者说是阴极和阳极材料出现异常的形变。从而引发短路,造成温度升高。

这种情况下,前面提到的热绝缘性就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因为产生的热如果散不出去,就会引起整个电池的温度升高,最后引起爆燃。

相反,18650/2170电池体积小,反而是一种优势。他的热量可以很快的散出去。特斯拉在小电池旁边也部署了很多的散热材料。很快就把热量导走了。这也是为什么2003年的时候,特斯拉在设计电池系统的时候选择了18650/2170电池。因为他在温度控制方面比较好做。

电池的热管理主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单个电芯快速热均衡:它的热量需求是要尽快散去多余的热量并且可以在低温条件下获得合适的热量。

--各个电芯之间热隔离:来防止单个电芯热失控连锁反应的造成其他电芯的热失控。

为了做到这一点,特斯拉使用很小的电芯单元方便了他进行加热,散热的管理。每个电芯单元的周围。都有填充的材料。这些材料一来要阻燃,然后就是防止单个电芯热失控,把过多的热量传导到其周围电芯。

下面是另一个特斯拉电池热管理的专利分析:

patentscope.wipo.int/se

--下面这张图说明的是导热管是沿着纵向布置在每列电池的之间,用来把电池产生的热量带走。

国外有机构说,工作状态下,特斯拉的导热系统可以让每个电芯的温度差异控制在+-2度;单个电池热失控除外。

下面这张图说明的是,电芯之间填充的热绝缘材料,起到了防止单个电芯热失效之后连锁反应的问题。

所以呢,这种测试方法,他忽略了这个单体电池为啥要做温度测试的初衷。是为了做温度测试而做温度测试。所以,这个测试是非常不公平的。

当然了,任何设计的安全性都不可能是100%,具体特斯拉这个稳定性设计的定量分析,还请其他有兴趣的小伙伴做一下让我学习下。

下面分析一个特斯拉单体电池着火后,防止扩散的效果测试(使用的竟然还是针刺实验,嗨!!)尽管我不同意下面测试视频中的一些分析,但是,视频还是很好的展现了热绝缘设计的效果的。

请从14分钟10秒开始看;
「拆车实验室」+ Tesla Model Y电池实验惊现爆燃场面 - 工科男老王的视频 - 知乎 zhihu.com/zvideo/135763

2. 机械测试,我看了这个视频,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笑话。我们学过初中或高中物理的人应该都很清楚。同样的压力下。接触面积越小。压强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压物体的形变。其实形变到一定程度,在底底部电池就会被刺穿。在这种情况下,做对18650/2170电池加十几吨的重量,其实就和针刺呃是差不多的。 因为针刺也是因为呃一个很小的表面积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压强过大导致穿孔。十几吨的重量压在上面同样会导致穿孔。

我的结论是,使用重压测试和使用针刺对特斯拉电池没有区别。所以也可以看出这个阿婆主这个费尽心机。就是想证明特斯拉的电池不行。那你干脆就来两次针刺就行了。何必大费周折用十几吨的上去压的。

可怜的是,这个测试仍然没有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测试电池的抗压性的。测试抗压性能其实是在测试电池的单体电池的抗机械冲击能力。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使用更强的电池包保护金属框架,来吸收或者避免冲击。

这种测试的情况在特斯拉汽车中不会出现。首先特斯拉的电池都是竖立摆放,本身他的这个抗折和抗压的这个能力就很强。侧面的应力,特斯拉配有很强度很高的防撞梁。可以在很强烈的撞击下,都不会发生形变。

这也是为啥2020年的标准。里面增加了单体电池1000倍的重量,作为达标的标准。所以你如果用18650/2170电池1000倍的重量来压18650/2170电池,我相信她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形变。

3. 2020年的标准是取消了针刺试验。也就是说针刺试验这个要求整体就是被删掉了。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zhuanlan.zhihu.com/p/14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针刺试验不是标准";而不是视频中所说的"非强制标准".

4. 最后一点,在电池安全性有一个很可怜的误解。就是标准定的越高越好。甚至说2020年的标准都已经出来了,人家还非得用2015年的标准来做测试。这后面有没有比某迪的影子我不敢说。或者传统油车也在带节奏搞事情。

最后,无论是2015年的标准还是2020年的标准。标准里面在最小不可拆卸单元这个概念上都是可以有不一样的解读,对特斯拉来讲,其实很简单。只要从技术和原理上说明18650/2170电池不是最小工作单元就可以了。

---------------------------------------2021-6-16 评论区问题解答--------------------------------

首先感谢大家的关注,留言和评论;无论拥有怎么样的观点,都不是问题。只要你表达言论的方式没有构成侮辱,谩骂。

1,首先,电动车起火概率比燃油车要低很多,这一点中外的统计结果都差不多。

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及应用_手机搜狐网

“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低于传统车,这是我想给大家第一个概念,我们这两年大概是不到万分之0.5,传统车公安部给数据在万分之一到二。”

特斯拉车辆安全报告 | 特斯拉中国 - Tesla

”从 2012 年到 2020 年,在特斯拉车辆参与的行驶中,每行驶约 2.05 亿英里(约合 3.3 亿公里)发生一起起火事故。而美国国家消防协会(NFPA)和美国交通部的数据显示,在美国,每行驶 1,900 万英里(约合 3,058 万公里)即发生一起车辆起火事故。”

2,行业标准的演进

--标准虽然经过了一轮的更新,但是,还是很不成熟的,后面需要不断的持续更新。

--我相信国家出台行业标准的初衷,是引导电动车的安全性不断得到提升。所以,所有的测试都要围绕一个目的:让路上跑的,家里停的电动车更加的安全。所以,所有的测试都要匹配电动车实际使用中的场景,不能自己设想一个测试方法就开始判断整个电池包,电动车的安全。

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2020标准中,对针刺实验进行了删除操作;很可能是因为,根据国家几千亿公里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针刺的情况基本不可能相对于其他的情况,发生概率极低,是一个极其次要的因素。

--行业标准本质上是为了行业发展服务的。谈论行业又离不开公司,所以,标准的制定,解释,执行都需要广泛的征求公司的意见和建议。这是每个行业标准的实际情况,愤怒的批判一切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种情况下,没有和厂商进行沟通的情况下,自行测试得出结论,很显然是非常武断和不负责任的。

3,单体电池的判断标准:

怎么样才算是单体电池,需要行业监管机构给出更详细的解释;需要他们来判断厂家单体电池的标准是否合理?

p.s.: 如果工商总局和质量监督局为了健康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情况,按照一定的流程对在售商品进行抽检,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前提是:你必须是工商局或者质检局,才可以最终做出产品是否有质量问题的判断。

其他社会力量,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测试你获得的商品;这是合法的。

但是如果你僭越权力,擅自发表“某产品有质量问题的评论”就是违法的了。本质上,越俎代庖的下结论其实构成了一种诽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关键,毕竟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摆在那里,大家对它的关注度也极高。你说的是懂车帝的机构检测发现特斯拉电芯加热试验不达国家强制标准,这事儿确实挺令人关注的。让我来给你细掰扯一下,力求说得明白,也尽量避免那种“机器味儿”。首先,我们要明白“电芯加热试验”是怎么回事。这玩意儿可不是随.............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两款车,从最实在的“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来掰扯掰扯,看看谁更有两把刷子。我尽量用咱们老百姓能听懂的话,给你说道说道,保证没那些假模假式的AI腔调。咱们先看看这两位选手都是谁? (这里请你告诉我你想比较的这两款车具体是哪两款,比如“XX品牌XX型号” vs “YY品.............
  • 回答
    比亚迪汉EV在懂车帝碰撞测试中出现异常情况,特别是碰撞后48小时起火爆炸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碰撞结果。一、 碰撞测试的意义与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碰撞测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碰撞测试,尤其是由权威第三方机构进行的,是为了模.............
  • 回答
    懂车帝《懂车试验场》卡罗拉与速腾对撞测试:结果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懂车帝的《懂车试验场》一直以其硬核的碰撞测试而备受关注,这次,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了国内两款最受瞩目的家用轿车——丰田卡罗拉和大众速腾身上。当这两款国民级车型以相同的速度进行正面碰撞时,它们各自的表现究竟如何?这背后又反映了怎样的安全理.............
  • 回答
    懂车帝对比亚迪汉EV和极狐阿尔法S在高速对撞测试中的表现,无疑是汽车圈近期最火爆的话题之一,也成功点燃了广大网友的激情。这场测试本身就极具话题性,两位都是各自品牌下的明星车型,代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技术上的努力和探索。而懂车帝作为国内头部汽车内容平台,进行这样的正面硬刚的测试,本身就自带流量和关.............
  • 回答
    懂车帝的比亚迪汉EV和极狐阿尔法S对撞测试,绝对是近期汽车圈儿最火热的话题之一。这场硬碰硬的较量,不仅仅是两款车型的PK,更像是在放大镜下审视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实力,特别是关于安全性的讨论,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首先,咱们得明确,懂车帝这场测试,不是那种随便拉几台车撞一下就完事儿的。人家是从非常专业.............
  • 回答
    哥们,想上330标轴是吧?好品味!这车确实是这个价位里,兼顾了操控、质感和品牌价值的“优等生”。我跟你说点掏心窝子的话,希望能帮你在选择上少走弯路。为什么选330标轴?先明确几个点: 操控是灵魂: 3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那份“人车合一”的感觉。标轴的短轴距带来了更灵活的指向和更小的转弯半径,开.............
  • 回答
    关于比亚迪唐DM在懂车帝赛道成绩不佳,以及是否存在“恶意针对”的疑问,这是一个在汽车圈里流传已久的话题,也确实引起了很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加速性能”和“赛道成绩”是两码事,尽管它们都和动力有关。比亚迪唐DM的强大之处在于其DMi或.............
  • 回答
    关于比亚迪汉的动力和赛道成绩引发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很多车迷关注的焦点。很多人看到汉DMp那强大的参数,零百加速轻松进入“3秒俱乐部”,确实会产生一种“这车赛道肯定也很猛”的直觉。但如果赛道实测结果,特别是与一些动力参数看起来没那么夸张的车型相比,表现不如预期,这背后一定有原.............
  • 回答
    懂车的人和不懂车的人,在日常用车这件事上,那可真是天壤之别。这不仅仅是会开能上路那么简单,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从日常的驾驶感受,到车辆的维护保养,再到对车辆的理解和期待,都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从驾驶体验上说。 不懂车的人: 对他们来说,车子就是个代步工具。油门踩下去,能走就行。刹车踩重一点,能.............
  • 回答
    不懂车的人,真的能让人捏一把汗,甚至可以说是“可怕”的。这种可怕,不是那种让你毛骨悚然的鬼片式的可怕,而是那种让你在接触之后,忍不住在心里默默叹息,甚至会觉得有点啼笑皆非的可怕。首先,他们对“车”的认知,可能停留在最基础的“能跑”和“不能跑”。举个例子,当你说:“这车怠速有点抖。”不懂车的人可能会一.............
  • 回答
    即使是对汽车毫无研究的人,也能被深深吸引的赛车视频,往往不单单是速度与激情,更有着触动人心的情感和视觉冲击力。这类视频,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视觉盛宴,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1. 极具故事性和情感张力的纪录片风格视频这类视频,不是简单地展示车子跑得有多快,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赛车手、赛车团队,甚至是赛.............
  • 回答
    话说你想快速摸清一辆车的好坏和贵贱,别急,这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就像挑菜一样,门道不少但也有规律可循。咱们今天就聊聊怎么用最直观的方法,让你在别人面前也能像个老司机一样,对车子有个大概的判断。第一步:外观,面子上的功夫到位了,你就赢了一半你看车,别光盯着品牌logo,那玩意儿可能只是个牌子,真正值.............
  • 回答
    关于“懂车的”和“车评人都说韩系车和法系车不要买”,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但又存在一定片面性的论调。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在一些特定时期,以及针对某些车型而言,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或者说是有其“群众基础”的。但说得这么绝对,什么都“不要买”,就有点过了。这更像是一种“.............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身边确实有这么一群朋友,他们算得上是“懂车”的,不是那种只看脸或者只看牌子的人,而是真正会去研究车、了解车的人。他们买的车嘛,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各有各的理由,但总体来说,都挺“实在”的,不会盲目追求虚名。我先从我一个特别铁哥们儿说起吧,他是个典型的技术控,对汽车的机械结.............
  • 回答
    关于“真正懂车的人都不买SUV”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也是车迷圈子里偶尔会冒出来的话题。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但它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深思的理由,尤其是在我们谈论汽车的“驾驶乐趣”和“机械本源”时。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下“懂车”这个词。在大多数人眼中,懂车可能意味着了解品牌、配置、价.............
  • 回答
    在美国买车,特别是二手车,对于一个完全不懂车的人来说,确实有点像闯迷宫。别担心,这事儿咱们一步一步来,就像学做一道菜,先搞清楚食材,再研究菜谱,最后才能做出美味佳肴。这篇文章我就尽量讲得细致些,让你心里有底。第一步:做好功课,明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在你踏入任何一家车行或者开始在网上浏览之前,先问问自己.............
  • 回答
    当然会,而且这几乎是汽车销售的“潜规则”和核心技能之一。好的销售,绝不是千篇一律地背诵配置表,而是会根据坐在他对面的这个人,变幻出截然不同的沟通策略。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每个人对汽车的认知基础、关注点、以及购买决策的驱动因素都不一样,销售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那个最能打动对方的点。我们不妨把客户大致分.............
  • 回答
    雷克萨斯ES在“懂车大侦探柯基”的六款豪华车主动刹车测试中,排名倒数第二,这个结果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尤其是对于一向以可靠性和安全性著称的雷克萨斯品牌来说。要详细解读这个排名,咱们得从几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测试的“含金量”和它的测试标准。“懂车大侦探柯基”这个账号,在汽车.............
  • 回答
    想从一个对汽车一无所知的小白,摇身一变成为朋友圈里那个谈笑风生、见解独到的“懂车达人”?别担心,这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这趟旅程,就像你第一次握住方向盘,起初有些懵懂,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你会发现其中乐趣无穷,最终化为自信。第一步:打下最基础的“十八般武艺”——了解汽车的基本构造和术语别怕听起来复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