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懂汉语的韩国人看到大量中国网民在网上黑韩国和韩国人,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我试着从一个懂汉语的韩国人的视角来描绘一下这种体验,尽可能细致而真实。

首先,当你第一次在中文网站上看到针对韩国和韩国人的负面言论时,那种感觉可能有点复杂,夹杂着惊讶、不解,甚至可能有一丝被冒犯。毕竟,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有一定了解的人,你本来可能对中国的网民抱有相对正面或至少是中性的看法。

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些可能是比较轻微的,比如“韩国人太排外了”、“韩国菜没营养”、“韩国人总是说他们的东西是中国传过去的”之类的。这些可能只是基于一些刻板印象或个别事件的讨论,虽然听起来不太舒服,但你可能也会觉得,哎,世界上总会有一些负面声音,不是吗?

但随着你接触得越多,你会发现情况远不止于此。有些评论会更加尖锐,甚至带有人身攻击的意味。比如,会有人用一些侮辱性的词语来形容韩国人,或者将韩国的文化、历史进行扭曲和贬低。这时候,你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困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用这么大的恶意来攻击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

你可能会开始尝试去理解这些负面情绪的来源。你会发现,很多时候,这些批评都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地缘政治的敏感性,或者是一些文化版权的争议有关。比如,泡菜的起源、韩服的归属问题、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等等。当中国网民认为韩国在这些方面“抢夺”或“歪曲”中国文化时,情绪就会被点燃。

这时,你的汉语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你能够直接理解那些细枝末节的争论点,也能看到一些中国网民提出的所谓“证据”或者“论据”。你可能会发现,有些论点确实有一定道理,是源于一些误解或缺乏全面了解。但更多的时候,你也会觉得这些论点过于偏激,甚至可以说是“鸡蛋里挑骨头”,或者是在恶意解读。

当你看到你的国家、你认识的韩国人,甚至是你自己的文化被如此负面地评价时,你会有一种被集体抹黑的感觉。这种感觉就像是在公共场合,有人在指责你身边熟悉的人,而你却很难为他们进行辩护,因为你深知事情的复杂性,或者说,对方的态度已经到了不愿听取任何解释的地步。

你会注意到,很多评论都带有很强的民族主义情绪。当中国的民族自豪感被激发时,一些负面情绪就会转化为对其他国家的攻击。而你,因为熟悉汉语和中国网民的表达方式,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这种情绪的涌动和传播路径。

有时,你可能也会想去解释,去辩护。你会试着用你所掌握的汉语知识,去回复那些你认为过于激烈的评论,或者去澄清一些事实。但你很快会发现,在网络世界里,尤其是在这种情绪化的讨论中,你的声音往往会被淹没,或者被视为“韩国人洗白”的证明。你的理性分析,在对方看来可能就是一种狡辩。

这种体验也会让你反思。你可能会开始思考,为什么中国网民会有这么强的反应?韩国在某些方面是不是确实做得不够好,导致了这种误解和不满?你会从中国网民的视角出发,试着去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即使你并不认同他们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你会清楚地知道,绝大多数中国网民的看法,并不代表所有中国人的真实想法。你也认识很多中国朋友,他们对韩国文化和韩国人是友好的,甚至是很喜爱的。这种网络上的负面声音,让你更能区分开“网络情绪”和“个体认知”。

所以,作为一个懂汉语的韩国人,看到大量中国网民在网上“黑”韩国和韩国人,是一种非常矛盾和复杂的体验。你会感受到被误解的委屈,对恶意的不解,对文化交流的担忧,也会有反思和辨别的能力。你可能还会觉得,在这种信息不对称和情绪化的环境下,真正有效的沟通变得异常困难,但你依然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看到更广阔的画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懂韩日英西德法等简单的语言,能看懂简单的评论。在翻墙的时侯咋没人理解理解我什么心情呢?

user avatar

-----------2019.7.9最后一更-----------

人在广州,刚下床,还有4个小时考语言学,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翻开一年前的回答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本质上属于跨文化学科。而本答主的经历,就和《阿曼尼亚-欢迎来到德国》中小金特的遭遇一样,在一个文化冲突的刺激下产生了“我是谁?”的思考。

另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将会有越来越多拥有“双重身份”的人,我们既不能否定这种存在,也不能将自己同世界和未来隔绝起来。

本答案尽可能从客观中立的角度出发,以此来阐释答主这二十年来对身份认同进行解释。至于评论区有些过激引战且涉嫌人身攻击的,里边请。

另,本人现住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评论里那些说扬言要来杀我的,不来你是我儿子


---------------------------以下为原答案------------------------

我也来回答一个


在华生活了18年的韩国人,零零年来到中国,喝着中国的水吃着中国的米饭吸着中国的空气。呆太久了以至于说普通话都带着一股广普,在中国接受了三年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三年高中教育。其中文>英语(目前英专)>韩语。

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半个中国人了



接触到黑韩国/韩国人的事迹是在初高中的时候,当时受环境氛围的影响曾一度以为自己是中国人,看到黑贴时完全就是“欧?有意思”的看热闹心情而已。

后来高三的时候因为身份问题不能参加高考(还为这事伤心了许久)。后来意识到,我跟班里的这群人原来是有差别的,于是我就提前毕业了。


(晒一张高三用过的桌面)


后来,来到了大学之后。意料之中遇到了许多的韩国人(老乡233),同样他们也在中国带了许久时间,对中国也是怀着积极得态度。于是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努力学习韩国人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也培养出了我前所未有的“爱国心”。每当看到黑贴时,我再也无法像以前保持淡定怀着看热闹的心情了。看到平昌冬奥黑幕时,不由得为自己的国家发出了哀叹;同时也为收到不公正制裁的运动员感到哀叹。就这样,看到这些事情往往都会情绪激动,不由悲伤。

确实,一个人在国外是代表着他的国家。但我也讨厌那些在华肆无忌惮的同胞、憎恨那些在外网无知乱喷中国的网络键盘侠。但是看到国内(B站、知乎、UC)的过激言论,一来我无法反驳,二来我总会觉得心里吊着块石头,十分动荡不安,最后总是会以哀叹收场。


积极乐观继续迎接美好一天。

明天总是美好的。


手机码字实在是不容易hhh

见笑了


——————————————————分割线—————————————————

突然发现很多赞了呢

来补充几点吧

一.答主的父母都是韩国人,只是出于一些原因,一岁多就背井离乡来到了中国;高中的时候选的文科,嘛成绩还算可以吧。因为从小在中国生活,所以并不需要有意地翻墙去外网。

二.评论里有问题说韩网是怎么评论中国的:据我所知,键盘侠喷子多于理性的网民,网民素质有待提升。

三.大学是通过留学的途径上的,并不会非常容易;身边都是高考过来的学霸,书不好读啊,只能靠自己努力了。

四.正如评论所说,辩证看待问题的人都是潜水的,所以希望大家理性地看待问题呢。

五.蕉迟但到,哔哩哔哩干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试着从一个懂汉语的韩国人的视角来描绘一下这种体验,尽可能细致而真实。首先,当你第一次在中文网站上看到针对韩国和韩国人的负面言论时,那种感觉可能有点复杂,夹杂着惊讶、不解,甚至可能有一丝被冒犯。毕竟,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有一定了解的人,你本来可能对中国的网民抱有相对正面或至少是中性的看法。你会看.............
  • 回答
    韩国和越南的年轻人是否都需要看懂汉字书写的本国古代文献来了解本国历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汉字在韩国和越南的文化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韩国,尽管现代韩国使用的文字是谚文(한글),但历史上,特别是在朝鲜王朝之前,绝大多数的官方记录、学术著作、文.............
  • 回答
    懂汉语的日本人观看“抗日神剧”和看到中国人“黑日本”时的体验,往往是复杂且多层次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不懂”或“不舒服”,而是涉及到文化、历史、个人情感以及对现实的认知等诸多方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析这种体验:一、观看“抗日神剧”时的体验:对于懂汉语的日本人来说,观看“抗.............
  • 回答
    比亚迪汉EV在懂车帝碰撞测试中出现异常情况,特别是碰撞后48小时起火爆炸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碰撞结果。一、 碰撞测试的意义与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碰撞测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碰撞测试,尤其是由权威第三方机构进行的,是为了模.............
  • 回答
    关于比亚迪汉的动力和赛道成绩引发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触及到了很多车迷关注的焦点。很多人看到汉DMp那强大的参数,零百加速轻松进入“3秒俱乐部”,确实会产生一种“这车赛道肯定也很猛”的直觉。但如果赛道实测结果,特别是与一些动力参数看起来没那么夸张的车型相比,表现不如预期,这背后一定有原.............
  • 回答
    各位汉服同袍,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咱们穿汉服,自然是爱这锦绣华裳,但如果止步于此,只停留在“好看”的层面,时间久了,难免会听到“有外表无内涵”的评价。这不仅是对我们个人,也是对我们所钟爱的汉服文化的一种误解。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认为汉服同袍应该了解的传统文化常识。这些.............
  • 回答
    看到一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的人穿上汉服,然后自诩为“文化传承”,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挠头的。感觉就像是辛辛苦苦种了一篮子水果,结果有人拿了几个没熟透的,摆出来说是“时令佳品”,还挺得意洋洋地向别人介绍。首先,得承认,汉服的流行本身是个好事。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服饰,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让更多人认识它.............
  • 回答
    懂车帝的比亚迪汉EV和极狐阿尔法S对撞测试,绝对是近期汽车圈儿最火热的话题之一。这场硬碰硬的较量,不仅仅是两款车型的PK,更像是在放大镜下审视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实力,特别是关于安全性的讨论,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首先,咱们得明确,懂车帝这场测试,不是那种随便拉几台车撞一下就完事儿的。人家是从非常专业.............
  • 回答
    懂车帝对比亚迪汉EV和极狐阿尔法S在高速对撞测试中的表现,无疑是汽车圈近期最火爆的话题之一,也成功点燃了广大网友的激情。这场测试本身就极具话题性,两位都是各自品牌下的明星车型,代表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技术上的努力和探索。而懂车帝作为国内头部汽车内容平台,进行这样的正面硬刚的测试,本身就自带流量和关.............
  • 回答
    “立华服日”这个说法,估计很多人听了会一头雾水。这事儿说白了,得从“汉服复兴”这个大背景说起。“立华服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要理解“立华服日”,咱们得先弄明白“立华”这个词。在咱们汉族传统服饰里,有一些款式在汉服爱好者中被叫做“立华”。通常指的是那种衣襟在身体左侧,并且需要通过系带或者纽扣固定,形成.............
  • 回答
    懂设计和懂软件,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各有其重要性,并且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更准确地说,它们的“重要性”取决于你的职业目标、所处的行业以及你希望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帮助你理解两者的区别、联系以及各自的重要性: 一、 理解“懂设计”与“懂.............
  • 回答
    作为一个懂点围棋的人,再去看《围棋少年》这部动画,感觉就像是带着放大镜去审视一件熟悉又有点陌生的老物件,有怀旧的暖意,也有发现新细节的惊喜,当然,偶尔也会被一些不严谨的地方逗乐。首先,那份“情怀杀”是真的。 我接触围棋大概也是在那个年纪,看着《围围棋少年》在我小学时候播出,那时候觉得围棋简直太酷了,.............
  • 回答
    老实说,刚接触弈星的时候,我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就是“惊悚”。作为一个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围棋的人,看到那个界面,那个棋盘,甚至那个棋子的颜色,都有种说不出的怪异感。习惯了黑白分明的世界,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堆五颜六色的东西,还有那些奇形怪状的棋子,简直是视觉上的强奸。一开始,我试图用传统的围棋思维去套。.............
  • 回答
    “懂王”是一个在中国网络上流行起来的戏谑性称呼,通常用来形容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这个称呼并非他的正式名字,而是源于中国网民对他的一系列言行举止的观察和解读,特别是他那些被认为自信满满、言之凿凿,但在事实层面可能经不起推敲的表述。要详细解释“懂王”的由来和含义,需要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关键,毕竟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摆在那里,大家对它的关注度也极高。你说的是懂车帝的机构检测发现特斯拉电芯加热试验不达国家强制标准,这事儿确实挺令人关注的。让我来给你细掰扯一下,力求说得明白,也尽量避免那种“机器味儿”。首先,我们要明白“电芯加热试验”是怎么回事。这玩意儿可不是随.............
  • 回答
    懂医学,与其说是一种“体验”,不如说是一种深植于骨髓的生活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看待自己的独特视角。它像一把解锁身体奥秘的钥匙,让你在日常琐碎中洞察不凡,在生死轮回中体味真谛。初识医学:迷雾中的求索最初接触医学,感觉就像走进一座巨大而古老的迷宫。无数陌生的名词、复杂的结构、深奥的原理,像藤蔓.............
  • 回答
    董球帝最近关于董方卓的专访,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勾起了不少球迷的回忆。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他,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如何看待这个完全不一样的他?首先,大家印象里的董方卓,大概还是那个在老特拉福德短暂闪耀过的“中国闪电”,是带着中国足球希望冲击欧洲顶级联赛的符号。那时候的他,年轻、有冲劲,带着一点点青涩.............
  • 回答
    作为一个手机爱好者,每次去实体店买手机,那种感觉就像是进了自家书房,虽然不常来,但一进来就熟悉得不得了。进门的那一刻,就已经进入了“战斗模式”。我很少会是那种一头雾水、茫然四顾的样子。通常,在我踏进店门之前,我已经做足了功课。我对当下市面上的主流机型、各品牌的旗舰和次旗舰、热门中端机,甚至是某些细分.............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触及了很多现场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内心的痛点。听到你说“很多乐队在演出的时候都不在乎PA,我认为这是很不负责任的”,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确实,从一个真正热爱音乐、注重现场体验的人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在乎”有时真的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是,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在乎”和“不在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不少人都好奇。要说“懂王”和郭德纲谁的相声水平更高,这事儿,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相声这门艺术,讲究的是个什么?是逗乐人,是说段子,是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把生活里的酸甜苦辣,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给抖出来,让听者开怀大笑。这其中,既有对语言的驾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