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以同公权力对抗为乐,并认为这件事很伟大?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的一个复杂面向,也反映了社会结构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张力。为什么会有人热衷于与公权力对抗,甚至从中获得一种“伟大”的满足感?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试着给你剖析一下,希望能描绘得细致些。

一、心理驱动:对不公的天然反感与自我价值的寻求

对不公的本能反应: 人类社会,无论其多么理想化,总会存在权力分配不均和资源不公的问题。当一个人亲身经历或目睹了公权力滥用、决策失误、甚至不公对待时,内心深处那种对公平正义的诉求会被激发。对抗公权力,在很多人看来,就是直接纠正或挑战这种不公,是维护自身或集体利益的正当手段。这种感觉,就像看到有人被欺负,自己站出来仗义执言一样,是一种原始的正义感。

“弱者反抗强权”的叙事吸引力: 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到近现代的许多故事,“大卫与歌利亚”式的对抗总是能引起广泛共鸣。这种叙事本身就带有强大的情感感染力。普通人面对强大的公权力,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对抗被赋予了“以卵击石”的悲壮色彩,很容易让旁观者产生同情和敬意。

自我实现的驱动: 在某些情况下,对抗公权力可以成为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证明自身存在感和能力的一种方式。当一个人的声音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或者觉得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施展时,通过与公权力系统的博弈,他可以展现出非凡的勇气、智慧和坚持。这种“我与他们不一样”、“我敢于挑战极限”的心态,能带来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

寻求意义和改变的渴望: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会感到迷茫,觉得生活单调乏味,缺乏意义。对抗公权力,特别是当这种对抗指向的是更宏大、更抽象的目标时,例如推动社会进步、捍卫公民权利,就能赋予生活一种更崇高的意义。他们可能相信,自己的行动能够撬动巨石,哪怕只是发出一点点微小的声音,也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点点改变,这种使命感是极具吸引力的。

二、社会与结构因素:权力失衡与信息传播

权力本身的吸引与排斥: 公权力天然拥有资源、规则制定权和强制力,这使得它在人们眼中既是依靠的对象,也是需要警惕的对象。当公权力过于集中、缺乏透明度或制约时,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被放大。这种对权力的不信任感,是很多人将公权力视为“假想敌”的根源。

信息的公开与流动: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过去,公权力的行为相对封闭,信息不对称是常态。如今,任何事件都可能被快速传播,公权力的失误、不公更容易被曝光。这使得“对抗公权力”的行动更容易被看到,也更容易获得关注和支持。同时,信息透明化也让人们更容易识别出公权力的不当之处,从而产生不满和对抗情绪。

群体认同与归属感: 当一群人因为共同的诉求或遭遇而聚集在一起,对抗公权力就成了一种连接他们的纽带。在这样的群体中,个人的行动被放大,也更容易获得支持和鼓励。这种集体行动能够带来强烈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让个体觉得不再孤单,他们的声音也更有力量。这就像加入一个运动队,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种凝聚力非常强大。

历史经验的投射: 很多社会都有过被压迫、被剥夺的历史,这些记忆会代代相传。当今社会出现一些与过去类似的现象时,人们很容易将当前的公权力行为与历史上的压迫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对抗的勇气。这种历史的“幽灵”在许多对抗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价值判断与“伟大”的定义

“伟大”的多元解读: “伟大”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层面的含义。它不仅仅指功绩卓著、成就斐然,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勇气、坚持和牺牲。那些对抗公权力的人,他们可能认为,在不公面前选择沉默是懦弱,而选择发声、哪怕代价高昂,才是真正的“伟大”。这种伟大,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光辉,一种道德上的高尚。

对现有体制的挑战: 在一些人看来,仅仅是“不乖乖听话”,或者对权威提出质疑,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当公权力试图将所有人都纳入一种统一的模式时,那些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的人,就成了“特立独行”的象征。他们的行为被视为对僵化体制的冲击,是对思想解放的推动,因此被赋予了“伟大”的光环。

寻求“英雄主义”的满足: 在一个相对平稳、缺乏戏剧性冲突的社会里,人们内心深处往往渴望一些能够激荡人心、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对抗公权力,往往带有戏剧性的冲突和风险,能够满足这种心理需求。那些敢于发声、敢于行动的人,在这些人眼中,就是现代版的“英雄”,他们的故事能够激励人心,也让他们自己产生一种间接的英雄主义体验。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并非所有的对抗都是有益的或值得称赞的。对抗公权力也可能走向极端,变成非理性的破坏或煽动。但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热衷于此,看到其背后可能包含的对公平的追求、对价值的实现以及对更美好社会的期盼,这或许能让我们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入和多维的认识。这种行为,说到底,是人性中对自由、公正和意义不懈追求的一种复杂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公权力需要有人来对抗。因为行使公权力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国家。公权力天生就是腐败的、效率低下的、不讲道理的,如果没有人对抗,那公权力就必然会被滥用进而侵犯到每个人的利益。正是因为有人对抗,那些行使公权力的个人才不敢明目张胆,做坏事才会有所顾忌。

你有权利选择忍耐、选择视而不见、选择听而不闻,但当你看到公权力在依法办事的时候,别忘了这不是公权力应有的状态,而是那些律师、记者一次次以卵击石、头破血流换来的。

你可以安然享受这一切,但你不能说这些人不伟大。

补充:

没想到公务员们的反应这么激烈,也没想到知乎上有那么多公务员。在此,我做一些回应。

首先,我所谓对抗公权力不是破坏现有秩序,相反是在维护现有秩序。杀法官?我觉得这不是在对抗公权力,只是犯罪而已。

其次,我所谓要去对抗的公权力,不是正常的立法、行政、司法活动,而是那些被滥用了的公权力。但滥用了还是没滥用,有时没人说得清,连“公权力”自己都说不清。坏事办多了难免就觉得世界本就该是这样。你若觉得自己在依法办事,那就堂堂正正的办,有人质疑便堂堂正正的回应,告诉大家根本没有什么猫腻,如此这般,我等小律哪有本事让你受到威胁啊?可往往你们不敢,所以才把质疑当成胡搅蛮缠。当然,我也不否认确有胡搅蛮缠者。

最后,公务员们,你们别跳。20年前你们威风八面,10年前你们也是风光无限,现在呢?10年后呢?20年后呢?恐怕就剩稳定了吧。这是大势,你拦不住,别心里不平衡,对身体不好。也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别自以为自己是个殉道者,以为自己没人理解却仍然一心为民…各行各业受的气都不比你少,做的贡献也不比你少。

补充2:

我得承认我情绪有点激动了,不过自认为我说的没错,所以就不删了。在此对各位评论者表示感谢!另外,再作一些解释,以便减少误解。

首先,这个对抗公权力的主体,要比诸位想象中的要大得多。我说律师和记者不过是举个例子而已。例如体制内就从来不缺好汉,我就知道不少顶着脱衣服的风险依法办案的好法官。他们不服从领导递过来的纸条,不服从政法委打来的电话,只尊从内心的道德和法律,谁能说这不是在对抗公权力呢?

其次,我也承认,这些人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圣人,所做之事也可能只是份内的工作。可是你是否想过,他们其实能选择“更轻松”的方法来处理,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去对抗,这份“不理性”的选择是伟大的。

再次,我重申,对抗是为了维护。我是律师,我深知这份职业就是依托社会秩序才能存在的,没有人比我们更渴望秩序、厌恶革命了。问题是有时是公权力本身在破坏秩序。(吐个槽:各位可能很难想象在立案登记制实施前,想立个案有多难…)

最后,再说个例子。今天看贺卫方老师的微博上转的。这样的制度我国过去有过(劳动教养、收容遣送都是),现在有,将来还会有…而且还总会有人站出来反对,用各种方式去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用各种方式去补偿为此受到影响的人们。他们配得上伟大二字。




估计题主想问的不是这种事情…见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深处的一个复杂面向,也反映了社会结构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张力。为什么会有人热衷于与公权力对抗,甚至从中获得一种“伟大”的满足感?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试着给你剖析一下,希望能描绘得细致些。一、心理驱动:对不公的天然反感与自我价值的寻.............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对比,虽然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背后逻辑是有迹可循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推荐Linux和推荐iOS的人,他们关注的“自由”和“优势”所指的对象和维度是不一样的。对于Linux,那些“很多人”推崇的是“开源的自由清晰”。这里的自由,主要体现在用户对系统的控制权。这意味着你可以看到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 回答
    2021年3月,iPhone 11 虽然已经是上一代产品,但依然以4000多元的价格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纯的“不明智”消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价格的“相对合理性”与“价值感”: 大幅降价后的性价比: iPhone 11 在2020年9月i.............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在超生后,即便行为本身触犯了法律,却常常表现出受害者的姿态。要详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合法性与道德性认知上的混淆和模糊: 历史和文化根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在过去,生育数量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家庭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人思维和表达方式的深层原因。与其说“习惯引用名句并以之为真理”,不如说这是一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经过历史演变和社会心理塑造而形成的独特表达与认知模式。这其中,逻辑的“缺席”并非是完全不存在,而是常常被其他更具力量的元素所“替代”或“融合”。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地区,确实能观察到姓氏以“M”和“N”开头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历史、文化、语言以及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这片广袤大陆的多元背景。1. 语言的根源:班图语系的强大影响首先,我们不能忽视语言在姓氏形成中的作用。在撒哈拉.............
  • 回答
    您好!关于货拉拉事件,您提出的疑问触及了公众舆论中非常核心和敏感的几个层面:社会责任、平台责任、个体权利保护以及舆论的发酵与认知偏差。我将尝试从这些角度,结合人民日报的通报精神,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支持司机“无责”,以及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人民日报通报传达的核心精神:人民日报作为.............
  • 回答
    应试教育和因材施教,看似一对矛盾,实则不然。更准确地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有时会因现实的制约而产生冲突,但理论上,它们可以并存,甚至可以相互补充。应试教育,顾名思义,是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它的核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通过考试、达到特定分数标准的人。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评价体系和.............
  • 回答
    很多老司机或者懂车的人在提起冷车启动热车时,都会提到一个普遍的说法:“以怠速降下来为标准”。这个说法听起来简单,但背后却蕴含着不少学问,也牵扯到不少汽车的机械原理。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大家会这么说,以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冷车启动”。顾名思义,冷车启动就是指发动机.............
  • 回答
    关于朝鲜族是否“以韩国为荣的精神韩国人”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认同、社会现实等多个维度来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朝鲜族”和“韩国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朝鲜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中国东北地区,是具有中国国籍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问到了英语语言发展的一个核心之处。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多英语单词以辅音结尾,我们需要稍微回顾一下英语这门语言的“家谱”和它漫长的演变过程。简单来说,这背后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1. 源头:古英语和日耳曼语系的强大影响英语最根本的根基来自于日耳曼语族,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语(也就是古英语.............
  • 回答
    春秋时期之所以许多战争带有“礼仪性质”且不轻易灭国,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打仗”,而是战争在当时社会结构和政治逻辑下的特殊表现形式。首先,我们得明白“礼仪性质”并非指战场上双方彬彬有礼、你敬我让。它更多地体现在战争的发动、进行方式、以及战后的处理上,都受到当时.............
  • 回答
    透明质酸,这个名字你一定不陌生吧?仿佛一夜之间,它就成了护肤界的“明星成分”。打开任何一款号称保湿、抗衰的护肤品包装,你很可能就会看到它的身影,而且往往被摆在非常显眼的位置,作为产品的“核心卖点”。那么,到底什么是透明质酸?为什么它能赢得这么多宠爱,让各大品牌趋之若鹜地把它当作主打星呢?简单来说,透.............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深刻,它触及了许多关于社会心理、认知偏差和群体动态的复杂议题。为什么很多普通人会倾向于以“统治者精英”的姿态和角度去看待社会问题,并试图表现出“理智客观”?这背后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释:一、 心理层面的原因: 权力渴望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感知: 隐性的权力诉求:.............
  • 回答
    网络上对于“游客违规被老虎袭击造成一死一伤”事件普遍缺乏同情,这背后原因相当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如果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网友们的这种反应:1.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朴素正义观:很多网友看待这类事件,脑子里不自觉地会闪过“因果报应”或者“自作自受”的念头。大家普遍认为,动物园里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当前国内二次元手游市场的一个重要现象。确实,相比于日式妖怪、奇幻、科幻等题材,以纯粹的中国风、中国文化为主要题材的二次元手游数量相对较少,并且很多时候存在一些问题。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市场定位与目标受众的考量: 二次元核心受众.............
  • 回答
    “身边很多男性买车时都以油耗高低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要说“很多”男性都是这样,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更广泛的数据支持。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为什么“油耗”会成为许多男性(以及女性)购车时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尤其是在男性群体中可能被赋予某些特定的解读。以下是一些可.............
  • 回答
    在欧洲的封建时代,我们确实会发现不少规定,无论是关于哀悼期、礼拜、还是某些合同的期限,都与“40天”这个数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深深植根于那个时代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以及实际生活考量之中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宗教的深刻烙印:四十天的神圣与净化在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触及到了汉字演变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很多人觉得汉字“以物化形”,就应该都是描绘具体事物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词呢?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需要我们深入地梳理一下汉字和语言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甲骨文,虽然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但它并非汉语和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