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春秋时期为什么很多战争是以一种礼仪性质的,而且不灭国?

回答
春秋时期之所以许多战争带有“礼仪性质”且不轻易灭国,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这并非简单的“不打仗”,而是战争在当时社会结构和政治逻辑下的特殊表现形式。

首先,我们得明白“礼仪性质”并非指战场上双方彬彬有礼、你敬我让。它更多地体现在战争的发动、进行方式、以及战后的处理上,都受到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礼”的约束和影响。这是一种相对温和、有规则的冲突模式,与后世那种你死我活、赶尽杀绝的战争有着本质区别。

1. 政治结构的现实性:分封制的遗留与演变

春秋时期继承了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权力早已衰微。诸侯国之间既是同宗,也是独立的政治实体。这种权力分散的格局,使得任何一个诸侯国想要完全吞并另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军事实力与成本考量: 即使一个国家在某场战争中获胜,占领并有效统治一个被征服的国家,也需要投入巨大的军事和行政资源。一个诸侯国不可能有能力同时管理多个被征服的领土,维持其稳定和税收。一旦管理不善,反而可能引发新的反叛和动荡。
国际政治的制衡: 战胜国想要灭掉一个国家,很容易引起其他诸侯国的警惕和联合抵制。大家都是同一块“蛋糕”上的小块,谁都不希望看到某一个国家突然变得过于强大,打破原有的力量平衡。因此,战争的胜利往往意味着获得某种优势(如城池、贡赋、影响力),而不是彻底消除对手。
“霸主”的维系: 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现象就是“争霸”。霸主并非国王,而是能够整合诸侯、维持一定秩序的强大诸侯。霸主的地位是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和政治手段获得的,但其权力基础在于对其他诸侯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非直接统治。如果霸主国一味地灭国,会破坏诸侯之间的“兄弟”关系,让其他国家离心离德,反而不利于其霸权的维系。霸主更倾向于让被征服的国家臣服,收取贡品,并要求他们在战争中提供兵力,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盟主”地位。

2. 经济模式的限制:农业社会与人力资源的珍贵

春秋时期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人力是核心资源: 人口意味着劳动力、士兵和税收。大规模的屠杀或奴役俘虏,虽然能暂时削弱敌人,但长远来看,会极大地损害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基础。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的是稳定的人口和持续的生产力,而不是废墟和流离失所的难民。
战争的经济代价: 战争本身消耗巨大,粮草、武器、士兵的损耗都是天文数字。如果一场战争的目的是灭国,那么后续的重建、安抚、管理成本将更加高昂,对于当时的国家财政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贸易与交流的需求: 即使是敌对国家,在和平时期也可能存在经济上的联系和交流。例如,贸易、原材料的获取等。完全消灭一个国家,也意味着切断了这些潜在的经济利益。

3. 文化与伦理的约束:“礼乐文明”的影响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政治理念。

“王道”与“霸道”的区分: 虽然春秋时期“礼乐崩坏”是普遍现象,但“礼”作为一种理想化的政治哲学仍然存在。战争并非完全失控的暴力,而是被纳入到一定的“道义”框架内讨论。统治者需要有“王道”的理想,即以德服人,教化百姓,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即使是争霸,也需要师出有名,比如“吊民伐罪”、“救弱扶危”等,虽然这往往是战争的借口,但至少在名义上避免了赤裸裸的侵略和灭绝。
“仁义”的追求: 虽然诸侯征伐,但内心深处往往也存在着对仁义的追求。大规模的屠杀和灭国,在当时被视为不义之举,会招致道德上的谴责和天命的怀疑。即使是战胜国,也希望在名义上保持一定的“仁德”形象。
对士的重视: 春秋时期,“士”阶层逐渐崛起,他们是知识分子、军事参谋和政治家。他们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历史和经典有深入了解,也会受到“礼”的熏陶。他们在战争的策划和执行中,会倾向于更具策略性和规则性的方式,而非单纯的破坏。

4. 战争的“礼仪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宣战的仪式: 在一些情况下,开战前会有正式的宣战仪式,或者要求对方犯下某种“罪过”,才能名正言顺地出兵。
战前的喊话与阵列: 战前双方会排列阵势,有时会进行喊话,互相宣扬对方的罪状,或者劝对方投降。这是一种心理战,也是一种“表演”。
“不鼓不成列”: 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意思是军队在对方尚未列好阵势或混乱时发动攻击是不光彩的。虽然这个原则在实践中常常被违反,但它的存在说明人们对战争行为是有一定期待的。
“观兵以威众”: 有时候,战争的目的只是“展示武力”,让对方感到恐惧,从而达到政治上的目的,而不是真的要消灭对方。
俘虏的处理: 战败国的俘虏,尤其是贵族,往往不会被大规模屠杀或奴役,而是会被释放,或者受到相对优待,以示“仁义”。当然,也存在一些例外,比如一些国家的贵族在战败后被处死。
割地赔款和进贡: 战争的胜利通常表现为要求对方割让土地(但不会是整个国家)、赔偿物资、进贡财物,或者要求对方撤兵、解除联盟等。

总结来说,春秋时期战争的“礼仪性质”和“不灭国”的倾向,是当时特定的政治格局、经济条件、文化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战争并非无止境的破坏,而是一种服务于政治目标(如争霸、维护自身安全、获取利益)的工具,并且这种工具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底线,以维系国家体系和自身声誉。这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寻求平衡和生存的策略,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对冲突管理的一种早期探索。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礼仪”也会被越来越多的功利和野心所侵蚀,战争的面貌也随之发生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大部分灭国的战争都没有被记录下来。
卫鲁宋郑即使在春秋中期也不是小国,而是中型国家。鲁国边上有个国家叫邾国,国土面积只有鲁国的几分之一。鲁国总欺负邾国,就跟齐国总欺负鲁国似的。然而,邾国旁边还有个国家叫鄅国,这个国家只有邾国几分之一大,国土面积仅相对于今天临沂市兰山区一半。
有一天,鄅国国君出去监督野人耕作,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城里一个人都没了。原来邾国乘他出去的时候攻打鄅国,邾国一个叫羊罗的勇士冲上去将鄅国关城门的人砍死了,于是邾国人就进城把鄅国人都抓走了。
鄅国国君非常绝望,于是就跑到邾国去,表示你们把我也给抓走吧!邾国感觉自己做的是不太好,就把鄅国国君的妻子放了。鄅国国君说你们把我女儿也放了吧,邾国人说我们不放。
鄅国国君妻子是宋国大臣向戍的女儿,于是向戍派儿子向宁领兵讨伐邾国。邾国跟宋国会盟,将从鄅国那里抢来的财产人口都还给了鄅国。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三年向家失势,向宁流亡外国,于是邾国又把鄅国灭了。又过了十几年鲁国攻打邾国,把原来属于鄅国的国土占领了。
这件事被记录在《国语》中,此外邾国还灭掉了须句,鲁国帮须句复国,然后被邾国打的大败。邾国这么一个小国就在春秋期间灭掉了至少两个国家。
为什么关于邾国的记录这么多呢,因为邾国就在鲁国边上,是除了齐国宋国之外,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最大国家。现在流传下来的春秋史料基本都是来自鲁国史官,像鄅国与邾国这样小国间的战争如果不是发生在鲁国边上,又有宋国参与,根本不会被鲁国史官记录下来。春秋时期应该有好多小国间的战争形式与邾国和鄅国相当,而非大中型国家间的三军对垒。
另外春秋时期被灭掉的国家我们基本连名字都没听过,而战国时期被灭掉的国家我们了解的都比较多。

user avatar

首先你要了解分封是怎么回事

拿楚国来说,先祖是看火的,后来繁衍比不过其他大族就被赶出来了,只好到鄢郢一带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后面赶上姬周造反,派了几个人去露了脸,再后来周朝分封诸侯,熊家赶紧过去凑个热闹,讨到了分封,这才立了国。

楚国那时候可怜的一比,送礼都没得送,七想八想,我家先祖是看火的,那就送点相关的东西吧,就带了一捆苞茅。周朝果然看不上,但是毕竟也是来送礼朝贺的,毕竟伐商也出了点力,没有直接赶出去,既然你先祖是看火的,你也去看火吧。不过这一行虽然屈辱,不过也算正式立国了。

立国有啥好处呢?就是正式承认,能互相来往了,没事不会打你,开会啥的也能带你玩,虽然不给肉吃,看火也是可以的。

分封就是国内人口也差不多饱和了,在没开发的地方给你画块地,你去那里发展吧。有事可以回家求助,没事互相串门,大家相亲相爱。但是,这地是固定的,人口确实越来越多,太行王屋也架不住愚公子子孙孙。中原这一小块出来的人口,把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重庆都占了,再封就没地了。

再要地,就只好抢邻居的。春秋到战国,征伐越来越激烈,其背后,就是人口越来越多,闲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发生的一些变化。

争土地争资源,在开始并不多,大家周围都是白地,想要,自己去开。最初的战争多半是国君聚会朝会上的小矛盾引起的,很有可能就是你瞅啥打起来的,也不是你死我活的事,一方服气,事就算完了。再往后,两家都住隔壁了,田垄都分好了,但是这中间这棵桑树是谁的?说不清,那就打吧,打死一个你家地也是我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