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句老话,历史的问题还是回归历史本身吧。知乎现在的倾向是叙事越来越宏大,触角越来越发达。
春秋的问题还是要回到春秋本身的大背景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的口号是,尊王攘夷。这句话至少折射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王已不尊。周平王的上位和东迁给周王室的分封体系伏下了两个危机,一是周平王联合申国,勾结犬戎,他的上位过程,可能甚至存在弑父的行为。周王室的分封,本来就是农耕对游牧民族的武装拓殖,所以才有华夷之辨。周平王至少犯下了两个错误,弑父与通夷,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从法统上而言,周王室已然不具有让诸侯共尊的资格,从东周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杀戮的伏笔;这还不是最致命的,致命的是东迁造成岐山故地的丢失,周王室实力的萎缩,让这个共主体系出现了力量的真空,真空必然导致混乱。苏联解体,冷战时代的终结,同样也在世界上造成动荡,其道理是一样的。
第二个问题,强夷犹在。春秋的时代,是一种华夷杂处的时代,过去周王室既可以提供军事庇护,又可以依赖几个忠心的强大诸侯,保持对游牧民族的压制态势,可以看到,齐桓公的霸业,复邢存卫救燕,背后都是对戎狄的战争。
诸夏既缺乏庇护,又要独自面对新问题。穷则思变,于霸主之外,唯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封臣了,权力开始适度的下放,这是一个很清晰的渐进过程。王室-----公室-----大夫,甚至是士,权力一层层下放,君于旧时代是如太阳般的恒星,于春秋却在不断的坍缩,于诸侯而言这很无奈,却也不得不主动适应。典型的是晋国,晋国能世代为霸主,与卿大夫的崛起不无关系,代价是,晋公室越来越没有存在感。新旧交替间,新兴崛起的权力者视君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也不新鲜了,下克上的弑君,于诸侯是难饮的苦酒,于这些人而言,却是饕餮的盛宴。
一言以蔽之,春秋时代的主要矛盾是诸侯治理产生的负熵不足以抵消熵值的增加。
-------------------------------------------------------------------------------------------------------------------
请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hzblzly)
以防失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