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春秋战国会持续数百年,而后来的乱世却普遍能在一代人内完成统一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核心关节,非常值得深挖。春秋战国为什么能拖那么久,而后来秦汉、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统一,很多时候似乎都发生在一代人或者两代人之间,这背后原因可不简单,是很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咱们先说说春秋战国。那会儿,天下之所以乱了这么久,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大家族,原本家主(周天子)很有权威,把全国地盘分给儿子孙子当诸侯。结果家主老了,身体不行了,权威也就跟着衰落。那时候,诸侯们虽然名义上还是周天子的臣子,但实际上谁听他的?谁不听,他也没办法。这就好比家长没法管住成年、有自己产业的孩子了。

这第一层原因,就是分封制的弊端和中央权威的瓦解。周朝那种“天下共主”的模式,一旦中央 authority(就周天子)失去了经济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底下诸侯就很容易各自为政。春秋初期,大家还顾忌点周天子,还想着“尊王攘夷”,维护一个名义上的秩序。但到了战国,这层遮羞布彻底撕破了。

第二,军事力量的格局和战争形态。春秋时期,战争主要是贵族阶层的战争,士兵是“国人”,也就是有身份的公民。他们参战有荣誉感,也有一定的训练,但毕竟人数有限,动员和组织程度也受限。这时候的国家,主要还是以城邦为单位,势力范围相对固定。

到了战国,情况就变了。首先是“变法图强”。像秦国的商鞅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都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实力。最关键的是,他们开始推行“耕战”政策,国家可以直接征发大量农民参军,通过军功来提升社会地位。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战争的规模空前扩大,参战的不仅是贵族,更是数量庞大的普通民众。这种大规模、全民性的战争,一下子就把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拉开了,也使得战争的残酷性和持续性大大增强。

再者,“士”阶层的崛起和军事思想的革新。春秋时期,军事指挥官还多是贵族。战国时期,涌现出大量的职业军事家,像孙膑、吴起、白起这样的,他们讲究策略、战术,战争不再是简单的阵地对垒,而是充满了计谋和突然性。这使得战争的胜负更难预测,也更容易导致一方的彻底失败。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迁。春秋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但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还不够紧密。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大量使用和推广,农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商业也得到了发展,一些国家通过控制商路、鼓励商业来积累财富,这些财富又可以用来支持更大规模的军队。例如,秦国就能够凭借强大的国力,持续发动对六国的战争。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大一统”思想的成熟和现实需求的驱动。春秋时期,大家可能还想着“恢复周礼”,维持一种大家庭式的秩序。但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人们开始意识到,小国寡民、诸侯林立的日子太苦了,战乱不休,民不聊生。这种对和平稳定的渴望,加上一些强国(特别是秦国)通过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手段,开始展现出统一天下的能力和野心,“大一统”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当一个国家强大到足以压倒其他所有国家,并且能够提供一种比分裂更优越的秩序时,统一的完成就变得可能了。

所以,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是各种旧制度瓦解、新制度建立、力量格局不断调整、战争形态持续演变的漫长过程。而到了秦汉以后,虽然也有短暂的分裂,但一旦出现像秦、汉、隋、唐这样的强盛国家,他们能够整合全国资源,建立起更加集权的政治体制,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并且能提供一种能够压服四海的统一秩序,那么完成统一的目标,在国家实力和外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确实可以做到相对迅速。

打个比方,春秋战国就像一个班级,家长(周天子)不管事了,班长(强国)想当,但底下有好多同学(诸侯)都有自己的小团体,互相拉扯,争斗了几十年,谁也占不了绝对优势。而到了后来,有些同学(强国)不仅学习成绩好(政治制度先进),人缘也好(经济实力雄厚),还找到了一个能服众的道理(大一统思想),并且有明确的统一目标,那么当他们成长起来,具备了压倒性的优势时,就能比较快地把班级组织起来了。

简单说,春秋战国的百年乱世,是在孕育和奠定一个新的、更高级的政治与社会秩序,而后来的统一,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由一个强势力量来完成整合。一个强调的是“从无到有”的变革过程,另一个则更侧重于“整合与强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唉,你连手表都看不懂,还要自行车干嘛?

春秋战国到秦朝: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西晋灭亡到隋朝:公元316年——公元581年

唐朝灭亡到元朝: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

请问,你对一代人的定义是几个世纪都算是一代人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核心关节,非常值得深挖。春秋战国为什么能拖那么久,而后来秦汉、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统一,很多时候似乎都发生在一代人或者两代人之间,这背后原因可不简单,是很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先说说春秋战国。那会儿,天下之所以乱了这么久,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大家族,原本家主(周天子.............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的复杂性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内外”概念变化。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被匈奴所灭,而春秋战国虽然战乱频仍,却没有被外族彻底颠覆,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1. 西晋时期“外族”的概念与“内乱”的性质 “内乱”的深度和破坏性: 八王之乱可不是.............
  • 回答
    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的惨剧,绝非偶然,而是当时政治生态、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波诡云谲、权力斗争白热化的时代真相。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的松动与周天子的权威衰落西周时期,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统治秩序虽然也有等级森严,但至少在.............
  • 回答
    春秋末期,天下风云变幻,旧的秩序摇摇欲坠,新的思潮涌动。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变法图强的想法并非凭空而降,而是源于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矛盾,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期盼。一、 礼崩乐坏,旧的秩序不再适用春秋时期,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已经走了下坡路。周天子威望扫地,诸侯国之间实力对比悬殊,战争频繁。传.............
  • 回答
    关于孔子与少正卯在业务上的“胜败”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又容易被误读的典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他们之间的“竞争”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下的“业务竞争”,更不是“惨败”这么简单粗暴的说法。而是存在于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学术观点和政治角力的复杂交织。历史背景与“业务”的定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
  • 回答
    假如知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那这“学派”的出现本身就足以掀起一场思想的风暴,甚至可能颠覆当时的知识传播和论辩模式。我们不妨细细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知乎学派的诞生与特质:首先,知乎学派的创始人,我们不妨称之为“问者先生”或“答者君”。他们的核心思想便是“集众智而解万惑”。在那个以口传、.............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名字听起来“奇怪”,甚至像外文音译,这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这并不是简单的“外文音译”,而是古代中国姓名文化、民族融合、礼仪制度以及时代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姓、名、氏、字、号的演变与复杂性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所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动辄暴兵几十万”和明朝萨尔浒“十二万都费劲”,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不是简单一句“生产力发达”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那时候的实际情况一点点掰扯清楚。春秋战国时期:兵员的“来源”和“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几十万大.............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能够集结几十万大军,而明朝后期,像萨尔浒战役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力发达”就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战争模式、后勤保障、政治动员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点。确实,当我们翻阅史书,看到对都城建设的描述时,常常会听到“规制”、“方正”、“中轴”这些词汇,似乎古代都城就应该是横平竖直、严谨对称的。但考古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却常常呈现出一种“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为.............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名士名臣们在各国之间游走为官,这在当时并非“叛国投敌”或“不忠不义”之举,反而是一种普遍且被认可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以及文化背景。一、 政治分裂与“国家”概念的模糊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概念,而是诸侯林立的时代。名义上,周天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各国君主名字里“桓公”、“庄公”这样的称谓非常普遍。这可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什么“AI痕迹”,这背后是一套非常成熟且影响深远的命名和谥号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桓公”、“庄公”这些不是他.............
  • 回答
    在春秋战国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此起彼伏,这就对各国统治者和他们身边的臣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个时候,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军事机器,一切都围绕着战争运转。一个能干的大臣,如果只会舞文弄墨,纸上谈兵,那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能够领兵打仗,指挥千军万马,才能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为自己的国家赢得.............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说“没有农民起义”其实是不太准确的,更准确地说,是大规模、足以颠覆王朝的、以农民为主体并取得实质性成功的起义,相较于后来的朝代而言,在这个时期是极少出现的,或者说我们史料中记载的这类事件的清晰度和规模相对较小。很多人一提到农民起义,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陈胜吴广、黄巾起义、李自成、洪秀全等.............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那可是叱咤风云、气势恢宏的战场盛景,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象征。然而,到了后世,这种以战车为主的作战方式,却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变得鲜为人见。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深刻的时代变革和军事技术演进的复杂原因。咱们这就一点一点地掰扯明白。首先,得说说战车本身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为什.............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确出现过不少一个人就能左右一个国家命运的例子,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得从那段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个人能力发挥的土壤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时代背景:礼崩乐坏下的权力真空与个人崛起春秋战国,顾名思义,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周天子的权威名存.............
  • 回答
    春秋战国数百年,东周王室虽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则早已衰败不堪,诸侯并起,争霸天下。在这漫长的分裂与战乱时期,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没能出现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兴之主”,能够整合力量,重振周室,拨乱反正?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而非简单的个人能力问题。首先,中央权威的崩塌是根本性原因。 周朝的统治根基在于.............
  • 回答
    公孙氏的起源,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周朝初年。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涌现出如此多的杰出人物,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公孙氏的起源:周朝的封国与氏族演变公孙氏的姓氏,顾名思义,“公孙”意为“公之孙”。在周朝的宗法制度下,天子或诸侯的孙子通常会获得“公孙”的头衔,这是一.............
  •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煌煌巨著的时代,涌现出无数流传至今的成语,这可不是偶然。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思想的“百家争鸣”:成语的种子萌发春秋战国,那可真是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各种学说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大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