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孙氏起于何时?为什么春秋战国出了公孙起、公孙鞅、公孙衍这么多牛人?

回答
公孙氏的起源,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周朝初年。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涌现出如此多的杰出人物,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公孙氏的起源:周朝的封国与氏族演变

公孙氏的姓氏,顾名思义,“公孙”意为“公之孙”。在周朝的宗法制度下,天子或诸侯的孙子通常会获得“公孙”的头衔,这是一种尊贵的称谓。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拥有“公孙”头衔的贵族后裔,逐渐以“公孙”为氏,形成了公孙氏这个庞大的家族。

更具体地说,公孙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例如:

卫国公孙氏: 卫国是周朝的重要诸侯国,其国君姓姬。卫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以“公孙”为氏的贵族,如著名的卫灵公的孙子,公孙弥(弥,即“叔孙”之意)。这些公孙氏家族在卫国政坛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宋国公孙氏: 宋国也是周朝的分封国。同样,宋国也存在着以“公孙”为氏的家族,他们是宋国国君的宗室后裔。
其他诸侯国: 随着周朝王室和诸侯国的势力范围的扩大和内部的演变,许多诸侯国的宗室成员都有可能因为祖上的爵位或身份而拥有“公孙”的称谓,并最终形成公孙氏。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特别是“礼崩乐坏”和各国争霸的局面,许多小国被吞并,旧有的贵族阶层发生瓦解和重组。一些原先属于公孙氏家族的成员,为了适应新的政治环境,或者因为政治斗争而被驱逐出原本的领地,他们或融入其他诸侯国,或自立门户,但其“公孙”的氏族身份依然被保留了下来。

春秋战国为何涌现如此多的公孙氏牛人?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孙氏之所以能在此时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宗室背景与政治资本:
公孙氏作为周朝早期贵族宗室的后裔,往往拥有深厚的政治背景。他们的祖先可能是周天子或重要诸侯国的国君,这使得他们在新起的诸侯国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和声望。即便国家衰败或被吞并,这些公孙氏的后裔依然可能在新的政权中获得一席之地,或者凭借其家族的影响力进行政治活动。

2. 贵族教育与军事素养:
在那个时代,贵族子弟普遍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礼仪、兵法、史学等。公孙氏作为贵族氏族,自然不例外。公孙起(白起)在秦国,本身就是没落的贵族家庭出身,他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得到重用,一路高升。公孙鞅(商鞅)虽然是卫国公族,但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对时局的洞察。公孙衍(惠施)则以其辩才和政治谋略闻名。这些良好的素养为他们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施展才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时代的需求与机遇: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在积极招揽和培养人才。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各国君主更加注重实际才能而非出身。公孙氏的成员,无论是凭借其家族势力,还是自身出色的能力,都更容易在战乱频繁、权力更迭的时代获得施展才华的机遇。

公孙起(白起): 作为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军事家。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但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秦国对外征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成功,体现了那个时代对军事人才的极度渴求,也显示了他个人超凡的能力。他并非直接继承了显赫的公孙氏地位,而是凭借战场上的功勋获得了秦国的重用。

公孙鞅(商鞅): 原是卫国国君的庶出子(也有说法是卫国公族),后变法图强,成为秦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深刻洞察了秦国的国情,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公孙”身份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获得了最初的接触秦国高层的机会,但他个人的远见卓识和改革魄力才是其成功的关键。

公孙衍(惠施): 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纵横家。他以其敏锐的政治头脑、雄辩的口才和高超的政治谋略而闻名。他游说列国,纵横捭阖,在各国之间斡旋,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或促成了某些政治联盟。他的“公孙”氏族背景可能为他提供了接触上层政治的机会,但他作为一个纵横家的声名,更多地来自于他个人的智慧和游说能力。

4. 家族传承与名声效应:
当一个姓氏或氏族中出现杰出人物时,往往会形成一种名声效应,鼓励后代子孙继续努力,以继承家族的荣耀。公孙氏家族中如果早有显赫的人物,自然会激励后来的公孙氏子弟去追求更高的成就。这种家族荣誉感和竞争意识,也可能成为他们努力的动力。

5.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
尽管春秋战国时期仍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但与西周时期相比,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加。士阶层开始崛起,一些有才华的非贵族人士也有机会进入政坛。而公孙氏作为曾经的贵族阶层,他们在这种社会变革中,既保留了部分优势,也需要积极适应新的环境,这反而可能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总而言之,公孙氏在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是周朝贵族宗室的身份传承、良好的教育背景、时代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个人非凡的才能和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并非仅仅因为“公孙”这个姓氏而成功,而是这个姓氏所承载的历史底蕴,加上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时代的浪潮,共同造就了他们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留下的辉煌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春秋时代,诸侯国虽然有“公侯伯子男”的区别,但他们的国君在国内,基本上统一被称作“公”。这就是《白虎通》所说的:“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比如鲁国是侯爵,但鲁国国君被称作鲁隐公、鲁桓公、鲁文公等等。郑国是伯爵,但其国君却是郑武公、郑庄公等等,许国是男爵,其国君也被称作许穆公等。

所以,国君被称作“公”,那国君的儿子自然就是“公子”,比如郑庄公的两个儿子,就分别叫做“公子忽”和“公子突”,意思就是“名字叫忽的公子”和“名字叫突的公子”。公子忽就是后来的郑昭公,公子突就是后来的郑厉公。(公子忽还有个典故叫“齐大非偶”,他去救援齐国,齐僖公为表感谢,要把女儿文姜嫁给他,他不要,说齐国是大国,和我们郑国不匹配,事实上文姜和哥哥齐襄公乱伦,后来文姜嫁给了鲁桓公。鲁桓公后来发现了他们兄妹的秘密,齐襄公就派人杀了鲁桓公。这是八卦,咱姑且说说。)

国君的儿子既然叫公子,那国君的孙子自然就叫“公孙”了。举个例子,比如子产,他父亲是郑穆公的儿子,叫做公子发,字子国。子产是公子发的儿子,就叫做公孙侨,字子产。他以父亲的字为氏,所以又叫做国侨。

再说一个比较有名的公孙:公孙敖。——注意这个公孙敖不是西汉时的丞相公孙敖,而是春秋时期的人。这个公孙敖是什么人呢?他是公子庆父的儿子,就是那个著名的“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庆父。他爹庆父在鲁国作乱,最后被逼在国外自杀,但庆父的家族保留了下来,公子庆父是鲁桓公(就是上文说的被老婆戴了绿帽子还被人杀死的那个倒霉蛋)的儿子,而且是大儿子,但是庶出,所以字是“孟”,他这一支就被叫做“孟孙氏”,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鲁国三桓之一(其他两桓是叔孙氏和季孙氏)。

公孙敖是公子庆父的儿子,他做了什么事情呢?他奉国君命令,到莒国给堂弟东门遂(鲁庄公的儿子公子遂,因家在东门附近,因此以东门为氏,又称东门遂)娶亲,到了后一看这新媳妇己氏,哇,好漂亮啊。于是干脆自己娶了。(史书原文写作“登城见之,美,自为娶之”)。这下公子遂当然大怒,请了个哥哥去给自己迎亲,结果老婆变成嫂子了。于是就要出兵去打公孙敖,后来大家都劝,这才作罢,但条件是公孙敖把己氏退回去,两人不能做夫妻,公孙敖答应了。第二年,周天子驾崩了,鲁国派公孙敖去洛阳吊丧,结果公孙敖一出国,就没去洛阳,直接到莒国见己氏去了,从此就呆在莒国,不回国了。过了几年,毕竟是思乡情切,公孙敖又请求回国,鲁国答应了,他又归国了。可是两年后,又跑到莒国找己氏去了。后来又请求回国,结果在半道上病死在齐国了。

——这就是公孙敖蛋疼的一生。

综上可知,所谓公子、公孙(与之类似的,还有王子、王孙)在春秋时期其实是一种表示身份的称呼,还不能称之为“氏”。国君的儿子叫公子,公子的儿子叫公孙,公孙的儿子就开始采用其他的方法来命氏,就再不能叫“公孙”啥的了。

并且,各国都有各自的公子、公孙,姓各自不同。比如鲁国的公孙和齐国的公孙,大家都是公孙,但肯定是不同的姓,不同的家族。

到了战国后,原有的宗法、姓氏制度被破坏殆尽,也就没有人再遵循这样严格的规定了。所以某些公孙之子开始不再另外命氏,而继续使用“公孙”作为自己姓氏了,这就是“公孙”这个姓氏的来由。

以题主举的这几个例子来说,都是战国时人,但他们的身世各个都难以考证。比如公孙起,就是白起,但称白起为公孙起的,只有《战国策》,而《史记·白起列传》没有记载白起任何身世,因此真不知“公孙”二字之来由。至于公孙衍,更不知其身世。只有公孙鞅即商鞅,在《史记·商君列传》简略记载其身世,称“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可知他是卫国贵族,猜想可能是某公子的儿子。

总之,“公孙”在春秋时有严格指称,是国君的孙子。到战国时这一称呼扩大化,出现了很多以公孙为姓氏的人,我们不能详查其身世,但可以猜想应该是春秋时各国的公族后代,在礼崩乐坏后,直接以“公孙”为姓氏。

因此,姓公孙的人虽然都是同一个姓,但其祖上起源,肯定是不一样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