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春秋战国往往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确出现过不少一个人就能左右一个国家命运的例子,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得从那段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个人能力发挥的土壤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时代背景:礼崩乐坏下的权力真空与个人崛起

春秋战国,顾名思义,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周天子的权威名存实亡,过去的宗法制、礼乐制度失去了约束力,各国之间不再有统一的号令,只有赤裸裸的实力和权谋。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是个人能够改变国家最直接的诱因。

权力的高度集中与不稳定性: 过去的贵族分封制,虽然权力分散,但有血缘和礼法作为一定的粘合剂。而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各国卿大夫、士阶层的崛起,权力开始向少数精英手中集中。然而,这种集中往往伴随着激烈的内部斗争。旧的血缘贵族衰落,新的权力掌握者地位并不稳固,这为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提供了机会。一旦某个关键人物能够抓住机遇,比如铲除异己、获得君主信任,或者利用某种危机,他就能迅速掌控大权。
社会流动性的增强: 尽管我们常说“士农工商”,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仍,人才需求旺盛,社会流动性比之前有所增加。许多出身并非显赫但才华出众的人,可以通过军功、谋略、游说等方式进入政治核心,甚至改变国家发展方向。比如,管仲、百里奚,他们本身并不是齐国或秦国的公子,却是凭借自己的才干而得以重用,并最终改变了各自国家的命运。
思想的解放与活跃: 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层出不穷。这种思想的活跃,一方面是对旧秩序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对“贤者在位”的期盼。各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也乐于吸纳各方人才。当某个思想家或政治家提出的理念能够解决当时的紧迫问题(如战争、民生),并且他本人有能力将其推行,那么他就能对国家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二、 政治格局:诸侯争霸与合纵连横中的关键角色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各国为了生存和扩张,展开了残酷的竞争。在这种“弱肉强食”的环境下,任何一点优势都可能被放大,而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往往能带来决定性的改变。

国家形态的雏形与脆弱: 那个时候的国家,不像后来的中央集权大国那样拥有成熟的官僚体系和稳定的统治基础。许多国家的权力结构仍然依赖于君主本人和几个核心的辅佐者。因此,一个关键人物的离去或得势,对国家的整体运作可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军事和外交的重要性: 战争是那个时代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而外交则是避免战争或争取盟友的关键。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或外交家,能够为国家带来胜利,或者化解危机,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军事天才: 比如孙子(如果他真的是孙武,虽然关于其生平有争议),他的军事思想和理论,如果能够被一位君主采纳并付诸实践,足以让一支军队脱胎换骨。吴国之所以能强大,与吴王阖闾得到孙子指导的军事才能密不可分。
外交奇才: 像苏秦、张仪这样的人物,他们凭借其高超的辩才和政治智慧,能够游说各国,纵横捭阖,形成联盟或瓦解联盟,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走向和国家的存亡。苏秦的合纵,一度让六国联合抗秦,在当时是极其了不起的成就。
经济和改革的推动者: 除了军事和外交,一个国家想要强大,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和制度的完善。
经济改革: 比如管仲之于齐国。管仲提出的“九畎之法”(兴修水利)、“轻重之术”(盐铁专营、国家调控物价)、“工商之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等一系列经济政策,不仅解决了齐国的财政危机,还大大增强了其国力,奠定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霸中原”的基础。如果说齐桓公是“名义上的霸主”,那么管仲就是“实际上的奠基者”。
政治改革: 变法图强是那个时代许多国家都在努力的方向。商鞅变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商鞅在秦国推行的法律改革,包括军功爵制、耕战政策、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等等,极大地触动了旧有的贵族利益,但却为秦国带来了强大的战斗力和高效的统治,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本人也因此成为改变秦国命运的关键人物。

三、 个人能力发挥的土壤:君主的支持与时代的机遇

虽然时代背景和政治格局提供了可能性,但最终让一个人能够改变国家,还需要两个关键因素:

明君的慧眼识才与信任: 即使是最有才华的人,如果得不到君主的赏识和信任,也无法施展抱负。齐桓公任用管仲,秦孝公重用商鞅,楚庄王起用孙叔敖,都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些人的价值,并给予了他们充分的权力去推行改革。反之,那些昏庸或多疑的君主,即使身边有贤才,也只会导致国家衰败。比如,伍子胥虽然有才,但因与吴王夫差政见不合,最终被赐死,吴国也因此走向灭亡。
抓住机遇的魄力与时机: 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偶然性,一个人的才华也需要适时的机遇来施展。可能是一场关键性的战役,可能是一次政治上的真空,也可能是一次突发的危机。能够在这种时候站出来,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并有能力去执行,就能成为改变历史的关键人物。

总结一下,为什么春秋战国往往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

旧秩序的瓦解,新秩序尚未建立: 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也容易出现权力真空,个人可以凭借能力填补。
国家机器相对简单,对关键人物依赖度高: 缺乏现代大国那样复杂的官僚体系来缓冲个别人物的影响。
战争和生存是核心议题: 军事、外交、经济、政治改革的突破口非常明显,杰出人才的贡献容易被放大。
思想的解放带来了对人才的需求: 各国君主普遍愿意招揽和使用有能力的臣子。
君主的赏识和信任是关键的催化剂: 能够给予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

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在春秋战国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些具有卓越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个人,能够凭借其智慧、胆识和执行力,真正做到“一人之智,足以强国”,甚至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津津乐道的经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因为你看到的内容本来就是英雄史观的片面信息。

实际上,吴起、伍子胥、管仲、乐毅、苏秦、张仪、商鞅(这是怎么个先后顺序)均不可以一人之力改变一个“国家”(诸侯国)。

不过,受制于古代唯心主义史料的影响,确实有一些读物乃至网络段子会夸大上述英雄人物的作用,从而展现出一种类似于“挂B”的视觉效果。

除此之外,也存在有一个因素,即在于用电子游戏的思维去套现实问题,从而得出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云云。

当然,这里也必须提一嘴:

某些杰出人物的个人能力确实能在一些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不要搞二极管思维,切不可将其理解为全部作用,也不可将其理解为没有作用。

2、

吴起主要活动的范围在战国初期的鲁、魏、楚三国。

其中:

鲁国在当时已经比较弱小,吴起在事实上也无法对这一现状作出有效改善;

魏国在智卿倒台以后占据了晋国的主体部分及原成周北部,魏子本人又通过晋廷挟持韩、赵两国,可谓当时最具权势的诸侯国;

楚国在柏举之战的10年之后始终处于强势反弹阶段,其势头甚至延伸到了郑国东部及泗上北部一带,在战国初期的主要挫折是对三晋联军的失败,不过上述战斗均发生在原晋国势力的范围内,本身依旧能说明当时楚国的强势。

由此可见,吴起在魏、楚两国取得的成就固然与他任职期间的某些重要变革有关,但也不应否认魏、楚本身即为强国,尤其楚廷及魏卿内部在春秋时期的长期变革应为吴起后来的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顺便讲个笑话:

“楚国在战国时期一直使用的是分封制,是个部落联邦。”

如果结合这个段子的话,“吴起”在“楚国”的作为确实是“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

3、

伍子胥主要活动在春秋后期的吴国。

要说这个问题有点怪。吴国在春秋中期就已经崛起,在伍子胥入吴之前就已经是楚国在南中国最难缠的对手——虽然吴、楚之间的绝对差距始终存在。

不可否认,伍子胥任职期间的柏举之战颇具视觉效果,甚至有不少学者将是役认定为是楚国的一次“灭国”。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柏举之战并非改变了楚强吴弱的局面,而是更进一步地反应出的了吴、楚两国在实力上的绝对差距。事实上,吴军在攻入郢都后既在楚国的漫长纵深中陷入了困境,更兼楚人利用外交纵深引入了秦国的力量,致使吴军只能退出楚国。在柏举之战以后,吴廷与楚人虽有摩擦但已失去了攻略楚地的兴趣,转向借破楚之威争夺泗上地区。而楚廷则在10年的恢复以后迅速对摇摇欲坠的晋国霸权发起挑战,并暗中培育越国以兼并吴国。

表面上看,伍子胥在柏举之战以后的悲剧在于与吴王的矛盾。但从根本上来,伍子胥本人也无法解决上述问题,他只能找到立公子胜作为一种相对现实的办法以降低楚国对吴人的安全威胁,但这种方案显然是不可靠也未必一定能起到多大效果的。

4、

管仲主要活动在春秋中前期的齐国。

在此之前,齐国就是东方最为强悍的诸侯国,只是不具备完全制服鲁国的实力。

在此之后,齐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国——不过还是不具备完全制服鲁国的实力——所以,齐国主要是通过外交运作压制鲁、宋,再利用郑、卫、蔡将前者绑定在齐国主导的外交体系中,由此形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段霸主之世,此举也被童书业先生归纳为“空把戏”。

有一说一,这一“空把戏”终归也是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的,管仲的变革应该正是维持这一运作的基础。

但是,就此认定齐国就因此而被“一个人”改变了,终归太过牵强。

5、

乐毅本为魏臣,由于燕、魏两国均有伐齐意向而运作至燕廷,并在之后的运作中又成为了赵相。总之,乐毅应是在大背景下最为显赫的一个,但绝非大背景的改变者。

苏秦的事迹受伪作的影响而较为混乱。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其在燕廷活动,也是受到伐齐一事而运作到齐廷作间谍——不得不说,这个相对接近于“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不过他对齐国的改变是负面的。

张仪在秦惠文王一朝前期挤掉了当时的大良造公孙衍,其后长期在秦、魏两国之间任相,事实上营造出了一个相当稳定的秦、魏联盟,而这一联盟也确实为秦国的扩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上升到“改变一个国家”还是比较牵强。

至于商鞅,这一误解应该来自于中学课本的简略。事实上,秦国的变革和崛起在秦献公一朝就开始了,商鞅在秦孝公一朝的作用固然重要,甚至可以说尤其重要,但上升到“一个人”的程度显然是不可理喻的。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一点;

少儿版《史记》通常会把《秦本纪》中秦孝公一朝以前的记录剪掉,这或许也是有相当一部分朋友忽略秦献公一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6、

总之,“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并不现实。

只不过传奇叙事需要“一个人”,而传奇叙事总要比历史更具代入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确出现过不少一个人就能左右一个国家命运的例子,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要把这个问题说透,得从那段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及个人能力发挥的土壤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时代背景:礼崩乐坏下的权力真空与个人崛起春秋战国,顾名思义,是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时代。周天子的权威名存.............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名士名臣们在各国之间游走为官,这在当时并非“叛国投敌”或“不忠不义”之举,反而是一种普遍且被认可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以及文化背景。一、 政治分裂与“国家”概念的模糊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并非一个统一的“国家”概念,而是诸侯林立的时代。名义上,周天子.............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名字听起来“奇怪”,甚至像外文音译,这背后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这并不是简单的“外文音译”,而是古代中国姓名文化、民族融合、礼仪制度以及时代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姓、名、氏、字、号的演变与复杂性首先要明白,我们今天所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说起,不能只看表面上的数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动辄暴兵几十万”和明朝萨尔浒“十二万都费劲”,这背后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可不是简单一句“生产力发达”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那时候的实际情况一点点掰扯清楚。春秋战国时期:兵员的“来源”和“构成”首先,我们要明白,春秋战国时期所谓的“几十万大.............
  • 回答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能够集结几十万大军,而明朝后期,像萨尔浒战役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显得捉襟见肘,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生产力发达”就能完全解释的。我们要从当时的社会结构、战争模式、后勤保障、政治动员能力以及信息传递效率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点。确实,当我们翻阅史书,看到对都城建设的描述时,常常会听到“规制”、“方正”、“中轴”这些词汇,似乎古代都城就应该是横平竖直、严谨对称的。但考古发掘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却常常呈现出一种“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这让我们不禁要问: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各国君主名字里“桓公”、“庄公”这样的称谓非常普遍。这可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什么“AI痕迹”,这背后是一套非常成熟且影响深远的命名和谥号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白,“桓公”、“庄公”这些不是他.............
  • 回答
    在春秋战国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此起彼伏,这就对各国统治者和他们身边的臣子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个时候,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军事机器,一切都围绕着战争运转。一个能干的大臣,如果只会舞文弄墨,纸上谈兵,那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能够领兵打仗,指挥千军万马,才能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为自己的国家赢得.............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核心关节,非常值得深挖。春秋战国为什么能拖那么久,而后来秦汉、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统一,很多时候似乎都发生在一代人或者两代人之间,这背后原因可不简单,是很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先说说春秋战国。那会儿,天下之所以乱了这么久,你可以想象成一个大家族,原本家主(周天子.............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说“没有农民起义”其实是不太准确的,更准确地说,是大规模、足以颠覆王朝的、以农民为主体并取得实质性成功的起义,相较于后来的朝代而言,在这个时期是极少出现的,或者说我们史料中记载的这类事件的清晰度和规模相对较小。很多人一提到农民起义,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陈胜吴广、黄巾起义、李自成、洪秀全等.............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车战,那可是叱咤风云、气势恢宏的战场盛景,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军事力量的象征。然而,到了后世,这种以战车为主的作战方式,却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变得鲜为人见。这背后,其实有着一系列深刻的时代变革和军事技术演进的复杂原因。咱们这就一点一点地掰扯明白。首先,得说说战车本身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为什.............
  • 回答
    春秋战国数百年,东周王室虽名义上是天下共主,实则早已衰败不堪,诸侯并起,争霸天下。在这漫长的分裂与战乱时期,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没能出现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兴之主”,能够整合力量,重振周室,拨乱反正?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原因,而非简单的个人能力问题。首先,中央权威的崩塌是根本性原因。 周朝的统治根基在于.............
  • 回答
    公孙氏的起源,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周朝初年。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涌现出如此多的杰出人物,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历史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公孙氏的起源:周朝的封国与氏族演变公孙氏的姓氏,顾名思义,“公孙”意为“公之孙”。在周朝的宗法制度下,天子或诸侯的孙子通常会获得“公孙”的头衔,这是一.............
  •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煌煌巨著的时代,涌现出无数流传至今的成语,这可不是偶然。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缘由,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思想的“百家争鸣”:成语的种子萌发春秋战国,那可真是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各种学说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大人物.............
  • 回答
    楚汉战争之所以给人感觉破坏力超过了春秋战国,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其中涉及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性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虽然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战争频仍,但楚汉战争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了更集中的、更具毁灭性的破坏力。1. 战争的规模和集中性: 楚汉战争: 虽然时间相对较短(公元前2.............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各诸侯国之间战事频仍,但人才的流动却是一个普遍且重要的现象。我们今天将其视为“人才流动”,而在当时,之所以不被称为“X奸”,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其中牵涉到当时的政治格局、观念认知以及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1. 缺乏明确的国家概念与忠诚对象首先,要理解当时的“国家”与现代概.............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与嫡子相对)能够继承爵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优先于嫡子继承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比例不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法制度、权力斗争以及爵位继承的实际运作。一、 宗法制度的“嫡长子继承”并非铁板一块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以来确.............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一个非常核心的对比点。确实,如果我们把古希腊城邦的战争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摆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出兵规模,普遍比古希腊的城邦战争要大得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地道一些,让你听着像.............
  • 回答
    说起春秋时期齐国的齐襄公,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他的谥号“襄”与他的实际行为有些不符。毕竟,史书上对他的描述,除了励精图治、颇有作为的一面,也夹杂着不少争议性的甚至是荒淫的记载,最常被提及的莫过于他与自己亲妹妹宣姜的乱伦之事。那么,为何这样一个在道德伦理上备受诟病的人物,还能得到“襄”这样一个褒义的谥号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